书城艺术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7220100000003

第3章 蒙娜丽莎(1)

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Leonardo da Vinci意大利

无论谁看到达·芬奇这幅画的时候,都会发现一种永恒的微笑呈现在夫人的脸上,它似乎不是出自人类之手,而是上帝创作的真正艺术。所以这幅画被公认为胜过以前所有肖像画的世界杰作,这也绝非偶然。

——《意大利绘画、雕刻和建筑名家传》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在绘画方面他创立了反映世俗生活的新的绘画流派,使当时的绘画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一幅肖像画,也可称得上是人类艺术史上最受珍视、知名度最高的一件艺术品。一直以来,它被不可尽数的诠释和话题包围追逐着。仅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就已有200多部研究这幅画作的专著问世,法国、英国、西班牙竟有38名学者年复一年地专事探讨其神秘之微笑;在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前,永远驻足着最多流连不去的人群,他们聚集一处的朝拜往往要造成馆内的通道严重阻塞,平均每年它会吸引来数以百万计的参观人潮,由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摩肩接踵,曾使画作跟前的地毯都被踏秃了毛。

谁能真正说清散发着销魂蚀骨魅力的《蒙娜丽莎》,究竟传递出的是什么呢?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象征——对美丽人性的高歌,对生命活力的赞颂?还是对人类母性慈爱宽容品格的向往,对卓越女性美妙的灵肉结合的尊崇?这些全然不错的分析在生命常青的《蒙娜丽莎》前似乎仍显得生硬乏力,难尽其妙。

言说不尽或无可言喻可能正是所有旷世经典的必备特征,静态无言的美丽少妇蒙娜丽莎与絮语不休的忧郁王子哈姆莱特同样深不可测,歧义纷呈,他们都会永远地穿透遥远的时空,在那里璀璨而诡异地闪亮。艺术经典中的这类人物都是精彩而深奥的谜,他们身上暗含着种种隐喻,多义而模糊,宽泛而深邃,几乎使后人永远解读不尽,永难盖棺论定,最终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00多年前,面对着佛罗伦萨一位平凡而奇特的贵族女性,达·芬奇心情激荡,妙思翩翩。这幅肖像竟让这位文艺复兴的巨人不知疲倦地摹画劳作三载才告功竣,想必他定是由外到内窥知了这位女性身上隐藏的种种细致幽微的意蕴。据说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商人佐贡多的妻子,达·芬奇受邀为她画像,初见这位女子时,达·芬奇认为她在人文荟萃的佛罗伦萨还算不得一个美人,但她充分发育的身体绰约美好,微笑使她的脸上发出异乎寻常的光芒,尤其是她的一双手温润如玉,几乎尽善尽美,因此他同意着手工作。蒙娜丽莎被盛装送到画室,为防止她寂寞和疲惫,整整一队随从陪伴而来,为了表现她的天然之美,画家让她把戒指项链珠宝玉翠全部摘下。三年间蒙娜丽莎是在达·芬奇的有趣谈话、故事讲述及悠扬乐声的陪伴下度过的。在达·芬奇的妙手点化下,蒙娜丽莎被赋予了真实跃动的生命——它是如此变幻多端,灵光闪闪,却又交错迷离,辉映成趣。肖像完成后,来拜访达·芬奇的艺术家们惊讶不已地说:“她好像正在呼吸”,“她就要笑起来了。”可以想象,在作画的过程中,画家一定是陷在那神奇的生命迷宫中了,他欲罢不能,所以只得百般琢磨玩味,再极力聚合提炼,最终才将其悉数尽现,而一位女性诸般转瞬即逝的美妙神态就这样定格在一幅有限的图面上,得以传播千古。

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蒙娜丽莎的身上到底藏着什么费人猜想、摄人魂魄的秘密?她是忠贞守节、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吗?她是为爱而生、至纯至真的痴情女子吗?抑或她是淫邪放纵、欲壑难填的荡妇,是诡异莫测、妖惑众生的魔女?这些谁也无法真正确定。从画面上看,这位妇人其实留下了多重互为矛盾而走向相异的个性印记。这位贵妇看似悠然端坐,两只纤秀绝伦的手搭在一起,呈现出十足的乖巧柔美,但她内里又像藏着奔腾涌动的另一个世界,那里宽博浩大,并不乏刚健雄强;她微绽笑靥的面庞自是温婉娴雅,一副亲近可人的情态,但她的神情里似又锁着一种深不见底的秘密,嘴角边那一抹欲说还休的暧昧,眼神中的几分迷离隐晦,让人觉得她遥不可及;她姿态端庄,矜持守矩,静若处子,脸上那“永恒的微笑”充溢着无限真纯,其中有妩媚,有温善,有欢乐,也有羞怯、调皮,但好像也有不易觉察的阴影掠过,那其中掺杂着狡黠、无奈、躁动……大概正是在这柔与刚,近与远,静与动种种相异品质的奇妙交错混合中,蒙娜丽莎拥有了一个极为立体极富弹性又极为宽广的精神空间,这使她能够打动芸芸众生的形形色色迥然不同的各式心怀,也正因如此,这幅肖像被认定为是西欧历史上的第一幅心理肖像画。

蒙娜丽莎的微笑

我常常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就像家兔迷上了蟒蛇一样。

——法国前总统蓬皮杜

《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声名、荣誉,及其普遍性,几乎把达·芬奇的其他杰作都掩蔽了。提及达·芬奇的名字,一般人便会联想到他的人物的“妩媚”,有如波提切利一样。然而达·芬奇的作品所给予观众的印象,尤其是一种“销魂”的魔力。法国悲剧家高乃依有一句名诗:“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

这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的确可以形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神韵。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便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而且蒙娜丽莎还有一班崇拜者,好似世间的美妇一样。第一当然是达·芬奇自己,他用了虔敬的爱情作画,在三年的光阴中,他令音乐家、名曲家、喜剧家围绕着模特儿,使她的心灵永远沉浸在温柔的愉悦之中,使她的美貌格外显露出动人心魄的诱惑。1500年前后,达·芬奇挟了这件稀世之宝到法国,即被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以12000里弗尔买去。可见此画在当时已博得极大的赞赏。而且,关于这幅画的诠释之多,可说世界上没有一幅画可与它相比。所谓诠释,并不是批评或对画面的分析,而是诗人与哲学家的热情的申论。

然而这销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达·芬奇的目的,原是要表达他个人的心境,那么,我们的探讨,自当以追寻这迷人的力量之出处为起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