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必备兵学谋略与运筹技巧
7222100000004

第4章 《吴子兵法》“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的谋略与运筹技巧(1)

吴起继承以往的兵学理论,总结当时的战争经验,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应变”等决策谋略,它对于战争指导有重要意义,提醒管理者应根据事态发展,把握决策时机。

《吴子兵法》:

“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的谋略与运筹技巧

释典

《吴子兵法》又称《吴起》、《吴起兵法》、《吴子》,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军事著作,相传为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所作,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六篇。

《吴子兵法》主要总结战国时期的战争经验,与《孙子兵法》一起并称“孙吴兵法”,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约成书于战国的《尉缭子》多处引述其用兵、治军的言论,唐初魏徵将《吴子兵法》的一些内容收入《群书治要》,宋代正式将其列入《武经七书》。《吴子兵法》于唐代传入日本,后传入欧洲,现有英、法、俄、德等译本。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吴子》之正,《孙子》之奇,兵法尽在是矣。《吴子》似《论语》,《孙子》似《孟子》。”这一“吴正孙奇”说给予《吴子兵法》极高评价,将它置于《孙子兵法》之上。

关于《吴子兵法》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史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明清以来,许多学者怀疑此书是西汉或六朝时人的伪托之作。对于《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四十八篇,有人认为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许多篇章。现在一般认为,《吴子兵法》为吴起所著,成书于战国前期,是经后人整理的吴起的军事思想的记录。

吴起(?~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人。他出身于千金之家,但没能在卫国步入仕途。后来到鲁国,被任命为将军,战功赫赫,没过多久被谗言所害,被迫离开鲁国,来到魏国。在魏国屡建战功,被任命为西河郡守,政绩突出,引起魏国贵族的嫉恨,含恨离开魏国,逃往楚国。到达楚国后辅佐楚悼王治国,楚悼王死后被楚国旧贵族杀害。吴起曾求学于名儒曾参,习道义之说,所以他论兵颇具儒家特色。吴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兵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兵学家。《汉书·刑法志》中论先秦兵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

《吴子兵法》约5000字,共6篇,大致内容分别为:《图国》围绕“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主张,论述治理国家和军队“必须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修德行仁,任贤使能,并对战争的起因和种类进行了初步探讨;《料敌》从战略高度分析敌方的优劣长短,论述侦察敌情的要领及对不同情况下的敌人的作战方法;《治兵》主要论述训兵、行军、宿营及保养军马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等著名观点;《论将》论述将帅在治国统军中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条件,以及观察分析敌情的要领,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应变》讲随机应变的战术思想,主张选择有利时机,并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励士》论述奖有功激无功,鼓舞军队士气。

《吴子兵法》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兵法》之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

《吴子兵法》中提出的“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应变”等作战原则,无疑对取得战争胜利有重大意义,对于如今竞争激烈的商战也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它提醒管理者应该根据事态发展来把握决策时机,从而做出长远而富有建设性的决策。

《吴子兵法》中的“审敌虚实而趋其危”谋略在《吴子兵法》中,吴起提倡“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注重判断敌情、捕捉战机、灵活用兵,主张利用使节、出动间谍来了解敌军的情形,通过实地观察了解敌我双方占据的地形,然后做出准确的判断,进攻敌人的薄弱环节。

在《吴子兵法·料敌》中提到,“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既食未设备;可击;奔走,可击;勤劳,可击;未得地利,可击;失时不从,可击;旌旗乱动,可击;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涉水半渡,可击;险道狭路,可击;阵数移动,可击;将离士卒,可击;心怖,可击。凡若此者,选锐冲之,分兵继之,急击勿疑。”大致意思是,用兵必须查明敌人的虚实,以利用它的弱点。敌人远来新到,部署未定,可攻击;刚吃完饭,还未戒备,可攻击;慌乱奔走的,可攻击;疲劳的,可攻击;没有占据有利地形的,可攻击;天气季节对敌不利的,可攻击;部队混乱的,可攻击;经长途行军,部队尚未得到休息的,可攻击;正在渡水的,可攻击;通过险道狭路的,可攻击;阵势频繁变动的,可攻击;将帅脱离部队的,可攻击;军心不定的,可攻击。凡是遇到上述情况,就应先派精锐部队冲向敌人,并继续派遣兵力接应,必须要迅速出击,不可迟疑。

将领依据敌情的特点和敌方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来做出战争的决策,并能够捕捉战机,灵活用兵。这种思路和方法运用于企业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能够捕捉商机,而且看中时机之后能够当机立断,采用权变之术。

第一,捕捉战机

《吴子兵法》中捕捉战机的方法很多,有著名的“六国风俗”法,有实地观察、分析法,有使用使节、间谍法等。战国前期,各国不同的风土民情和文化传统导致各国军队的素质及其作战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魏国位于天下的中央,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付四周的敌人。吴起身在魏国,胸怀天下,对各国军队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可因人而异,对付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战略。而实地的观察、分析可以提高果断决策和作战取胜的信心。使用使节、间谍深入敌方内部收集情报,对敌方的情况做到“先知”,这样就可以有备无患。

原典

武侯谓吴起曰:“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据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起对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今君已戒,祸其远矣。臣请论六国之俗:夫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燕阵守而不走,三晋阵治而不用。”

——《吴子兵法·料敌》

[译文]武侯对吴起说:“现在秦国威胁着我西部,楚国围绕着我南部,赵国面对着我北部,齐国紧逼我东部,燕国阻绝着我的后面,韩国据守在我的前面,六国军队四面包围着我们,形势非常不利,我对此很忧虑,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保障国家安全的方法,先有戒备是最重要的。现在您已经有了戒备,离祸患就远了。请允许我分析一下六国军阵的情况,齐国阵势庞大但不坚固,秦国阵势分散但各自为战,楚国阵势严整但不能持久,燕国阵势长于防守但不善于攻击,三晋中的韩、赵两国阵势整齐但不顶用。”

原典

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阵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击此之道,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阵可坏。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击此之道,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燕性慤,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守而不走。击此之道,触而迫之,陵而远之,驰而后之,则上疑而下惧,谨我军骑必避之路,其将可虏。三晋者,中国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击此之道,阻阵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倦其师。此其势也。

——《吴子兵法·料敌》

[译文]齐国人性格刚强,国家富足,君臣骄奢,忽视民众利益,政令松弛而待遇不均,一阵之中人心不齐,兵力部署前重后轻,所以阵势庞大但不坚固。攻击它的方法,必须把我军分为三部,各以一部侧击其左右两翼,另以一部乘势从正面进攻,它的阵势就可以攻破了。秦人性格强悍,地形险要,政令严格,赏罚严明,士卒临阵争先恐后,斗志旺盛,所以能在分散的阵势中各自为战。攻击它的方法,首先以利诱它,当士卒因争利而脱离将领掌握时,就趁混乱打击其零散的部队,并设置伏兵,伺机取胜,它的将领就可以擒获。楚国人性格柔弱,领土广大,政令紊乱,民力疲困,所以阵势虽然严整但不能持久。攻击它的方法,要袭扰它的驻地,先挫伤它的士气,然后突然进击,突然撤退,使其疲于应付,不要和它决战,这样就可打败它的军队。燕国人性格诚实,行动谨慎,好勇尚义,缺少诈谋,所以善于固守而不善于机动。攻击它的方法,是一接触就压迫它,打一下就撤走,并奔袭它的后方,这样,就会使它上下疑惧,再将我车骑埋伏在敌人撤退必经的道路上,它的将领就可被我俘虏。韩赵是中原的国家,民性温顺,政令平和,民众疲于战祸,久经战争,轻视其将帅,不满其待遇,士无死忠,所以,阵势虽然整齐但不中用。攻击它的方法,用坚强的阵势迫近它,敌人来攻就阻击它,敌人退却就追击它,这样来使它的军队疲惫。这是六国的大概形势。

原典

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一曰,疾风大寒,早兴寤迁,刊木济水,不惮艰难;二曰,盛夏炎热,晏兴无间,行驱饥渴,务于取远。三曰,师既淹久,粮食无有,百姓怨怒,妖祥数起,上不能止。四曰,军资既竭,薪刍既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五曰,徒众不多,水地不利,人马疾疫,四邻不至。六曰,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七曰,将薄吏轻,士卒不固,三军数惊,师徒无助。八曰,阵而未定,舍而未毕,行坂涉险,半隐半出。诸如此者,击之勿疑。

——《吴子兵法·料敌》

[译文]判断敌情,不必占卜就可与其交战的,有八种情况。一是在大风严寒中,昼夜行军,伐木渡河,不顾部队艰难的。二是在盛夏炎热,出发很迟,途中不休息,行军急速,又饥又渴,只顾赶往远地的。三是出兵已久,粮食用尽,百姓怨怒,出现许多不祥征兆,将领不能制止的。四是军资耗尽,柴草不多,阴雨连绵,无处可掠夺的。五是兵力不多,水土不服,人马多病,四邻援军未到的。六是路远却已日暮,部队疲劳害怕,困倦而没有吃饭,解甲休息的。七是将吏无威信,军心不稳定,三军屡次惊慌,而又孤立无援的。八是部署未定,宿营未毕,翻山越险只过了一半的。遇到这类情况,都应迅速进击,不要迟疑。

原典

有不占而避之者六。—曰,土地广大,人民富众。二曰,上爱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赏信刑察,发必得时。四曰,阵功居列,任贤使能。五曰,师徒之众,兵甲之精。六曰,四邻之助,大国之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吴子兵法·料敌》

[译文]不必占卜而应避免和敌人作战的情况有六种。一是土地广大,人口众多而且富足的。二是上爱其下,恩惠普及的。三是赏罚严明,行动及时的。四是论功叙位,任用贤能的。五是军队众多,装备精良的。六是有四邻帮助,大国支援的。凡是这些条件都不如敌人时,就应避免和它作战而不必迟疑,这就是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原典

武侯问曰:“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起对曰:“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若其众哗,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

——《吴子兵法·论将》

[译文]武侯问:“两军对阵,不知敌将的才能,想要查明,用什么方法?”吴起回答说:“令勇敢的下级军官率领轻锐部队去试攻敌人。务必败退,不要求胜,以观察敌人前来的行动。如果敌人每次前进和停止,指挥都有条不紊,追击假装追不上,见到战利品装作没看见,这样的将领是有智谋的,不要和他交战。如果敌人喧哗吵闹,旗帜纷乱,士卒自由行动,兵器横七竖八,追击惟恐追不上,见利惟恐得不到,这是愚昧的将领,即使敌军众多,也可以把他擒获。”

第二,“应变”

——灵活用兵

在捕捉战机的基础上,根据敌人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这就是吴起所提倡的“应变”思想。吴起认为,将帅指挥作战,必须根据敌情的变化,依照不同的天时、地理条件,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法,充分发挥各兵种的特点,把握战场的主动权,以夺取战争胜利。

原典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