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国电影艺术史
7307400000035

第35章 经典好莱坞后期(1945-1965)(7)

《后窗》将希区柯克常用的“偷窥”主题推向极致。它讲述的是,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不得不在轮椅上度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他就在窥视中打发无聊的时间。杰弗瑞其实并不寂寞,除了每天如慈母般耐心照料他病体生活的护士斯泰拉以外,他还有个聪明、美丽,狂热地爱着他的女友莉莎。对面窗口的推销商夫妇又一次发生了争执,当晚杰弗瑞发现那个苏先生三次冒雨拿着大皮箱走出家门。第二天,杰弗瑞发现苏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锯条,苏太太也从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小狗在楼下花坛不停地刨着什么,一切都令杰弗瑞不安。莉莎来了,又注意到苏先生正在准备一个大箱子,还从太太的手包里拿出首饰、戒指,两个人由此得出苏先生杀人分尸的结论。杰弗瑞找来当警察的老友调查此事,但结果是苏太太到外地疗养,老友对杰弗瑞等人的紧张不无嘲讽。那只小狗被杀了,杰弗瑞、莉莎和斯泰拉再度紧张起来。为了找到真凭实据,两位女士决定亲自寻找证据。莉莎在苏先生家寻找证据时被堵在屋子里,杰弗瑞及时报警才使她免遭毒手,她向杰弗瑞示意自己已经找到证据,推销商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监视。苏先生很快找到杰弗瑞,行动不便的杰弗瑞只能在黑暗中用闪光灯保护自己,拖延时间。两人扭打的时候,老友带着莉莎和警察赶到,但杰弗瑞还是从楼上摔了下去。

影片开头一大段偷窥的描绘显得悠然自得,丝毫没有大部分惊险影片的凌厉之气。镜头从杰弗瑞家对面的邻居家窗口一一扫过,接着摇入杰弗瑞家中,绑着石膏的腿,惊险的赛车比赛照片,桌上被砸坏的照相机,在摄影机不动声色的摇移中,有关人物的背景一一得到了交代,于无声处等待惊雷,这也成为后来无数电影纷纷效仿的范本,比如《马路天使》、《蛇眼》(Snake Eyes,1998)等。在后面莉莎遇险的段落里,观众和远远在窗子这边的杰弗瑞一样,只能眼看着她冒险、遇险、搏斗而帮不上一点忙,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前所未有的。

在《眩晕》中,希区柯克将恐高症和种种难以名状的心理疾病以及恋物癖、仪式化行为、施虐和受虐的倾向完美地整合在故事情节之中,全片充满了神秘、灵异、爱情和谋杀的气氛。斯考蒂·费古森警官在一次追捕中,在高楼上失手惊吓后得了恐高症。虽然身体外伤痊愈了,但恐高症似乎无法根治,他只好从警署辞职改行做了私家侦探。一天,斯考蒂过去的同学加文·艾斯特来找他,委托斯考蒂作为私人侦探跟踪他的妻子玛伦。玛伦似乎有一种精神惶惑症,而她的丈夫则认为她是中了邪,正受着她死去的祖母夏洛塔·威德兹的控制。斯考蒂开始觉得这个想法十分可笑,但他还是开始跟踪玛伦。玛伦在荣誉军团宫殿里对着祖母的一幅画像看了几个小时,还去了墓地,甚至企图跳水自杀。斯考蒂把她救上来,并把她带到自己家里。他问她过去这一天里都干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但玛伦自己也迷惑不解。不久,斯考蒂意外地又遇见了玛伦,她感谢斯考蒂救了她,还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抱歉。斯考蒂开始对玛伦身上的神秘的美发生了兴趣,他邀请玛伦去旧金山旅行。在杉树自然公园,玛伦让他看一个被锯断的树桩,说上面记载着她的出生和死亡。

斯考蒂安慰玛伦,让她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他们的距离更近了,互相表白了爱意。从那以后,他们的关系发展得很快,玛伦也更加恐惧和忧郁,她对斯考蒂说起她的梦和想法,斯考蒂也越来越担心。玛伦说梦到塔、西班牙村落和白色的房子,斯考蒂就领着玛伦来到和梦境相似的圣胡安教区。欲言又止的玛伦离开斯考蒂,很快跑进了附近的一个钟塔,等斯考蒂冲上去的时候,玛伦已经在一声尖叫中跌落高塔,摔死了。法庭很快结束了调查,认为玛伦是死于精神崩溃后的自杀。此后,斯考蒂一直很颓废,直到他见到了朱迪·巴顿。一个闪回就让观众知道了事实的真相:真正的玛伦死于丈夫手下,而朱迪只不过是造成了玛伦精神崩溃的假象。玛伦以前常戴的项链出现在朱迪身上,终于使斯考蒂产生了怀疑。深夜,斯考蒂又带朱迪去那个西班牙教区,在那里他揭穿了所有的阴谋。此时,一个修女突然出现,惊慌失措的朱迪以为看见了死亡天使,在恐惧中,她从塔上摔下来,死了。不知是愤怒还是悲痛的斯考蒂从高塔上向下看去,此时他的恐高症痊愈了。

影片一开始就表现出十足的迷幻感,从女子的脸部特征开始引出眩晕感十足的螺旋线条,希区柯克对恐高症心理的描写堪称经典,采用镜头焦距前拉的同时摄影机后移,配以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配乐的抽搐感,效果十分完美;玛伦在河边徘徊的桥段画面构图出色,显示出强烈的压抑感和孤独感;片中还多次采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使用光影效果、色彩,甚至动画渲染气氛,极具超现实主义感觉。

《精神病患者》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惊悚悬疑电影,自公映以来已经被无数评论家和影迷逐个镜头分析,成为惊悚片中当之无愧的扛鼎之作。它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玛丽恩·克兰是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上班女郎,她厌倦了在午休时间偷偷去和情人萨姆·卢米斯幽会,因为他赚的钱几乎都得付前妻的赡养费,不能和她结婚。有一天,玛丽恩的老板让她带四十万元现金到当地的银行存款,由于她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因此在一时冲动之下她驾车卷款逃离小镇,她决定和情人萨姆到加州开始新的生活。当她开车逃离小镇后,夜色暗了下来,并下起倾盆大雨,于是她只好将车开下高速公路,长途驾车的劳累加上卷款潜逃的压力让她几乎精神崩溃,因此她决定在路旁的贝兹汽车旅馆休息一晚。汽车旅馆的老板诺曼·贝兹,这个性情古怪的青年对他卧病在床的母亲是又爱又怕。就在玛丽恩吃完诺曼为她准备的晚餐之后,她回到房间准备洗澡,当她进入浴缸拉起浴帘,一个离奇恐怖的故事即将发生……

影片运用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解释主人公杀人动机的做法可信度不高,但是希区柯克利用操纵观众注意力的方式讲述单薄故事的手法精彩绝伦。他用斜视和偷窥的镜头观察主人公的偷情生活、盗窃、变态,直到观众对这种观看感到难受并出现犯罪感。通过女主人公和私人侦探的相继被谋杀,继续误导观众,观众通过杀人者的眼睛观看到动作,引导观众认同一个又一个人物。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恐怖片的法则,提升了观众的焦虑程度,拓展了主观摄影镜头的操纵性运用,为后来的惊悚片创造出新颖和更具自我反省的成分。

影片最经典的“浴室杀人”桥段共历时48秒,由78个快速切换的镜头组成,花费了七天时间拍摄。摄影机移位60余次,尽管连一个刀刺入人体的血腥画面都没有出现,但其恐怖效果却因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灯光及音响手法的综合运用而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诺曼将汽车沉入池塘的段落中,汽车先是缓缓沉入,诺曼表情轻松,突然汽车停止下沉,诺曼的表情极为紧张,过了一会儿,汽车慢慢沉入水底,这个段落是典型的希区柯克“罪孽转移”段落,使观众为有罪的人担心不已。在影片的结尾处,诺曼的面部特写叠化到他母亲的骷髅,又叠化到将汽车拖出池塘的锁链,这条锁链似乎将母子二人的心灵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种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气氛十分惊人。

《群鸟》可以看成是动物灾难片的先驱。剧情描述旧金山上流社会的淑女米兰妮与律师米奇在一家鸟店中一见钟情。当他们的爱情遭到米奇的母亲误解时,不断有海鸥和麻雀飞来米奇家附近对人类发动攻击,甚至在加油站引起了一场大火。米兰妮奋勇地保护小妹妹免遭鸟群袭击,终于赢得米奇之母亲的心。

《群鸟》的镜头数多达1400多个,其中将近400个是特技镜头。镜头的剪辑十分精彩。其中,米兰妮赶到学校报警的段落是希区柯克运用时间的延伸性来构筑紧张气氛的最经典的段落之一:伴随着米兰妮的等待,越来越多的鸟落在铁架上。鸟的进攻开始之后,希区柯克使用鸟群啄屋顶和门窗的音效来渲染气氛,而在气氛极其紧张之时,有一只海鸥破窗而入,由这种逐步崩溃的手法可见希区柯克炉火纯青的控制观众情绪的能力。米兰妮向阁楼上走去的段落中,楼梯的空镜头的神秘感和后面米兰妮手部和门把手的特写也频繁地出现在后来的恐怖片之中。

除了希区柯克的作品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惊悚悬疑片值得关注,如卡洛尔·里德(Carol Reed)导演的《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1949)。该片改编自英国著名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小说,描述美国通俗小说作家马丁斯应朋友哈里之邀来到“二战”后的维也纳,但一抵达便惊闻哈里车祸逝世的消息,而且警方告诉他哈里是无恶不作的黑帮分子,但马丁斯在追查真相时发现了破绽。有一个神秘的第三者是其中关键,同时,马丁斯也认识并爱上了哈里的女友安娜。可是,哈里的突然出现,使马丁斯了解了丑陋的事实真相。导演卡洛尔·里德成功地以光影对比鲜明的影像效果重塑战后欧洲的混乱气氛,亦反映出美苏冷战的时代特色。饰演马丁斯的约瑟夫·哥顿(Joseph Cotten)表现出色,但在黑暗中现身的奥森·威尔斯饰演的配角哈里却更抢镜头。

三、其他电影题材的强化

“二战”结束之后,好莱坞的战争片也先后经历了纪实宣传阶段和史诗性战争片阶段。在这一类电影中,大卫·里恩的《桂河大桥》是佼佼者。

《桂河大桥》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尼克尔森上校和他的属下成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身为英国绅士的尼克尔森上校纵然被俘也坚持着一贯理念,因对日军的做法不满,他拒绝执行修桥任务,而被日军首领斋藤关了禁闭。然而,由于其他战俘消极怠工,斋藤只好释放了尼克森,并答应了他改善战俘待遇的要求。在尼克尔森的带领下,战俘们用三个月就完成了修筑大桥任务,然而,此刻先前逃出的战俘希尔兹少校找到了英军,并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辛苦修建好大桥的尼克尔森上校不愿桥被炸掉,与斋藤一起去检查大桥,日军因发生情况异常而开枪射击,尼克尔森、斋藤、希尔兹等人在混乱之中均饮弹而亡。尼克尔森倒下时撞上了炸药的引爆装置,飞驶到桥上的第一辆日军火车与桥一同被炸毁了。

《桂河大桥》在闷热潮湿的斯里兰卡热带丛林实地拍摄,通过英军上校和日军大佐之间的对峙,展现出英国式的傲慢和日本式效忠的荒唐可笑。两位主人公成为不同文化的对立象征却具有相似的共性:自负的骄傲、敬业、献身精神、保留面子的信念和对自身阶级以及军队条例固执的遵从。这些有关英雄主义、骄傲、军人传统、等级制度和权力机制的主体,被精彩绝伦地交织在故事情节之中,并雄心勃勃地展示了不同的观点和层面。

随着制作投入的不断增加,先前很多B级电影题材得到了强化和发展,其中受到影响最明显的应该是更需要巨额预算的间谍影片。

1959年,希区柯克拍摄的《西北偏北》是一部精致的间谍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罗杰是个有点儿幽默感的普通广告商,在他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忽然两个人上来绑架了他,并叫他凯普林。罗杰莫名其妙地被带到一间大房子里,见到了几个不明身份的人,为首的一个也认定他就是凯普林,并要他合作交出东西。还没等罗杰弄明白,几个人给他灌了大瓶波旁酒,把他扶上一辆汽车,看来要制造一个酒后驾车坠海而死的假象。罗杰朦胧中居然没有出事,只是被警察指控酒后驾驶偷来的汽车。第二天,罗杰的供词没有人相信,大房子里的人也一口咬定是他参加宴会后酒醉而去的。为了自己的清白,也是出于好奇心,罗杰根据前晚的线索,找到凯普林的酒店房间,但没有发现什么,却又被人追赶。他又来到联合国大厦,想找大房子的主人,却背上杀害联合国官员的凶手的罪名。罗杰根据其他线索上了开往芝加哥的火车,一位迷人的年轻女郎坎多主动帮他逃过了警察的搜查,并和他一夜风流。火车到站后,坎多又替他联络了凯普林,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见面的地点,罗杰不仅没有见到凯普林,反而被一架小飞机追杀。

当他逃过追杀去找凯普林时,却发现他早已退房了,罗杰似乎明白了。他找到坎多,坎多虽然很高兴,但还是让他尽快离去。罗杰跟踪坎多来到拍卖会,遇到了上次绑架他的男人维丹。当维丹准备再次绑架他时,他在现场开始胡闹,最后被警察带走。FBI的负责人把罗杰带走,告诉了他事实真相,原来根本没有凯普林这个人,都是FBI制造出来迷惑冷战间谍维丹的,而坎多则是FBI的卧底。为了让坎多彻底得到维丹的信任,罗杰和坎多上演了一出空包弹的假枪杀,两人也冰释前嫌。FBI想利用坎多跟维丹离开美国,以获取更多情报,但罗杰不能无视坎多接受这样的结果。罗杰赶到维丹的住所,正好遇到维丹识破了空包弹的计策,罗杰和坎多抢过装有情报胶片的古董逃走。双方在雕刻着美国历任总统头像的巨大山岩上展开搏斗,最终维丹落下山崖,同伙也被赶来的FBI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