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7317300000022

第22章 专刊与个案(1)

在新闻报道中,重大主题历来都是新闻舆论关注的焦点。而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日渐激烈的传播竞争正在使报纸的传播效能承受着被稀释的巨大压力。《环球时报》策划的专刊以及十七大、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体现出集中、深入、宽广的报道优势和特色,他们的理念和做法具有普遍意义,对于其他报纸如何搞好专刊和重大报道,提供了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有益经验。

第一节专刊的策划与实践

据《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定义,专刊指专门性副刊,分为专题性副刊和专业性副刊两类。

专业性报纸的专刊,如汽车专刊、旅游专刊,是就专门商业领域发表的专业化报道和权威性见解,趋向于为广大读者和商家提供一个信息沟通平台,互动为其特色。

重大主题性专刊,是更具新闻性和专题性的报纸专刊,它从报纸一般性版面中独立出来,是针对重大主题集中组织的报道。

近年来,《环球时报》根据自身特点,每年推出系列专刊,围绕读者所关注的重点地区和焦点话题,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的解读和挖掘,力求把专题做大、做强、做深、做实、做细,让读者尽享新闻大餐。

下面以2008年《环球时报》推出的九大专刊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九个专刊分别是“环球时报十五周年专刊”、“海外华人专刊”、“世界读书日专刊”、“台湾专刊”、“奥运·中国·未来专刊”、“奥运后·中国专刊”、“新疆专刊”和连续两期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刊”。

一、专刊的优势和特点

专刊独立于报纸一般性版面,因单独成刊,具有相对独立、集中的传播特点。通过合理整合版面资源、灵活运用报道手段、充分发挥表现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重大主题。

(一)有利于整合版面资源,为大量专题性报道调配充足空间

新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出现,但是只有重大主题新闻才能占据新闻报道的核心地位。一个主题报道要在“信息爆炸”时代奏出自己的强音,首先在传播上要赢得数量优势。专刊可以打破常规,动用多个版面集中报道特定的重大主题,使之成为报道“焦点”,在竞争中获得信息传播数量上的优势。《环球时报》对重大主题的报道,在同类报纸中显示出一定数量优势,从而增强了对重大主题报道的力度。

《环球时报》的专刊,一般利用周五的增版(周一出版的“海外华人专刊”除外),用8个版面(第17版至第24版)进行报道。报道中,图文紧凑、信息丰富、内容翔实,与专题无关的信息(如广告)较少。根据情况,还会在一定时段内连续推出,如奥运主题专刊、后奥运主题专刊、年末连续两期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题的专刊等。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推出的“奥运·中国·未来专刊”,邀请世界20名顶尖学者畅谈对奥运中国最精华的看法,刊登了访谈稿22篇。8月29日又推出“奥运后·中国专刊”,邀请《纽约时报》副总裁、路透社主编、共同社社长、《费加罗报》主编等14名世界著名媒体的领导人漫谈后奥运中国,刊登了20篇报道,其中14篇为访谈稿。如此大量刊发的访谈稿件,大篇幅、重笔墨地提供诸多冷静、深刻的新视点,在国内的媒体中首屈一指。

(二)有利于灵活运用报道手段,充分展现丰富的信息内容

内容是新闻报道的核心,传播内容的竞争也是现代大众传播竞争的核心。专刊以其自身的特点,能够集中力量进行采访,运用丰富、多变的报道手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和多表现形式的报道,形成传播内容的立体化优势。

——多层次。通常,一篇报道的叙述模式是单一、平面的,深度上也难以明显突出层次。以多个版面、多篇报道组合而成的专刊,则可将内容丰富的重大主题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小主题”,在分别组织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就产生了整个主题报道层次上的拓展或延伸,使报道层层铺开,“枝繁叶茂”。

如10月17日见报的“新疆专刊”设立了“重镇”、“兵团”、“教育”、“反恐”、“开放”、“视角”几个版面互相配合,从多个层面解读反恐形势、喀什重镇、新疆兵团等读者既关切又朦胧不解的问题,把报道全面铺开。

层次的纵向延伸即形成深度。专刊在组织报道时由此及彼、层层铺开,在各部分的相互配合和补充下,把报道引向深入,形成了由表及里、逐层递进的效果,体现出深度报道的优势。

再说“新疆专刊”。这份专刊是在“8.4事件”2008年8月4日,喀什发生两名极端分子袭击当地公安边防武警支队的暴力恐怖事件。后特别策划的,因此“安全问题”是全刊报道的重点,主要分布在五篇文章中。首先,《新疆没有不安全的感觉》一文告知读者,新疆现在的治安状况和百姓对治安状况的满意度,说明近几年是新疆治安最好、老百姓感觉安全度最高的时候。《分裂活动难挡喀什繁荣》首先描述“恐怖效应”不存在,然后阐明了“新疆经济正迎来平稳起飞,安定是当地百姓的共识”的观点。在介绍“安保”的力量保障上,《兵团人戍边生产两不误》一文报道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亦兵亦农的特点。《反恐,有很深的群众基础》一文讲述了维吾尔族群众在抵抗暴力活动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最后,《霹雳手段与菩萨心肠》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法委副秘书长王文华的采访报道,表示要以“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对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采取霹雳手段,显示党和政府对新疆各族群众的负责态度。五篇报道的内容,对当下新疆人民生活和安全形势进行了解读,对新疆这一边陲重地作了介绍,对“三股”极端势力的历史作了溯源,最后在打击极端势力上表明了决心,专刊报道的专业性提升到了一定高度。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问题研究所所长评价说,《环球时报》称得上是新疆问题的专家。

——多角度。重大主题总是趋于严肃、古板,涉及内容通常宏大、深远,有的甚至具有“历史性”意义和“里程碑”性质。如果要使这类报道为读者喜闻乐见,就必须选择极具“贴近性”和“亲民性”的切入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入手,在宏观和全局的把握中,抓住典型性、贴近性的事件和人物,把严肃的内容演绎为生动的故事。

《环球时报》2008年4月25日推出的“世界读书日专刊”,通过不同的报道角度,把“读书”这一古板的文化类专刊做得生动有趣、新意百出。这份专刊,有严肃的主题体现,如国民阅读状况调查和专家分析;也有活泼的角度切入,如畅销书背后的故事。谈读书的意义,分别从“人生与书”、“国家与书”、“名流与书”、“百姓与书”四个角度展开。在“名流与书”版面,将布什、普京、曼德拉、撒切尔夫人等15位政治家的读书习惯,集中为一篇报道《外国名流读什么书》,介绍的角度十分新颖。此外,“卡斯特罗是海明威的忠实读者”、“小泉曾推荐婚外情小说”等内容,也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

——多手段。编辑手段与报道内容同样重要,运用得当,可以大大增强报道的表现力,从而突出内容重点,也为全篇报道添色。报纸常用的编辑手段有同题集中、背景链接、言论配合等,可以运用消息、通讯、图片、言论等各种新闻体裁。这在专刊上得到更大程度的运用。

2008年2月4日见报的“海外华人专刊”,头版的评论员文章《想起海外华人,我们百感交集》,把中国春联的形式运用到文章中。在这篇报道两侧,一幅红联贯穿头尾,内容是“闯荡天下辛劳聪慧有口皆碑”(右)和“心系中华传承奉献青史流传”(左),不仅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更为这份专刊增添了年味和温暖;《唐人街折射华人命运》一文,配上上世纪不同历史时期唐人街的老照片,通过前后对比,与文字互相呼应,形象地反映出当年在美华人的命运;《2008,最想说的心里话》一文,集中了来自五大洲10个国家驻当地记者的联合报道,生动反映各地华人代表的心声。报道全篇围绕同一个主题,内容具有各国地域特色,读起来很耐人寻味。

——多形式。在表现形式上,专刊更可以通过对整体的策划编排,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互相补充配合,立体化展现内容,打造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2008年年末出版的两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刊”,介绍了近代中国第一次被世界尊敬,到30年后中国触动世界的历史过程。在如何展开这条时间轴的问题上,报刊不是历史教科书,显然不能平铺直叙。两份专刊通过50篇稿件和33幅图片,从外国亲历者对这段时期重大事件的记忆,一点一滴补充血肉:从第一支来中国办演唱会的西方流行乐队“威猛”,到第一位洋教练施拉普纳;从第一位拿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到最早进入中国的外企代表;从“图说中国”里中国走向世界的富有代表性的时刻,到“中国制造”寻找“倒爷”、“出口创汇”等不为人知的故事;从“影响世界”的各地知名专家看30年变化,到“外交今昔”中国外交地位的恍若隔世……。改革开放,这个纵深30年的惊世壮举,一下子被浓缩在十几个版面的特刊之中,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三)有利于发挥多种表现方式,增强传播过程中的美感

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现代传播理念是,新闻与其他商品一样需要包装,承载新闻的报纸版面更加需要包装。《环球时报》以专刊为平台,重视整合版面的表现方式,在封面、新闻图片、文章标题等方面,努力实现主题视觉化,使其在形式上具有更强的视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封面运用杂志化设计。《环球时报》的专刊头版借助杂志化的设计手法,整个版面不加分割,利用大幅图片加文字的艺术化处理,风格紧扣主题,极具整体感和形象美。

“奥运·中国·未来专刊”头版,图片运用了灯火辉煌的鸟巢图像和火炬祥云的花纹,大胆地扩充了尺寸,使图片作为背景充斥整个版面,配合以呼应的文字,颇具传播冲击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刊(一)”的头版,整版以红砖墙为背景,借挂在墙上的温度计刻度,标示1978到2008的各个年度,挑选了其中的6个年份,插入了6幅图片,说明那一年发生了哪一件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事件,匠心独具。有些专刊在头版设有导读,颇具杂志风格。

——配合图片增强视觉美感。读图时代,在现代报刊的版面设计中以图文配合,表明题材重大、突出焦点,已成为一个通用法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视觉媒介与印刷媒介争夺受众的情况下,后者对图片新闻的重视程度已明显提高。

《环球时报》专刊在图片应用上,数量适当,内容贴切,剪裁得体,注重神采,位置显著,给读者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刊(二)”中一整版的“图说中国”,通过10幅图片,介绍了1979年到2008年发生的10件大事。这些图片具体生动、弥足珍贵,比当下的一些新闻图片更具价值。《世界聚光灯下的奥运七年》是通过7幅图片,展示了从奥运申办成功的不眠之夜到北京准备好了的动人过程。还有一个有趣的运用是“奥运·中国·未来专刊”,由于全刊登载的都是世界有识之士对奥运中国的看法,因此全部配图均为受访者头像,共20幅人头像,旁边还注有名字。

——文章标题在平实中传神出彩。标题,在报刊编辑中一向十分讲究。而专刊的好标题,不仅体现在单独标题的精心制作上,还体现于各个版面、各篇文章之间标题的巧妙搭配与呼应上。《环球时报》专刊的标题与《环球时报》整体语言特色是一致的,通俗明白、生动具体、饱含幽默、富有感情、朗朗上口。

《环球时报》专刊的标题具有“平易近人”的特色。如“想起海外华人,我们百感交集”、“近代中国第一次被世界尊重”,这样平实的标题使人可感可触。在标题的相互关系上,《环球时报》专刊注重联系和对比,如“80年代:不再多情地看中国”和“90年代:对华遏制派的壮大”,两篇文章的标题一目了然,向读者揭示了两个年代,世界对中国的不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