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亲近大海
73195100000012

第12章 难忘故乡情

这些年,我一直在南方漂泊。期间,我多次遇到过江西老乡。也有过和他们在一起相聚的时刻。每到动情之处,我就会脱口说出几句俗语。什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还有什么“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当我说出这些俗语的时候,我不知道我的老乡会不会感动,可当我听到老乡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绝对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句话对我来说,乡情味实在是太浓太浓啊!

我的故乡在江西南昌,那是一座被唐代王勃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据记载,南昌城始建于西汉初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汉代,南昌被称为“豫章”,到唐代,被改称“洪州”。

在我们南昌,有著名的历史古迹青云谱。它是清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的故居。青云谱原是一座道院,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八大山人在此隐居时,将道院定名为青云谱。经过修复的青云谱如今已开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如果您来到这里观光,看到的将是古木葱郁,竹径小道,花圃亭榭……这里的一切,一定会让你生发无限的思古之幽情。

在南昌城的东湖,还有著名的历史古迹百花洲。这里曾因为洲上遍种各类奇花异草而得名。唐代诗人张九龄、杜牧和宋代词人辛弃疾等,都在此留下过描绘美丽风光的动人诗篇。解放后,这里已开辟为百花洲公园。

故乡南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这里曾经举行过震惊中外的“八一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革命武装在这里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它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周恩来、叶剑英、贺龙、叶挺、朱德、陈毅、刘伯承等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将帅,都在这里留下过革命的足迹。

当你们有机会去到南昌八一广场,一定能看到广场中央那座巍峨耸立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这时的你,一定会对这座英雄的城市肃然起敬。

屈指数来,离开故乡已经40年整。在这40年里,我一直在外面的世界为着生计奔波,为着理想漂泊。但我一直没有忘记英雄的故乡,一直没有忘记那些依然生活在故乡的亲人和母校的同学。

这些年里,我时常会抽空回故乡看一看。除了探望年迈的老母和我的弟弟妹妹,更是为了感受一下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尤其这几年,我惊异地发现,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当我置身在南昌城,我的眼前,一条又一条城市主干道宽阔而洁净,一幢又一幢漂亮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在南昌,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码头和航空机场。在城市的各个交通枢纽,一道道现代化的立交桥像凌空飞架的彩虹……

目睹这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我无数次在心中感叹故乡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为故乡的进步和繁荣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有几次,我曾试图去寻觅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可我再也找不着它们的踪影。而唯一不变的,是那条滔滔东流的赣江水,那是一条让我永存在记忆里的故乡之水,那里有着我太多少年时代的故事和酸楚的记忆。

我忘不了每年的夏天,我都会偷偷溜出家门和同学去赣江游泳。

我忘不了有无数个这样的周末——我打着赤脚,穿着破短裤,挎着一只大大的竹篮,在赣江边码头上捡拾菜农丢弃的烂瓜和菜叶。

我更忘不了横跨在赣江之上的那座“八一大桥”。每天清晨,酷爱体育锻炼的我,会打着赤脚,一个人在几千米长的桥面上跑上几个来回,然后饿着肚子去学校上课。

说起这座大桥,有一段很有趣的传说:在1936年,赣江上建起了一座大桥,叫中正桥。毫无疑问,这座桥成了蒋介石的一块功德碑。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人民政府将这座桥改名为“八一大桥”。解放后,政府决定要重新建造一座水泥钢筋大桥,并请来了苏联专家进行考察设计。苏联专家在桥头整整站了一个小时,他们数了数,从他们眼前驶过的汽车总共只有那么几辆。看到这么稀疏的车流量,苏联专家一个劲摇头。到最后,苏联专家只得把这座桥设计成了双车道。这就是后来的“八一大桥”。

而今天,横跨在赣江之上的再也不是这条狭窄的大桥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现代化的钢索斜拉式大桥。这座大桥是在1997年9月29日落成通车的。另外,在这之前,还在另一处地方建造了一座跨度更大的六车道的现代化跨江大桥,叫“南昌大桥”。这两座雄伟的跨江大桥将赣江两岸的城区连成了一个整体。

前些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已经在赣江西岸那片叫“红谷滩”的地带开辟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市委市政府所有的办公机构都已经搬迁到了那里,它已经成为南昌政治经济文化新的中心区域。

说到赣江,怎么也得介绍一下耸立在赣江东岸的滕王阁。规模宏大的滕王阁占地4.3公顷。它和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而滕王阁的名气又位于三大名楼之首。据记载,这座久负盛名的滕王阁始建于初唐永徽四年,系唐太祖李渊第22子滕王李元婴所建,故名滕王阁。它得益于王勃在此写下的《滕王阁序》,使得这座楼阁声贯古今,誉播四海。滕王阁在历史的沧桑中,一次次被战火烧毁,兴废更替达29次之多。据说,到解放后,在滕王阁的原址上只剩埋在瓦砾下的半截石碑。为了让这座历史名楼重见天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请来了全国最优秀的古建筑专家和施工队伍,按照滕王阁当年鼎盛时期的风貌,要在原来的废墟之上重新建造一座更宏伟壮观的滕王阁。这座恢弘的建筑于1983年10月1日奠基,1985年10月22日正式开工,一直到1989年10月8日才胜利落成。前后经历了六年的时光。近二十年来,凡是来南昌观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一定会来到赣江边登临这座历史名楼,亲眼领略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美景。

南昌有两条最著名的商业大街,一条叫中山路,一条叫胜利路。而今这两条大街已经变得更加繁华热闹。如果你来到我们故乡,千万别忘了去“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一下。要知道,这座纪念馆就是当年“八一起义指挥部”的旧址。纪念馆的位置也就在中山路和胜利路的交会之处。无论你问谁,一定能很快找到这个地方。

特别要说到那条胜利路,现在已经改造成商业步行街了。整条步行街有几公里长,街两旁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在这些年里重建的。当你漫步在这里的时候,两边的商铺、超市、酒楼、宾馆等商业景观一定会让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这条步行街上,还保留了一家最有名的老字号店铺,那就是“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据说这家店铺,在南昌已经有90年的历史了。现在,这家名闻遐迩的“中华老字号”店还扩大经营黄金珠宝,并在全市开了九家分店。

来到我们故乡,一定得享受一下这里的饮食文化。真不是吹,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我们南昌的饮食是极具特色的。凡是到过南昌的人,回来后都会对南昌的饮食赞不绝口。这么说吧,你无论走进哪家酒楼或餐馆,各种富有江西特色的美味佳肴一定会让你胃口大开。更让你惊喜的是,到结账时,价格便宜得让你都不敢相信。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几道有特色的美食。如:红烧甲鱼、红烧狮子头、干菜扣肉、藜蒿炒腊肉、米粉蒸肉、干笋丝炒肉、红烧大鲫鱼、三杯鸡、油豆腐烧肉、油渣炒空心菜梗等等。这几道菜你要说不好吃,没关系,回来找我埋单好了。不过,这种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有一次,我和广州的一位朋友开车回南昌。到了那里之后,南昌的一位朋友尽地主之谊请我们俩吃饭。那天晚上,加上陪同我们的一共有六个人。我们点了满满一桌子好菜,还有酒水。到最后结账时,才花了二百多块钱。当时我和广州的朋友惊讶得半天没合拢嘴。

说到吃,我要特别介绍一下南昌的小吃。南昌的小吃都是大众化的,谁都吃得起。品种有汤汁小笼包、小煎包、煎饺、春卷、麻圆、白糖糕、牛肉炒粉、凉拌米粉、汤米粉等。还有各种小钵蒸汤。光是小钵蒸汤,品种就达十余种之多。小钵蒸汤的价格非常便宜,也就在二到三元之间。你无论是吃顿早餐,还是宵个夜,有个几块钱就解决问题了,经济又实惠。像这样的小吃店,在我们南昌遍地都是。

有一天晚上,我的二弟请我去吃夜宵。我要了一碗肉丝汤米粉和一钵墨鱼肉饼蒸汤,二弟要了一个凉拌米粉和一钵海带排骨蒸汤。两个人才花了10元钱,吃得心满意足地出来了。

我的母校是南昌十中,校址至今没变。那一次百年校庆结束不久,我特地回母校看过一次。当时,我眼前的校园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容颜了。校园内所有的建筑都已经焕然一新了。最感欣慰的是,校园里那几棵百年老银杏至今还保留着,它们依然长得葱郁茂盛,遮天蔽日。

母校已经有106年的历史了。它是在1902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开办的一所女子中学,叫“葆灵女子中学”。在这所学校里,走出去了很多的名人豪杰,如杨刚、廖鸿英、王耀云、徐有光、辛沪光、万绍芬等。就连现在的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先生也是从我们母校走出去的。

我是1965年进的这所中学。在我的记忆中,母校有一栋红色的“品字楼”和一栋红色的“工字楼”,这两栋教学楼漂亮而坚固。在美丽的校园里,有一条条幽静的林荫小道,有一棵棵参天的古木,还有苍松翠柏,还有大大小小的花圃和葡萄架,花圃里还盛开着嫣红的腊梅花……在这所历史名校,我度过了三年最难忘的时光。

说到母校,我自然想起了和我同窗三载的老同学。我们班一共有52个同学,可我们在一起仅仅上了一年时间的课,而后经历了两年多的文革岁月。到1968年11月,我们68届初、高中毕业生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除了极少数人因家庭极其困难而留城之外,其余的人全部下到了农村插队。我记得,我们班的同学分别被分配到了江西境内的奉新、万年、玉山三个县。在此后的几年里,在农村的同学陆陆续续地返城了。也有极少数人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回城,最后不得不永远地留在了当地结婚生子。

我清楚地记得,1992年10月,我从《江西日报》上得知,母校要举办建校90周年校庆。那一天,我从一百多公里外的工作单位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母校。令人惋惜的是,那次校庆,我们班只有七八个同学见了面。于是,在我的建议之下,在几个月后的春节,我们搞了一次同学聚会。那次聚会还算比较理想,有近二十个同学聚到了一起。当时参加聚会的还有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

10年之后,母校又搞了一次建校100周年的校庆。那一次,因为工作原因我无法离开深圳。那次校庆,我们班有十几个同学聚到了一起,而且搞得非常热闹。那天的晚宴还是在一个老同学家搞的。刘老师当着众多老同学的面,用手机和远在深圳的我通了电话。那个时刻,我的心里真的是很激动。

……

说不完的故乡事,叙不完的同窗情、师生情。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我无法泯灭对您的思念!但愿我的这份最真挚的情感,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淡薄,更不会因定居在灯红酒绿的南国而把故乡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