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明之旅·文明古国卷
73416200000002

第2章 古埃及

文明起源

尼罗河

人类的古文明无不与水相伴而生,从无例外。

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尼罗河流域也离不开这个法则。

有古文明的地方一定有水,但并不能说有水的地方一定就有古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很多地处雨量充沛、河流湖泊较多的民族往往对人类文明贡献平平。而古埃及人凭借着尼罗河微薄的馈赠却创造了至今让人类叹为观止的文明财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也许最难得到的才是最容易被珍惜的吧。

埃及很少下雨,今天如此,几千年前也是这样。如果不是世界长度第一、水量第二的尼罗河从埃及境内流过。不要说文明,今天埃及的土地上恐怕还会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

尼罗河有两个源头,一个叫白尼罗河,另一个叫青尼罗河。白尼罗河的源头在海拔2600米的热带中非山区,青尼罗河的源头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埃塞俄比亚高地。这两条河流在苏丹平原汇合以后才形成我们熟知的尼罗河。

这条发源于赤道以南、非洲东部高原上的大河流向与我们的母亲河稍稍有些不同。它由南向北奔腾而过,经过6700公里的长途跋涉以后流入地中海,这也正应了我们“水流千遭归大海”的古语。

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的长度为1530公里,不到整个河流长度的1/4。两岸是3~16公里不等的河谷。到达开罗后分成两条支流,这两条支流夹着的地方就是24000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

每年的六月,红鹤飞临的时候尼罗河水开始泛滥,到11月份才逐渐退去。洪水把非洲高原上的沃土留在河岸两侧及三角洲地带,积淀成大量的淤泥。7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就用这种天然的肥料改良着自己贫瘠的土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自然规律来从事农业生产。

埃及人最崇拜的阿蒙神就曾有这样的箴言:大水灌溉的地方就是埃及。由此可见古埃及人和现在一样是世代生活在尼罗河两岸和三角洲地区的。

翻翻埃及的版图将发现如此有趣的一件事:只占全国面积4%的这条绿色长廊养活的竟然是全埃及99%的人口。另外那1%的人口,是生活在沙漠里的绿洲旁。想想说变脸就变脸的沙暴,也真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那一汪泉水而担忧。

从尼罗河三角洲形成那天开始,埃及便被开罗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的叫上埃及,北部的叫下埃及。这个分法也和我们的习惯正好相反。从大约5千多年前开始,他们就有了各自的国君。为了争夺这点有限的资源一直刀兵相见,最终北部的下埃及俯首称臣。埃及得以统一为早期王朝,文明从此产生发展起来。

哈比神

在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有一些在当时看来无法解释的现象,对此他们认为是神的旨意。在一个时期我们把这叫做迷信,从某种程度上看却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体系,有一些是独创的,有一些是从其他民族借鉴来的。但不管怎么说,那些神都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并庇佑着本民族的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对埃及如此重要的一条河流,古埃及人对它有独特的情感,自然不肯让它闲置。

最早被封为河神的是奥西里斯(Osiris),在古埃及的传说中,他是丰饶之神,同时他还是文明的赐与者。这倒符合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的定位。不过后来他在一次外出时,被他恶毒的兄弟谋害身亡。就连尸体都剁碎了扔到全国各地,多亏了他精通法术的老婆伊西斯(Isis),用法术找到他的尸体残块,让他死而复生,并帮助他做了冥界之王。死后能得到这个类似阎王爷的职位不能不说奥西里斯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了,真羡慕他有这么一个神通广大的老婆。

鉴于尼罗河神位置的重要性,而原河神奥西里斯又升迁做了冥王,我们还是把这个职位委任给后期提得较多的哈比神(Hapi),由他来专职管理尼罗河。

哈比神也是古埃及最古老的神祗之一。甚至曾经有学者证实哈比根据神话传说,奥西里斯是地神盖神单词的词根“hep”很可能就是伯的儿子,曾经是埃及国王,在奥西里尼罗河的古称谓。不管是还是不斯的治理下,埃及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是,我们还是沿袭传统把它叫作“尼罗河”。

把河流比喻成“母亲的乳汁”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古埃及的哈比神却是个长着胡子的大老爷们,这略微缺乏一点美感和浪漫色彩。不过古埃及人也一定想到了乳汁的比喻,因为所有庙宇中的雕像上哈比神都长了两只丰硕的乳房。这看起来有点滑稽,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丰满的胸部象征的是哺育土地的能力。

在埃及众多的古雕塑作品中以哈比神是题材有很多,而且不尽相同。上下埃及分立的时候上埃及的哈比神头戴莲花,而下埃及的哈比神头戴的是纸莎草。在诸多金字塔文或者纸莎草文献中也可以看出称谓的不同,上埃及的哈比神全称叫“Hap-reset”,他的妻子Uatchet是一只兀鹰。而下埃及全称则叫“hap-meht”,他的妻子Uatchet则被说成是一条眼镜蛇。上下埃及统一以后对哈比神的说法也统一起来,所以后期的雕塑中莲花和纸莎草会同时出现在他的身上。

传说中的这位哈比神是一位风流成性的“神仙”。他经常背着自己的妻子与水之深渊的女神努恩(Nun)幽会,并有一个私生子拉神。天知道这位如水的女神看中了这个半男半女的家伙什么地方。

好在古埃及人是善解人意的,只要能有足够的河水来灌溉土地,他们甚至愿意每年再额外为这位好色的河神娶一位漂亮的偏房。

尼罗河颂

勤劳的古埃及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良好的收成。他们已经意识到尼罗河对他们的生存是致关重要的,连公元前5世纪到过埃及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都说埃及人获得的膏腴之地,乃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人把尼罗河视若神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按时举行隆重的祭礼,并不忘奉献自己由衷的颂诗。

这是我们从墓志铭文和纸莎草文献中摘录出来的有关尼罗河的颂诗。

你来到这片土地,

平静地到来,给埃及以生机。

你送走黑夜迎来白昼,

我们感谢你给我们的指引。

你种植拉神开垦的花园,

你给行走者以生命。

你永不停息地灌溉着土地,

沿着你从天国走来的旅程。

你是食品的珍藏者,赐给我们谷物的人。

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

尼罗河的洪水啊,我已为你备好了祭品,

磨刀走向公牛,

举行盛宴欢迎你。

如果家禽不足以称你的心,

我们就捉住旷野中的走兽,

架上纯洁的火,

并献给所有的神。

大水到来,欢乐也随之而来。

所有的心都开始高兴,

他以泛滥滋润着大地,

快乐征服了人们。

润泽了这里,又在别的地方建立,

无人与他一起工作,

食品来了,他无需神祗的参与,

他使人们欢欣,

他在黑暗中散布光明,

在他放牧的牧场上,

以他的威力使一切诞生。

以他的水给母腹中的婴儿生命。

人们换好衣服,种植他的花园。

他关心自己的仆人,

为他们建立黄昏和正午。

照耀,照耀!尼罗河,照耀着!

用你的牛群哺育着生命,

用你的牧场哺育着公牛。

照耀着,尼罗河,你的光荣!

科学艺术

文字和文学

文字的诞生本来是对语言的一种补充,或者说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书写的语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文字逐渐派生出另外一种令当初创造者想不到的功能——那就是文学。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诞生不久就有零星的文字作品产生。有些东西也许还不能称为文学,但我们已经能从其中看到文学的苗头了。

这些最早的文学作品记录在墓壁上、金字塔和神庙的墙上以及一些零星的纸莎草纸的碎片上。按格式大致可以划分为诗歌、箴言、自传、散文和小说。

诗歌

这是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当然,也不排除一种情况,那就是诗歌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或者说同步产生。毕竟诗歌是劳动的产物。也许这些诗歌称为劳动歌谣更合适一些,奴隶们在传唱之中,除了消解身体的疲乏之外,也在抒发胸中的郁结。这和中国的情况比较一致,《诗经》中最早收录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劳动歌谣。从两者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相同的东西:

我们整天搬运大麦和小麦

仓库已经装满

麦子溢到了外面

船上也已经装满

麦子溢到了外面

但我们还得搬运

好像我们的心是用青铜做的

这种不满和《诗经》中的“坎坎伐檀”有着同样强烈而辛酸的无奈。除了劳动歌谣之外,古埃及文献中还有大量的情歌,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看来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我的妹妹在水那边

河流从身边淌过

阻挡了我的妹妹

河流中常有鳄鱼出没

我踏着激流过去

激起阵阵浪花

我的心坚硬如石头

爱情让我得到了水中的咒语

把鳄鱼视为田鼠

我边走边唤她的名字

直到她的身边拉住她的手

《诗经》中也有被水阻隔的句子:“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水永矣,不可方思。”同是被水阻隔人家连鳄鱼都不怕,我们的祖先就没有那么勇敢了。这种勇敢还表现在对爱的直白的表达上:

门啊,你是我的生命

为了你我杀掉了公牛

门啊,不要履行你的职责

我把最长的牛角给门栓

短的给了门锁

我把野雁给了门锁

油脂给了钥匙

最好的肉给了木工的儿子

让他用芦苇做门栓

用青草做门

让她的哥哥随时都能进去

走进她的卧室

她的床上铺着亚麻布

上面躺着我的情人

好一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在表达上古代的埃及人更直白大胆,也更火热得让人脸红。当然不管是古埃及也好,古中国也好,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都不鲜见:

我在门前眺望

希望我的哥哥来看我

我看着他来的那条小路仔细听着他的脚步声

却什么也等不到

为了他的爱我已经抛弃了一切

没有哪儿还能安顿我的心

信使却来告诉我:

他欺骗了你

他已经找了另外一个女人

那个女人遂了他的心愿

并把你的心扯成了河边的柳絮

这样的句子一听就是一个“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埃及版。看来见异思迁是不分国度的。

除了劳动歌谣和爱情诗,古埃及留存下来的还有宗教诗和赞美诗。赞美诗一般献给法老,宗教诗其实也是一种赞美诗,略微不同的是它献给了神灵。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埃及人奉承人的本领还是比较高超的,有一些甚至到了让人肉麻的程度。

自传

最早的自传来自古王国初期的墓壁上的一些墓葬主人的介绍,一般来说,这种介绍出现在王公大臣的墓葬中几率要大一些。因为古埃及人很注重自己的墓葬,一般在生前就建好自己的坟墓,所以有一些介绍是墓葬主人自己写上去的,也有一些是埋葬死者的时候才由后人写上去的,但这种介绍,我们都把它们归类到自传里面。

最初的自传非常简单,有点像我们现在常填写的个人履历。一般记载的是曾经担任过的官衔和职务,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是曾经获得过的土地,这是财富也是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荣耀。因为土地一般是国王赏赐的,而要得到国王的封赏肯定取得过别人不曾取得的业绩。这种荣耀是要大书特书的,就好像我们在个人履历中重点填写某年某月曾经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一样。

比较有代表性的自传是《梅腾自传》,此公曾经担任过州长和王室田庄的大管家,并数次得到过国王的赏赐。因为《梅腾自传》中还不具备文学作品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还不能把它说成是文学作品。但是后期很多具备了文学作品条件的自传记,都是从这样的传记发展来的,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介绍一下。再说它的史料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文学价值了。

《大臣乌尼传》和《梅腾自传》比较起来,叙事的成分就开始多起来,因为宗教理念的逐步完善,死者(当然是在生前)开始考虑怎么样才能通过奥西里斯的审判,顺利地拿到通往天堂的绿卡,所以自吹自擂的成分也开始大起来。再加上叙述的事件拉长了篇幅,《大臣乌尼传》已经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报告文学了。

乌尼死后一个叫霍尔胡夫的人接替了他的上埃及总督职务,他的自传也成为继《大臣乌尼传》之后的名篇。因为霍尔胡夫曾经数次率兵入侵努比亚,《霍尔胡夫自传》中就有了他远征努比亚的传奇经历。这段传奇经历是其他人的自传中从没有看到过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题材比较新颖。

在《霍尔胡夫自传》中也有他自夸的文字,无非是为官清正,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口碑良好,并经常给神灵献上丰厚的祭礼,而文中只字未提他侵略努比亚的时候杀了多少无辜良民。

到了新王国时期,自传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纪实文学。里面自夸的成分逐渐少起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写实内容开始多起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雅赫摩斯自传》,因为自传的作者在跟随国王对外征战的初期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所以它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古埃及士兵的戎马一生。

箴言

箴言的本身就是规劝的话。大约年轻人的热血决定了他的叛逆性,所以不时需要老人或者德高望重的人给予一定的规劝。这种规劝自然是为了全社会大多数人都能遵守那种替代法律的行为规范吧。

箴言中很大部分是老子教训儿子的。和那种劝善的箴言比起来,那种教谕劝导的语气更轻而教训的语气更重一些。和自己的儿子没什么好客气的,因为任何时候,“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话,都是一句真理。

还是让我们看看那些箴言都在讲些什么吧:

“若想被人称赞,就应避开贪婪,不要同它友善,它是一种顽症,是种种坏事的动因,是一切恶行的根源。”

“倘若你成了高贵者、富裕者,不要忘记被人轻视的穷困的日子。”

“遇事要思考后再去做,不经考虑的举止必将贻笑大方;行事不要傲慢自大,讲话要和颜悦色;宽厚能够克服艰难,暴躁必将搅浑生活。”

“不要被你的知识欺骗,向愚者求教要和向智者求教一样。学问无止境,谁也达不到它的顶峰,没有一个学者能对某门科学不断言。有价值的话比绿宝石还不易找到,尽管这样,你或许在推着磨的女奴手上发现了它。”

除了这些箴言之外,还有一种箴言是老国王讲给小国王的,内容自然是教给儿子如何治理天下。这样的治国箴言在中国封建历史中也不鲜见。

在中王国时期,还有一个劝子读书的教训很有名气。《杜阿乌夫之子赫琪给其子柏比的教训》中的赫琪是一位书吏,他教导儿子到首都的书吏学校中,好好学习那些难学的象形文字,说只要学会了那种文字就不用像铁匠那么辛苦、珠宝匠那么日夜操劳、搬谷人那么劳累。这和孔老夫子的理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了。

故事

古埃及的故事已经很像小说了,略有不同的是故事的细节少了一些,而空有情节。不过这可不能埋怨古埃及人,那个时候文学的审美功能还没有开发出来,能把一个故事讲得如此引人入胜已经非常不错了。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故事要算《魔术师的故事》了,这是一个故事集子,写在一个叫魏斯特卡尔的纸草上,按照惯例,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了这个纸草。

这个故事集一共讲述了五个故事,其中完整的有两个。一个讲述的是某位国王的仆人和神庙祭司的老婆私通,事情败露以后,祭司施展法力把一个蜡做的鳄鱼变成了真鳄鱼,真鳄鱼找到那个胆大包天的仆人把他拖进了尼罗河。而国王惩罚了祭司的老婆,把她捉到活活烧死,骨灰也撒到了尼罗河里。

这个故事中讲述的一切很符合埃及的风俗,在古埃及卖淫嫖娼不仅不受法律约束而且连道德约束也没有,可是通奸却是犯罪,这样的罪犯一般要被处死。

另外一个完整的故事,讲的是国王带领着一群嫔妃宫娥湖上泛舟时发生的一件事。那些穿着网眼服的漂亮MM正在歌舞升平的时候,正在掌舵的一个宫女一不小心把一只耳环掉到了尼罗河里。一只宝石的耳环对她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宫女自然要抹眼泪。国王在安慰未能奏效的情况下召来了魔术师,魔术师施展魔法排干了湖里的水,找到了那只耳环,于是掌舵宫女破涕为笑。

另外三个故事都残缺不全,有一个故事有很曲折的情节但是没有结尾。因为大家都不喜欢看没有结尾的故事,还是不讲为好。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古埃及人喜欢在讲故事的时候吊人胃口,而实在是岁月无情,那些记录故事的纸草残缺所致。

《一个有口才的农夫》是至今还在流传的故事,作为修辞方面的典范它甚至还被写进了埃及的教科书,那些妙语连珠的辩护词至今还是学生们修辞学科目上的考试题。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阿努普的农夫从瓦迪·奈泰隆赶着驮着盐巴的毛驴到附近的村庄里去贩卖,经过大臣拉西尼农庄上的麦地,被大管家有意刁难。这时驮盐巴的驴子啃了庄园里的大麦,管家就命人扣留了这头毛驴和驴背上的盐巴。农夫想抢回驴和货物的时候还被打了一顿。

农夫只好到大臣拉西尼那儿去讨还公道,可是因为事情牵扯到了自己的管家,拉西尼迟迟没有判决,于是农夫一次次在衙门间奔走,并用自己善辩的口才诉说陈情。拉西尼把农夫每次说的话都记录下来并都拿给国王去看,国王很欣赏农夫的口才,但也指示拉西尼不要急于作出判决,以得到更多能言善辩的词句。农夫得不到答复,在诉说中彻底绝望了,他准备到神灵面前去诉说冤屈。这个时候,国王才命令拉西尼秉公而断,拉西尼惩罚了自己的管家,归还了被抢的货物。

除了以上的几个故事,古埃及比较有名气的故事还有《遇难的水手》、《倒霉的王子》、《占领尤巴城》、《关于真理和非真理的故事》、《两兄弟的故事》等等。

雕塑

雕塑作品流传到现在的名作,值得圈点的也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件,其中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作品名气要大一些。而古埃及的雕塑除了专门的研究人员提及的已经很少了,其实正是因为这两个民族在对埃及的占领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才催生了诸如《掷铁饼者》等名作的诞生。

在宗教介入雕塑之前,氏族社会的人们用绘画和雕塑的形式再现生活。那个时候,文字的作用还很有限,适合表现生活的方式也只有绘画和雕塑。雕塑的材料,是随处可见的泥土木头或者石头,相比而言,后两种材料对技巧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后期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金属也成为雕刻的材料之一,不过古埃及青铜雕像的数量非常少,这和金属的稀缺程度有关系。金属的介入更有利于表现内容的细节,使被表现的对象表面产生一种其他材质所没有的光滑和细腻。至于贵重的象牙(也许那个时候的象牙一点也不贵重)就只有在练习雕虫小技时才能派上用场了。

古埃及的雕塑作品以人物形象居多,主要以人像和神像为主,其中的人像又以国王和王室成阿赫那吞法老的员雕塑为主,也有部分小官吏形象的雕塑作品。王后——纳菲尔提具这些雕塑作品几乎是同一种风格,神情威严庄重。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一般可以分为行进式和坐式,行进式雕塑中人物这尊王后头像一直被左腿向前迈了一小步。而坐式雕塑则端坐在底座后世奉为古埃及最完上。不管是行进式,还是坐式,都以正面形象展美的雕像。

示,头部和胸部保持垂直,以眉心为轴线左右保持对称。

古埃及人物雕塑大多是着色的,头发、胡须和眼圈涂以黑色,衣服则全涂成白色。在男女肤色上也有差别,男人的皮肤是棕色的,女人则为浅棕色或者棕黄色。大型雕像的眼睛不作进一步的加工,而小型雕塑的眼睛则用黄铜做成,更高级的还可以饰以玻璃或者宝石。

《哈夫拉像》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个雕像的材质是闪长岩。画面中的国王神圣威严,脑后是一只展翅的雄鹰。而在《拉胡泰普王子及妻子奈费尔特坐像》中则把女性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座石灰石雕像中不仅在着色上奈费尔特和她的丈夫不同,在造型上她穿了一件性感的低胸装,领口低垂,胸部丰满。雕像线条阴柔,展示出一种女性曲线的美。

这些雕像的特征其实和宗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他们的摆放地点大多是神庙或者祭庙等宗教场所。创作者在拿起凿子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空间和选择的余地,他们甚至连头像在人物雕塑中所占的比例都不能有丝毫的篡改,他们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创作,而是把统治者脑海中的形象再现出来。缺乏自由发挥的空间扼杀了雕像作品的多样化。而在陵墓中陪葬的一些小型雕像则不同了,墓主人下达的指令,只是把他的管家和农奴形象放到他的墓葬里,至于这个形象具体到什么程度则没有交代且无须交代了。

这种非命题性质的创作给雕刻者留下了充分的创作空间,这样他就能把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再现到作品中来。因为创作的对象都是割稻的农奴、酿酒的女仆等等,他就无须遵循传统的“正面定律”了,也正是这些在当时看来非主流的雕像给我们留下了更多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坐着的书记官》是这种个性化雕像中的代表作品。雕刻者截取了书记官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用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拿着写字板捏着芦苇笔随时准备听从指令的小官吏形象。《坐着的书记官》是一座着色石灰石雕像,而同期较为著名的《村长像》则是一座木制雕像。雕像头圆颈短,身材矮小肥硕,拿着手杖,一副监工派头。之所以叫《村长像》并不是因为有什么记录说雕刻的对象是一位村长,而是因为参与发掘的工人感觉这个雕像酷似他们村的村长,所以以讹传讹把一个监工形象的雕像叫成了《村长像》。一个古王国时期的木制雕像能被人认定是他们的村长,也证实了雕像的写实风格。

一般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特色,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算是古王国雕塑风格转变的分水岭,埃赫那吞没有转变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却改变了古埃及人的雕像风格。从那个时代发掘出的雕像可以看出,王室成员的雕像已经不再为了神圣化而舍弃真实性了。那个时代的雕像糅和了传统雕像的单纯和新加进去的自然主义风格。从出土的埃赫那吞的雕像可以看出,这位法老已经不再威严神圣了,他长着张长脸,厚厚的嘴唇,宽大的下颌,真实到后世的学者认为他患有“弗勒里希氏综合症”的程度。和埃赫那顿真实的丑陋比起来,王后纳菲尔提提真实的美丽就只能用“惊艳”这两个字来概括了。著名的纳菲尔提提半身像把她刻画成了一个略带病态的女人,纤细的脖颈仿佛无力负担沉重的后冠一样。雕像五官紧凑,形象传神。我们同样丝毫不敢怀疑她的美丽有任何虚假的可能。这尊雕像和传统雕像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没有基座,看来那个时期雕刻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王国时期的雕像还改变了古王国时期一成不变的人体比例。在古王国时期雕像的发际到肩、肩到膝、膝到脚的比例为2∶10∶6,而到了新王国这种矮胖的比例变成了3∶13∶6,雕像也减肥变得纤细苗条起来。

新王国时期著名的雕像首推阿布辛博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像,这四座雕像从规模到气势上完全可以代表新王国时期的雕像风格了。

除了人物雕像以外古埃及的动物雕像也极具特色,孟斐斯神牛庙前的神牛雕像和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都是可圈可点的旷世精品。

绘画

古埃及的绘画出现得非常早,最早的绘画是画在岩石上的岩画,内容是他们经常捕猎的大型动物,如大象、长颈鹿和河马等。这些岩画只是几笔线条的描绘,表达的仅是一种神似,观察的时候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后期的绘画出现在墓室的墙壁上,这和宗教中的“永生”有直接的关系。古埃及人不做风花雪月的咏叹,他们描绘的是自己在来世的生活场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印象在他们的脑海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永生的世界中也有劳作、啤酒、禽畜和战争。

这是一幅新王国时期的古墓壁在希拉奥波里的一处墓穴中,发现画复原图,描绘了一次家庭聚会。了最早的一幅墓穴壁画。画面的中心有图中人物的服饰鲜艳华丽,都是新六艘大船,大船四周有很多人和动物,王国时期的流行式样,丰富的饮食姿势各不相同。而在画面的右下方则是也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富裕充足。两个正在搏斗的战士,其中一个被描绘成人头向下的姿态,象征着这是一名战败者;而在左下方的胜利者用棍棒押解着三名俘虏。

在古埃及的绘画作品中,押解俘虏的场景经常出现,也许古埃及的画师把这个场景当成了战争胜利的定式。因为绘画作品的功能是叙述事件和描绘永生而不是审美,所以古埃及人停止了艺术上的探索。从古王国开始到异族王朝几千年的时间里,埃及绘画没有大的进步。我们不能不说这种功能和实用性制约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综观古埃及的绘画艺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古埃及的绘画作品很像儿童的蜡笔画。这没有丝毫贬低古埃及绘画艺术的意思。儿童的绘画作品中能让人更容易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内容。如果让他们解释一下自己的绘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绘画语言中有更多抽象的东西,这是再三强调写实性的成人作品中所没有的。他们会为了更方便地表现而让两棵树根对着根生长。他们会把水中的鱼画到水面上来,他们把整张画布都画满,在空白处填充上互不相干的内容。他们更喜欢鲜艳的色彩,同时在一幅画约公元前1450年尼罗河上的运输中使用尽可能多的色彩,让黑、白、船壁画灰、红、粉、棕、黄、蓝、绿等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这在古埃及的绘画作品中都展示得淋漓尽致。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在美杜姆的第四王朝的王后墓里有一幅著名的壁画,有人把他叫《美杜姆的六鹅图》。这幅壁画据称是古埃及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罕有的写实风格。而同样是这幅壁画有的书中却把它叫成《群鸭图》。鸭和鹅的区别自不必细说,只有也只有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我们才无法区分画面中的家禽是鸭还是鹅。

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写实基础上的夸张。在一张表现埃赫那吞的女儿幼年生活的壁画中,两个赤裸身体而且剃着光头的公主就都凸兀着一个冬瓜一样的后脑勺。在儿童绘画作品中就经常表现为突出某一特征对这一特征进行放大的情况,而且这幅画的基调是鲜艳的红色,也不知道长大了的公主见到这幅画会不会感觉难为情。

在构图上古埃及的绘画还是中规中矩的。比如画一面墙上的壁画,他们先用长线把墙分成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互不侵犯。很多地方则是把主要的人物放大让他占据整个墙面,空白处则用小的画面叙述的情节填充,或者写上一些象形文字,总之他们不会像中国画那样留下大片的空白。

在中王国时期有一幅著名的壁画叫《牧羊图》,在前后景上分了两个层次算是一种创新。这幅画的前景是一个牧人正拿着一束草去喂一只趴着的羚羊,后景是一只调皮的羚羊正在被另外一个牧人拽着犄角往后拖。羚羊使劲地往后退而牧人则使劲地往前拖,两力正好平衡,形成一种动态的静止。

到新王国时期绘画艺术逐渐没落,已经缺乏可圈可点的作品了。

古埃及的数学

一个民族的数学知识首先是从数字开始。在古埃及有很系统的表示数字的方法,这也是他们能够完成像金字塔这样的大工程的基础之一。

古埃及人没有零的概念,他们记述从1到9都用画竖的方式来代表。1就是一竖,9就是九竖,从10开始就用物品来代替了。10是一段绳子,而一卷绳子表示100。荷花代表1000,一根手指代表10000,蝌蚪代表100000,而一个举着双手的人代表着1000000。在表示5000000的时候,古埃及人并不是用5道竖加一个举手的人,而是把那个举手的人重复画5次。这稍微有一点复杂,不过也算是一种习惯,而且相当精确。

除了数字,古埃及人还会用精确的方法表示分数,他们用在这个符号下面写数字的方式表示这个分数是多少分之一。对一些特殊的分数,他们用特殊的符号表示,这些符号据说来自一个神话传说,比如1/2,1/4,1/8,1/16,1/32和1/64。

传说鹰神荷鲁斯在为自己的父亲奥西里斯复仇的时候与他的歹毒叔父塞特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战斗中塞特挖掉了荷鲁斯的一只眼珠,并把它撕成了碎片,这些分数就用这些碎片表示。比如眼睛的一部分为1/2,眼珠表示1/4,眼眉表示1/8等,有意思的是这些数字加起来并不是一只完整的眼睛而是63/64。古埃及人也一定计算出了这个结果,他们说丢掉的那1/64由智慧之神填补。

在表示一些分子不为1的分数时,古埃及人用分数相加来表示,比如2/5就是由1/3和1/15的和来表示。从这种分数的表示方法,我们就很轻易地得出结论:古埃及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分数的加减。

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两张纸莎草文书:一片叫做莫斯科草片文书,一共25题。另外一片叫做莱茵德草片文书,这也是记录古埃及数学常识的最著名的一片文书,共有85题之多。是英国人Henry Rhind于1858年发现的,现存大英博物馆。因为作者是一个叫Ahmes的人,所以又叫Ahmes草片文书。它的开篇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获知一切奥秘的指南。如果单看这句话很容易把这片纸草误认为埃及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对于这两片纸草,有人认为它是小学生的练习本,有人则认为是学校的教科书,不管是什么,我们都能从中管窥古埃及的数学水平。

在Ahmes草片文书的第31题,记录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一个数字,它的2/3,它的1/2,它的1/7和它的全部加起来等于33。这个题目没有问答,但意思显然是让我们求解这个数字,这样的题目即便放到现在,没有初中一年级的代数知识,也是很难回答的,而且它的答案也是一个分数。

从这张纸草的第63题,可以看出数学的目的还是服务于生活的,这个题目是这样的:把700块面包分给4个人,第一个人得2/3,第二个人得1/2,第三个人得1/3,第四个人得1/4。这个题目给出了计算方法,而且有正确的答案。

不过我们还是很轻易地看到了编写过程中的漏洞,得出的这个结果是400,也就是说第一个人得到的是400的2/3,而不是那700块面包的2/3,这不符合我们把总数定为“1”的习惯。而且第一个人得当了400的2/3也不是一个整数,看来要真分这些面包,他还是要另掰一块带回去的了,现在我们在教案编写上已经知道避免这样的问题了。

古埃及人没有专门的乘除符号,他们用一双走近的腿表示相加,离开的腿自然是减号。他们的乘除法计算也是以加减法为基础的,这其实很符合乘除法的计算原理。

因为要丈量土地面积,所以他们在面积计算方面的公式非常准确。圆形和四边形的面积和现在的计算结果非常近似,圆周率一般近似地取3。因为金字塔是一种棱锥体,他们同样掌握了计算棱锥体的体积公式,这对采集石料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古埃及的长度单位是腕尺,1腕尺等于从肘至中指尖的长度,约合20.62英寸。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的肘到中指尖都是20.62英寸,这很可能是某位法老定下来的,具体是哪一位则不甚详细。

腕尺在象形文字中用前臂和手表示,读作迈赫(meh)。1腕尺被分成7掌,每掌等于4指。边长为1腕尺的正方形,它的对角线(长29.16英寸)的一半,叫做雷曼(remen),可分成20指,是第二个长度单位,是丈量土地的主要单位。100腕尺叫1哈特(khat),也是丈量土地的基本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则是以腕尺为基础引申出来的。

古埃及人主要的容量单位是哈努(henu),约合29立方英寸,10哈努为一哈加特(heqet)。另一容量单位是哈尔(khar),等于1立方腕尺的2/3,或相当于一个直径为9掌、深为1腕尺的容器容量。1哈努的水被定为5德本(deben)。容量单位源于水的重量单位,这和我们把一立方米的水定为1000公斤也有着惊人的类似。1/10德本为1加德特(qedet),等于1个戒指的重量。看来埃及人把金戒指打造得够重的。

天文和历法

因为祭司集团是一个不劳而获的集团,除了做日常的献祭,他们也做一些在当时看来很玄奥的事情,比如观测星象。从古王国时期埃及就有专门观测星象的记录员,每一个夜晚他们都会到神庙的房顶上去观察夜空,一边观测一边记录星辰的位置。

看上一夜的星星,大约天亮的时候他们才开始睡觉吧。

我怀疑这是一伙应付公事的家伙,因为从古王国开始,几千年里这个天体研究院的成绩少得可怜,他们只是区分出了行星和恒星,记录下了金、木、水、火、土五星和一些恒星。他们甚至连流星和月食一次都没有记录下来,总不能说三千年里一次月食也没有发生过吧,看来他们大多时候不是在闲聊就是去睡觉了。

大约他们也觉得只画几张星象图太对不起埃及人民的供奉了吧,于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把星星连成星座并以人或动物的形象来表示。因为是神职人员,他们也为夜空中的星星赋予宗教内容,比如猎户座被认为是“死去法老的乐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很久以前,就有记载说尼罗河开始泛滥的那一天,是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那一天。得出这个结论的观测者要么是一个勤奋的一夜未睡的人,要么就是起得稍微早了点。总之他是一个幸运的家伙,不知道有没有因此受到法老的嘉奖,后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年的头一天了。

古埃及人把一年分成了12个月,每个月30天。因为尼罗河泛滥的间隔时间是365天,所以他们在每年岁末添上5天。这和天文历中的365.25天仅仅相差0.25天了。后来罗马的儒略·恺撒采用古埃及的太阳历加闰年改良为儒略历,中世纪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又对儒略历加以改革,成为沿袭至今的世界性公历。

医学

顺便提一下古埃及人的医术。从金字塔建造者的木乃伊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患过一些骨科疾病并得到过良好的医治。一些关于医学的纸草文书也证明古埃及人的医疗水平曾经到过一个很高的水平。其中较为著名的医学文书是《史密斯纸草》和《埃伯斯纸草》,这些纸草都是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

在《史密斯纸草》中有很多病例及治疗方案,其中有一个治疗手脚生蛆的病例,他把手脚出现恶臭的脓液作为判断病症的依据,并用上埃及的希阿(埃及的一种药物)和下埃及的希阿配上油脂敷到生蛆处治疗。希阿也许是一种杀虫生肌的良药,只是上埃及的希阿和下埃及的希阿怕兹雷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么做很可能是一种故弄玄虚罢了。自古巫医一家,古埃及的医生可能依然兼任着巫师的角色。只是通过木乃伊的制做,使他们更了解一些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