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摄影艺术下(世界艺术史话)
73430900000003

第3章 艺术摄影萌芽

五、潮起潮落

1839年,摄影术正式宣告诞生。在最初的日子里,摄影并没有被视为一门艺术。在人们看来,摄影不过是一项发明,一项能够准确记录大自然影像的发明罢了。

为了把摄影从一种“机械的记录手段”提升到艺术的境界,塔尔博特和画意派摄影家们进行了最初的尝试。

一、最初的尝试

在早期先驱者的大多数照片中,似乎很难感受到艺术的意味。那些室内随意堆放的物品、庭院中毫无美感的树木和简陋的房屋,只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并以此证明摄影具有精确写实的能力。因此,摄影先驱们把用相机摄取的影像,称为“阳光画”或“自然的手印”,而照片,只是从野外采集到的标本。

这种平庸的记录,不久就被塔尔博特所突破。1844年夏至1846年春,塔尔博特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自然的画笔》。在这本著名的书中,裱有24幅照片:有牛津皇后学院的一个角落、巴黎的林阴大道、维尔特郡的拉科克修道院和西敏寺黑塔的风景照,也有玻璃、雕像和桌面上的苹果、菠萝之类的静物。

这些照片的内容,虽然有些零乱,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拍摄者的刻意安排。在某些照片中,塔尔博特已经开始利用影像中的暗示性力量,强调出照片的重点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书中的第6幅照片《开着的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幅照片,拍摄了一扇半开的门,门旁放着一把扫帚,墙壁上挂着马具和灯。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弥漫着一种古老乡村的神秘氛围。塔尔博特自己是这样评注的:

这是它(摄影)初期一张微不足道的照片,有些偏爱它的朋友愿意去评论它。

对我们来说,荷兰画派在把日常熟悉的事物作为主题方面有着足够的权威。一个画家的眼睛常常会被在普通人看来很平常的东西所吸引。一缕阳光、一道投射在他走过的小路上的阴影、一株枯萎的橡树或一块布满苔藓的石头都会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情感和独特的想像。

塔尔博特的这段评论,阐述了照片应该如何营造画面。他认为,照片中每一个简单要素的存在,都必须经过周密的安排,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独特的想像”。

《开着的门》是一个等待着人出现的场景。提灯等待着黑暗,扫帚等待着使用者,门口等待着进入者。这些富于意味的细节,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于是,艺术想像产生了,摄影也不再仅仅是物质现实的复制。

塔尔博特曾说过:

相机的记录是毫无保留的。但没有指导或某种强调的话,对于它们的发现我们能了解些什么呢?

《开着的门》为此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是早期摄影艺术史上出现的一个流派。

达盖尔摄影术公布后,最早从事摄影的是一些画家和科学家。其中有一批肖像画师开始改行经营照相馆,从事人像摄影。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摄影仍然是不能列入正统艺术作品的,充其量只是绘画的辅助手段。

当时,有一家杂志,对摄影提出了这样的批评:

在这些照片里,所能期待的只有自然主义的描写。创作意图不能获得满足,想像力也被对现实的机械记录给消灭了。

于是,一些摄影家开始探索,如何使摄影进入“艺术”的行列,像绘画一样,取得美学、情感以及自我表达的效果。他们认为,要增强摄影的艺术性,就要模仿绘画。他们模仿当时流行的“拉斐尔前派”的绘画,从圣经或文学作品中选取题材,采用舞台式的摆布拍摄,然后,通过拼接、叠印等方法,把多张照片组合成一幅作品。

这些摄影家所形成的一个流派,就是“画意摄影”,它的代表人物是雷兰德和鲁宾逊。

(一)雷兰德及其《两种人生道路》

英国摄影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 Rejlander,1813~1875)原籍瑞典,青年时期在罗马受教育。他原来是一名画家,19世纪中叶定居英国后转而从事摄影。同当时的许多画家一样,雷兰德也认为,要增强摄影的艺术性,只有通过模仿绘画。

1855年,雷兰德拍摄了《玩》这幅作品,这是一幅在摄影室摆布拍摄的舞台式抒情照片。照片中,一位老人和一个儿童一起玩耍,画面极富诗意。拍摄前。雷兰德挑选了两位合适的模特儿来扮演老人和儿童,对他们进行训练和排演,使之在长时间的曝光中,能保持静止不动,并做出适当的表情。在照片的前景中,雷兰德还布置了一些书本和一只假狗,增加画面的艺术性。这幅照片,在当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被称为“艺术照片”。

此后不久,雷兰德又开始研究一种复杂的画面拼接技术,试图拍摄出类似拉斐尔前派绘画风格的寓意性照片,《两种人生道路》是其中的代表作。这幅宛如中世纪油画的作品,是雷兰德用30多张底片拼接制作而成的。在这幅照片中,雷兰德构想出一个寓意性的场面:一位先哲引领两个青年走入人生之路。其中一个青年崇尚宗教、勤劳向善,具有可敬的美德。而另一个青年一离开先哲就奔向享乐世界,染上赌博、酗酒、淫欲等恶习,以致失去理智,危害自己,走向死亡。画面中共有几十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围绕中心主题的思想涵义。画面左侧有赌徒、娼妓、懒汉、酗酒者等象征罪恶的人物;右侧则有木匠、纺织女工、学者等积极向上的人物;画面中央是一个赤身露体的、正在忏悔的妇女,意在说明只要悔过就有希望。

要把这么大的场面拍摄在一张底片上,需要很大的摄影室和众多的模特儿。雷兰德避开这些困难,采取分组拍摄的方法。他先分组拍摄人物,然后另拍布景与道具。最后,用分别遮挡的方法,把拍摄的30多张底片逐一印在一张相纸上。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雷兰德一共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才得到40×48公分的照片。

1857年,《两种人生道路》在曼彻斯特举行的“艺术珍品展览会”(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展览会之一)上展出。这幅照片得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被称为是“最壮观的场面,最出色的照片”。女王用高价买下了这幅照片,作为英国王室的艺术珍品收藏。

(二)鲁宾逊的集锦摄影

画意摄影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亨利·佩奇·鲁宾逊(Henry Peach Robinson,1830~1901)。他也是一位由画家转行的摄影家。

1857年,鲁宾逊在伦敦开设了一家专业人像摄影室。由于受雷兰德的影响,他开始学习复杂的叠印技术,试着制作剪辑照片。1858年,他完成了艺术照片《弥留》,这是由5张底片组合而成的作品。照片中表现了一位临死的少女形象—她在窗前半卧着,窗外是充满欢乐、春意盎然的世界。少女的身边围绕着她的家人,他们都为少女的行将逝去而悲痛欲绝。少女和她的家人很像小说中的人物,给人以强烈的故事感。

《弥留》在1858年的水晶宫展览会上展出后,以强烈的故事情节和完美的构图获得头奖。同时,也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这种题材是否过分伤感,而不宜作为摄影的主题。正是由于这场争论,使鲁宾逊一下子出了名,成为许多摄影家效仿的对象。

在此之后,鲁宾逊拍摄了许多这样的艺术照片,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照片制作方法。同雷兰德一样,鲁宾逊的照片,也是用不同的底片组合而成的。不过,他是将不同的相片剪下来,贴在一张背景照片上,修饰好接缝后进行翻拍和印制。这种方法,是通过剪辑精彩的部分组合成一张照片,所以称为“鲁宾逊集锦摄影法”。

鲁宾逊成为集锦摄影的创始人,后来的集锦摄影,都是源自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