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艺术美学(上)
73432000000004

第4章 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是雕、刻、塑的总称。其所用材料是大理石、花岗岩、青铜、象牙等。它既诉诸人的视觉,可观看,同时又诉诸人的触觉,可触摸,是具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形象。

雕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浮雕和圆雕。

浮雕:介于雕塑、绘画之间,在平面上雕起或深或浅的突起,叫浮雕。适合表现雕刻群众的场面。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浮雕。

圆雕:独立于三维空间。如维纳斯像、大卫像等。

雕塑在空间实感上要优于绘画,但又有其短处:不适于表现复杂场面或描述复杂的情节,而只能表现动作的一瞬。雕塑必须克服这个短处,以静示动,以少见多,而雕塑独特的美正是因为克服了短处才发挥出来的。我们欣赏雕塑艺术,就应着眼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美,真正体味到雕塑的审美价值。

雕塑艺术作为造型艺术具有其独特的语言。首先,凡是造型艺术,都是综合性的,雕塑艺术则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其次,由于雕塑艺术形象比较简洁,所以易于抒情而不长于叙事。第三,雕塑的表现手法是高度概括的,它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志。最后,正由于雕塑与大众生活环境融为一体,所以它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及的艺术。此外,雕塑艺术自古至今,在物质材料的运用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不断演变着,所以说雕塑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化的艺术。

拥有一定体积,占有一定空间,是雕塑最简单的特点,但有体积、占有空间的还不一定是雕塑艺术,一定要使体积和它们形成的空间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才会形成雕塑艺术。因此,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及其空间变化,便成了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雕塑艺术正是从实体性形体的变化、体积的变化、面的变化、人体体积的转折以及转折的韵律上去表现一种情绪,一种思想,甚至一个时代的精神的,而这就是雕塑的语言。

雕塑艺术美欣赏

雕塑艺术的美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瞬间的美。

雕塑最突出的特点是以静示动,艺术家捕捉生活中的一刹那,撷取运动中的一瞬间,在三维空间内创作出一个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应是动作前因后果的综合,这个独立的姿态本身还应包含更多的动作,似乎是静止的,却又好像运动起来,表现出无限的生机活力。做到这样的关键在于组织突出点,用主要的突出点来突出中心。

这从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可见一斑。当时,希波战争以希腊胜利而告终,希腊艺术的古典时代也随之到来,古典主义雕塑艺术的高潮,正是由米隆和他的《掷铁饼者》开始的。该雕像制作于公元前5世纪,原为青铜,现为大理石复制品,高155 cm,取材于每4年一次的奥林匹克竞技比赛。早期运动会中掷铁饼是五项全能比赛项目之一,此件作品可能是为纪念优胜者而创作。古希腊社会崇尚体育,人们有在市中心广场为优秀运动员立像以供瞻仰学习的好传统。一经艺术家创作就竞相复制,此雕像现存有好几个摹品。他选取的是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前的一刹那,即“引而不发”的状态,因处于运动的最高潮,所以极富吸引力。在这件静止的雕塑中,作者把握住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以达到在心理上使人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也增加了即将“发射”的感觉。但为了表现掷铁饼者对胜利的信心,作者让运动员的脸部呈现出一种高度的镇定。这个十分镇静的脸部表情,与那紧张的肢体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这一瞬间的动作,可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让观者在动势中感受到这一瞬间的过去和未来,即认识到这一连串动作的过程。《掷铁饼者》原作已不复存在,据说现存的三个真人般的大理石摹品中,以罗马兰舍洛蒂宫所藏的一尊最为正确,它把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运动员的健美、力量表达得十分完美。《掷铁饼者》创造了古希腊人理想化的人体造型,显示了初期古典雕刻艺术的高峰。

2.凝练的美。

雕塑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展现一个复杂的场面和曲折的情节,但是却可以通过人物的特定动作、表情以及明快的造型、含蓄的形式,将丰富的内容浓缩到一个形象鲜明的塑像之中。借有限的动作、姿态、脸型、肌肉、服饰和整个风度的描写,暗示出环境,使人产生丰富、奇妙的联想,这就是雕塑的凝练美,表现为浑然而含蓄。

古希腊大理石雕刻《拉奥孔》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作者是阿基桑德罗斯及其两个儿子波利多德罗斯、阿典诺德罗斯,制作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希腊远征军攻打特洛伊城,9年未攻下,第10年希腊军将领决定用木马计破城,而特洛伊城勇敢的祭司拉奥孔识破了木马计,但却触怒了偏向希腊的海神,海神便派遣两条巨蟒,咬死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以惩罚他“泄露天机”。作为祭司,预告灾难的来临是他的责任,但他违背了“天意”,因而遭到惩罚,所以是一个悲剧,是一个神与人冲突的悲剧。雕像表现的是极度的肉体痛苦,人体动作正处于被巨蟒噬咬的瞬间,拉奥孔急剧向一旁躲避,腹部收缩,胸部挺起,头垂向受伤的一边,脸上每一部分的表情都是由突然、尖锐、出其不意的痛苦引起的。挣扎的双肩、绷紧的胸部、紧皱的眉宇以及面部的每一条褶纹、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让人感到拉奥孔肉体上、精神上最深刻的痛苦、恐怖和愤恨。歌德曾著文章,专门分析《拉奥孔》的艺术技巧,他说人类对自己和别人的痛苦有三种感觉:畏惧、恐怖和同情,雕塑作品能表现某一种,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拉奥孔》却包含了三种不同的感情:父亲刚受蛇咬仍奋力搏斗,以引起人的恐怖;左边的小儿子已经被缠窒息,即将气绝,以引起人们的惋惜同情;右边的大儿子并未遭蛇咬,所以有可能逃脱,以引起人们的畏惧和担心。由此可见,这件雕塑作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凝练性。此外,塑像还包含了“说真话的人却没有好下场”这样一种对社会的愤懑情绪。

东汉《击鼓说书俑》刻画的是正在说唱表演的演员或艺人。汉代民间从事说唱的,大多是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侏儒或畸形人,演出的节目多是滑稽幽默剧。该雕塑的表演者大头短身,头上带着一小方冠,肚皮松弛,上身赤膊,露出瘦弱如板的胸部,下身穿肥裆裤,腰带束得很紧,肚皮被勒得鼓了出来。他左臂抱一只扁鼓,右手握鼓槌,眉飞色舞,张口说唱,表情十分生动,眯成一条缝的眼睛和额头上连续不断的皱纹,把他的神情点了出来。而咧开的大嘴,似乎连说带笑,乐不可支。滑稽有趣的状貌,令观者禁不住笑起来。尤其有待进发的巨大力量和下面形形色色的人类罪恶,构成一对矛盾。这是但丁悲剧形象的化身,也是罗丹个人思想的寄托。

自1880年始,罗丹在《地狱之门》这件宏伟作品上不断工作达37年之久,为完成此作,罗丹画了无数草图,创作了186个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某些局部放大成单独作品,如《亚当》、《夏娃》、《吻》、《永远》等都出自其中。直至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之中,直至他死后,也无法把他的原作翻铸成铜像。《思想者》现存的翻制品由一位日本的罗丹艺术鉴赏家出资将原作铸成铜像,才得以留传后世。现存作品比原作放大三倍,约六七英尺高(186 cm),藏于巴黎罗丹博物馆。《思想者》作为罗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在其后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强大作用,尤其在20世纪初,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1917年,巴黎人民在为罗丹举行葬礼时,把这尊《思想者》安置在他的灵柩安厝处的“伟人祠”前,以供人民瞻仰这位艺术家不朽的艺术业绩。

5.装饰的美。

有很多雕塑用来点缀公园、广场,装饰建筑、陵园之类的公共设施,所以有些雕塑具有鲜明的装饰性的美,这种装饰美一方面表现为雕像本身的造型、形式之美,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单独的雕塑与周围的环境或建筑的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的整体之美。

如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刻(见图7—20)即是如此。西汉初年,地处北方的匈奴民族常侵扰边境,构成对中原的一大威胁。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在定襄阻击匈奴时,年仅18岁的青年军人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建树奇功,被封为冠军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居延再败匈奴,驻军祁连山下,匈奴王邪浑汗降汉。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汉军出击,到达代州以北2000余里,直抵狼居胥山(今乌兰巴托东),使匈奴闻风丧胆,霍去病威镇边疆。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因病逝世,年仅24岁。汉武帝极为哀痛,特地下令把霍去病墓修建在正在建造中的他自己的陵墓旁边。为了纪念霍去病鏖战祁连山下的事迹,陵墓修造成祁连山的样子,墓地广植草木,草丛中安放了许多用花岗石雕刻的牛、马、野猪、老虎等动物,蜷伏在山坡之上。而霍去病墓前正面,有一尊高1.9米的巨大石雕,如同墓碑,这就是著名的西汉石刻《马踏匈奴》。这件气势磅礴的作品,表现了一头矫健的战马,昂首屹立,岿然不动,不可侵犯的样子。它的脚下,四蹄之间以及马腹之下的空隙里,雕刻了一个仰面朝天、狼狈倒地的匈奴士兵,散乱的须发杂乱张开,嘴巴在痛苦地呼叫,蜷曲的手臂似乎还拿着弓,一副即将被骏马践踏而死的惨相。马的头部雕刻仔细,风格十分写实,其余部分,由于时间久远,风化严重,已经模糊不清了。雕刻手法稚拙粗放,呈现出质朴的艺术风格。马与人的两种神态,表现出汉人的威武、强大和胡人的渺小,同时歌颂了霍去病驱逐胡人的历史功绩。这种陵园之景的装饰性动物雕像成为我国雕像的一个传统。

关心人民、热爱艺术、热爱大自然的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1784—1855)的《马赛曲》镶在巴黎大凯旋门上。巴黎的大凯旋门,原为拿破仑当皇帝时所确定修建,1835年完成时,设计者已去世20多年了。它是一座朝向四个方向的单拱门,正面大门两侧各设浮雕巨作《战争》与《和平》。《战争》一作由吕德承担,1833年开始设计,1836年完成,题目是《1729年义勇军的出征》。表现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马赛的一支以码头工人为主体组成的义勇军,唱着一支进行曲,徒步向巴黎进发的情景,所以这件作品也被巴黎人民亲切地称呼为《马赛曲》。

吕德将装饰性与纪念性的要求巧妙结合起来。作为纪念碑,它应庄严、雄壮,具有伟大的气概;但作为凯旋门墙壁上的浮雕,又需要与建筑的要求统一起来,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难题在于高唱马赛曲前进的勇士们,必须有种运动的前进感,而门侧这块面积不宽的墙壁上的浮雕又需要稳定和完整感。吕德不愧为伟大的雕塑家,在表现队伍的场面时让队伍不是从观众的右方走出来,而是从墙的深处走出来。

在作品的下半部,有右方的一个向正面走出的戴盔执盾的老兵,背后一个更老的长者为后面队伍指示路途,中间一个虬髯的壮士领着他的儿子阔步向前,在这里他们转了90度角,从右方走向左方,在他们前面的两个战士,一个停下来装弓,屈身下伏;另一个则转身向后,仰首吹号,召唤后继人群。这样就把前进的动作自然收了起来,三小组人物构成一个有机体,避免了人群走出墙外的感觉。左右两组人的呼应,使整个群像如一枚完整的徽章稳当地镶嵌在墙壁中间。作品虽是表现1792年的卫国战争,但战士们所穿都是古罗马式的盔甲,为的是与古罗马式的凯旋门建筑在风格上更为统一。

作品的上部分以一个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带翼的女神为中心,右手执剑,左手高举,一对翅膀张开着,身上衣裙飞舞飘动,显得奔放有力。两腿大步迈进,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体现了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

装饰性雕塑要能抓住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正如王朝闻所说:为适应各种角度和距离的欣赏要求,雕刻在造型上必须强调基本形状单纯明快,使人一看就可以明白它是什么动作和姿态,雕刻的外廓宁愿像动态明确的剪纸,也不愿像某些细致得丧失了整体感的牙雕。远看浑然一体,近看变化多端,才是较好的广场雕刻。《马赛曲》就是符合这个要求的、比较典型的装饰性雕塑。

另外,当今科技飞速发展,许多高层建筑和技巧高超的公共建筑、设施蜂拥而起,为配合这些建筑的需要,当代的雕塑也越来越强调奇特的几何形组合。一些流线型的雕塑置于新型建筑之前,的确很协调。因此,代表当今时代风格的新型雕塑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