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艺术典故(上)
73432400000004

第4章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乐》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1792年他定居维也纳,3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

到了1820年,他不幸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菲德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小提琴奏鸣曲10首和弥撒曲2部等。

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家罗曼·罗兰将贝多芬称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

莫扎特的震惊

在德国有一条美丽的蓝色莱茵河,河畔有座美丽的小城——波恩。这里诞生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出身于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的第一个老师,便是父亲约翰。约翰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先生,他急不可待地想让小贝多芬成为莫扎特。

4岁的贝多芬开始学钢琴和提琴。因为他太小,所以他两只小脚踩不着钢琴的踏板,一双小手也够不着钢琴的象牙琴键,只好在椅子上再放上小凳子。小小的贝多芬坐在这小凳子上,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一双不知疲倦的小手在键盘上飞舞着……在历经4个春夏秋冬后,小贝多芬终于获得了成功。

小贝多芬登上了演奏的舞台。他父亲为了向世人表现儿子是莫扎特第二,故意将贝多芬的年龄缩小两岁,当时的报纸广告上写道:“6岁儿童的音乐会。”即便如此,贝多芬的音乐会,仍然轰动了整个的音乐界。

1787年的春天,17岁的贝多芬为了深造,去了当时的音乐圣地维也纳,拜访他所崇拜的大音乐家莫扎特。

莫扎特望着远道而来,多少带着粗犷、土气的青年,略加思索之后,他让这个青年坐到钢琴前,叫他弹奏一曲。贝多芬演奏完了乐曲,等待大师的评价。但莫扎特并没有给予赞许,却出了一个很难构思和表现的音乐主题,让贝多芬当即按命题创作并在钢琴上做即兴演奏。

贝多芬仰着头,凝神沉思着,波浪似的头发向后掀起,他的一只手平放在键盘上,下意识地轻轻抚摸着琴键……突然,美妙的旋律像潮水般涌动起来,贝多芬的钢琴即兴曲征服了莫扎特。莫扎特凝神地欣赏着,他肯定地对身边的朋友说:“请注意这个来自莱茵河畔的孩子,不久他将要惊动全世界!”

在后来的日子里,贝多芬从海顿手中接过莫扎特的精神,用他的音乐同伟大的海顿与莫扎特一起,影响着整个音乐世界。

专注的作曲家

在维也纳人人都知道伟大的贝多芬。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饮食店,店里的食客、老板和侍从都十分崇敬地望着他,而又不敢上前去打扰他。只见贝多芬神经质地用手指变换着节奏,敲打着桌面,像弹钢琴一样。对而沉思凝想,一动也不动,时而又敲打起来,激情洋溢……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当侍从走过来时,贝多芬喊住了他:“算账吧!多少钱?”

侍从感到莫名其妙,不解地回答:“先生,您还没吃东西呢!您看需要上点什么菜?”

“请随便吧,什么菜都可以。最好不要扰乱我……”随即他从衣袋里掏出五线谱,伏在餐桌上写起来……

跳跃的水滴

贝多芬的那架大钢琴是他的生活伴侣,每天他向它倾诉着心灵中的一切。不管他居住在什么地方,他的房间里总有动人心弦的琴声……

很多时候,只要贝多芬的房间里飘荡出美妙的音乐声,楼下房间的天花板上就时时有水珠滴答滴答落在地板上以及房东太太的头上。听得入神的房东太太,总以为是贝多芬描写流水的音乐使她陶醉,好像身临其境,产生了艺术幻觉呢!

不过,当她发现自己的衣裙被打湿时,才猛然发觉那是天花板的缝隙里漏下的水滴,她不免大惊小怪地叫喊:“屋顶漏雨了!”仆人跑到贝多芬的房间,看见地板上都是淋洒的水。只见贝多芬身旁放了一盆凉水,他不时地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然后甩甩双手,又继续练琴。原来他的演奏如狂风暴雨,十指弹久了就发热,为了不停地练琴,一盆凉水快蘸光了,地板上也洒满了水,水悄悄地流到楼下……

英雄的乐声——《英雄交响乐》

贝多芬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而且是一位革命者,是一位充满暴风雨式激情和坚强意志的革命者。

1789年,欧洲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革命——法国大革命。这场风暴席卷了整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潮冲击着一切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攻陷巴士底狱的炮声也鼓舞了年轻的贝多芬,让他激动不已。

当时,贝多芬求学的波恩大学是德国革命思想的传播阵地,常有政治性的集会、演讲和洋溢着革命激情的诗歌朗诵会。进步的教、在讲坛上不断地宣讲革命、人权、民主、科学、自由。其中有一位名叫奥洛格·希那哀特的教授,是雅各宾派人士,是贝多芬德国文学课的老师。当象征着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被攻陷的消息传到这所大学时,希那哀特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朗诵自己创作的革命诗歌,呼喊着:“专制的铁链斩断了!”那革命的热情鼓动着在场每一个学生,他们狂热地追寻着……希那哀特的革命诗集出版后,很快被一抢而空。贝多芬捧着诗集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诗句激励着他,成为他后来创作《英雄交响乐》的动力。

贝多芬和先驱者一样在为真理而奋斗,为自由、民主而献身。反对黑暗专制,他希望有真正的共和国出现。有人曾这样回忆道:“他渴望大家同心协力地建立国家的政府,渴望法国实现普选,希望拿破仑建立起这个制度来,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

在贝多芬的心目中拿破仑是实现他共和理想的伟人,是打倒专制、解放人类的勇猛的英雄。于是,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用音乐来歌颂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人物。

1804年,贝多芬终于写完了歌颂这位伟人的交响乐——第三交响乐《英雄交响乐》。在这部辉煌的交响乐作品的扉页上,他怀着无限敬意和衷心的爱戴写道:“献给拿破仑·波拿巴。”

正当贝多芬准备把颂歌献给拿破仑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传来:拿破仑称帝了!

革命的果实被他独吞了,他在封建专制的废墟上又重新建立了暴君的专制。这对法兰西人民和贝多芬来说是一个多么难以承受的打击!

人民被愚弄了,被欺骗了!贝多芬内心痛苦不堪,他愤怒之下撕掉了交响乐扉页上的献词,并要撕毁交响乐的总谱。在朋友极力地劝阻下,作品才得以保留下来。

贝多芬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平定之后,他庄交响乐上重新题写上:

“《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然而历史证明,真正的英雄是伟大的贝多芬。

《英雄交响乐》演出的时候,大剧院坐满了维也纳上流社会的名流、显贵和艺术家,挂有红天鹅绒帷幕的包厢里坐着亲王、夫人、小姐。坐得满满的观众怀着欣喜的心情等待演出开始。剧场内的灯熄灭了,独有舞台的脚灯亮着,映照着台上的黑金丝绒帷幕,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感觉。此时整个剧场静下来,鸦雀无声,静得可以听见人们彼此的喘息声。一种富有神秘和幻想的幽暗笼罩着……把人诱进艺术的幻想世界——沉重的大幕徐徐拉开:刹那间雄浑、庄严、有力的主旋律从帷幕后倾泻而出,冲撞着每个听众的灵魂……

贝多芬用他独特的富有激情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写一位人民的英雄,他征服了维也纳,也征服了贵族!

革命的先驱者

在向旧势力作斗争和音乐革命上,贝多芬自始至终都称得上是一位革命先驱者。

贝多芬经常自由地出入贵族们的文艺沙龙。在一次沙龙上,一位年轻的贵妇人来到音乐家身边,殷勤不断。她渴望能取得音乐家的一缕黑发作为礼物,贝多芬允诺了。后来当她向人们暗暗炫耀的时候,贝多芬狂笑着说:“那是准备好的一缕山羊胡须!”这立时引起沙龙中满堂笑声。

他嘲讽着整个贵族。

贝多芬在与贵族相处的时候,绝不做贵族的侍从者。维也纳的大主教很喜爱音乐,便跟贝多芬学钢琴。按当时社会礼节,每次老师到来时要按世俗的等级和教规先向大主教通报,并且得先向大主教行礼。但贝多芬认为那是对自己的侮辱。没有办法,大主教只好宣布免去这些常规礼节,让这位特殊的老师自由进出。

在一次音乐会上,贝多芬演奏着大家极为喜爱的《月光曲》,把听众带到了音乐的幻境之中。突然,一位伯爵在旁边高声讲话,贝多芬认为这些人根本不懂音乐。他愤怒地站起来离开了钢琴……在座的亲王的母亲请他继续演奏下去,几乎是哀求。贝多芬像狮子一般吼道:“我不弹给这些蠢猪们听!”

亲王认为贝多芬太无礼了,但是贝多芬毫不退让:“亲王,您之所以是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所以是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将来也有。至于贝多芬,却只有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