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
7354300000001

第1章 认识紫砂壶(1)

紫砂壶是江苏宜兴的特产,是一种外表呈赤褐、淡黄或紫黑色的无釉精细陶质茶具,具有优良的宜茶性能。紫砂壶自出现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在具有泡茶实用功能的同时,也逐渐成为集壶艺、诗词、书法、篆刻于一体的艺术品,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颇受普通民众和收藏界人士的青睐。本篇从紫砂壶的构造特点、性能特征、文化内涵,以及与宜兴的历史渊源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读者对紫砂壶能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

1中国古代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茶具

此器内施青釉以衬茶色,而外壁露胎更适宜加温。古人饮茶之习俗,必先于茶釜中煮沸,再汲入杯、盏等器皿中饮用。

答明代许次纾《茶疏》有言:“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页,缺一则废。”这强调了茶、水、器、火四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要谈论宜兴紫砂壶,就不能不说到整个茶文化,尤其是其中茶具的演变历史。事实上,紫砂壶的出现是与饮茶风俗的不断改变和推进分不开的。

茶在最初发现的时候,是被作为草药来使用的。在神农尝百草之后,茶多被人们将其鲜叶直接放入口中咀嚼,根本谈不上使用茶具。至于夏、商时期,由于缺少史料记载,不能确定是否存在茶具。到了西周初年,根据有关史料可知,生活中用茶已较为常见,此时的用茶方式主要是烹煮后食用,所用的“茶具”与餐具、酒具等是通用的,即当时青铜质的鼎、陶质的钵等容器。进入春秋战国后,茶除了被用作羹饮之外,也被当作菜蔬食用,茶具也仍然与餐具、酒具通用。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茶具。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提到“烹茶尽具”,可为佐证。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装茶用的茶箱,也证实了这一时期的茶具已经从餐饮器皿中独立出来。茶具种类既有贮存茶的箱、罐,也有烹茶所用的鼎、釜、壶、瓶,饮茶所用的盂、杯、碗,盛茶的勺等。到了东汉,陶瓷器皿逐渐成为主要茶具。而到了魏晋时期,由于茶饼的广泛使用,又出现了研磨、炙茶的工具,茶具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

隋唐时期,茶具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茶圣陆羽出现之后,饮茶基本上发展成了一种“艺术”。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介绍了风炉、筥、纸囊、碾、拂末、箩、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具列、都篮等材质不同、功能各异的24种饮茶用具,使茶具成为饮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宋代,开始出现“点茶法”,这使茶具的组成有了明显变化。紧接着“泡茶法”也出现了,茶具基本固定为茶碗和茶壶。当时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青瓷大为流行。而“斗茶”之风的盛行,则使福建建窑的兔毫盏非常流行。

在明清两代,用茶方式以泡饮为主,茶具也简化为壶、杯,但它们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致,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宜兴紫砂壶因其优越的宜茶性,和越来越高妙的制作工艺,在各种材质的茶具中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上至宫廷、中及士绅、下至民间,皆广受欢迎的饮茶用具。

2陆羽的《茶经》对中国茶文化及茶具有什么推动作用?

答陆羽,字鸿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今湖北天门)人,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经》共3卷10节。上卷3节,主要论述了茶的起源、名称、品质,茶树的形态特征、栽培方法,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采茶叶的用具、要求,同时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另外还介绍了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中卷1节,介绍了24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以及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方法。下卷6节,主要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饼茶、茶汤的调制,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以及各地饮茶风俗的起源、传播,古今有关茶的诗文、故事,并品评了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将当时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等。

《茶经》是对唐代及其以前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和总结,对茶叶生产、饮茶习惯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在很早之前,《茶经》就流传到日本等地,被译成日、英、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古代茶具主要有哪些材质?

答从现存的和出土的古代茶具来看,陶瓷是最主要的材质,其数量远远多于其他材质的茶具。

我国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使用陶器了。到了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开始出现。陶瓷制器具有洁净、耐高温、易制作、成本低等特点,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理所当然地被选择为茶具的主要材质。

除陶瓷外,金、银、铜、铁、铅、锡等金属,以及竹、木、牙、角等,也有不少古代茶具由此取材。它们与陶瓷茶具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茶具的丰富多样性。

4人们经常使用的各种常见茶具有什么区别?

先秦时期

酒具茶具不分,为青铜或陶质容器

新石器时代彩绘陶罐(新石器时代)

秦汉时期

出现专用茶具,有鼎、釜、壶、瓶、盂、杯、碗、勺等

隋唐时期

茶具更加丰富,饮茶已然成为一种“艺术”

答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种常见茶具,有紫砂、瓷器、玻璃、塑料等各种材质,它们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紫砂茶具质地致密,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缓慢不致烫手,即使冷热骤变,也不致破裂;用紫砂壶泡茶,香味醇和、保温性好、无熟汤味,能保茶真髓,一般认为用来泡乌龙茶、铁观音等半发酵茶最能展现茶味特色。

瓷器茶具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以白为贵,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适中,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观精巧,适合用来冲泡轻发酵、重香气的茶。

玻璃茶具质地透明、传热快、不透气,以玻璃杯泡茶,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逐渐舒展的情形以及茶汤颜色,均可一览无遗。缺点是容易破碎、较烫手,但价廉物美。

其他质料茶具,如塑料茶具,往往带有异味,以热水泡茶对茶味有影响,纸杯也是如此,除临时急用外,不宜用来泡茶。用保温杯泡茶,因长时间保温,香气低闷并有熟味,也不适宜。

玻璃茶壶

5什么是紫砂?

宜兴紫砂壶

宋代时期

点茶、斗茶盛行,茶具基本固定为茶碗和茶壶,名窑青瓷盛行

明清时期

茶具以杯、壶为主,紫砂壶脱颖而出。

答紫砂,又叫紫砂陶,是一种无釉精细陶器,用宜兴所出产的质地特殊的紫砂泥烧制而成。其器表光滑坚硬,呈赤褐、淡黄或紫黑色,质地呈细砂粒状,断面的细砂粒状更为明显,故叫紫砂。

紫砂陶器以紫砂茶壶为主,也有紫砂花盆、紫砂文房用具、紫砂瓶及雕塑陈设品等其他产品。

紫砂陶器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与宜兴地区产茶和盛行饮茶风尚有关。从明代中期起,紫砂壶因其优越的宜茶性能,被江南的文人雅士看重和喜爱,得以不断发展,使紫砂壶逐渐成为壶艺、诗词、书法、篆刻兼于一体的茶具,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紫砂器

6与其他陶瓷相比,紫砂陶有着什么样的特质?

草创期

万北历宋年中间期到明代

宋代紫砂壶

借鉴陶缸、瓮和漆器、家具等其他器物的制作工艺,采用逐渐形成的“捏塑法”、“打身筒”和“镶身筒”的基本成型方法。

成熟期

明代

紫砂壶由日用陶发展成工艺美术品,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艺体系,步入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行列。

繁繁荣荣期期

清代

紫砂壶走向全面繁荣,除继承、发展前代器形外,外部装饰发展到顶峰。

复兴期

近代

紫砂壶呈现专业化、商业化、复古化倾向。

空前繁荣

现当代

各种风格的壶艺百花齐放,传统器形炉火纯青,现代陶艺层出不穷。

答紫砂作为一种陶,除了具有一般的陶瓷性质以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质。

首先,紫砂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使紫砂陶具有了良好的透气性,在这一点上,那些上了釉的陶质茶具,显然与之无法相比。

再者,紫砂陶表面通过砑光工艺加工,而不施釉,但依然平整光滑,并有着含蓄的光泽,而且用的时间愈久,把玩愈久,就愈能够形成令人备感亲切的温润表层。这种可“养”的特性,也是其他陶器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紫砂陶的泥料含铁高,收缩率小,可塑性好,在制作时黏合力强,又不会黏工具、黏手。这些都是其他陶土远远不及的天然特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紫砂陶艺家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在工艺上能够精益求精,而不必担心接连处会出现合缝不严的现象,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陶瓷茶具所无法做到的。

7与其他材质的茶具相比,紫砂陶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要品尝茶的清香,“火”和“水”的作用非常重要,火需炭火活火,水需清洌名泉,而盛水煮水的器具也要不损害水的甘甜。金、银、铜、锡、陶、瓷等各种材质的茶具,在爱茶嗜茶者的长期使用中,渐渐评判出高下优劣。紫砂壶在煮水和泡茶中,显示出许多金、银、瓷、锡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金属容器有金属的腥味,瓷器由于致密的质地,导热快、易碎等特性,使茶的香味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而紫砂壶的砂性气孔率,表面的温润,传热较慢的温吞吞的朴实感觉,甚至是盖上盖子时的如同木器、玉器那样温和的声音,都与茶的性质十分合拍。

8什么是“煎茶”?

答在唐代以前,人们饮用茶的方法,都属于粗放式的煮饮法,即煮茶法。陆羽在《茶经》里总结这一方法时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认为这种方法很不可取,而极力提倡煎茶法,并详细阐述了煎茶法的具体程序:备器、添炭、炙茶、末茶、煮水、煎茶、酌茶、饮茶。煎茶法和煮茶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煎茶法有一套完整的茶事实践程序,对煎水、备茶、煎茶、酌茶、饮茶等程序极为重视,同时煎茶不再像煮茶那样加入葱、姜、枣、橘皮等调味品,而只加入少许精盐,用来调和汤味。晚唐以后,煎茶时连盐也不再加,成为完全的清饮了。

由于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追求,并有一套较完整的煎茶程序方法,因此一经陆羽提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王公贵族间得到了广泛响应和推崇。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是这样评述的:“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创立的“煎茶法”,使中国饮茶活动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领域和艺术创造的高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茶具的演变。

9什么是“斗茶”?

答斗茶始于唐代,当时称为“茗战”,后于宋代盛行,称为“斗茶”。斗茶最初见于以出产贡茶而闻名的建州茶乡,是一项在新茶制成后,茶农评比新茶的比赛活动,具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颇有趣味性。

斗茶胜负的决定标准,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者则稍逊。汤花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条标准:一是汤花的色泽。由于汤花的色泽与汤色密切相关,因此汤花的色泽也以鲜白为上;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斗茶多为两人,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术语叫“相差几水”。范仲淹在《斗茶歌》中对当时斗茶情况做过描写:“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茗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10什么是“点茶”?

答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时所用的方法,同时也是当时饮茶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讲,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将茶直接放入容器中烹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放在杯、碗中。然后用容器烧水至沸腾,先注入少量沸水将碎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冲点,同时用“茶筅”搅动,使茶叶上浮,有利于茶叶与水交融为一体。茶筅一般用细竹制作而成。

点茶法和唐代的煎茶法具有明显区别,与今天主流的泡饮茶的方法很接近,因此相对于煎茶法来说,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出现之后就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当时人们时尚的饮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