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致命的败局:企业绝境案例研究
7357100000032

第32章 创新精神的缺失(2)

发扬创新精神,防止固步自封

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必须居安思危,富于创新精神和忧患意识,随时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不断调整自身经营策略。据经济学家统计,50年前的世界500强,有70%已经在现在的500强行列中消失了。然而,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西门子却能长盛不衰并且充满活力,其主打产品西门子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中雄居前列。百年老牌的西门子何以能如此永葆生机,不断发展呢?根源就在于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西门子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发展贵在创新。但是,创新不是简单的修改和变动,企业必须能够跳出原来的习惯思维,突破固有的行为模式。

1.及时调整可能成为企业发展障碍的战略目标

战略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向,它决定了企业领导者如何审视周围的世界。战略着重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从事什么业务?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企业的竞争对手是谁?哪些客户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哪些是必须放弃的?一个企业如果有着清晰的战略,可以使管理者从日常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中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但是,战略也同样可能会局限了企业发现市场出现的新机会。因为战略规划不断地向管理者强调同一个方向,从而可能使管理者思想上忽视了其他可能存在的发展方向。可见,一个企业的战略越是得到强化,企业经营决策者就越容易吸取符合既定战略方向的信息,从而有可能忽视与战略发展相抵触的信息,这是一种不能接受市场变化这一现实的表现。

企业必须突破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障碍的固定化战略,才能发现新的市场机遇。例如,随着网络经济的来临,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亚洲经济危机中,确实有不少贸易公司倒闭;在新时期,不可避免地,扮演中介人角色的商贸公司的命运是黯淡的。而香港的利丰贸易公司却能够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从而成为目前亚洲最成功的贸易公司。

2.时刻保持企业的创造力

创新意识是管理创新的关键。创新是一个企业发达的内在源泉和不竭动力。而创新说到底是人的活动,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对于管理至关重要。一项调查表明,全美500家成功企业的老总普遍认为:创造力比智力更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也认为“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的本质所在”。可以说,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先导,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

创新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途径如下:

(1)不囿于成见,不迷信权威,不固步自封。

(2)思维的多角度、逆向性和发散性。

(3)多接触新鲜事物。

(4)时常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灵感。

(5)知难而进,不怕失败,自我超越。

需要说明的是,创新不仅是企业领导者的事情,而且是全体员工的义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安于现状,就等于慢性自杀。只有创新成为企业上下共同的文化氛围时,企业才有可能发展。

3.根据现实需要不断革新管理机制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经营理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根本。创新精神是企业经营者最重要的素质,一支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重要的是企业靠适当的机制使它释放出来。只要把员工的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就可以克服发展、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建立以机制塑造人,以事业凝聚人,以目标激发人,以学习提高人的机制,激发广大员工的创新潜能。现在很多成功企业,基本建立了一套规范的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赏罚严明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保持管理队伍的活力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不少企业还通过开展竞争上岗、提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学习培训、送出去进修等多种不同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发挥广大员工的创造性,已成为当今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

4.科技创新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保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企业要实施品牌战略,应不断加大产品高科技含量的投入,要引进技术,更要提高消化、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创新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科研开发投入高于中国几倍,其中占主要比重的是企业。美国科技投资的四分之三来自企业,欧盟、日本也达70%左右;而中国企业按销售额计算还不到05%。有些上市公司用筹集的资金投资房地产,很少用于科技开发。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集团,坚持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科研开发机制。有的知名企业集团,注意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并逐步形成了“市场需求——科研攻关——开发新产品——实现利润——科技投入”的良性运行机制,不断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增添了新动力,挖掘了新源泉,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5.积极培育求实创新、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将员工凝聚在一起的纽带。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传统的企业文化容易变成陈旧的观念使每个人受到束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企业文化就不再具有感召力,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企业就会陷入固有行为模式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审视市场环境的变化,如果那些曾经具有凝聚力的价值观一旦固化为保守的文化就必须抛弃。当然,为了防止企业和员工在大变革中迷失方向,企业在变革时亦不能采取过激的革命性行动,如果用否定一切的方式来进行企业革命,把那些本来还值得保留和发扬光大的企业文化都统统抛弃,也会给企业带来消极影响。总之,企业的发展中会产生固有行为模式,固有行为模式又会导致企业因循守旧,走下坡路。因此,企业必须避免和战胜固有行为模式,特别是企业领导者更应该在保持和发扬企业过去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经常分析市场变化环境,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程序、员工关系和企业文化,大胆探索和勇于革新,惟其如此,才能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新鲜健康的恒久活力。

发扬创新精神不可走入误区

要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就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但是,不论是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业务创新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毋庸置疑,创新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创新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可以降低成本,使生产更经济,创造更先进的产品。但是有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先进的业务……并不等于企业就获得了竞争优势,就能够确保可持续发展。因为,尽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但是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才能实现企业有效益的发展;没有需求的创新,毫无用处,甚至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近年来,脱离市场需求,单纯追求创新,进而导致企业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苹果电脑公司的惨败,铱星计划的落地,宽带梦的落空……无一不是盲目追求先进技术所致。适应需求的先进技术才能驱动市场,脱离市场需求的技术只能被束之高阁。同样,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体制创新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才能真正建立起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大幅度低生产成本,向用户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事实上,企业进行种种创新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从而确保企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倘若创新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生产效率再高,产品再无懈可击,也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那么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家把自己前一阶段获得的成功和喜悦看做是永恒的成就和创新,进而把自己视为某一领域的成功者。除了太阳神的案例外,类似的例子还有爱多VCD的胡志标一心想成为中国的松下幸之助;刘常明1992年购买北京昌平沙河镇土地50万平方米,建玫瑰园别墅800多套,每套300多万元,认为北京要出一个李嘉诚,就是他自己。

实际上,他们对真正的企业创新和企业家的精神缺乏深刻的分析和了解,包括时间、人格、组织和管理等方面,也缺乏对一个人才背景的了解;在产品的品牌、商标、广告等也是如此,缺乏比较研究。究其原因,在于欲望太强烈,而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对于办一个企业的准备和自己素质条件,企业家应当有自知之明。

欲望不等于创新,强烈的欲望也不等于创新的热情。有时候,通过媒体、广告等工具的投资,会导致企业既定规划和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此时,一个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技术、管理、财务、策划、市场调查与研究人才来继续呢?管100个人与管1,000个人不一样,管理集中的5,000人与管理全国布局的5,000人更不一样。在缺少系统创新战略的情况下,这种盲目而突然的市场扩张和人员扩张会产生很多成长性的缺陷,近而导致失败。

一个小企业、不知名的企业要从小做到大,这个过程本来是欲望与境界不断扩张、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有很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企业的发展绝不能乱了章法和方寸,并且决策者要抵制许多内心的私欲和外界的诱惑。广告所产生的市场魅力和引力是否能够这样持久?不能。为什么呢?很多人在说,企业面临媒体的诱惑是不可能摆脱的,没有不上钩的,因此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的短命是必然的。在现实的案例中,包括1999年和2000年的医药企业,这样的标王肯定不能持久。虽然个别医药上市企业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要媒体狂轰乱炸,利用了资本市场两个工具作支持,其发展和持续的时间可能会长久一些。

总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企业创新的永恒主题。尤其是面对日趋激烈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而言,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技术、业务、管理、体制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刺激整个市场现实的、潜在的需求,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精神缺失是公司的大敌

——王安公司破产的启示

由华人王安创办的美国王安电脑公司曾经拥有帝国般的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安公司的事业处在颠峰期,分公司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雇员逾3万人,营业额达235亿美元。他曾领导公司生产出了对数计算机、小型商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机及其他办公室自动化设备,在美国的计算机领域中起了领导和先锋的作用。这时他不愧是一位有胆识的企业家,王安本人也被尊为业界翘楚,风云一时。

1971年,王安电脑公司的营业额与IBM公司的比例为1∶225,到1985年这一数字变为1∶20,其发展速度之快可见一斑。因而,王安公司被誉为当时美国成长率最高、最具发展潜力的精英公司之一。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王安公司却开始显露出危机。到90年代初,公司遭受到巨大损失,其亏损额在1990年达到716亿美元,1992年公司销售额下降到19亿美元,员工人数也锐减到8,000人。晚年的王安对计算机市场失去了洞察力,在公司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没有及时根据市场的需要转变生产,而是违背了计算机普及化的原则(价廉而多功能),集中人力和财力开发高档计算机,致使产品滞销,客源流失,债务累累,终致破产。

王安艰苦而辉煌的创业史

王安电脑公司是由哈佛大学博士王安于1951年创办的。1950年,计算机技术发展已趋成熟,王安发明了存储磁芯而一举成为数字电子专家。他也由此预感到今后几年对存储磁芯和数字电子专门技术的需求会不断增长,而且生产磁芯所需原材料和工具简单易得,资金所需甚少,再加上自己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自己制作并销售,故而引发了他的创业动机。当时王安的全部家当只有600美元的现金,公司的“总部”是在月租金仅70美元的简陋的房间里。王安可谓是白手起家,但他拥有高科技产品的专利技术,这为王安电脑公司避免同其他小公司一样在短期内被淘汰出局提供了先决条件。当时他对管理知之甚少。因此一开始,他阅读了许多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并向别人求教在麻省办公司的事宜。最后他以独资企业的形式创办了王安实验室。因为创办独资企业只要到市政厅交点登记费,再给企业取个名字就完事大吉了。王安电脑公司的名字很特别,英文是Wang Laboratories,直译是王安实验室。《王安自传》中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之所以利用我的姓名作为公司的名称,一方面是由于在那时我的期望是:我就是公司,告诉人们这是独家经营的;再则,我在计算实验室工作的经历,也促使我产生把我的公司称为王安公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