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吃掉了之前的六张饼才有现在的饱胀感,我们经历了过去才成为今天的我们;我们无法用最后一张饼满足过去的我们的食欲,又怎能用今天的感悟去做昨天的事情?没有昨天的事情就没有今天的感悟,我们应该做的是接纳自己,赞美每一张我们吃过的饼。
爱自己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停止与别人相比。即使在六十亿地球人中显得多么的不起眼,我们依然是独一无二的。此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一个人跟我们完全一样。我们和他人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为他人理解也是正常的,我们要承认并欣赏自己的独特性,不强迫自己选择任何符合他人期待却不符合自己内在要求的道路。这样,我们就更容易超然于别人的看法,遵循自己的指引前行。
我们虽然是整体的一部分,但也是独立的个体,无法替代的个体。我们不是谁的谁,只是我们自己。我们有自己前行的道路,我们不在乎这条路是否与他人的相同。相同和不同只是一个比较结果而已,重要的是这条路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走的。我们不能因为大家都说某个观念是对的就全然接受它或反对它,而应该去遵循自己的内心。我们只需要问自己:“这适合我吗?这会给我带来喜悦吗?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会觉得快乐吗?”最后,如果这些都成为你自己的体验,那才是合适的。
全然地接纳自己,遵循自己内在的声音,不为外界的纷杂所惑。在我们的内在,所有的外界都是参考,是交流,却不是决策,它们无法为我们提供力量,只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爱自己的表现。
美德是爱的自然表现,爱是美德的精髓所在
爱是美德的精髓。没有爱的心灵根本就不虔诚,只有虔诚的心灵才能摆脱各种问题,而且知道爱和真理的美。
——克里希那穆提
我们定义的美德,常常是外在的表现。比如,尊老爱幼、仁慈宽容、谦虚谨慎,这些都是外在的评价标准。如果一个内心根本没有爱的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声名地位而一辈子身不由己地表现出符合评价标准的行为,我们还认为他拥有美德吗?一个不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不懂得爱的人,是不会拥有美德的,因为美德是爱的自然表现,爱是美德的精髓所在。
我们无法让自己变得有爱或者无爱,那只不过是伪装。只有当心灵非常安静、无私、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爱才会来临。当心灵本身自由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拥有爱。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全然自由,从而能够真正地观察、了解和行动。同时还要在情感上及审美上,学会欣赏各种各样的事物和场景,公路两旁那些树、旅游经过的山脉、横穿城市的河流、贫穷小镇上肮脏的街道;学会了解自己的孩子,观察他们如何长大,如何穿着,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如何对他们说话。
我们必须看见公路铁路、房屋建筑、河流山川的美,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来自不同地方的脸庞的美。这些都是我们从心智的主宰下得到的释放——不是通过压抑,不是通过认同某些观念,而是完全地释放——这样我们的心灵才是活跃的,才能够在审美上、知识上,真正看清楚事物的真相。一棵树、树枝上的小鸟、水面上的光影,和生活里其他很多事情,都是爱与美的发现,真相的发现。
我们不能为美德下个定义,然后根据定义所要求的去做,这样的行为不是美德。美德是爱的自然表现,所谓自然,也就是说,它不是经过事前计划、培养称之为“美德”的东西。它必须是自然流露的,否则就不是美德。如果它是之前计划好的,是经由练习而得的,如果它是机械化的事,它都不会是美德。美德是像花开一样的事,那不是努力达到的境界,而是一种本来就存在的事实。美德如同爱与美一样,显然不是从累积的知识中产生的行动,而是在每个当下自发的一种东西。
美德不是臣服于某种模式的重复行为。我们不可能通过做某一件事情让自己变得仁慈和谦逊,所有类似的行为都将是徒劳的。因为仁慈和谦逊是我们本身的属性,就像爱一样。我们要么爱,要么不爱,这是是与否的问题,二者之间不存在一个中间态。同样,我们要么是仁慈和谦逊,要么是残酷和自负,所谓“变得仁慈和谦逊”只不过是一种伪装。
我们如果能够用心清晰地看待事物,没有任何扭曲,也不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这样的心就是有美德的。爱本身意味着一种极大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心灵的自由,而不是说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我们表现出爱的时候,所做的一切又都是符合美德的标准的,同时不会觉得不自由。因此说美德不过是爱的自然表现,而爱才是美德的精髓所在。
爱的尽头是慈悲,慈悲的本质是温柔与放下
只有慈悲才有疗效,一切人类疾病都源于缺乏爱。一切人类问题都与爱有关。他还无法去爱,或接受爱,或分享他的存在,这是他的不幸,并由此引发各种心理情结。
——奥修
慈悲是佛家常用的一个词语。“慈”的意思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的意思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的本质是温柔与放下。生命的本质就是爱,而爱的尽头是慈悲。
当学会了放下,我们就领悟了爱。爱是一种自然的满溢,当爱流动时,我们无需选择什么,只要顺其自然,在这股力量的带领下,逐渐走向那最终的,最神圣高贵的慈悲——对自己慈悲、对他人慈悲、对万物慈悲。当我们真正爱时,会愿意放下对自己的苛责,会愿意面对自己的伤痛和脆弱,会愿意花时间跟自己多待一会儿,去呵护多年来一直被自己忽略的内在。爱让我们有能力了解他人所感受到的一切,于是能够对别人敏感;我们也会了解到每一个人都存在于自己所拥有的天光之中,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当我们真正爱时,就建立了与整个宇宙的连接,重新感受到自身与宇宙就是一个整体。我们开始对一切生命都心生敬畏,不再仅仅因为特定的人事物而感动,对万物众生都升起一股悲悯之情。正如当年尼采在街头,失控地抱着一匹马的头痛哭道:“我苦难的兄弟啊!”这种爱是一种没有分裂感的爱,是真正的慈悲。这种爱让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万物、与这个世界都不再分离。
在慈悲中,我们流露着爱,分享着爱;在慈悲中,我们感激他人和外界接受了我们流露的爱与我们提供的分享。我们因为对方没有拒绝我们的爱而充满感激,虽然没有期待他人接受,但因他人的接受而感激。慈悲是爱的最高形态,是爱的花朵的热情盛开。
慈悲让自己变得更诚实,产生更大的宽容。我们既不合理化也不谴责自己,只是勇敢地敞开心胸去感受众生的苦难。我们必须在所有的经验里培养慈悲心——我们的痛苦之中,我们的同情心之中,以及我们的残忍与恐惧之中。只有如此才能有所领悟。
许多心理创伤都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经年累月后转变成身体的或者精神的疾病,但是往深处看,这都是爱的缺乏造成的。如同身体需要食物一样,心灵需要爱的滋养。我们越是能够了解到自己内在的真实情况,就越能慈悲地对待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惯性模式,不再戴上人格面具,不再自欺,不需要奋力挣脱痛苦,也不需要变成更好的人。我们会完全摆脱心智的掌控,瓦解所有概念和模式,完全地开放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