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
7357900000029

第29章 “熊掌柜”的投资“餐馆”(2)

熊晓鸽因此建议《时尚》向赫斯特集团学习,把市场做大、做强。在美国,赫斯特甚至会同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联合,组建起全美最大的消费类期刊发行网络COMAG,从而使双方共同进步。

同时,从《时尚》杂志出发,熊晓鸽也给国内同类杂志与国外进行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熊晓鸽看来,首先不要盲目引进国外品牌,国内刊物盲目引进国外版权只会迷失自己。在引进之前,要搞清楚需要什么,国外合作者又能提供什么,提供的东西是否符合国情等。其次,国外合作者要有一定的品牌,有正确的市场定位,并且能给国内合作者一个长期的承诺,这样合作成功的几率才会高。最后,还要注意与国外合作能否获得附加值,这包括对方能否提供对期刊采编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指导以及国外市场和广告销售等方面的帮助等。

直到今天,《时尚》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女人(《时尚·COSMOPOLITAN》,前身为《时尚·伊人》),跟一个男人(《时尚·ESQUIRE》,前身为《时尚·先生》)结了婚,成了一个家(《时尚家居》),他们崇尚健康的生活(《时尚健康》),经常出去旅游(《时尚·中国旅游》),对流行的时装也非常关注(《时尚·中国时装》)……

引领中国走向时尚的,正是那个喜欢打着红领带的熊晓鸽。

§§§第三节 投资“第一团队”,中国如家

2006年10月26日,如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中国首家登陆纳斯达克的经济型酒店连锁企业。开盘当日如家融资约1.09亿美元,公司市场价值近10亿美元。

而如家的最大投资者,正是熊晓鸽和他IDG。在早年的投资过程中,熊晓鸽一直专注于TMT领域,投资领域基本围绕互联网、电子信息和媒体出版。这一次,他首次尝试涉足传统领域。如家在美国的上市,也标志着IDG进入传统行业的成功。

从2002年6月如家创立之初,熊晓鸽就对如家进行注资。在投资三年半后,IDG套现8%的股份就已经取得了高达60~70倍的回报。

提到如家,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建团队,正是这个团队促使熊晓鸽下注如家的。

1999年,当分别掌握着公司管理理念、互联网技术、银行投资经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季琦、梁建章、沈南鹏、范敏四人走到一起时,梦幻的“第一团队”已经形成。

在他们打造如家之前,还有另一个亮点——携程网。1966年出生在江苏农村的季琦是这个团队中最有创业思想的,熊晓鸽也最看重这个毕业于上海交大、精于技术研究的高才生。不过,提到创业伙伴,季琦最为强调四人的平等性:“我们四个人就像一张拼图,少了哪一块都不成。我们很早就约定,不要说我们是‘某某人和他的创业团队’。”

正因为有这样的团队思想,四个人才能各展才能,相互配合。团队是吸引熊晓鸽投资的第一要点,同时当时的携程是以美国的商业模式为参照的,而携程参照的商业模式在美国已经很成熟。熊晓鸽看到这些后,果断对携程进行了投资。在携程的最初阶段,IDG第一笔几十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让它得以生存下来。

季琦他们虽然在美国也听说过风险投资,但是对具体操作并不了解。当时国内很多企业仍通过银行贷款、赊账等方式筹钱,VC完全是一个新鲜名词。不过,熊晓鸽的介入,让他们看到了风险投资的好处:资金进入和退出的机制非常灵活;风险资金的进入能规范公司管理,从财务制度到组织架构都有一整套的规则。

IDG当时在美国并不算大,但它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扩张迅速。当熊晓鸽决定投钱给携程时,携程的创业团队颇感意外。季琦觉得自己很幸运:“我们两个高速发展的团队在早期就碰到了一起,互相促进。”

携程后来的成功上市,证明了熊晓鸽的眼光独到。2001年,携程已经实现赢利,这个创业团队又开始了新的创业计划。

这次,他们看准了经济型酒店。在当时,随着经济的增长,业务出差人员逐年增加,他们的出差补贴又有一定额度,通常一天吃住总额在两三百元左右;同时,在假日期间,为数众多的散客旅游也偏向于选择价廉物美的居住场所。携程的创业团队决定抓住这些商机,创立如家连锁酒店。

做如家的时候,季琦等人手里已经有些资金。在融资上有过经验的第一团队,开始谨慎地吸收资金。不过,如家的快速扩张仍需要大量的经费,这和携程不同,互联网开始赢利后就不需要投入了。季琦他们还得带着如家在资本市场上寻找投资者,转了一圈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几乎引不起风险投资基金的兴趣。

原来在当时行业走向并不明朗的状态下,投资者们普遍都不看好传统行业。这个时候,熊晓鸽带着IDG再次出现在如家团队面前。熊晓鸽已经看到,在互联网冬天之后,服务产业必将快速兴盛。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在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后,消费习惯也会随之改变,旅游热潮必将兴起,相关产业的快速扩张是一定的。熊晓鸽正是看到了这点,确定了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空间。

同时,熊晓鸽也注意到如家的不一样。如家有一个很聪明的做法,它们一般离四五星级酒店很近,客人只需花费200元住宿,请人会谈或吃饭去附近的高档酒店,很有档次。如家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高端酒店的资源。

而创办如家的团队已经成功创办过携程,“之前投资的携程网成长很快,如家的CEO季琦也正是携程网的创始人之一,所以我非常看好他”。而且,“传统产业若利用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可以较快提升其增长速度,也是我看好如家的原因”。

在综合一系列因素后,熊晓鸽向如家团队投入了数百万美元,如家得以进入资本运营轨道。熊晓鸽的这一举措,成功帮助如家发展壮大。

从如家的成功经历中,熊晓鸽看到了新金融时代的企业成功特征:战略定位决定投资方向,商业模式决定竞争优势,管理细节决定执行效率,金融策略决定发展速度。

而最被熊晓鸽看重的第一团队成员季琦,在如家成功上市之前,就退出如家管理层,并于2005年初创立汉庭酒店集团。相对于如家的“干净、经济、温馨”的口号,汉庭以“现代、舒适、超值”的特点来区分。

汉庭经营初期,季琦把汉庭的资产捂得很紧,始终坚持独资经营。有点“小农经济意识”的季琦,以为自己投资几千万就能做成,但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他也认识到自己初期的想法太过保守。于是,他想到了之前曾数次帮助过自己的熊晓鸽。

季琦选择资本的标准很挑剔,既要有一个好的品牌,又要熟悉中国市场。有过多次合作的熊晓鸽和IDG,是季琦的最佳选择。

2007年7月,汉庭融资8500万,创造了服务业首轮融资最大数额的纪录。这次融资是由IDG、鼎晖创投成为基金、北极光创投和保银资本五家投资机构共同完成的。

而连续三次都选择投资季琦的熊晓鸽,更让世人真正理解了投资界“投资即投人”的“黄金法则”。

§§§第四节 互联网,“百度”下一个春天

在美国,IDG做IT传媒与信息服务而知名。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IDG开始做主营业务以外的事情。麦戈文为IDG准备了4只投资基金,两只在美国本土,一只在伦敦,一只在中国。而真正让IDG在VC领域获得全球声誉的,是中国的这只最小的基金。

1993年,IDG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只中国基金。虽然最早在上海成立,不过熊晓鸽早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深圳。熊晓鸽发现那时的上海人并不太愿意创业,深圳则作为移民城市,创业者更多。熊晓鸽的第一笔基金仍以IT行业为主,他投给了深圳的腾讯。

虽然腾讯的创业团队在2004年腾讯上市前,将IDG所持的7.2%股权购回了,让熊晓鸽的投资回报少了很多,不过这也充分说明了他对互联网的热情。

而IDG投资的百度,更成为风险投资界的一段佳话。

2000年9月,百度在进行第二轮融资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时网络公司处于泡沫经济破碎之后,全国有数千家类似的互联网公司毁于一旦。百度,那时不过是一个为其他网页提供搜索引擎的技术提供商,从中赚取技术使用费,并没有自己的门户网页。

熊晓鸽却果断投入150万美元,获得百度5%的股权。2005年百度上市,熊晓鸽一举赢得了百倍的投资收益,回报数额高达1亿美元。

熊晓鸽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始终遵循3个基本要素:行业竞争力、企业产品竞争力和团队竞争力。而在这三者中,熊晓鸽最看重团队,投资百度正是基于此。

一个创业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首先要看其创业者有没有较强的魅力和执行力。熊晓鸽发现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非常关注去找“比自己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此来组建最好的管理团队,就冲这一点,熊晓鸽下定决心投资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