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蒙学故事(上册)
7358500000010

第10章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骨气的故事(1)

不食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年,齐国又遇大旱,田地干裂,庄稼旱死,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最后连草根也吃完了,只得到外面去逃荒要饭。

有个富人名叫黔敖,家里囤积了很多粮食。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始终无动于衷。这时,他的一个家奴向他建议:如果在这个时候施舍给那些饥民们一点吃的,他们必定会感恩戴德,便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于是,黔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每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看着他们争抢,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一天,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了过来。他头发乱蓬蓬的,衣衫褴褛,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从他摇摇晃晃的步伐便看得出他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黔敖看见他,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他大声吆喝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得意。黔敖本以为这个饥民一定会感谢他的好意,谁知,那个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喂,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慢慢地走到黔敖的面前,仰起头注视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还保持着自己的尊严,顿时满面羞愧,说不出话来。

先生点评:

中华民族历来都崇尚有骨气、有志气的人,一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曾为多少仁人志士所赏识,也激励了许多人为免受“嗟来之食”而奋发自强,这其中就包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

知识拓展:

战国

春秋时期之后,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时代,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所以人们称这一时期为战国。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终于公元前221年(也有人认为战国应该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而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苏武牧羊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去匈奴,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匈奴。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并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单于的用意十分明显,他不想放苏武回汉朝。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汉武帝交给他的使节,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晚上睡觉时,他将使节紧紧抱在胸前。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对汉朝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仍不让苏武归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让苏武回汉朝的妙计。

汉朝使者面见匈奴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匈奴既然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苏武明明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派人把苏武从北海找回来。

苏武出使的时候四十岁,在匈奴经受了十九年的非人折磨后,头发、胡须都白了。苏武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人们看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秃秃的使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

苏武回到长安后,汉昭帝召见了他,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苏武将那根光秃秃的使节放在了汉武帝的灵前。

先生点评:

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所谓骨气就是做人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决不妥协,不拿原则做交易。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苏武用不屈的铮铮傲骨作了最完美的诠释。

知识拓展:

使节

使节最早指的是诸侯遣使外出所授予使者的凭证。派使者外出,为了让其方便证明自己的身份,国君需要给使者配备相应的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这种东西古代就叫“节”,使者所带的“节”就称为“使节”。使者所持的“节”对外来说类似于后代的“国书”,对内来说却是“特别通行证”,是证明身份的一个标志。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其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到了陶渊明这一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品格。

陶渊明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年轻的时候,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但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尔虞我诈、虚伪的作风,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府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后第八十一天,浔阳郡派遣督邮来彭泽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先生点评:

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

知识拓展:

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来因看不惯官场的种种恶劣作风,遂辞官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力士脱靴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因诗写得出色,被著名诗人贺知章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对李白很欣赏,就封他为供奉翰林,让他在宫中写诗作文。过了一段时间,李白既不见皇上找他商量国家大事,又没有分派给他什么重要公务,只是常常让他陪着游山玩水,写“宫中行乐词”。这和李白治国安邦的志向相差太远,因此他常常借酒浇愁。

有一天,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花,忽然想起了李白,想让他写几首歌词助兴,就派人把他召来。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他东倒西歪地走来,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玄宗身边的一个太监很不友好地盯着自己。这个太监叫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权力很大,皇太子都叫他“阿哥”,王公大臣们称他“阿爹”,大臣们的奏折都要经过他的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的。李白其实早就看不惯高力士的所作所为了,于是趁着酒性对玄宗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

唐玄宗便问他有什么事情,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玄宗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便鞋来换。李白趁机把脚伸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看看伸在他面前的脚,又看看玄宗毫无表示,只好顺从地给李白脱靴子。他抓住靴子使劲向后拉,可是李白暗中使坏,高力士的脸憋得像猪肝色一样也拽不下来。这时李白将本来微翘的脚向前一伸,高力士没有防备,仰面朝天摔了一个大跟头,引得唐玄宗和杨贵妃哈哈大笑。

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惯了,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于是他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就对李白渐渐冷淡下来。李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得离开长安。

先生点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将李白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每个人都应该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能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而趋炎附势,媚势取宠,牺牲人格和尊严而求取的富贵是为人所不齿的。

知识拓展:

文人与酒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与酒有不解之缘,解忧消愁,激发创作灵感,都离不开酒。三国时文学家曹操用杜康酒解忧创作出《观沧海》、《龟虽寿》等传世名作;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诗会上,喝得有些醉意,灵感忽来,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后人描绘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透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大书法家怀素更是嗜酒如命,醉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醒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给后人留下很多光辉灿烂的诗篇;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困苦潦倒仍常去赊酒,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却写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