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富豪必备的十大素质
7359800000016

第16章 果敢坚毅,知难而进(3)

就这样,“宝光”惨淡经营了十多年。到1974年,香港政府出于安全考虑,颁布法令禁止工厂设在住宅楼,“宝光”被迫搬迁。出于发展的考虑,马宝基相中观塘开源道工业大厦一层350平方米的厂房。搬迁费用花去35万元,耗尽了兄弟三人十多年艰苦创业的所有积蓄。

但马宝基没有就此灰心,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干下去,总会有发迹的机会。

1976年,“宝光”的生意终于有了重大转机。马宝基寻访到一个美国客户。这位客户向马宝基介绍了美国眼镜市场的状况并进了一批“宝光”牌眼镜。美国眼镜市场的产品档次和价格远比东南亚高得多,美国眼镜制造业萎缩得几乎是一片空白,“宝光”的出口前景极其光明。“宝光”牌眼镜质量本来就不差,总是廉价销售。马宝基通过用料和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加强产品推广,积极联系在港的美商。一年时间,“宝光”赚了四十多万元,其后,“宝光”的销售额犹如过山车急速地飚升。

“宝光”渐入佳境,可劳务成本不断抬升,令“宝光”的盈利不能与销售量同步增长。1980年,马宝基到劳务成本相对较低的台湾办眼镜厂,谁知刚刚开工,台湾工薪阶层的工资大涨,并且不容易请到工人。第二年,马宝基关闭了台湾的亏损厂,转移到泰国设厂。泰国工人的工资倒是十分低廉,但语言不通,香港去的眼镜师傅无法指导泰国工人。一年后,“宝光”在泰国的工厂血本无归,以损失一千万港元而告终。

境外办厂屡屡失败,但马宝基从未丧失信心。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内地改革开放,最初几年,绝大部分港商处于观望态度。马宝基在台湾和泰国投资遭受挫折之际,敏感地意识到,到内地办厂才是“宝光”“突围”的极好机遇。当时,泰国的“宝光”眼镜厂还未结束,马宝基就赶回老家潮州,与当地政府谈妥“三来一补”开办潮州“宝光”眼镜厂。

“泰国“宝光””变成“潮州“宝光””后立即盈利,潮州的劳务成本更低,而语言交流根本不成问题,政府非常支持港商来本地设厂。马宝基决定把生产基地全部放在内地,并拟订出庞大的生产及销售计划。市场需要这么多眼镜吗?后来的事实证明,马宝基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

遭受失败,不要轻易言输,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已能成功,那一次次的失败就会为你积聚强大的力量,会为你积攒无尽的经验、敏锐的决策力、成熟的市场洞悉力,从而使你愈战愈强,走向财富的巅峰。

44. 没有永远的滑铁卢

希拉斯·菲尔德先生退休时已经积攒了一大笔钱,然而这时他又突发奇想,想在大西洋的海底铺设一条连接欧洲和美国的电缆。

随后,他就全身心地开始推动这项事业。前期基础性工作包括建造一条一千英里长、从纽约到纽芬兰圣约翰的电报线路。纽芬兰四百英里长的电缆线路从人迹罕至的森林中穿过,所以,要完成这项工作不仅包括建一条电报线路,还包括建同样长的一条公路。此外,还包括穿越布雷顿角全岛共四百四十英里长的线路再加上铺设跨越圣劳伦斯海峡的电缆,整个工程十分浩大。

菲尔德使尽浑身解数,总算从英国政府那里得到了资金。然而,他的方案在议会遭到强烈的反对。随后,菲尔德的铺设工作就开始了。电缆一头搁在停泊于塞巴托波尔港的英国旗舰“阿伽门农”号上,另一头放在美国海军新造的豪华护卫舰“尼亚加拉”号上;不过,就在电缆铺设到五英里的时候,它突然卷到了机器里面,被弄断了。

菲尔德不灰心,紧接着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在这次试验中,当电缆铺到二百英里长的时候,电流突然中断了。船上的人们在甲板上焦急地踱来踱去。就在菲尔德先生即将命令割断电缆、放弃试验时,电流突然又神奇地出现了。夜间,船以每小时四英里的速度缓缓航行,电缆的铺设也以每小时四英里的速度进行。这时,轮船突然发生严重倾斜,制动器紧急制动,不巧又割断了电缆。

菲尔德并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他又订购了七百英里的电缆,而且还聘请了一个专家,请他设计一台更好的机器,以完成长距离的铺设任务。后来英美两国的专家联手才把机器赶制出来。最终,两艘船继续航行,一艘驶向爱尔兰,另一艘驶向纽芬兰,结果它们都把电缆线用完了。两船分开不到十三英里,电缆又断开了;再次接上后,两船继续航行,到了相隔八英里的时候,电流又没有了。电缆第三次接上后,铺了两百英里,在距离“阿伽门农”号二十英尺处又断开了,两艘船最后不得不返回到爱尔兰海岸。

参与此事的很多人泄了气,公众舆论也对此流露出怀疑的态度,投资者也对这一项目没有了信心,不愿再投资。这时候,如果不是菲尔德先生,如果不是他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是他天才的说服力,这一项目很可能就此放弃了。菲尔德继续为此日夜操劳,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决不甘心失败。

于是,第三次尝试又开始了。这次总算一切顺利,全部电缆铺设完毕,而没有任何中断,几条消息也通过这条漫长的海底电缆发送了出去,一切似乎就要大功告成了,但突然电流又中断了。

这时,所有的人都感到了绝望,只有菲尔德始终满怀信心。正是由于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他最终又找到了投资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菲尔德买来了质量更好的电缆。这次执行铺设任务的是“大东方”号,它缓缓驶向大洋,一路把电缆铺了下去。一切都很顺利,但最后在铺设横跨纽芬兰六百英里电缆线路时,电线突然又折断了,掉入了海底。他们打捞了几次,但都没有成功。于是,这项工作就耽搁了下来。后来制造出了一种性能远高于普通电缆的新型电缆。1866年7月13日,新试验又开始了,并顺利接通,发出了第一份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报内容是:“7月27日。我们晚上九点到达目的地,一切顺利。感谢上帝!电缆都铺好了,运行完全正常。希拉斯·菲尔德。”不久以后,原先那条落入海底的电缆又被打捞上来了,重新接上,一直连到纽芬兰。

有些人遭到了一次失败,便把它看成拿破仑的滑铁卢,从此失去了勇气,一蹶不振。可是,在刚强坚毅者的眼里,却没有所谓的滑铁卢。那些一心要得胜、立志要成功的人即使失败,也不以一时失败为最后之结局,还会继续奋斗,在每次遭到失败后再重新站起来,比以前更有决心地向前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要测验一个人的品格,最好是看他失败以后怎样行动。失败以后,能否激发他更多的计谋与新的智慧,能否激发他潜在的力量;是增加了他的决断力,还是使他心灰意冷。

45.永不言败的鲁冠球

失败对坚定的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它是成功前的一次测试。成功的富豪都经过失败的历炼,失败教会他们成功。

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儿时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在上海一家药厂上班,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农村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父母沉重的生活负担,鲁冠球回家种地,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十四五岁本来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告别学校的鲁冠球内心是很痛苦。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

鲁冠球明白,靠种庄稼永远无法摆脱目前的困境,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他决定离开浙江农村去上海闯荡,想让父亲帮忙找些事做。但父亲非但没有给他找到工作,自己也很快退休回了老家。鲁冠球感到很失望。怎么办呢?路毕竟要走下去啊,还回到那几亩稻田里?不!他一定要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后来,经人帮忙,鲁冠球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此后,鲁冠球就干起了铁匠。打铁是非常苦的活,一个十五岁的乡下孩子起早贪黑地跟着大师傅抡铁锤,一天到晚大汗淋漓,而工钱却少得可怜。但鲁冠球却非常满足,他庆幸自己告别了修理地球的生活,有了一份不错的职业。然而,命运往往捉弄人,就在鲁冠球刚刚学成师满,有望晋升工人时,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企业、机关精简人员,他家在农村,自然被“下放”回家了。鲁冠球感到自己又一次陷入了失意的境地。他知道,他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

鲁冠球的三年铁业社学徒生活使他对机械设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一种用劳动的汗水凝成的情感。当时宁围乡的农民要走上七八里地到集上磨米面,鲁冠球也不例外。久而久之他竟然不自禁地对轧面机、碾米机“一见钟情”。而且他发现,乡亲们磨米面要跑的路太远了,很不方便,如果在本村办一个米面加工厂,一定很受大家欢迎,而且可赚些钱。如果自己能买机器,既省了磨面的钱,又省了乡亲们的功夫。亲友们得知鲁冠球的这一想法后,都很信任他,也很支持他,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勒紧裤腰带凑了三千元,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办起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那个年代是禁止私人经营的。鲁冠球搞米面加工厂的消息不胫而走后,上级政府就给了他“不务正业,办地下黑工厂”的罪名,立即派人查封。鲁冠球和乡亲们一面到处托人求情,一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连换了三个地方,最后还是在劫难逃。鲁冠球这条“资本主义尾巴”被揪住了,并且被狠狠地砍了一刀——加工厂被迫关闭,机器按原价三分之一的价钱拍卖。当时的鲁冠球负债累累,只能卖掉刚过世的祖父的三间房,变得倾家荡产。

鲁冠球很长时间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日闭门不出。让他感到特别痛苦的不仅是这次商业试验本身的失败,还有败给家里带来的巨大压力,父母用血汗换来的钱就这样化为乌有。但是,鲁冠球没有消沉,没有埋怨命运,没有抱怨生活,而是重新挑起生活的重担,奋然前行。没过多久,他成立了农机修配组,修理铁锹、镰刀,自行车等。后来,他的农机修配组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机遇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69年,宁围公社的领导找到了鲁冠球,要他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这个农机修配厂其实是一个只有84平方米破厂房的烂摊子。很多人担心鲁冠球会陷进去难以自拔,但鲁冠球以其敏锐的观察力认定可以以此作为创业的起点。于是,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把所有资金都投到了厂里。虽然这个工厂前程未卜,鲁冠球却把自己的命运完全押在了这个工厂上。

鲁冠球真正的成功是与万向节密不可分的。万向节是汽车传动轴与驱动轴之间的连接器,因其可以在旋转的同时任意调转角度而得名。当鲁冠球开始接触万向节时,全国已有五十多家生产厂商,而且产品饱和,惟一有空间的市场是生产进口汽车万向节。一个乡镇小企业想生产工艺复杂的进口汽车万向节,在许多人看来,无异于飞蛾扑火。而且,鲁冠球不惜丢掉七十多万元产值的其他产品,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万向节上,让许多人难以理解。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决策时,不能不为鲁冠球过人的判断力和选择小厂走专业化的道路而拍案叫绝。万向节虽然生产出来了,但是1979年当鲁冠球为刚刚问世不久的产品寻找销路时,却遇到极大的困难。在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一个出自乡镇企业的产品很难取得计划经济体制的帮助。万向节必须自己创天下。鲁冠球租了两辆汽车,满载万向节参加山东胶南全国汽车配件订货会,三万名客商,沿街的展销点,却没有鲁冠球的一席之地。三天过后,鲁冠球摸清了各路厂家的价格,毅然提出大降价的决定,市场顷刻之间发生了变化,鲁冠球站在了市场的最前面。

成功的面前总是会有一些障碍,只有像鲁冠球一样能够克服困难走过去的人,才有资格品尝胜利的自豪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