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劫富济贫”?——累进税
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有收入的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然而每个人需要缴纳的税额不同,收入越高缴纳的税就越多。有人戏称为“劫富济贫”,真是这样吗?
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时,一般采用的重要手段是以收入来源方面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因此,我们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对个人所得税用的制度是累进税。
全额累进税率简称全累税率,将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一个相应等级的税率计征。
全额累进税率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具体纳税人来说,在应税所得额确定以后,相当于按照比例税率计征,计算方法简单。二是税收负担不合理。特别是在累进分界点上税负呈跳跃式递增,不尽合理。甚至会出现增加的税额超过增加的课税对象数额的现象,不利于鼓励纳税人增加收入。如我国1950年的工商业税中对所得的征税,就适用全额累进税率。它规定所得额在300元以下的,税率为5%;300元至400元的,税率为6%;10000元以上的,税率为30%。假设某纳税人年所得额为300元,其应纳税额为15元(300元×5%);如果年所得额为400元,其应纳税额为24元(400元×6%);如果年所得额为10100元,其应纳税额为3030元(10100元×30%)。
超额累进税率简称超累税率,是指课税对象按数额(比率)大小分为若干等级部分,每个等级部分分别按其相应的税率计征。超累税率的“超”字,是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某一等级时,仅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征税。
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原来是1600元,从2008年3月起是20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2000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富人征收累进税应不应该呢?经济学上有一条税收原理叫“支付能力原则”。这一原则认为,人们纳税的多少应该与他们的收入、财富或支付税收的能力相关联,其目的在于为了实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虑居民内部吸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国际上认为,当一个社会的基尼系数突破了04的警戒线时,这种分配格局就被认为是“不合适和不公正”的,政府就应该加大对富人的税收征管力度,以调节分配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对富人征收累进税,很容易被误解为“劫富济贫”,其实这恰恰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因为即便是不考虑掠夺的因素,富人之所以富,也是因为包括穷人在内的全社会给予了合作的结果。在那些普通的公司里,白领、蓝领们的兢兢业业、加班加点,不也是老板们财源广进的基本前提吗?所以,富人有义务多交一点税,然后由国家通过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转移给穷人。此外,从长远的角度看,如果贫富差距能够被有效抑制,社会稳定得到了保证,富人将成为他们所交纳的累进税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他们避免了在社会失序的情况下被清算的命运。
总之,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通过征收“累进税”来调节贫富差距是合理的,同时也是非常温和的社会政策,其最终结果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帕累托改进”,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从这一举措中获益。
你所喜欢的“拉弗曲线”
《论语》在百家讲坛被现代学者重新解读,引发了全社会讨论《论语》的浪潮。其实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读《论语》,我们也会有别样的收获。
《论语》里面记载了哀公与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大意如下:
哀公:“今年荒年收成不大好,国库又不足,该怎么办呢?”
有若:“能否将老百姓的赋税从百分之二十减到百分之十呢?”
哀公:“收百分之二十的税务,国库里的钱都不够,如果减到百分之十,岂不是更糟吗?”
有若:“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库里又怎么能有钱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够的钱,你又何必为国库里没有钱发愁呢?”
这则对话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对百姓实施仁政,实现轻徭薄役,坚持藏富于民。其实若从公共经济学看,这则对话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关于税收的理论——“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是由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活跃于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提出的一个关于税收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这一理论就以其名字命名。
一般人认为,税率越高,对于相同数量的税基来说,能征收到的税收越多。比如对100元的收入征税,100元是税基,如果税率是5%,那么国家可以从中收取5元税收;而如果将税率提高到10%,国家可以从中收取10元的税收,与原来相比,国库中多了5元钱。上面故事中的哀公就是持这种看法的人,因为从他的话语中我们看出,他显然认为当税率为百分之二十时将比税率为百分之十时多收到钱。
对于“拉弗曲线”理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卢周来先生在其《游戏着经济学》一书中这样阐述:税率越高,不一定意味着税收会越多;相反,还将使可能征取的税收数量下降。他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对征税对象多赚到的收入提高税率,国家的确可以多征到税;但税率提高一旦突破某个限度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加之主动纳税的热情不高,相反,偷税漏税动机增强,由此导致积极性下降,国家能征到的税反而下降;如果国家将税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企业将因为利润下降而出现投资积极性下降,甚至可能因为不堪重负而倒闭,税基进一步下降,从而国家可能征到的税也进一步下降。而“拉弗曲线”就是表明税率与国家总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平面坐标曲线,其横坐标是税率,纵坐标是国家总税收收入。当税率从零开始上升时,国家总税收收入也随之上升;当税率上升到某一个值时,国家总税收收入达到最高点,这一点也被视为最优税率点;但如果税率继续提高,超过最优税率点,国家总税收收入开始下降;当税率达到100%,即将经济人所得全部征为税收后,国家总税收收入将降为零,此时人都活不下去,还交得起税吗?这种先升后降的峰形曲线,就是“拉弗曲线”。
再看《论语》中劝哀公减税的有若,他的想法是:荒年农民收入本来就不好,如果国家想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充实国库,无异于杀鸡取卵,最后的结果只会使农民更加贫困,而且农民想着一年到头干得那么辛苦,却在给国家干,谁还愿意干活呢?这样下去,会使国库将因无税可征更加空虚。而如果此时减税,表面上看,国家能征到的税少了,但农民却因此而休养生息了。一旦农民重新缓过来,整个国家重新富裕起来,税基扩大了,即使税率低一点,国家照样能征到更多的税,还会发愁国库里没有钱吗?
由此看来,有若的想法其实与“拉弗曲线”理论不谋而合。
“拉弗曲线”理论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特别流行,“供给学派”也由此在经济学界名噪一时。这又有一个故事:
1980年1月,里根刚竞选上总统,其竞选班子特别安排了一些经济学家来为里根“上上课”,让他学习一些治理国家必备的经济学知识。第一位给他上课的就是拉弗。拉弗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向里根推销他的关于税收的“拉弗曲线”理论。当拉弗说到“税率高于某一值,人们就不愿意工作”时,里根兴奋地站起来说:“对!就是这样。二战期间,我正在大钱币公司当电影演员,当时的战时收入附加税曾高达90%。我们只要拍四部电影就达到了这一税率范围。如果我们再拍第五部,那么第五部电影赚来的钱将有90%给国家交税了,我们几乎赚不到钱。于是,拍完了四部电影后我们就不工作了,到国外旅游去。”
正因为里根本人的经历与“供给学派”他的理论如此契合,所以,他一主政,就大力推行减税政策,从而也使得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拉弗曲线”理论登上了经济学主流的大雅之堂。
没有钱粮,岂能安邦——税收
康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英明的君主。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经济治国、理财治税方面也是一个行家里手。康熙在繁荣经济,改革税制的同时,奖励清正廉洁,惩罚贪污受贿,对税收征管中贪污舞弊的官员处罚极严,从不手软。康熙时期有广为流传的关于税收的三个故事。
一是严惩以税谋私的贪官。
四川官员卡永式在征收国家税收时,每征收200两白银自己私自加收12两白银,除贿赂给四川巡抚能泰等官员20200两白银外,自己共贪污白银17000余两。卡永式按律法本应处死,但因其不久病死故未追究,能泰因受贿被处死。山西太原知府赵凤诏,私自设立税种名目,强行征收并私吞白银174000余两,也被处死。山西新任巡抚倭伦包庇下属官员亏空国家金库,将国家税收占为自己所有,被降职三级。
二是康熙皇帝查税——探花不值一文。
康熙年间,苏州一带绅士逃税之风甚烈,涉及者共万余人。为此,康熙皇帝下令一律取消功名,其中3000人交刑部议处。在顺治皇帝时考中探花的昆山儒叶子蔼,也欠税折银一两。叶探花上书求情:“所欠一厘,准令制钱一文”。料想是会恩准的。然而,康熙皇帝还是照样除了他的功名。
这事在江南一带成了一句民谣,“探花不值一文”,并四处流传,偷漏税者,莫不惊恐。
三是“康乾盛世”的关税。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连云港)设海关征税,开始与外国通商,这也是我国创立海关之始。
设立海关后,清廷宣布对荷兰、暹罗(泰国)等国商船免税,对其他各国商船也减免商税,以示大清“怀远”政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颁布海关征收则例,把进出口货物分为食物、衣物、用物和杂物4类,从价课税,进口货物税率为4%,出口税率为16%。另外,海船按大小征收船税,每船约2000两白银。此时,海关关税不重,沿海各地商业极为兴盛,西方各国争相前来贸易。
由于当时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洋货需求较少,而出口的丝绸、瓷器很多,所以清朝一直占据着贸易顺差的优势。之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在我国沿海进行走私鸦片等一系列非法活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下令,浙江沿海关税增加一倍,目的是减少西洋各国北上通商,“滋扰生事”。后干脆封闭了其他港口,只准广州一处通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派使臣到热河行宫朝见乾隆皇帝,提出准许英国商人在宁波、舟山及天津、广东自由通商并减免税收的要求,当即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乾隆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谕旨中指出:尔国所请“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康熙帝对税收如此重视,正说明了税收之于一国的根本地位。早在1789年,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百姓幸福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和谐,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税收的目的就是为政府的各种支出筹集资金,或者说是以最低的税收征收成本获得最大的税收收入。税收的多少取决于税基(国民收入)和税率,征税成本取决于税收征收和管理的效率。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是指课税的尺度。
那么税收都有哪些职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