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现在的洗衣公司一般都会用标准熨衣机熨衬衫。可是,如果衬衫太小、扣子太多、细节太烦琐的话,就不能够再拿到熨衣机上熨烫了。这是因为标准熨衣机会从下摆部分紧紧夹住衬衫,并且在布料上留下一处特别明显的压痕。那么,那些不能用熨衣机来处理的衬衣该怎么办呢?显然,只能用手工熨烫。这样,问题就来了,手工熨汤会很耗时,也比较费力。
由于女士衬衫大多做工复杂,也很容易被熨衣机弄坏,所以男士衬衫在处理起来会比女士衬衫更方便稳妥。而且女性大多不会把衬衫塞进裤子或裙子,要是衣服下摆被熨衣机夹出一排压痕,那会让那些爱美的女人无法接受。反过来说,男人们会把衬衫塞进裤子里,对他们来说,有压痕也问题不大。当然,男士衬衣熨坏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另一方面来说,洗衣店洗一些高档面料的衣物往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王女士有一件上等的白色天鹅绒上衣,穿过一次后送到一家洗衣公司干洗。没想到等她去洗衣店取时,衣服变得皱巴巴的,腰部的天鹅绒也掉了一大片,袖口处更是见了底,根本没法再穿。洗衣店却认为,掉毛、变形等状况是由衣服本身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并非他们的洗涤行为有误。
洗衣店的解释让王女士非常不满,一气之下把洗衣店告上了法庭。最后法院对此进行了宣判,被告洗衣店被判按衣服购买价格的85%对王女士进行了赔偿。
由于清洗高档面料的衣物存在一定的风险,生产者为了生存的考虑,势必会投保险对风险进行规避,对生产者来说这也是一笔成本开支,这些成本生产者也会将其转嫁到清洗高档面料的消费者头上。而王女士衣物多是高档面料,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清洗女士衬衫会比男士衬衫收费高了。
买衬衫的两难选择——沉没成本
如果你看到一则广告说:在离你家10公里远的地方,有家店铺在降价出售衬衫。可当你来到这家店铺后,却发现这家店铺的降价衬衫没有一件适合你的,而适合你的衬衫只比在你家附近店铺购买的衬衫便宜一点儿。这时你该怎么办?你的唯一合理选择是购买衬衫!
本节的目的就是向你证明购买衬衫是合理的。
购买衬衫。为到这家商店而一路驾车的各种支出就是沉没成本——一旦发生,就不会恢复。如果你在离开家门之前就知道那里的实际情况,那么,你就不会跑这趟冤枉路了。但是,既然你已经来了,不管你是否购买衬衫,你必须为跑这一趟路付出一定的代价。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经济学上认为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会被认为是错误的,那样的话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同样,在这里就买衬衫而言,也会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有的人会拒绝买衬衫,他们认为衬衫的价格不足以弥补这一趟的费用,即便已经跑了这一趟。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把沉没成本作为无法收回的支出来看待,在生活上的态度是活在过去,活在遗憾中,永远不会快乐。明智的做法是买件衬衫,这总比空手而归强,算是花钱买教训吧。
关于沉没成本经济学上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是看电影。
如果你预定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你不能退票。你并不知道这场电影怎么样,是不是合你的口味。当你走进电影场坐下来看三十分钟后,你感到昏昏欲睡、索然无味。这时你该怎么办呢?是坐下来忍着看完还是站起来走人呢?也许你会觉得既然是花钱买的票不看完就走人会是一种浪费。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在走与不走者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过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往往建议选择不看离开影院,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留下来看完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显然,我们意识到了沉没成本,并据此采取下一个行动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补救措施,只不过为了不让结果变得更糟而已。那么,如何从根本上避免这一问题呢?我们就要考虑产生沉没成本的原因。
在我们买衬衫时,我们只知道10公里外有家店铺的衬衫正在打折,而它的打折的衬衫尺寸我们并不知道;看电影之前我们对电影的相关信息及精彩程度也一无所知,正是我们对信息的占有不足才导致了我们判断的失误,进而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显然,要想避免沉没成本的出现,在我们作决策的前期就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而一旦当沉没成本出现,我们就要及时调整策略、方案,避免事态扩大和蔓延。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我们要加以注意。虽然沉没成本不能被改变,但有时候也应在作决定时考虑它。
例如,有一门考试,如果花50个小时复习就能通过。有个学生已经复习了49个小时,这时有人邀请他去出去玩。那么这个学生可能会想:“如果我去玩,就会不通过,可是如果我再复习一个小时,就会通过,所以我应该继续复习。”这个学生已经花费掉的49个小时是沉没成本,因为无论他选择去玩还是继续复习,这些时间都已经花费掉了。可是,这49个小时的存在决定了最后一个小时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学生完全没有复习,那么他无疑会选择出去,因为“无论我是不是复习这一个小时,我都不会通过”。这一点是我们在生活中运用沉没成本时应该注意的。
退衣服的烦恼——消费预期
小欣去超市买服装,买回来后发现衣服上面有股油漆的味道,无论怎么清洗都无法消除。无奈之下,只得去退货。结果超市服务员说得理直气壮,有规定不能退,只能换。而且由于衣服已经洗过了,所以只能换一件价格更便宜的。听服务员这么一说,小欣非常生气,同她争执很久,没想到服务员干脆不再理睬小欣。一怒之下,小欣找到值班经理,将整个过程向值班经理描述了一遍,并严正声明,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处理,将会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幸好,这位值班经理还算通情达理,提议让小欣重新换一件价格相同的服装,但是不可能退货。无奈之下,小欣也只好换了一件。虽然衣服没问题了,但是小欣心里却极其不舒服。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小欣之所以买到不满意的商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买方对商品掌握的信息不太完全,而卖家掌握的信息相对完全。为了打消买家的疑虑,卖家通常会作出“包退包换”的承诺。这样一来,买家就能放心购买。但小欣购物的超市明知自己的商品存在问题(有油漆味)还在向消费者出售,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最终只会破坏超市的信誉,对超市是得不偿失的。
对小欣来说,不满意也是有道理的。
第一,买这件衣服的目的,是想要拿到与价格相对应的优质产品,结果却买到有浓重油漆味道的次品,由此引发了小欣对其的厌恶。商家卖给小欣这样的产品,让她感到身体和心理上都受到了损害。
第二,退换衣服,影响了小欣的消费者预期。本来是想穿着第一次买的那件衣服去参加朋友的聚会,现在看来,只能穿着换来的衣服去了。
第三,对于换来的衣服,小欣认为它没有原来的衣服漂亮,而且在她买第一件衣服的时候的那种激动和欣喜,无论如何都无法在退换的第二件衣服上找到了。当时商品带给她的满足感,也是无法用退换来弥补了。
第四,在退换的过程中,浪费了小欣的时间和精力,增加来回的路费等成本,所以这次购买行为不成功。小欣付出的成本,超出了她所愿意为此次购买行为所承受的限度。
作为一名消费者,利益受到了损害是无法弥补的。即便是把货退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就算现在超市把钱退给小欣,但在小欣看来,超市让自己失去了本来可以拥有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的机会。这些损失,小欣能找谁来赔?也许只有当超市为此赔偿更多时,小欣才可能觉得心里平衡些。不过,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商家愿意这么做。
事到如今,我们也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对已卖物品质量、外观等方面不满意想要退货的情况。当消费者同商家交涉时,不同的商家会对此作出不同的回应。不过,在消费者心里,无论商家怎样弥补,他们都会觉得,这个过程已经失去了当初购买商品时的最好效果。因此,不得不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一定要挑仔细,问仔细,以防止退换,徒给自己增加麻烦和不快。
留神,同物不同价——价格歧视
俗话说“货比三家”,此言不谬。很多时候,同样的商品在不同超市里,价格完全不同。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某女士曾经在一大型超市购得一件大衣为590元,而在另一家小超市则只卖370元。这两件商品从外表、质地、品牌,甚至款式都一模一样,但价格竟然相差120元之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同的超市里,同样的商品难道还会有什么差别?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之所以会高,可能是因为成本过大,挤压了生产者或销售者的利润空间。那么,我们不妨以此来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