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的巢空总是六边形
蜜蜂的蜂巢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蜂房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房孔组成,房孔都是正六角形,每个房孔都被其他房孔包围,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令人惊讶的是,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
蜂房的结构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经过对蜂房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相邻的房孔共用一堵墙和一个孔底,非常节省建筑材料;房孔是正六边形,蜜蜂的身体基本上是圆柱形,蜂在房孔内既不会有多余的空间又不感到拥挤。蜂巢的结构给航天器设计师们很大启示,他们在研制时,采用了蜂巢结构。现在的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在内部大量采用蜂巢结构,卫星的外壳也几乎全部是蜂巢结构。因此,这些航天器又统称为“蜂巢式航天器”。
蜜蜂螫人后会死去
人假如驱赶、扑打蜜蜂,蜜蜂就会出于自我防护的本能而螫人。但是,蜜蜂螫了人以后,自己也会死掉。这是为什么呢?
蜜蜂螫人用的刺针是由一根背刺针和两根腹刺针所组成的,其末端与其体内的大、小素腺和内脏器官相连接。刺针的尖端带有倒钩,蜜蜂在螫了人以后,刺针的倒钩钩住了人的皮肤,使刺针拔不出来,但蜜蜂又必须得飞走,于是飞走时一使劲,就把蜜蜂的内脏拉坏甚至可能拉脱掉,所以蜜蜂就死了。
蝴蝶飞舞时没有声音
我们经常听到苍蝇或蚊子飞起来时的嗡嗡之声,但蝴蝶飞起来却好像是“无声无息”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蝴蝶飞舞的时候也是有声音的,只是蝴蝶的翅膀比较大,扇动的频率比苍蝇和蚊子的低,引起的振动小,所以飞起来的声音的分贝也比较小。而人耳的听觉频率大概是40~50kHz,低于这个频率的声音,人耳不容易听到。所以,我们能听见苍蝇和蚊子飞行时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舞的声音。
蝴蝶的翅膀
蝴蝶的翅膀上生长着一层极微小的形状各异的鳞片。鳞片里含有多种特殊的化学元素颗粒,这些五颜六色的颗粒组合到一起,便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图案。此外,鳞片上还生长着上千条横行脊纹,这种脊纹越多,就越闪烁着美丽多彩的光芒。
蜻蜒点水
蜻蜒有时在水面飞翔,尾尖紧贴水面,一点一点用尾尖点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蜻蜓点水”。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呢?
蜻蜒虽然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整日飞行在空中,但它们的幼虫却要生活在水里。为了繁衍后代,它必须选择在有水的地方产卵,受精卵要在水中才能孵化。于是蜻蜓用尾巴点水的方法,把受精卵排到水中,卵到了水中附着在水草上,不久便孵出幼虫。幼虫叫水虿,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后,便沿水生植物的枝条爬出水面,变成了展翅飞翔的蜻蜒。
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
美丽的夏夜,经常会看到萤火虫一闪一闪地飞过,非常漂亮。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呢?
萤火虫能够发光是因为身上有发光器。萤火虫的发光器是由发光细胞、反射层细胞、神经与表皮等组成。如果将发光器的构造比喻成汽车的车灯,发光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泡,而反射层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罩,会将发光细胞所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所以虽然只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却让人觉得相当明亮。萤火虫的发光器会发光,起始于传至发光细胞的神经冲动,这使得原本处于抑制状态的荧光素被解除抑制。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有一种含磷的化学物质,称为荧光素,发光细胞在荧光素的催化下氧化,伴随产生的能量便以光的形式释出。由于反应所产生的大部分能量都用来发光,只有2%~10%的能量转为热能,所以当萤火虫停在我们的手上时,我们不会被萤火虫的光给烫到,所以有些人称萤火虫发出来的光为“冷光”。
蚊子喜欢咬穿深色衣服的人
我们知道蚊子之所以昼伏夜出,主要是因其具有趋暗的习性。如果人们穿着深色衣服,在夜间便会呈现一团黑影,蚊子会向着更暗的地方追逐而去。衣服颜色如黑色是蚊子进攻的首选对象,其次是蓝、红、绿等。同样的道理,蚊子爱叮肤色较黑或肤色发红的人。
倒挂在天花板上的苍蝇
苍蝇每条腿的最前端都有一个小钩,这些小钩可以钩住某些凸凹不平的地方。此外,在苍蝇每条腿的小钩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吸盘,如果停在某些比较光滑。的物体上,如玻璃或者天花板上小钩起不了作用的时候,小钩就向上翘,让吸盘来发挥作用。吸盘利用空气压力的作用,紧紧地吸附在这个物体上。所以,苍蝇即使倒挂在天花板上也掉不下来。
苍蝇搓脚
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沾着的食物等东西,保持脚的清洁。否则,脚上的东西会越积越多,不仅影响飞行、爬行,还会使它脚上的味觉器官失灵。也就是说,苍蝇搓脚是为了使脚清洁,以保持它飞行、爬行和味觉的灵敏性。
蝙蝠倒挂
蝙蝠喜欢倒挂是其在大自然中进化的结果。一般蝙蝠后肢均有五趾,而且略为退化并向后旋转,五趾上均具有钩爪,钩爪有利于悬挂,但不利于在地上或洞穴中站立。蝙蝠倒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它们用钩爪倒挂着的时候,母蝙蝠可以用双翼把幼蝙蝠抱在胸前,幼蝙蝠会得到蝙蝠妈妈的细心照顾。
此外,由于蝙蝠是唯一真正能飞行的哺乳类,具有又宽又大的翼膜。它的后脚又短又小且被翼膜连住,当它落在地面上时只能伏在地面,身子和翼膜都贴着地面,不能站立或行走,也不能展开翼膜飞起来,只能慢慢爬行很不灵活。而如果爬到高处倒挂起来,遇有危急便可随时伸展翼膜起飞,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鸟善飞翔
鸟善于飞翔,是由于鸟具有三个很重要的特征:
首先,鸟类的身体外面是轻而温暖的羽毛,羽毛不仅具有保温作用,而且使鸟类外形呈流线型,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飞翔。飞行时,两只翅膀不断上下扇动,鼓动气流,就会产生巨大的下压力,使鸟体快速向前飞行。
其次,鸟类的骨骼轻而坚薄。鸟的骨头是空心的,里面充有空气。解剖鸟的身体骨骼还可以看出,鸟的头骨是一个完整的骨片,身体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愈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钩状突起,互相钩接,形成强固的胸廓。鸟类骨骼的这些独特的结构,减轻了重量,加强了支持飞翔的能力。
第三,鸟的胸部肌肉非常发达,还有一套独特的呼吸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在飞翔时,鸟由鼻孔吸收空气后,一部分用来在肺里直接进行碳氧交换,另一部分是存入气囊,然后再经肺排出。这使鸟类在飞行时,一次吸气可以在肺部完成两次气体交换,这种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保证了鸟在飞行时的氧气充足。
唱歌的鸟
鸟唱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叫鸟啭;一种叫叙鸣。
鸟啭是繁殖期间雄鸟求偶的信号。比如百灵和云雀,每年四月是它们的配偶期,也是它们歌唱的高潮阶段,边歌边舞竟高达百米以上,在高空舞蹈数圈后,迅速下降,返回原地,和雌鸟交尾。在整个繁殖期内,歌唱是很少停止的,但在生育期后,歌唱就暂时中断了。
鸟的叙鸣是日常自娱的歌唱。鸟儿的呜叫还是一种防御的反应。比如孤雁哀鸣,是求助的信号。站岗的大雁一旦发现敌情,会立即呜叫,警示大家,而幼鸟的鸣叫,多是求食信号。
鸽子送信
一只信鸽,即使你把它带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它也能把信带回家。但是,如果在鸽子头顶和脖子上绕几匝线圈,以小电池供电,鸽子头部就会产生一个均匀的附加磁场,干扰它接收地磁场。当电流顺时针方向流动时,在阴天放飞的信鸽就会向四面八方乱飞。这表明:鸽子是靠地磁导航的。但是地磁并不是它的唯一的罗盘。鸽子还能在晴天时根据太阳的位置选择飞行方向,并由体内生物钟对太阳的移动进行相应的校正。
鸟站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住在树上的鸟类,它们都可以用爪子紧抓住树枝睡觉。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奥妙在鸟的腿脚之上。树栖鸟类的腿脚,有一个锁扣的机关,长有屈肌与筋腱,十分适合抓住树枝。每当鸟儿全身放松而蹲下睡觉之时,一定是万无一失,不会摔下来的。每当鸟儿睡醒以后站起来的时候,它腿上的肌腱又会重新地舒展开。与此同时,鸟类为了适应环境的需求,在长期的飞翔过程中练就了一身高超的平衡本领,这同样也是它能在睡眠的时候不会从树上掉下来的重要原因。
鸟是怎样降落的?
鸟是通过降低飞行速度来降落的。减速时,它们将身体转向使其变成朝上的姿势,并将尾部的羽毛朝下展开。此外,它们还将双腿朝前下方放置,起辅助制动的作用。还有一些鸟在降落时要朝相反的方向轻轻扇动翅膀,仿佛是要把自己向后推似的。
麻雀只能跳来跳去而喜鹊能够走路
几乎所有鸟类骨骼都是中空骨,这样在减轻了飞行负重的同时也减低了骨密度。一般来讲,小型个体的鸟类如麻雀是用“跳”的,因为它们自身的重量可以在弹跳落地时给以腿骨和胸腔很小的冲击力。而体形较大的鸟类如喜鹊在跳跃的时候通常会伴有“扑翅”的现象,这是为了减少因体重对骨头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因为同样是中空骨,体形大的鸟群易造成骨折的现象。所以,跳还是走是由骨骼的坚韧程度和鸟类的体形决定的。
雷鸟“换衣服”
雷鸟在冬天除了头顶和尾部的羽毛是黑色的以外,全身都穿上一套雪白的“冬装”,连双脚也穿上了“白袜子”。春天冰雪融化,渐渐露出土层时,雷鸟开始在白色的“外套”上,长出棕黄色斑点的羽毛,跟周围生活的环境十分适应。到了夏天,它又换上了像树皮颜色的“夏装”。当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它又开始换毛了,穿上棕色、上面有黑色大斑点的“秋衣”。雷鸟就是这样随季节的变化更换羽毛的颜色,这种现象是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适应环境的保护色。
“千里眼”老鹰
老鹰可以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就连蛇、田鼠等也逃不过它的眼睛。它为什么能这么厉害?这是老鹰的眼部结构比较独特的缘故。人类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都有一个凹槽,叫做中央凹,而老鹰眼中的中央凹却有两个。这两个中央凹的作用不同,其中的一个专门用来向前方看,另一个则专门用来向侧面看。这样,老鹰的视觉范围就宽得多,能兼顾前方和侧面。除此以外,老鹰的每个中央凹内用于看东西的细胞也比人类的多出六七倍。所以,老鹰的眼睛不仅比其他动物看得远,而且看得更清楚。
喜欢晚上出来猎食的猫头鹰
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猫头鹰的眼球呈管状,在猫头鹰眼睛的视网膜上有极其丰富的柱状细胞。柱状细胞能感受外界的光信号。猫头鹰的听觉非常灵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听觉起主要的定位作用。猫头鹰的左右耳是不对称的,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而且左耳有很发达的耳鼓。大部分猫头鹰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郭。另外,猫头鹰脸部有由硬羽组成的面盘,这个面盘是很好的声波收集器。此外猫头鹰硕大的头使两耳之间的距离较大,这可以增强对声波的分辨率。
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视觉和听觉的相互作用,使猫头鹰成为在各方面都适应夜行生活的高效的夜间捕猎能手。
大雁为什么常常排成“人”或“一”字队形飞行呢?
大雁飞行时,常常排成“人”字或斜“一”字形。有人说这是雁群纪律严明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些候鸟在长途迁徙飞行时节省体力消耗的一种秘诀。鸟类飞行时,翅膀尖端会产生一股向前流动的气流,叫做“尾涡”。后面的鸟利用前面的“尾涡”,飞行时要省力得多。
雁群飞行时所排列的队形,正是它们对“尾涡”气流的利用。大雁越多,雁飞起来就越省力气。同时,排队飞行,还可以防御敌害,相互照应,避免掉队。由于领头雁无“尾涡”利用,最为辛苦,所以雁群队形经常变换,其作用正是为了轮换头雁,使它别太累了。
杜鹃借窝繁殖后代
杜鹃一般不营建自己的巢穴,而是在别的鸟窝中下蛋,让别的鸟替它们孵化幼鸟。先孵化出的杜鹃幼鸟随即会把巢内其他的鸟蛋挤出去,让“养母”来单独喂养它,所以小杜鹃长得很快。当它能独立飞行时,老杜鹃会来将它按走。
为什么杜鹃总能找到替它孵化与喂养后代的鸟呢?
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别的鸟都未对杜鹃扔下的鸟蛋采取惩罚措施,原因就在于杜鹃采用了各种“讹诈”手段吓唬它们,否则它们的窝便会被捣毁,蛋与小鸟也会遭殃,弄得“家破人亡”。
啄木鸟为什么不会“脑震荡”?
科学家们发现,啄木鸟每一次敲击的速度可达每秒555米,这比空气的传播速度要快1.4倍!这样推算,啄木鸟头部运动的速度更为惊人,约每小时达2028千米,比子弹出膛时的速度快1倍多,它头部所受的冲击力等于所受重力的1000倍。
啄木鸟头部受到如此大的冲力,头部为什么没有被撞坏而患脑震荡呢?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啄木鸟的头部很特殊:头颅坚硬,骨质松而充满气体,似海绵状;头的内部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在外脑膜与脑髓间有狭窄的空隙,它可以减弱震波的流体传动;从头的横断面剖析显示出脑组织十分致密。这样,啄木鸟就具有三层防震装置,再加上啄木鸟头部的两侧有强有力的肌肉系统,又起着防震作用。由于啄木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防震“法宝”,它才不会发生脑震荡。
“强盗鸟”军舰鸟
军舰鸟的身体很轻,翅膀很长,黑色的羽毛闪烁着绿紫色的金属光泽。军舰鸟是海鸟中优秀的飞行能手之一。它俯冲时最大的时速可以达到153千米。
军舰鸟是地地道道的空中强盗。为了得到美味可口的鱼虾,军舰鸟总是在空中盘旋观察。不过,它不是在水里找目标,而是寻找有没有刚刚捕获猎物的海鸟。因为,军舰鸟的尾脂腺不发达,落水后就会全身湿透,无法飞行,所以军舰鸟就做不光彩的拦路抢劫的勾当。
军舰鸟重要的食物来源是对刚刚从海里捕到鱼虾的海鸥、海燕和鸬鹚等海鸟进行“拦路抢劫”。军舰鸟一旦发现那些海鸟就立即追上去,在空中袭击它们。那些弱小的鸟类,很难抵御飞行迅速、动作灵活的军舰鸟的进攻。如果它们不赶快把吃进去的食物吐出来,军舰鸟会咬住它们的尾巴或者是一块皮毛拼命地撕扯,或者用带钩的长嘴猛地一啄,使鸟的翅膀脱臼。受害者遇到不讲理的军舰鸟,只好乖乖地把吃到嘴里的美味吐出来。由于军舰鸟的这种“抢劫”行为,人们贬称它为“强盗鸟”。
红色的火烈鸟
火烈鸟之所以是红色的,主要是由它们所吃的食物造成的。当火烈鸟生长时,它所捕食的褐虾以及其他甲壳纲动物身上的一种叫做类胡萝卜素的红色色素会直接进入到火烈鸟的羽毛之中,使得它们的羽毛呈现红色。
一只脚站着的鹤
在动物园的飞禽馆观赏鸟的时候,我们常可看见白鹤、鹭鸶等鸟类只用一只脚站在那里,这是为什么呢?
鹤通常只在休息或睡觉的时候才单脚站立。鸟类学家认为,它们这么做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通常它们会把一只脚收到翅膀之下休息,交替使用两只脚“独立”。鹤的这种行为很像人在长时间站立时,调整身体重心让两条腿轮流受力。由于鹤无法改变身体重心,只能从一只脚换到另一只脚。它们这样做还是一种节省能量消耗的好方法,有利于调节体温。鹤收起的那只脚,由于有温暖的羽毛覆盖,它的热量散失会更小。除了鹤,还有许多腿长的鸟也会在休息时一只脚站立,例如黄脚绿鸠和鹭。但是,当这些鸟感觉危险或准备远行时,它们都会两只脚着地,然后展开翅膀飞向高空。
在沙漠中“健步如飞”的鸵鸟
人在沙漠中行走,往往会因为脚陷入沙子里而举步维艰,但鸵鸟却可以在沙漠中“健步如飞”,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和鸵鸟的脚有很大的关系。鸵鸟的脚长得很特别,两个脚趾一个大,一个小,全部向前长着。趾下长有厚厚的肉垫和角质皮,这样在沙漠里行走时不至于陷入沙里,也不会被热沙烫伤。鸵鸟的翅膀虽然不能飞,但能在快速奔跑时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平衡,所以在沙漠中它能“健步如飞”。
不会飞的鸵鸟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鸵鸟的祖先是有飞行能力的,但是由于鸵鸟在所生活的地域没有天敌,因而没有必要靠飞行来逃避敌害,所以就逐渐丧失了飞行的能力,慢慢导致翅膀变小,胸肌不发达,骨头变重,体型变大,然后就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发展,腿肌愈来愈发达,脚趾数目愈来愈少,最终再也不会飞了。
孔雀开屏
孔雀的开屏现象是和它的繁殖密切相关的,是孔雀的一种求偶表现。动物学家研究发现,每年3~4月,是孔雀开屏最盛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正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开屏这个动作是动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结果,雄孔雀用漂亮的尾屏来吸引异性,是它为繁殖后代的本能动作。有时孔雀也会在穿着艳丽服装的游客面前开屏。动物学家认为,艳丽服色、游客的大声说笑,也可以刺激孔雀,引起它们的戒备,这时的开屏,是孔雀的一种示威、防御动作,而不是在和人们“比美”。
鸡吃石头
鸡爱在地上东啄西挖,拣沙粒或小石子吃。有的小朋友以为小鸡饿了,马上喂米粒、面包或菜叶给它吃,可是食物再丰富,它还是要去寻找沙粒和小石子吃。鸡为什么有这个“怪脾气”呢?这是因为鸡的身体里面,有一个用来帮助消化的砂囊。砂囊是鸡的胃的一部分,由于鸡没有牙齿,所以无法咀嚼食物,于是只好将食物与一些小沙石一起吃进肚子里,食物和石子混在一起,就被磨碎了,磨碎的食物就容易消化吸收了。所以鸡除了吃食物,还要吃小石子。
双黄蛋会不会孵出双胞胎的小鸡?
双黄蛋的出现,主要是蛋在形成过程中,母鸡的卵巢内同时排出两个卵黄,卵黄即落入输卵管,通过输卵管的蠕动,进入膨大部,蛋的大部分蛋白就在这里形成。在产蛋时,就成了双黄蛋,蛋形特别大。
如果双黄蛋是受精卵,照例也可以孵小鸡,但因氧气供应不足,加上双黄蛋不仅体积比正常蛋大出许多,蛋壳也较厚。在啄壳的过程中,小鸡需要时不时地变换身体的姿态以改变啄壳的角度,才能在更短更快的时间内凿穿蛋壳。然而,双黄蛋中的小鸡,在发育完全之后,两只小鸡的躯体几乎占据了蛋中所有的空间,不要说是变换身体的姿态了,就是动上一动都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因此小鸡的存活率非常低。
鸭子吃羽毛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鸭子会“吃”自己的羽毛,但实际上,鸭子并不是在“吃毛”。我们经过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鸭子“吃毛”是先咬尾部,然后再向全身各处。科学家经过解剖发现,在鸭子的尾部,有一个皮脂腺,它分泌出油脂,鸭子用硬嘴沾上这种油脂向全身涂抹,会起到防水的作用。相反,鸡就没有这种腺体,相应的鸡毛就没有防水的功能,它一落水就成了“落汤鸡”了。当鸭子出现“吃”别的鸭子身上的羽毛时,可能是这只鸭子体内缺钙,需要补充钙质,这时就需要给其饲以鱼骨粉或是贝类的壳等含钙高的食物。
老马识途
马有比较发达的嗅觉系统以及听觉器官,而且有很强的记忆力。因为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为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通常生活在草原上的马,有的甚至可以感觉到空气中所含有的微量水汽,还能在数里之外找到水的来源。有的老马,居然能在相隔数年后,从数百千米以外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
站着睡觉的马
马站着睡觉是继承了野马的生活习性。野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地区,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与敌害作斗争,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靠奔跑来逃避豺、狼等敌害。而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行的,它们白天在隐蔽的灌木草丛或土岩洞穴中休息,夜间出来捕食。野马为了迅速而及时地逃避敌害,在夜间不敢高枕无忧地卧地而睡。即使在白天,它也只好站着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家马虽然不像野马那样会遇到天敌和人为的伤害,但它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因此野马站着睡觉的习性,至今仍被保留了下来。除马之外,驴也有站着睡觉的习性,因为它们祖先的生活环境与野马极为相似。
马用耳朵表达情绪
马能用它的耳朵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当它平静时,耳朵是笔直竖着的;当它情绪不稳定时,耳朵是前后摆动的;当它紧张时,它会头昂起,耳朵朝两旁斜竖;当它高兴时,耳朵又向背部倾斜;当它疲劳时,耳朵则会向额前或者两侧倒去。
斗牛士斗牛时为什么使用红布?
很多人都会认为斗牛是对红色敏感,看到红的物体就会兴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牛是色盲,用什么布对它来说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古时的西班牙人不知道牛是色盲,以为红色最能刺激公牛,于是斗牛时斗牛士都用红色的布。这种方式一直被延续到现在。
其实,牛真正敏感的是布的飘动,而不是布的颜色。牛是个天生就觉得自己很厉害的狂妄动物,没有动物可以在它面前嚣张。牛尤其对飘动的东西有抵触感,认为这是向它挑衅,所以会拼命地向飘动的东西顶去。至于为什么人们要将布做成红色的,其实是人们对红色比较敏感,看到牛顶红色的布更容易让人产生亢奋的感觉,这都是人自己制造的效果。
牛的反刍
牛的反刍是它主要吃草木纤维的结果。牛的胃分为四个胃室,分别为瘤胃、网胃、重瓣胃和皱胃。前两个胃室(瘤胃和网胃)将食物和胆汁混合,特别是使用共生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食物反刍,经缓慢咀嚼以充分混合,进一步分解纤维,然后再重新吞咽,经过瘤胃到重瓣胃,进行脱水,然后送到皱胃,最后才送入小肠进行吸收。
猪真的很蠢吗?
猪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愚蠢的动物,其实不然。经过动物学家的研究发现,猪的智商其实并不比狗差,在很多情况下,猪比狗更聪明,凡是狗所能做的各种技巧,猪都可以做。人们还发现,猪的感情很丰富。它会用不同的吼叫声、咆哮声、呼啸声和扇耳舞尾等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猪的嗅觉很灵敏,因而有人便让它寻找丢失的东西,或在战场上嗅出地雷。在德国萨克森州,警察局还专门训练了一头野猪,使它成为“警猪”。它不但能找到犯罪分子深埋在粪堆中的毒品和枪支,而且还能用鼻子把它们拱出来。可见,猪并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蠢。
狗为什么在热天喜欢伸舌头?
天热的时候,狗都会把长长的舌头伸出嘴巴外。有些小朋友看见了,觉得很害怕,以为狗要咬人。其实,狗伸着舌头并不是要咬人,而是为了出汗。许多动物和人一样会出汗,特别是在大热天,出汗能降低体温。可是,狗身上的皮肤不会出汗,幸好狗的舌头能出汗,因此它们常常把舌头伸出来,好让身体里多余的热量,从舌头上散发掉。
猫吃鱼会被鱼刺卡到吗?
其实猫也是怕被鱼刺卡到的,只不过猫在吃鱼的时候,舌头上的倒刺会帮助猫把鱼肉舔下来,所以猫一般是不会吃到鱼骨的。即使猫吃到一些软刺的话,也不一定会被卡到嗓子。这和人吃鱼时吃到一些鱼肉中的软刺时也不容易被卡到是一样的。另外,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如果猫往吃鱼时不幸被鱼刺卡到,它还能把自己胃里的食物吐出来,直到鱼刺被带出来为止。
猫胡子的作用
猫的胡子是猫的一柄活“卡尺”,因为猫的胡子两边顶端之间的距离和猫身体的宽窄是大致相等的。有了这样的“卡尺”,猫就可以判断自己所在的位置、场所,了解自己和老鼠的位置关系,同时还能用胡子测量老鼠的洞口大小,使它能不失时机地捉住老鼠。如果把猫的胡子剃光,猫就变得呆傻,就像盲人走路没有拐棍一样,那就很难捉到老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