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绘画的转机
13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春鸟,它在文学上的伟大代表是诗人但丁和小说家薄伽丘,在绘画领域里的伟大代表则是乔托。因此,在文艺复兴史上,乔托与但丁齐名,而且乔托在但丁的著名诗篇《神曲》里得到赞扬,说他超越了他的老师契马布埃,声誉高过其师。薄伽丘则在《十日谈》中评价乔托说:“他生而具有超群的想像力,凡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他无一不能运用他的妙笔画得惟妙惟肖,令见者几疑是物的真体。”
乔托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这要从13世纪以前的意大利绘画说起。
13世纪以前,意大利的绘画一直在拜占庭艺术的控制之下。所谓拜占庭艺术,是一种受罗马拜占庭帝国影响而产生的艺术风格,它的特点是高度的程序化,色彩艳丽而人物僵硬,重装饰而鄙视造型,距离真实非常遥远。特别表现在宗教画上,人被“神化”,而神又被僵化,人物没有个性,形象呆滞僵直。这种情况从契马布埃开始,逐渐有所转变,但是真正使意大利绘画摆脱拜占庭定型式的宗教画风的是乔托。
契马布埃是乔托的老师,而乔托又是怎样摆脱老师给他的影响的呢?艺术传记家瓦萨利说,这是“上帝的恩赐”。
乔托曾去罗马游历,看到很多古代的遗迹,显然他有很强的观察力和领悟力,他重新发现了透视法,将近1000年以后,乔托是第一个在平面空间上画出有深度空间的画家,他强化力度,走向自然主义。他在1290年所画的“耶稣受难”,已呈现他的激进画风,画中悬挂的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痛苦人物,不再是轻飘飘的灵体。
乔托突破了拜占庭艺术的僵化形式,赋予人物高度的自然与立体感。当乔托刚开始走向自然主义之际,并没有完全脱离拜占庭风格,他还是使用了拜占庭艺术中那些带有象征与暗示性的图像。但是乔托的天才,使他从拜占庭艺术出发以后,很快就脱离拜占庭艺术。
乔托开始根据真实对象检验画作,在物象轮廓上加强一些色调浓淡的变化,来突显阴影,他要制造出他所看到的雕刻那般明暗显著的效果。虽然光和空间都没办法成熟地浑融在画中,但他终究是跨出了艺术史上的一大步。
从此以后,他的作品一再呈现他自然主义的画风。颜色、质感不断在演化,光与影更成熟地柔和搭配,建筑物、器物、甚至人物的衣衫垂落、布料皱折,都越来越立体真实。此外,人物脸庞开始富有表情。他甚至尝试让壁画空间跟教堂建筑空间连贯一致,这种尝试对后世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乔托一生主要绘制教堂内的壁画,他的作品在罗马、佛罗伦萨、帕多瓦等地的教堂内都有。这些壁画尽管都是描绘圣经里的故事,如《圣芳济的生涯》、《施洗约翰的生涯》、《基督传》、《圣母的生平》、《逃往埃及》等等,但乔托已开始从构图上尽量采用活的人物和真实的世界,对绘画素材已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方法。人文主义思想在乔托所生活的年代已经萌生,但还未形成一种思想运动。人们开始从信仰神转变为信仰自己、尊重人性和人生的价值。
背叛之吻
《犹大之吻》是乔托最有代表性的圣经历史画杰作之一,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
据圣经传说,耶稣的12个门徒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他去见祭司长,说:“如果我把耶稣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什么?”祭司长就拿了30块银钱给他。从那时候起,犹大就开始找机会要出卖耶稣。
无酵节的第一天,门徒依照耶稣的吩咐,去安排逾越节的晚餐。傍晚,耶稣跟12个门徒坐席。在用饭的时候,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都非常的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主啊,不是我吧?”耶稣回答:“跟我一起在盘子里蘸饼吃的那个人要出卖我。正如经上所记的:人子要受害,可是那出卖人子的人有祸了!他没有出生倒好!”
这时,出卖耶稣的犹大也心虚地开口问:“老师,不是我吧?”耶稣说:“你自己说了。”
他们吃饭的时候,耶稣拿起了饼,先献上感恩的祷告,然后将饼分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这是我的身体。”接着,他又拿起了杯子,向上帝感谢后,递给门徒们,说:“你们都喝吧!这是我的血,是印证上帝与人立约的血,为了使许多人的罪能得到赦免而流的。我告诉你们,我绝不再喝这酒,直到我跟你们在我父亲的国度里喝新酒的那一天。”他们唱了一首诗后,就出发朝橄榄山去。
耶稣和门徒来到一处叫客西马尼的地方,他对门徒说:“你们在这里坐,我去那边祷告。”耶稣一次次地祷告。然后他回到门徒那里,说:“你们还在睡觉、还在休息吗?看哪,人子被卖在罪人手中的时候到了。起来,我们走吧!看哪,那出卖我的人来了!”
耶稣还在说话的时候,12门徒之一的犹大来了。同时一大群带着刀棒的人也跟着他一起来了;他们是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派来的。之前,犹大告诉他们,说:“我去吻谁,那人就是你们所要找的人,你们就抓他。”
犹大一到,立刻走到耶稣跟前,说:“老师,你好。”然后吻了他。于是那些人冲上前抓住耶稣,把他绑起来。
在这幅画面上,表现犹大领了一队兵,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手里举着灯笼、火把、兵器,冲进了客西马尼。犹大走在前头,直奔耶稣跟前,要与他亲吻,作为认人的暗号。
乔托在这幅画上比较深刻地处理了这一宗教情节,反映的是画家自己对正义的同情和对邪恶的憎恨立场。画上的基督形象,是作为道德完善的崇高象征来表现的。
虽然乔托一生的努力都在力求革新,加强形象的个性化,但还未臻于理想;尽管如此,他的努力还是受到伟大诗人但丁的好评的。
总之,乔托的绘画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表现了一位中世纪革新家的探索精神,还为后来的画家做出了表率。
乔托应征工作
应征工作往往是把劳方放在资方的衡量与意愿的考虑当中,然而,艺术家之中也总有部分是带些奇特的方式,而能在平淡中取得工作。乔托便在这应征时,留下一段佳话……
罗马教皇普尼法斯八世(1235~1303)派遣使者到意大利各处邀请艺术家前往罗马为他作画。教皇的使者一见到乔托便说:“教皇要把所有优秀画家召集到罗马,请把你的画拿出一张来做个样品,让教皇评量。”
乔托笑着就拿起一枝画笔,在红色颜料桶中蘸了一下,信手一挥,在纸上画出一个大大的红圆圈。然后递过这张纸给使者,说:“这就是我的画,你看吧!喜欢吗?”然而使者并不了解乔托那艺术的美感,不屑一顾地说:“你开什么玩笑!我可是为了正经事而来。”乔托耸耸肩而不答,好似回应了个“要不要随便你”。
使者只好带着这幅样品晋见教皇,并向教皇报告了会面经过,并认为乔托是个蠢驴,只会画个大圆圈。但是,教皇问道:“请告诉我,他不用圆规,画起圆来会困难吗?”使者说:“不困难!圣父,他只是把笔往桶子里一蘸、一挥而就”。教皇边看边说:“嗯!嗯!这圆圈画得可真不错。圆得很哪!他肯定有副好眼力,还有一把好手劲,才能画成这个样子。”于是,他就当场决定用高薪聘请乔托来罗马作画。
乔托和薄伽丘的忘年交
乔托交友广泛,曾经向当时有名的雕刻家比萨父子、画家杜绰和罗马画家卡瓦利亚学习,更与大诗人兼人文主义者的但丁过从极密。不仅如此,他和《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更是私交甚笃,这对乔托的创作产生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相互激荡。乔托相当敬重但丁,把但丁画进他在《乐园》的壁画,为但丁留下一幅至为珍贵的传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