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如今很多男孩身上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独占欲比较强,不会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性格实际上是一种很明显的性格缺陷,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以后的人际交往。
而造成男孩自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人和他一起分享吃的、玩的;另一方面是我们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的。我们往往总是把最好的都给了男孩,过分迁就他的行为,对他搞特殊待遇,久而久之使他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
6岁的小山是家里的“宝贝”,不仅有爸爸妈妈的疼爱,还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每次吃饭时,小山都等着奶奶帮他把小椅子、碗筷摆好,他才安心地坐下来吃饭;渴了饿了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主动找水喝、找东西吃,而是等着爷爷奶奶拿给他。叫他家里的“小皇帝”一点也不过分。而这种溺爱使他逐渐变得自私起来。
一次,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带回当地的特产——烤鸡,摆在盘子里让家人一起享用。看到桌子上美味的鸡肉,小山突然用胳膊一把抱住盘子,说道:“这是我的,不许你们吃。”此时,爸爸有些惊讶,说道:“小山,不要这么没礼貌,爷爷奶奶还没吃呢!快点,把盘子放下,大家一起吃。”听了爸爸的话,小山把盘子抱得更紧了。这时,爷爷笑着说道:“不要难为孩子了,难得他这么喜欢,让他吃吧。”看到爷爷的袒护,小山自顾自地吃了起来。
小山这种自私的性格很明显是父母、爷爷奶奶过度宠爱和骄纵的结果。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自我意识开始萌生,与此同时,他自私的心理也逐渐形成。如果我们不正确引导男孩的思想,他的分享意识会越来越淡薄,控制欲和占有欲会越来越强,小山的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这样的性格对男孩来说绝对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许多人的人生之路之所以越走越窄,就是因为心胸狭窄,不懂得与人分享,不懂得和别人合作所致。所以,从男孩的长远发展来看,男孩只有学会分享,懂得和别人和谐相处,将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他的性格也才会更健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男孩学会分享呢?
首先,接受男孩的分享。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把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孩子,但却在无意间忽略了培养他的分享意识。比如,男孩在吃东西的时候,偶尔也会想起我们,主动把吃的送到我们的嘴里。这时,我们在感动之余,可能会对他说:“妈妈不吃,你吃吧。”结果时间久了,这就强化了男孩的独享意识,他也就理所当然地把吃的、玩的都占为己有。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一定要学会接受男孩的分享,并适时地夸耀他:“你真是个懂得分享的孩子。”以此强化他的分享意识。
其次,营造一个乐于分享的家庭氛围。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营造一个乐于分享的家庭氛围。比如,当有好吃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父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儿子把食物给爷爷奶奶送去,培养他的分享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与邻居、朋友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等等。这样男孩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分享,而不是独享。
再次,让男孩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很多男孩之所以不愿意与别人一起分享,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我们应该理解男孩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同时,我们也要让他明白,分享虽然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体现了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也会因此赢得无形中的东西,比如友情、快乐。当然,教男孩分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能强迫他和别人分享,而是要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乐于分享的行为,从而让他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最后,不对男孩搞“特殊化”待遇。
有一个男孩因为不喜欢喝小米粥,妈妈就专门为他煮了一碗面条。结果全家人一起吃饭,其他人都在喝小米粥,只有男孩一个人吃面条。
实际上,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在对儿子搞“特殊化”待遇,而这种行为很容易导致他形成“独享”的意识。其实,在一个家庭当中,“公平”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仅不能对男孩搞特殊化,还要教育他既要看到自己的需要,也要看到他人的需要,从而鼓励他拿出好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