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男孩之间各种各样的攀比现象,比如,比谁的零花钱更多,看谁的玩具更贵,看谁的学习用品更高档,等等。渐渐地,男孩就不会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水平来消费,只想“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如果得不到,就会向别人借钱,甚至会去偷、抢,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在小时候生活比较苦一点,而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都想给男孩最好的生活,让他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所以经常满足男孩的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对男孩一点儿好处也没有,相反,不仅不能让他体会到我们赚钱的辛苦,还会让他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盲目与他人进行物质上的攀比。
每个男孩都有不同程度的攀比心,他们会用好玩的玩具、高档的学习用品来吸引大家的注意,但这种攀比心理很容易发展成虚荣心。我们面对男孩的攀比行为,要正确引导,加以调整,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对于13岁前的男孩,正处于身体和人格迅速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思维能力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应该买的,什么东西是不应该买的。因此,我们应该让男孩树立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念,让他远离攀比的行为。
首先,我们要给男孩树立榜样。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的攀比行为屡见不鲜,比如,当着男孩的面讨论,谁家搬进新房子了,谁又买什么牌子的衣服了,谁用的化妆品多么昂贵了,然后自己也不甘示弱,决定买更好的。男孩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形成攀比的心理和行为了。因此,我们要给男孩树立榜样,杜绝浪费和不切实际的攀比。
其次,引导男孩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
一天,爸爸带着7岁的子轩一起去超市买东西,爸爸看到一个玩具小陀螺,对子轩说:“这个小陀螺很不错,一定很好玩,你想要吗?”
“我不要,它看起来没那么好玩,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子轩毫无兴趣地拒绝了爸爸。
几天过去了,子轩和同伴玩儿的时候,发现他们都在玩这个小陀螺。他们用绳子抽打陀螺使它旋转,谁的陀螺能够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其中一个小伙伴对子轩说:“你有陀螺吗?你能让它旋转多久?”子轩听了很沮丧,一个人跑回了家。
爸爸看到子轩垂头丧气地回来,关切地问:“孩子,怎么了?”
“爸爸,我突然想买那天看到的那个陀螺。”子轩小心地说。
爸爸笑着说:“那我们就去把它买回来,怎么样?”
子轩露出了微笑,刚要谢谢爸爸,却听到妈妈说:“可我听说你一点儿也不喜欢陀螺,为什么又要去买呢?”
子轩小声地说:“我是不喜欢,但是,现在那些伙伴都有了,如果我没有的话,他们会嘲笑我的。”
妈妈明白了,原来是攀比的心理让子轩想买那个其实并不喜欢的陀螺。妈妈心想:如果马上拒绝他,他肯定会非常伤心;如果同意让他买的话,虽然玩具并不值钱,但这样会助长他错误的消费观念和攀比心。
于是,妈妈走过去对子轩说:“你喜欢陀螺吗?”
子轩摇了摇头,说:“不喜欢。”
“那你需要它吗?”
子轩又摇了摇头,说:“不需要。”
妈妈平和地说:“那如果要买,我们为什么不买你喜欢或者你需要的东西呢?我想这样更有意义,不是吗?”
子轩仔细想了想妈妈的话,说:“嗯,我不要那个陀螺了,因为我既不喜欢,也不需要。”
从此之后,子轩在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或者真的需要,这种良好的消费习惯一直伴随着他长大。
这位妈妈有很高的教育敏感度,及时发现了子轩的心理变化,并有智慧地解决了这件事情。当我们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应该向这位妈妈学习,先了解男孩买东西的动机,然后问一问他:“这个东西是你真的喜欢的吗?是你真的需要的吗?”我们要导正男孩的消费观念,引导他把钱用到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
再次,让男孩体验赚钱的辛苦。
当我们只知道满足男孩的需求时,他根本无法体会我们赚钱的辛苦。不明白钱财来之不易的男孩,花钱当然就会无所顾忌,也会逐渐产生攀比的心理和行为。我们给男孩讲一千遍我们赚钱的辛苦,都不如让他亲身体验一次。
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男孩体验赚钱的不容易和辛苦。比如,我们可以带着男孩一起去上一天班,可以让男孩利用假期去送报纸、发广告、在快餐店打工,等等。这样男孩再消费时,就会思考了,他就会懂得量力消费了。
最后,让男孩懂得合理支配金钱。
事实上,我们要引导男孩正确地消费,并不是简单地控制他的零用钱、也不是一切消费都由我们代劳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要让他懂得合理支配自己的金钱,制订一个合理的消费计划,让他分清哪些东西可以买,哪些东西没有必要买。只有这样,男孩才能体会到消费的真正意义,从而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