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很老很老的老偏方:中老年病痛一扫光
7469800000005

第5章 强腰健腿老偏方,自己舒心,别人放心

腿好腰好,走路神气,生活就方便多了。

28.膝关节经常疼痛,腿部的问题从手肘治

症状:中老年人膝关节疼痛

老偏方:用棉球或棉签蘸满酒精,在患部对侧肘关节的肘横纹区域用一定力量擦拭,一般可擦拭出部分红斑样区域,在此红斑区域处一下一下地用手指向深处按压,每下均要求按压至骨膜面,使局部有胀痛感为宜,每次按摩5~10分钟,坚持一周。

“腰不酸了,腿不痛了”,这是一句很著名的广告语。换个角度来说,也说明了腰酸腿痛的确是困扰很多老人家的大问题。中老年人腰腿疼痛的很多,甚至一部分要进行手术治疗。不过,手术不是保证能够解决问题,临床上手术后疼痛不减甚至加重的病例也不少见。

有个刘阿姨来看我门诊,今年50多岁。半年前,她不小心滑了一跤,左膝关节先着地,当时立刻出现了剧烈的疼痛,经过检查后,发现是半月板损伤,立刻进行了手术治疗。但手术过后刘阿姨仍然会感到左膝关节会疼痛,行走时疼痛明显,甚至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她去了多家医院骨科看,医生看了她手术前后的片子,都说手术做得很成功,但为什么术后还有疼痛,这个就不好解释了,应该是手术后的正常反应,让她再等等,应该再过一段时间疼痛就会消失了。但是她一直疼痛难受,只好自己再想办法寻医问药,一位朋友告诉她可以找我看看,于是她就专门来找我了。

一开始我听刘阿姨说是膝关节疼痛,想这只是个简单的病,在局部治疗一下不就行了吗,但问上几句,了解到刘阿姨的病史,得知她已经在膝关节局部应用过多种膏药外贴、物理治疗、针灸等方法,并服用过多种中西药,但是都起不了效。听到她这样说,我就觉得局部治疗的方法意义已经不大了,得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出发,换一个思维帮她治疗。

我先用棉球蘸了些酒精,在刘阿姨的右侧肘关节处的肘横纹区域用力擦拭,过了一会儿,擦出了三处红斑样区域,每处大概2X2厘米大小。这时候我取出针,在每个红斑处各扎一针,针尖抵达骨膜处,以患者产生酸胀感为度,留针20分钟,然后让刘阿姨下地行走。刘阿姨立刻就高兴地说,膝关节轻松多了,并连忙问我,为什么腿部的问题,会在手肘处治疗呢?

我向她解释,这种治疗方法,是按照中医学左病右取、下病上取的思维来进行的。在针灸学中,可以归类为“平衡针灸法”,或者“八字治疗法”。中医针灸学有一种“病穴相应”的理论,意思是说身上某处有病,就一定会在其他地方某个穴位,或者某个区域反映出来,这种反应点或者反应区域,就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如何找这种反应点呢,用酒精棉球擦拭,一般可以发现一些区域明显发红,这就是我们拿来治疗的区域了。

刘阿姨听完后,大叹中医确实是精妙。我接着说,这个方法平时也可以自己操作,不一定用针灸。我先用笔帮她标记出红斑区域,并要求其在此红斑区域处一下一下地用手指向深处按压,每下均要求按压至骨膜面,使局部有胀痛感为宜,每次按摩10分钟,次数至少3次。另外,要注意的是,在疾病好转或变化的过程中,反应区域的位置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此时就要根据新的红斑点位置进行治疗,如此才能最终达到理想效果。

因为刘阿姨住得比较远,我让她回家后自己多按摩,一周后再回来复诊。谁知道三天后刘阿姨就跑回来了,说现在行走时膝关节疼痛已减轻了一半以上,所以她希望能多治疗几次,快点把病弄好。我又用酒精棉球于肘关节处擦拭检查,发现可显示出两处红斑,但红斑位置已经偏移了一些。我在新的红斑位置进行针刺,完毕后刘阿姨说膝疼又有好转。我就为她标记出新的红斑区域,让她继续按摩,并嘱咐其红斑区域是可能会发生变化的,需要隔一两天自行擦拭,以确定是否移动。就这样,刘阿姨隔上三四天,或者四五天过来找我一次,三个星期后,困扰她半年多的膝关节疼痛就已经消失,可以丢掉拐杖,随意行走了。

最后强调一点,像膝关节疼痛这种疾病,一般最常用或者最首选的治疗思维肯定还是在局部处理,但如果效果不佳的,按照中医学左病右取、下病上取这种整体观的思维进行治疗,往往也能起到奇效。总之,临床疾病千变万化,当我们一条路走不通,达不到理想效果时,应该多想想其他路子,换一个思维来处理,往往就能达到目标。

29.腿脚抽筋,白酒加热巧治疗

症状:腿脚抽筋

偏方:每天临睡前,先用温热水泡脚5~10分钟,再擦干,将高度数的白酒加温热后,倒一些在手心上,在经常抽筋的部位用力揉搓几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如平时有饮酒,可再喝半两白酒,然后入睡。

现在中老年人一有什么脚软、腿抽筋,就会想到补钙。但这些问题,未必都是因为缺钙引起的。比如前几天在门诊看的一位六十多岁的陈大娘,一来就问我怎么补钙,聊上一会儿我才明白,原来这位患者睡觉时小腿会经常抽筋,老伴买了几瓶补钙产品给她,连吃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解决抽筋这个问题。她想可能外面卖的补钙药质量不好,所以就来医院里,希望医生能够推荐些靠谱的补钙药。

我告诉她医院里的补钙药和外面药房卖的差不了多少,都是各大知名药厂生产的,所以要让我给他推荐更好的补钙药可真做不到。不过她吃了几个月补钙药还没有效果,这说明她腿抽筋的原因应该并不是缺钙引起。比如我在“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系列书第三册(《很老很老的老偏方,职场疲劳一扫光》,第100页:《长时间站立引起小腿抽筋,记得按这两个穴》)里,就曾介绍过用阳陵泉、委中来治疗腿抽筋,针对的就是腿部神经受压、受刺激导致的腿部抽筋病症。但仔细检查后,我发现老大娘在阳陵泉、委中两穴附近并没有明显的压痛点,看来她并不属于这种情况。但我却发现她小腿多处皮肤下隐约可见些小小的紫黑色血管,这在中医看来,叫做“淤络”。再用手摸腿上的皮肤,感觉温度有些发凉。有了这些发现,我初步判断陈大娘的腿抽筋可能是腿部血液循环欠佳而引起的。

老年人年纪增大,血管开始出现硬化,腿部局部的微循环功能就可能变差。这样白天活动后,小腿部肌肉反复收缩后,产生了大量代谢产物,积聚在局部无法运走,在晚上就可能会刺激神经,导致小腿肌肉抽筋。这种情况在中医看来,则是因为局部血淤,血淤日久容易生风,所以会产生抽筋这种“风”的表现了。

分析完病因后,我教了陈大娘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每天临睡前,先用温热水泡脚5~10分钟,泡脚的盆要深一些,水要多一些,最好接近膝部。然后擦干水,将高度数的白酒加温热后,倒一些在手心上,在经常抽筋的部位揉搓几分钟,要有一定的力度,揉搓至局部皮肤发红。最后,喝上一小杯(半两以内)白酒再入睡。

白酒有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的功效,在睡前外搓,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流动,加速代谢产物的运走、分解。此外,小量饮酒,同样有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化淤之效,这已被现代医学家广泛认可。睡前少量饮酒,还有一定的安神效果,能够降低神经的兴奋性。这样几方面作用加起来,内服外用,自然就能迅速起效了。当然了,如果老人不能饮酒,也可以取消内服的步骤。

几天后大娘复诊,说方法很灵,用了以后当晚就不抽筋了,而且至今也没有发作过。我再摸摸她的小腿皮肤,发现手感也不凉了。这说明陈大娘的病情还不算严重,局部循环在白酒的刺激下迅速得到了改善。我让大娘以后可以养成习惯,1~2周这样操作一次,肯定能够有良好的预防保健作用。

30.按摩阴阳经,对付中风后走路打圈

症状:中风后遗症走路腿打圈、上肢弯曲不能伸直(中风后肌强直状态)

老偏方:按摩上肢阳经,即依次按摩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再按摩下肢阴经,即依次按摩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中风病发病的时候十分迅速,如疾风来袭,如不及时治疗,重者甚至有生命危险。不过,现代急救医疗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所以中风急性期往往并不算是难题,但等病情稳定下来了,中风引起的后遗症状,如肢体偏瘫、二便失禁、言语不能等等,这些才是真正令医生头痛,较难对付的病症。本篇主要介绍一下中风后遗症中走路腿打圈、上肢弯曲无法伸直的病症,这种病在医学上也称为“中风后肌强直状态”。

前几年回老家,一位老乡上门找我,他进入屋子的时候,我发现他左腿总是无法弯曲,要走路时必须先用腿划个圈圈。刚开始我以为他的腿出了毛病,但仔细一看,发现他的左臂也是弯曲着伸不直。一问之下,果然不出我所料,这位老乡两三个月前曾经得过一次中风,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出院时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还没什么改善。出院时医生告诉老乡,让他还需要继续治疗上几个月,才有可能恢复。但老乡家里没什么钱,问了下医生,得知未来康复费用还不小,而且还不能保证治好,于是就打消了继续去医院的念头。这次是听说我回来了,能免费帮老乡看病,这才由夫人陪伴着过来。

我给他检查了一下,告诉老乡这可不太好办,他现在是处于中风后肌强直状态,这是中风后出现的一种异常运动模式,具体是上肢屈肌群优势屈曲性痉挛,所以他的上肢就会弯曲,难以伸直;下肢则是伸肌群优势强直性痉挛,所以才会向前走路时腿向外划圈。见老乡听不太明白,我就简单地跟他解释:上肢和下肢,上面都长着伸肌、屈肌两组肌肉,这两组肌肉功能上是互相抑制的,可以理解为一阴、一阳。现在他的情况是阴、阳不平衡,下面治疗的目标就是要让阴阳重新平衡才行,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他以后就可能基本康复到正常人水平。但这并不容易达到,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也需要一大笔医疗康复费用。

考虑到这位老乡的经济水平,我决定教他夫人一个“阴阳经按摩”的方法,如果她能够每天勤快地给丈夫治疗,治愈的希望还是存在的。

首先讲下肢,下肢需要从阴论治。

按摩足部厥阴肝经。从大脚趾趾甲的外侧缘开始,沿着与大脚趾纵轴平行的方向按摩至踝关节处,然后沿着小腿内侧面的最前缘向上按摩,过了膝关节后,亦沿着大腿内侧面的前缘向上按摩,直至大腿根部处为止。

按摩足太阴脾经。具体是从大脚趾趾甲的内侧缘开始,沿着与大脚趾纵轴平行的方向按摩至踝关节处,然后沿着小腿内侧面的中线向上按摩,过了膝关节后,亦沿着大腿内侧面的中线向上按摩,直至大腿根部处为止。

按摩足少阴肾经。从脚底的涌泉穴开始,按摩至踝关节的跟健后沿处,然后沿着小腿内侧面的最后缘向上按摩,过了膝关节后,亦沿着大腿内侧面的后缘向上按摩,直至大腿根部处为止。

然后讲上肢,上肢需要从阳论治。

按摩手阳明大肠经。具体是沿手背食指末端,沿着与食指纵轴平行的方向按摩至手腕关节处,然后沿着前臂的桡侧缘向上按摩,过了肘关节后,再沿着桡侧缘向上按摩,直至肩关节处为止。

按摩手少阳三焦经。具体是沿着与无名指纵轴平行的方向按摩至手腕关节处,然后沿着前臂的中线向上按摩,过了肘关节后,亦沿着中线向上按摩,直至肩关节处为止。

按摩手太阳小肠经。沿着与尾指纵轴平行的方向按摩至手腕关节处,然后沿着前臂的尺侧缘向上按摩,过了肘关节后,亦沿着尺侧缘向上按摩,直至肩关节处为止。

我一边说,一边给老乡的夫人示范,叮嘱她按摩时,用大拇指按压为佳,每个区域向深层按压3~5下,然后上移一个拇指的长度,再按压3~5下,如此慢慢按完整条线。按完一次后,可以从头再来,再把整个经络线按完。每条经络线最好反复按上3次以上。这样的治疗每天建议进行3次,每次估计需要花上30分钟左右。

这个阴阳经按摩的方法,从中医的角度说,伸肌可视为“阳”,屈肌群可视为“阴”,现在上肢是“阴盛阳衰”,下肢则是“阳盛阴衰”,所以上肢要按摩阳经,增强阳的力量;下肢按摩阴经,增强阴的力量,从而达到阴阳的平衡。而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则是通过穴位刺激,来调整和平衡他上下肢伸肌和屈肌的力量,从而达到治疗目标。这个方法,在医院中也是常用的方法,只是一般由专业的治疗师来完成。但这个阴阳经按摩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人只要用心学上几分钟,也很快就能掌握了。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下肢按摩的三条线,并非完全对应于三条阴经,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必太去细细研究,只需按上面三条线按摩,就可以把三条阴经均刺激上了。

一年后我又回老家,那位老乡专门再次来我家找我,不过这次是表示感谢,原来这位老乡的夫人非常贤惠,从我这学会按摩法后,每天都坚持给丈夫治疗,这样两个多月后,老乡的上肢也不弯了,下肢也走得利落了。后来他又坚持锻炼,现在早已完全恢复正常,重新上班挣钱养家啦。

31.甩甩手臂行气活血,甩掉肩周炎

症状:肩周炎

偏方:姿势不限,先向前甩手,握拳,向胸前区域屈曲手肘,然后向身体前方把手甩出,同时五指张开,甩至尽头时,再握拳,屈肘收回至胸前区域。如此为一下,反复做100下。再向后甩手,操作时基本同上,反复做100下。一般以每天2次为佳。

肩周炎一般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所以又有“五十肩”之说。关于此病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的解释不是很明确,一般认为是在这个年纪时,人体的内分泌情况变化很大,身体无法适应,而在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处发生了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疼痛、活动受限。而当机体渐渐适应这种内分泌改变后,肩关节周围的炎症就会消失,疼痛、活动受限的不适也可能会自动痊愈。一般认为,肩周炎如果不治疗的话,一年左右也可能会自己治愈,原因就是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身体渐渐适应了体内的变化,肩周炎就会自动消失了。

但也有些老人患上此病很难好起来,我认识的一位患者钟大叔就是这样。钟大叔今年70岁,患肩周炎已两年多了。手臂向后伸约45度时就会疼痛,向上抬举时也会疼痛不适。

钟大叔是被他夫人强行拉来的,他夫人在我这解决了久治不愈的病,所以对我非常信服。但钟大叔就不一样了,他告诉我,之前他已经尝试过各种方法,各种膏药贴过,活血化淤、止痛的药吃了不少,各种牌子的治疗仪也试过,甚至买过几台。虽然都有一定效果,但停用一段时间之后,受点风寒,或者搬点重物,劳累一些,就会复发,总是不能根除。所以他已经失去了信心,也不想再到医院来看这个病了。

我理解钟大叔的心情,不过他既然已经来了,我总不能让他空手而归。于是我问他如果在家自己治疗,他有没有兴趣。钟大叔说如果不麻烦,倒可以试试。我就教了他一个甩手疗法,操作很简单:姿势不限,先向前甩手,握拳,向胸前区域屈曲手肘,然后向身体前方把手甩出,同时五指张开,甩至尽头时,再握拳,屈肘收回至胸前区域。如此为一下,反复做100下。再向后甩手,操作时基本同上,反复做100下。一般以每天2次为佳。

钟大叔听我介绍完,说这方法不麻烦,答应回去试试。过了一个多月,我又见到他夫人,她告诉我那个方法果真有效,钟大叔天天坚持锻炼,疼痛越来越轻,现在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了。

中医学对于肩周炎的解释,一般认为是由于年老体衰,肩关节周围的气血淤滞,经络受阻,不通则痛,所以导致肩关节疼痛的症状。因此中医治疗本病的指导原则,基本是万变不离其宗,总离不了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而甩手疗法通过甩手运动,甩出去,收回来,反复这样的动作,能起到疏通手部经络、行气活血之效,只要坚持进行,一般都会有成效的。

甩手的次数可以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正常情况下,甩手运动之后,一般都会觉得精神饱满,如果觉得头晕、胸闷、两臂酸沉、精神不振等现象,说明甩手次数过量,应适当减少次数,一定不能操之过急。一般以每天2次为佳。另外,老年人肩关节周围的疼痛,也有可能是肺癌等其他严重疾病的先兆,所以应注意先进行X光片等检查,以免漏诊。

32.喝当归四逆汤,手脚不再冷冰冰

症状:中老年人四肢冰凉、麻木(血虚寒滞引起)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1克、通草6克、大枣8枚、炙甘草6克,3碗水煎成1碗饮用。5天为一疗程。

很多老人家都抱怨自己手脚没过去灵活了,还容易怕冷、僵硬。这其实是年纪增大的正常现象。身体在老化的过程中,血管和肢体的末端微循环都会变差。如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下,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我有一位患者,以前是在江边打渔,后来江水污染了,又跑到海边办了个养殖场,养生蚝之类的海产品。现在五十多岁了,还是闲不下来,每天都要泡在海水里工作。近一年来她手脚经常感到冰凉、麻木,甚至感觉不到痛痒,尤其到了冬天,或者接触到冷水或冷风就会更加严重。她来到我门诊前,已经服用过一段时间的西药,但起效不大。于是想试试中医的效果。

我先帮她检查,发现她精神不振,脸色暗淡无光彩,腕、踝以下肤色发白、发青,摸上去感觉很冰凉,脉沉细无力。我考虑这位患者属于中医说的血虚寒滞,于是就开了一个中药方子——当归四逆汤加味,具体操作:取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1克、通草6克、大枣8枚、炙甘草6克,3碗水煎成1碗水即可。

当归四逆汤是一个经千年考验的方子,出自《伤寒论》,具有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之功效,《伤寒论》里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意思就是说此方专门为治疗手足冰冷之症而设立。当归四逆汤虽然是古代的方子,但由于配方严谨,功效卓著,所以在现代临床上应用也十分广泛,不仅可用于四肢手足冰冷,对于更严重的下肢静脉栓塞、闭塞性动脉硬化等周围血管疾病也有不错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这个药方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以及明显地能够扩张末梢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之效,所以疗效确实很有保证。

我让这位患者先服用5天再来复诊。5天后再见到这位患者,她说反应不错,自己感觉手脚温暖了,我检查也发现效果不错,她手足皮肤的颜色没有那么发青、发白,变得比较红润,摸上去也不那么冷了,再给她诊脉,发现她的脉象也增强了不少。我按照这个方子,稍微加减了一下,又给她服用了十剂,患者症状就完全消失了,面色和精神都变得很好。最后一次复诊时,她还带了一袋自己养的生蚝给我,来表示感谢。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老年患者不仅有四肢怕冷,还有全身怕冷,并伴随着老想睡觉、记忆力下降等其他症状,则还要考虑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可能性,应该注意上医院抽血检查甲状腺功能,如果甲状腺激素水平偏低,即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系列书第二册(《很来很老的老偏方,女人烦恼一扫光》,第70页:《手脚冰凉,请用〈神农本草经〉里的老偏方》)中曾经说到过这个问题,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33.中药鞋垫对付足跟痛,走路就是神气

症状:中老年人足跟痛

偏方:取川芎45克,将其研成细末,分成3份,分别装入小布袋内缝好,把药袋放入鞋里,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1袋,3袋交替使用,换下的药袋晒干后可继续使用。10天为一个疗程。

在“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系列已出版的书中,分别介绍过两种治疗足跟痛的思维与方法(《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扫光》,第112页:《足跟痛寸步难移,别急,有醋呢》;《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女人烦恼一扫光》,第83页:《想治好足跟痛,巧妙揉搓小腿。》),读者反映还是不错的,但也收到一些读者的电话咨询,说用这两种方法对他们效果不佳,或者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希望我能另外提供一些更简便有效的方法。这些读者的反馈并不奇怪,临床上对一个病其实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但具体到一位患者时,究竟哪个方案最为适合,得试过才能最终知道。下面我结合一个病例来多介绍几个方案。

记得去年冬天,忽然接到一位老乡的来电。这位老乡姓王,今年五十多岁了,一直在乡下种地。一年多前老王开始觉得右脚跟部疼痛,劳累或行走多时症状就会更加明显。如果休息得好,或者用热水泡泡脚,疼痛就会减轻。他去医院看过,给足跟拍了X片也没发现有异常。医生给他开了点外用的膏药,老王贴了也没什么效,就想起了我,专门打个电话问问。

电话里我跟老王介绍了几个方法,老王听了都不满意,说自己事情多,也没多少心思花在治疗上,问我有没有什么省事的懒人办法。我想了一下,告诉他还真有,配上几味中药,磨成粉末,装进药袋,当鞋垫一样放在鞋里,让药物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这样既不耽误他工作,又能治病。老王听了连连说好,问我该如何配制,我告诉他最简单的就是取川芎45克,将其研成细末,分成3份,分别装入透气的小布袋内缝好,把药袋尽量铺平,放入鞋里。让药袋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1袋,待药袋被脚汗浸湿后拿出更换。3袋交替使用,换下的药袋晒干后可继续使用,但如药味变淡或无味道,则应该更换新药。10天为一个疗程。

老王听后说这方法简单,于是就去中药铺买了药,让老婆缝了个袋子,第二天就用上了。几个星期后,我想起老王的足跟痛,就打电话回去问问,老王高兴地说才用了一个星期左右就基本不痛了。我听了也很高兴,又嘱咐他,现在年龄毕竟大了,应该多注意休息,地里的活就不要太操劳了。老王也同意我的看法,少下地,多享受,过着快乐的晚年生活。

这个方法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从“不通则痛”来治疗足跟痛,而川芎是活血化淤的常用中药,制成药包长时间与足跟处接触,就能起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之效。

单用川芎配制是最简单的方法,如果肯多花点心思的话,下面几个方法疗效更佳:

1.取川芎30克、冰片3克,将川芎放锅内文火焙黄后,轧成粉末状与冰片混合一起装瓶备用。再装入个小布袋内,缝好,置于鞋内,直接与足跟痛处接触。隔日换药1次,10天为一疗程。加入冰片的目的,是有利于川芎的药力渗透入足跟深处。

2.取白芷和川芎各100克,在200毫升高度白酒中浸泡3天,滤出烘干,研末。制作一个薄布袋,大小相当于脚后跟。用时取药末15克放入薄布袋内,药袋放入鞋里,直接与痛处接触,隔日换药1次,10天为一个疗程。白芷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作用,酒浸后研末外用长时间作用在患处,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借酒力更容易通过皮肤到达病所。

3.取吴茱萸10克、花椒10克、五倍子10克,烘干,碾成粉末,装于小布袋垫于足底,10天为1个疗程,进行下一个疗程时换药。

以上三个方案,效果都差不了太多,不管选取哪个方案,都建议多制作几个小布袋,以便在布袋被脚汗浸湿后及时更换。

34.小小黄豆枕,治好颈椎病

症状:中老年人颈椎病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约3~4斤黄豆,黄豆应该尽量干燥,然后将黄豆装入薄布袋,装满后布袋长度约为50厘米,宽度约20厘米。晚上将枕头置于颈椎后部睡觉。

脖子痛、肩膀酸,这样的颈椎病患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一般说来使症状迅速消失并不困难,但烦人的是此病容易复发,其中一个常见的复发原因与枕头有关。

比如前几个星期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六十多岁的颈椎病患者,她是从外地打电话到科室找我咨询的。这位患者说她近几个月脖子痛,肩膀酸胀僵硬,有时还有手麻、头晕的症状。她自己贴了膏药,做了按摩,还擦药酒、活络油等,但白天治疗后症状缓解了,睡一晚上第二天又会痛起来,尤其到了凌晨,症状最剧烈,令她总是四五点钟就不得不起床去涂药酒和自己按摩,问我该怎么办。

听她这样说我心里觉得奇怪,一般来说,人在睡觉时脖子是最放松的时候,所以颈椎病患者如果卧床休息后,一般病症只会减轻,而不应该加重。但这位患者的情况却刚刚相反,我猜想她应该与睡眠时姿势有关,于是就直接问她用的枕头高不高,患者想了想,说那枕头大概有自己的三四个拳头一般高吧,还说俗语讲“高枕无忧”,所以她一直都睡高枕头。我听到这里就大概明白原委了,告诉她得换个枕头才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黄豆自己做一个,具体方法是去买3~4斤干燥黄豆,如果黄豆不干燥,可以先晒一下,然后装入薄布袋,使之成为一个长度约为50厘米、宽度约20厘米的枕头,把原来的高枕头拿掉,换这个枕头来睡觉。

这位患者又问我枕头的高度为多少合适,我告诉她这不太好说,其实不仅是高度,前面讲的黄豆数量、布袋长、宽度也只是个参考值。具体到每个人可能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姚明和潘长江,两人用的枕头肯定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很难有个统一的标准,得需要自己调整。调整的原则是仰卧时枕这个黄豆枕,双肩应有顶紧枕头的感觉,脖子与床铺之间的空隙刚好能够填充,如果从侧面看,见到脖子基本与床铺平行就可以了。

高枕无忧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成语,其实它讲得还真不对。枕头越高,仰卧睡觉时脖子就越会向前弯曲,这样就令颈部的肌肉、韧带这时候不但没有放松,反而会处于紧绷状态。像这位电话咨询的患者,白天抹药酒按摩贴膏药令颈部肌肉放松了,舒服了,晚上几个小时高枕头又让肌肉绷紧起来,自然凌晨时就会又痛醒了。

黄豆枕的优点在于它有很强的可塑性,将其枕于颈部,可以完美地填充颈部与床铺之间的空隙,对颈椎起到良好的托垫作用,使之基本处于与床铺平行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使颈椎、颈部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非常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与预防。

这个方法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载有用大豆装入枕中,制成豆枕治疗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记载过:“治头项强不得顾四方……大豆一斗……纳囊中枕之”,讲的就是用黄豆枕来治疗颈肩部僵硬疼痛。

患者听完我这个办法后,觉得很简便,也很实用。于是当晚就做了一个黄豆枕。第二天一下子睡到了7点才醒,醒来后颈肩部症状也比较轻微。她用了一两个星期,渐渐地白天也不需要再抹药酒贴膏药了,还专门打电话来感谢我呢。

单独使用黄豆枕对于颈椎病就有不错的防治效果,如果想进一步加强疗效,可再于枕头内加入一些药粉,比如下面这个处方: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这五味药按2:2:1:1:1的比例配制,具体分量可根据枕头的大小、病情的严重程度来灵活调整。将以上药物烘干研成粗粉末,装入黄豆枕头内即可。这五味药合称为加味桃红饮,方出自于《类证治裁》,有显著的活血化淤、疏经通络之效。

35.蛇酒治手指关节痛很妙

症状:中老年人手指关节痛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五步蛇、银环蛇、眼镜蛇三种蛇配制蛇酒,每次可服10~20毫升,早晚各一次,饭前空腹饮用。一个月为一疗程。或在市面上购买蛇酒饮用。

张太太是一位家庭主妇,今年56岁了,我给她看病时,她双手的十指关节已经疼痛、僵硬有一年多了,天气热温度高时会舒服些,天冷、下雨,或者洗完碗接触冷水后就会更难受。来找我之前,她已经在风湿科、骨科都看过。风湿科医生让她抽血化验,怀疑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化验的指标又不算很高,并不能确诊,让她先吃点消炎镇痛药控制一下;骨科医生则考虑她是常年做家务,导致手指关节退化而出现慢性炎症,给她开了外贴的膏药,外洗的药剂。张太太用了几个月,发现用药时症状还可以缓解,一停药不久就又会复发,总不能断根。

我当时给张太太采用针灸、中药的方法,断断续续治疗了一两个月,但最后还是令张太太失望了,仍然是治疗时好些,却断不了根,很容易复发。最后我只好抱歉地跟张太太说,请她另请高明。

后来又见到张太太,是在一两年后了。当时我在给一位患者治疗,张太太是他的朋友,前来探望他。认出张太太后,我马上想起之前给她治疗的失败经历,就问她现在手指关节还痛不痛了。张太太告诉我现在好得很,早就没有症状了。我很好奇,处理完手上的工作后,就专门拉着张太太请教她是如何治好的。

张太太见我热心请教,也没有隐瞒,告诉自从结束在我这里的治疗后,她没有再去医院里看病,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病正规方法已经无法治愈了。正好她有个亲戚是在乡下当民间医生,她就前去咨询,看有没有什么民间偏方可用。那位亲戚一听她的症状,就告诉她这病好治,用他自己配制的蛇酒即可,并给了张太太一瓶,让她回去一天喝两次,每次20毫升,饭前空腹饮用,一个月为一疗程。张太太半信半疑地回去试用,想不到喝完一瓶,手指关节的疼痛、僵硬竟然真的完全消失了,而且几个月都没有复发。直到冬天来临,她的手指关节又有点不适,就再去找那位亲戚要蛇酒,并且请教他这蛇酒是如何配制的。张太太那位亲戚也没有隐瞒,告诉她这酒是用三种蛇配制的,分别是五步蛇、银环蛇、眼镜蛇,每种蛇各等量,活蛇或蛇干都可以用。活蛇要先杀死,去内脏,然后装入大玻璃瓶中,倒入55度以上的白酒,将蛇全部浸润,再密封,浸泡半年后,酒色就会淡黄,气味略带芳香及蛇腥气,味道清润又微涩,此时即可饮用了。张太太拿了一瓶酒回去,喝了半个月,手指的症状又消失了,而且整个冬天都安然度过,到现在也没有复发。

听张太太这样说,我很是惊讶,想不到蛇酒竟然有这样好的功效。回家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才明白原来蛇酒的功效早在古书中就有记载。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写到:“蛇主治中风湿痹不仁,筋骨拘急,口面歪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有透骨搜风、截惊停搐之功,且能引药至有风痰处,故能治风。”而酒浸蛇,酒能使蛇体有效成分溶解释放,且容易保存,酒本身也有温通血脉、去除风湿作用。蛇借酒性,酒助蛇力,更加强搜风通络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蛇酒的成分,能够对抗关节处的慢性炎症反应,所以它不仅对手指关节痛有效,对于全身的其他关节如膝关节、肩关节等也同样有效果。

张太太这个病例对我启发很大,后来我自己在临床中治疗各类疑难病例,也开始使用蛇类中药,发现确实效果要比我之前开的方子更佳,这也令我对蛇的“搜风通络”之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里我把蛇酒的配方写出来,倒不是希望读者马上就去配制,毕竟这个配制的方法需要半年之久,难以应急,倒不妨直接到市场上购买已配制好的蛇酒服用。这一篇更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读者对蛇酒的功效有所认识,为治疗自己的疾病多提供一个思维。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对蛇酒的成分研究还不是太深入,不排除极小部分患者对蛇酒不适应,饮用后产生心悸心慌等不适症状,所以建议初次饮用蛇酒时,只饮用几毫升,如无不适,方可放心饮用。

36.有了“三两半”,不再为骨质疏松烦恼

症状:骨质疏松

老偏方:取炙黄芪30克、当归30克、淮牛膝30克、防风15克混合,将黄酒250毫升倒入中药内浸泡1小时后,再将药取出,放水煎煮半小时后即可服用。每日1剂,分两次服,30天为一个疗程。

老年人骨质疏松是很常见的现象,此病轻者只是引起疼痛症状,重者则轻微磕磕碰碰就会导致骨折。在临床上,我本人就见过多例老人家咳嗽后出现背部脊柱处严重疼痛,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是椎骨压缩性骨折,原因就是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所以咳嗽的力量就把椎骨压扁骨折了。

骨质疏松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治疗药物,一般来说效果都还不错,但也经常能碰到不灵的。比如,我遇到的一位患者蔡阿姨,她是一名退休干部,五年前绝经,之后常感到腰腿疼痛,她也没重视,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背部、腰腿痛得最厉害,行走、辗转俯伸及天气变化时加剧。她曾在内科及骨伤科诊治,做过多项检查,最后经过骨密度测定,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医生给她开了钙尔奇片口服,还肌注过密钙息等药物,但效果不太明显,症状一直改善不大。

后来蔡阿姨经人介绍来找我试试。初次见她时,我就觉得她的病会比较棘手,因为她脸色青白,没什么红润光泽;当时是夏天,外面30多度,她竟然还穿着秋装,再仔细询问,得知她平常除了疼痛症状外,还很怕冷,经常觉得气短,吃饭没胃口,大便稀烂,小便也多。给她把了脉,发现脉象也是非常虚弱。我知道这病治起来不太容易,普通的方法应该效果不会理想,想了半天,决定用一个较少用的方子,此方名为“三两半”,是我从一位南京老中医处学来的。此方用起来稍有点复杂,先取炙黄芪30克、当归30克、淮牛膝30克、防风15克混合,将黄酒250毫升倒入中药内浸泡1小时后,再将药取出煎煮,三大碗水煎至一碗水即可服用。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服,30天为一个疗程。

此方之所以叫做“三两半”,是因为炙黄芪、当归、淮牛膝、防风总共重105克,由于古代的1斤(500克)为16两,相当于一两为31.25克,105克恰好大约是三两半的重量,所以此方就此得名。

中医把骨质疏松症称为“骨痿”,并认为其病机以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本身就可导致骨骼关节疼痛,这叫做“不荣则痛”;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乘虚深袭入内,阻滞经络,亦可导致全身疼痛,这叫做“不通则痛”。由此可见,骨质疏松所致疼痛实为本虚标实之症。

三两半这个方子里,黄芪、牛膝是补药,有补脾、肾、气之功,当归则补血活血通络,防风顾名思义,有对抗风寒湿邪之效。所以此方虽然只有四味药,却有很强的针对性。至于要求用黄酒浸泡,则是因为黄酒可作为药引,加强以上四药功效,且黄酒本身即有通络止痛之效。

从现代药理学角度看,这个方子也有相当的科学性。黄芪含香豆素、黄酮化合物、皂苷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能促进诱导培养骨髓干细胞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细胞的增殖以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牛膝总皂苷可以增加骨小梁密度、面积、总体积及密质骨面积,并可以通过降低骨转换因子的水平来加快骨再生速度,抑制骨丢失。此两药对于骨质疏松,可以说是起到治本之效。至于当归、防风,则具有止痛、消炎之效,用于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显然是非常对症的。因此这四味药配起来,就能起到既对症治标,又对因治本之效了。

一个月后蔡阿姨来复诊,令人高兴的是,整个人的气色明显好转了,她自己也说疼痛已经明显减轻。再服用一个疗程后,蔡阿姨的疼痛就完全消失了,其他怕冷、胃口差等症状也不见了,与最初见她时相比,像完全换了个人一样。后来她自己断断续续地服用“三两半”这个方子,症状一直没有复发,服药一年后她还去专门做了个骨密度测定,发现也已经比以前明显好转了。

37.手脚麻木疼痛,试试黄芪桂枝五物汤

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手脚麻木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黄芪3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水煮服用,每日一剂。药渣再煎煮一次,用于浸泡有症状的手或足部20分钟以上,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

在门诊我经常会碰到因肢体麻木来看病的患者,张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她几年前检查发现有糖尿病,一直也老实听医生话吃着降糖药控制,但几个月前开始出现脚趾、足背部麻木,自觉脚凉,并伴有轻微疼痛感,再去看医生,做了肌电图检查,最后确定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医生给她开了神经营养药服用,刚开始吃效果还不错,麻木渐渐减轻,但好景不长,一个多月后症状又开始加重,再吃神经营养药,这回就没什么效果了,所以她转来看中医寻求帮助。

中医是讲求整体辨证的,所以我又仔细问了她其他病症,得知患者还有畏寒怕冷,足部症状遇寒加重,大便稀烂,夜尿多的表现。摸她的脉,发现脉象也是明显虚弱。这些都表明患者有气虚、阳虚征象。因此我给她开了个方子:黄芪桂枝五物汤。取黄芪3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三碗水煎至一碗水,每日一剂服用。药渣再煎煮一次,用来泡脚约20分钟,每日一次。如此内服外泡,2周为一个疗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病情隐匿,进展缓慢,多与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不良有关。临床表现可为对称,也可单发,一般下肢较上肢重。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感觉肢体末端麻木,有踏棉感、蚁爬感、酸痛、灼痛等症状。目前关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主要应用神经营养药来治疗,但疗效并不是太满意,临床上我经常看到服用这类药物无效的患者。

中医对这个病早就有记载,如清代《王旭高医案》就有这样的描述:“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冷如冰”,讲的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从中医理论看来,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由于患者得糖尿病的时间长久,病久耗伤正气,再损伤阳气,像张阿姨的畏寒、脚凉,大便烂、夜尿多,这些都是阳虚的表现。阳虚就容易导致寒凝,寒凝继而导致血淤,淤血阻滞脉络不通,就会出现脚部麻木、疼痛等表现了。

黄芪桂枝五物汤也是个名方,出自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本方为治疗身体麻木不仁而设。方子中的黄芪甘温益气补阳,桂枝温经通阳,黄芪、桂枝相伍补气和血通阳;白芍和营养血;生姜辛温,大枣甘温,几味药合用既调和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同起到益气温阳、通经除痹之效。现代临床上常将此方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药理学研究发现,本方中的黄芪、桂枝均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多发性微血栓、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液循环之效,因此能够提高神经细胞血氧及营养供应,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整个方子的各味药配合起来,还能起到消炎止痛之功。多项临床研究亦证实,使用这个方子前后分别作肌电图测量,会发现该方能够显著提高受损神经的功能。

张阿姨按我这个方子使用,果然也取得理想的疗效,使用十天后,她的麻木症状就已经明显减轻,连续用了大概一个月,她的脚麻、疼痛、脚凉症状就完全消失了,连身体畏寒怕冷、大便烂、夜尿多的症状也一并解决了。

不过需要格外提醒的是,用本方煎水后泡脚,由于药力能够直达患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好泡脚的水温,毕竟患者本来就脚麻,对温度不太敏感,有可能水温过高,自己也感觉不烫,这样就可能会造成皮肤烫伤。所以建议在准备泡脚水时,一定要由家属来试水温,让正常人来调节水的温度,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38.按摩头皮,手指不再颤抖

症状:中老年人手震颤

偏方:按摩头皮的舞蹈震颤控制区。

车大爷今年七十多岁,起初来找我的时候,是因为长期大便稀烂不成形,胃口不好,希望我帮他调理调理。我用了三四天的时间,就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车大爷很是满意,又问我能不能解决他一个十来年的老毛病,我问是怎么回事。车大爷就把双手臂抬起到胸前,向前伸直。他突然做起这个动作,吓了我一跳,再定睛一看,只见车大爷的双手手指在轻微地颤动,右手更为明显。

我明白车大爷的用意了,让他把手放下来。车大爷告诉我,他这个手震颤的毛病十多年前就开始出现,手活动时不会震颤,但如果手静止下来不动,就会不自主地轻轻发抖。他以前去看过几个医生,还专门照过头部磁共振,有医生说他是老年性震颤的,有说是帕金森的,也给他开过药,但医生告诉他要长期吃,他服用了几个月,发现手抖的症状没什么改善,干脆就自己停了药。停药到现在也有五六年了,也没见症状加重,所以一直也没怎么重视,今天是顺便提出来,看我能不能治。

正说着,下班的铃声打响了,车大爷站起来说不好意思,改天再来找我治这个手震颤。我说不急,他这个毛病不太严重,也不必专门来医院找我了,我花几分钟教他一个方法,回去后自己坚持实施一段时间,应该就会有效果的。

这个方法是这样的:按摩头皮处的舞蹈震颤控制区。

要找到这个区域,需要这样定位。首先定位一个上点,就是头顶的百会穴,这个位置很好找,耳尖直上,头顶的中点,就是百会穴。

然后再定位一个下点,把手伸到脑后面的枕骨处,可以摸到枕骨上的一个突起,这个突起和眉毛连一条线,叫做眉枕线,眉枕线和头发鬓角发际前缘的相交处,就是下点了。

将上点和下点连一条直线,这是中医头针疗法的“运动区”,自运动区这条线向前移约1厘米的一条线,就是舞蹈震颤控制区了。

用手指按摩这条线,从上到下反复按摩,每天按10分钟以上。

车大爷听我讲完,说这很简单啊,说回去就自己练练。我让他练上一个月左右,再回来给我看看。车大爷满口答应。一个月后,他果然回来了,再次伸出手给我看,这回他的手指稳稳的,一点没有不自然的抖动了。

手震颤在很多老年人身上会出现,按西医看来,其具体病因还是不少的,最常见的是帕金森(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和特发性震颤,常用的药物有美多巴、镇静类药物等等,但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剂量一般要慢慢增加才能控制,可谓是只能治标,无法治本。

我在临床中治过不少手震颤的病例。本文介绍的这个按摩方法,出自头针疗法。头针疗法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的新型针灸疗法,主要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并且早已进入了中医学的教材,可以说是每个学中医的必学内容之一。我自己用过不少,效果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当然,临床上如果用专业医生治疗手震颤的话,不会仅选取这个舞蹈震颤控制区,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配合辨证取穴,以取得最佳疗效,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只需要知道这个区域即可了。

39.赤小豆鲤鱼汤,既美味又能治水肿

症状:水肿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赤小豆50克,鲤鱼1条,与洗净的赤小豆,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可加生姜,清炖至赤小豆熟烂,起锅调味即可。也可配米同煮成粥食用。每天一次。轻度水肿者,3天左右就可以消退,病情重者,服用2~3周亦可见效。

有一次,我下班时接到一个电话,由于手机电话本里没有储存这个号码,聊了好几句,我才认出电话对面是以前曾在我这里治疗过一段时间的崔大伯。崔伯伯在电话里给我诉了一肚子苦水。原来他患有肺心病,前一段时间急性发作入院治疗,住院两个星期后,其他症状都消失了,但双腿还是水肿着,尤其在脚踝附近,一按就是个坑。医生告诉他这个水肿是由于血液里的蛋白过低造成的,本可以静脉输点白蛋白治疗,但现在白蛋白非常紧缺,申请不到,医生就安排他出了院,叮嘱他回家后自己多注意补充蛋白质营养,慢慢恢复。崔大伯听医生的话,买了蛋白粉天天吃,但现在都吃了两个星期,脚肿还没见好,他就打电话来问问我有没有什么中医调养的办法。

我想了一下,让他准备好纸笔,给他说了一个方子让他记下来。这个方子叫做赤小豆鲤鱼汤,具体是:取赤小豆50克,鲤鱼1条(约半斤),鱼剖杀洗净,与洗净的赤小豆,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可加生姜,清炖至赤小豆熟烂,起锅调味即可。也可配米50~100克,同煮成粥食用,每天一次。轻度水肿者,三天左右就可以消退,病情重者,服用2~3周亦可见效。

十多天后,崔大伯打电话告诉我,方子真有用,才使用了三天,下肢的水肿就消了大概一半,再吃了一周多,水肿基本上就没了。

鲤鱼虽为寻常食品,但一直被认为有消水肿的功效,我国历代名医从古到今,使用者不少。如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用鲤鱼消水,唐代《古今验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也提倡这个方子,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元《饮膳正要》、明《古令医统》、清《金匮翼方》均有收载以鲤鱼为主药的消水肿方剂。由此可知,鲤鱼消水肿渊源久远。

赤小豆又名红豆,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这样一首诗:“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约竹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讲的是古人腊月煮赤水豆粥抗病祛邪的民俗。赤小豆抗病祛邪,最有名的是能够利水消肿除湿毒,《本草纲目》有载:“赤小豆小而色赤……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因此十分适合水肿患者食用。

现代医学认为,当血液里的蛋白缺乏导致低蛋白血症时,就会造成血液里的渗透压降低,血液里的水分就会跑到皮肤下疏松的组织间隙里造成下肢水肿。以前困难时期,人们吃不饱饭,血里的蛋白少,得这种水肿的人很多;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但不少长期患病的老年人,长期食欲低下,脾胃功能差,吸收不良,还是会导致低蛋白血症。还有比如肾炎患者,大量的蛋白会从肾脏里漏出来,随着尿液排走造成低蛋白血症;另外肝病、肝硬化患者,一般也会伴有低蛋白血症。因此,临床上像崔大伯这样下肢水肿的情况还是不少见的。

赤小豆与鲤鱼配合治水肿,最早在唐代《食疗本草》中就有记载:“赤小豆和鲤鱼煮烂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注意,这里的脚气,指的是脚水肿,而不是现代的香港脚)从现代的观点看,赤小豆鲤鱼汤治疗水肿也是有科学依据的。鲤鱼富含蛋白质,赤小豆同样也是,每100克赤小豆中就含蛋白质21.7克。因此这个食谱可以给患者提供高蛋白,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达到控制、消除水肿的目的。另外,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赤小豆里还含有利尿的有效成分,能增加尿量,以加快排出水分,消除水肿。

值得一提的是,赤小豆容易和“相思子”混淆,两者都被称作“红豆”,样子其实有着明显的区别,赤小豆的表皮全部都是红色,相思子却是一边红色,另一边黑色,半红半黑。强调两者的不同是因为赤小豆无毒,可以食用,还能治病;相思子却是有毒性的,误服的话会导致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症状,所以古医籍里每每讲到赤小豆时,总不忘提一句“医肆以半黑半红者充之,殊误病人”,以提醒大家不要混淆使用。

40.年纪大了腰痛,在腰带处找治疗点

症状: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偏方:在髂后上棘的压痛点或条索样改变的地方用力深按、揉搓数下,力度越大越好,按完即可感到腰痛改善,每日自行按压3次,直到症状完全消失为止。

很多中老年人,年轻的时候,工作时经常需要长时间站着,得不到休息,到老了以后,便患了腰痛,不仅痛苦,行动不便,而且坐立不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这样的患者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

52岁的老黄以前是位装配工人,整天需要站着操作机器,4天前弯腰捡物品时突然感觉左侧腰部、臀部稍有不适,后来渐渐加重。来找我时其左侧腰部、臀部疼痛剧烈,还渐渐向左下肢放射,夜晚痛得更厉害,影响睡眠,行走和起坐困难,转身受限。他问我是不是得了椎间盘突出症,是不是得手术治疗才行。我说先别急,检查下再说。

帮他检查时,我发现他左侧臀上部的髂后上棘处压痛很明显,皮下可以摸到一条索状物,压下去疼痛明显。有了这些发现,我初步有点把握了,告诉老黄我会先给他治疗一下,看看效果如何。我先让老黄俯卧在治疗床上,用大拇指按准了他髂后上棘处那个压痛点,然后突然发力,左右上下用力揉搓了几下,按的时候老黄大叫疼痛,我不管他,几秒钟后按摩完,我让老黄下床来试试。老黄急着想看效果,腰带还没系上就下了床,活动了几下,他惊喜地告诉我,腰痛明显减轻了,人很舒服,整个身体放松下来,简直神了。

我告诉老黄,这其实不算什么。他这个病并不是椎间盘突出症,而是叫做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此病一般是由于臀上皮神经在髂后上棘部位受到软组织卡压而产生腰臀部弥散性疼痛,表现为感觉异常,疼痛向臀部及大腿后外侧放射。该病临床非常常见,估计占腰腿痛患者的1/7~1/6,有学者甚至认为腰腿痛患者的40%~60%都是这个病引起。但是此病经常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些病例甚至因此而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且手术后仍然无法解决问题。

简单地说,臀上皮神经是分布于腰部、臀部的,当这条神经受到刺激、损伤时,就可以导致显著的腰痛或臀部疼痛的症状。而引起这条神经损伤的最常见原因,就是在腰部髂后上嵴处。从解剖上来说,髂后上棘这个部位可谓是臀上皮神经的必经交通要道,但偏偏在髂后上棘这个部位,周围的软组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筋”)往往会因为久坐、久站,或者腰部剧烈活动等而造成损伤,继而对臀上皮神经产生挤压、刺激,从而产生明显的疼痛。在此处进行用力的揉搓,目的是在局部起到“松筋”的目标,解除臀上皮神经的受压状况,那么疼痛自然就能迅速缓解甚至消失。

我让老黄回家后继续自行按摩,老黄说不知道在哪里按。我让他系紧腰带,双手放置于腰部两侧,可以摸到腰带下方的两个骨性突起,此处称作髂嵴,腰带掉不下来,就是靠这两个骨性突起支撑着。然后双手沿着腰带向脊柱方向移动,在骶尾骨上方,腰椎的两侧可以摸到两边对称的各一个骨性突起,此处即是髂后上棘。左边腰臀痛,就在左边髂后上嵴处按摩,右边痛则在右侧按摩。先在髂后上嵴附近按压,找到痛感明显或者有“条索样”改变的区域,然后用拇指或自己最好发力的手指紧按在此区域,用力深按、揉搓数下,力度越大越好。至于按摩时间,像我是专业医生,可能只需要按上几秒钟;业余人士的话,按上数分钟也足够了。每日自行按压3次,按完后自己在局部再贴上活血化淤的膏药,一般在几天内就会完全治愈了。

几天后我又在门诊见到了老黄,原以为他的腰痛还没好,一问才知道他当天回去后就很舒服,自己又按照我教他的法子按了几回,贴了块膏药,今天一早醒来,完全没事了,这次来是带家里的岳父岳母来给我瞧瞧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