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黄庭坚诗论
7491800000001

第1章 序

著名宋代文学研究专家张承凤教授新著成《黄庭坚诗论》一书,即将付梓。承蒙不弃,嘱我作序,幸何如之。

张承凤教授长期致力于宋代文学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柳永、苏轼、黄庭坚、周邦彦、陆游等宋代重要作家,而在黄庭坚研究方面用功尤勤,发表有论文如《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评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从杜甫到黄庭坚诗歌的新变》、《论任渊及其山谷诗集注》、《黄庭坚诗的艺术特征——兼与苏轼诗比较》、《论黄庭坚诗的艺术渊源》、《黄庭坚诗分期评议》、《黄庭坚词编年考》、《论史容与史季温及其山谷诗集注》等,几乎涵盖了黄庭坚诗词创作、诗词理论研究的所有重要领域,受到当今宋代文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黄庭坚诗论》一书,更是她长期研究黄庭坚及其诗歌的成果结晶。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书法家,同时,又是一位有坚守的政治家。宋代虽然长期受到外民族的威胁,但就政治开明、思想自由、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而言,在自秦而后的中央集权制度体系中,仍然是可以和汉、唐相提并论的。黄庭坚生活在这样一个开明之世,能有机会展现他的天才,却并不能保证他不受权臣的迫害。

黄庭坚一生经历颇多坎坷,但却在坎坷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坚强、坚韧的高尚情怀。《宋史·黄庭坚传》说黄庭坚“笃孝”,“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黄庭坚幼年聪颖过常人,“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及中进士,先后在地方及中央任职。任职地方州、县长官,能使“民安之”,“以平易治”,因此得罪,又“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能从容面对权臣的构陷和政治的失意。他担任秘书丞、起居舍人等枢要之职,不畏强权,“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担任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国史编修官等学术职务,能秉笔“悉有据依”,“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黄庭坚是一位博闻强识、正道直行的文人和政治家,他的成就,除了诗歌以外,又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之为“四学士”。在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诗歌成就最高,因此,当时人又以黄庭坚配苏轼,故有“苏黄”之称。黄庭坚的文章和气节,得到了苏轼的充分肯定,苏轼以为黄庭坚诗文“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又说黄庭坚“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苏轼的推许,黄庭坚无疑是担当得起的。

张承凤教授学养深厚,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洞察力敏锐,能把握学术研究的前沿。在《黄庭坚诗论》一书中,作者对涉及黄庭坚诗歌研究的诸多问题,多有回应。全书结构宏伟,内容丰富,不仅对黄庭坚诗歌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有深入讨论,而且还原始要终,知人论世,对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道路及诗歌理论,黄庭坚诗的艺术渊源,黄庭坚与宋代诗文革新运动,黄庭坚与苏轼,黄庭坚与江西诗派,黄庭坚的影响及其在宋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等,都进行了仔细辨析。张承凤教授的《黄庭坚诗论》一书,是我见到的最全面的有关黄庭坚诗歌研究的著作了。

《黄庭坚诗论》是建立在对传世的黄庭坚诗歌文献的深入把握这一坚实基础上的,作者对黄庭坚诗集三家注的评析,使我们看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基础,以及对文献审慎抉择的慧眼。作者依赖文本,又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将宏观考察与微观辨析相结合,内部自在逻辑梳理的研究与外部关联研究结合,因此,使全书呈现出了思维缜密、立论公允、论证充分、观点有说服力的特点。

《宋史·黄庭坚传》说“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也就是说,黄庭坚的主要文学成就在诗歌创作上。《黄庭坚诗论》所论是作为文学家的黄庭坚创作的核心内容。诗所言是其志,文人写作诗词歌赋,本来多有娱乐心志、排遣愁肠的功能,因此,诗不是诗人思想和精神的全部,就诗论诗,必不能全面把握诗人的曲折情怀。黄庭坚一生处于宋代核心文化圈中,因此,黄庭坚的诗,也不仅仅关乎一位诗人的诗,而更应该把黄庭坚放置在宋代社会与文化的大背景之中。在这方面,张承凤教授的研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黄庭坚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学者和思想家,黄庭坚在书写心志的同时,也以他的诗表现了深邃的思想。张承凤教授是一位女性学者,她有女性的细腻,更有学者的宏大境界,因此,《黄庭坚诗论》一书,在文本细读的同时,又表现出了大气魄与大情怀。作者在对黄庭坚诗歌的思想意义进行梳理时,敏锐地抓住了黄庭坚诗中所具有的追求自由、道义的人文理想和人文关怀,这就使黄庭坚的诗和他的人生的丰富性关联到了一起,也把对黄庭坚的研究和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了。

毫无疑问,张承凤教授的《黄庭坚诗论》一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当代黄庭坚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必将会推动黄庭坚诗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遗憾的是,我对宋代文学素无了解,对于《黄庭坚诗论》一书而言,我虽然有先睹之快,可惜我并不能全面掌握其梗概。以上所言,也只是皮相之论。将来读此书者,必是专家,相信更能把握其精妙之处,还望有以教我。

方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