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7505700000053

第53章 元曲(4)

最后一首写冬日黄昏日落,山坡上是皑皑的白雪,凉月照亮了半个庭院,眼前流淌过一条清冷的湾流。他在冬季里,望见城门上所挂的警戒号角,在冷风中微微晃动颤抖,碰撞到石墙上发出微弱的响动,越发显出冬日的冷清。是一幅衰草孤村的情景,竹篱茅舍变得枯黄,没有鸟儿肯在这里栖息,瑟瑟的寒意在静静流动,万籁俱寂。白朴始终充满对现世的同情,对自己的怜惜。他所写的小令、杂剧,内涵只有一个:怜悯一切值得他怜悯的人,无论是李千金、裴少俊、唐明皇、杨贵妃,还是那些香闺中的思妇、街头艺人、江上孤翁,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

上面这四曲《天净沙》,正是他的自怜之作。然而,白朴虽有落叶飘零之苦,有魂牵梦萦的痛,但却没有半分怀才不遇之感,这恰是他的脱俗之处。也许只有他这样的性格,才能经历苦难而不幻灭,到最后寻得了自己的道,求得人生的般若。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白朴

【滚绣球】长生殿那一宵,转回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1),红牙箸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炒炒。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辏着,暗地量度。

【三煞】润蒙蒙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雨,装点江干满楼阁(2)。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翩,豆花雨绿叶潇条。都不似你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莫不是水仙弄娇,蘸杨柳洒风飘?

……

【黄钟煞】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半人愁闷搅?前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仙操》。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浸枯荷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注释】

(1)霓裳、六幺:唐代著名曲子。(2)江干:江边。

【赏析】

这段唱腔摘自《梧桐雨》,讲的是唐明皇马嵬坡杀死杨国忠、逼杨玉环自缢之后回宫时的情景。那时安史之乱渐渐平定,回到长安的玄宗不问世事,退居西宫颐养天年。可是痛失至爱,他如同丧失了魂魄,而爱情沦丧之后他的权利又被架空,爱情与事业皆无好结果的玄宗凄凉不已。面对着西宫内杨玉环的画像,他更加心痛欲死。

“滚绣球”、“三煞”、“黄钟煞”三段均是描写唐玄宗当时的心情。他回想在长生殿的那晚,与杨玉环并肩坐在长廊上,对着在夜风中簌簌作响的梧桐,誓言生生世世不分离。还有在沉香亭的那天,玉环跳着绝美的舞蹈,他唱歌,她舞袖,彼此眉目传情,好不快活。这些好像都发生在昨日一样,一转眼物是人非事事休,只剩下自己对着凄迷细雨、冷冷殿阁,看百花落尽,绿叶萧条,睡着了惊醒,躺下去一夜无眠。

夜里西风寒气逼人,在窗棂间滑过时发出奇怪的声响,仿佛是西蜀栈道上的马铃声、渔阳鼙鼓的惊魂声,令玄宗冷汗淋漓。败落的花叶、月下阴影重重的山石、枯静的荷塘与翅沾湿露的蝴蝶,看上去死一般的寂静,然而他又看到昏黄的灯火在闪烁,耳边听到了虫燕喧闹啼鸣和恼人的捣衣声。玄宗弄不清自己究竟听到或看到什么,只因他心乱如麻、彷徨无措,有声也是无声,无情也是有情。这一夜梧桐雨,沾湿了周遭的事物,而他的泪早已打湿龙袍。

作者将玄宗放进了梦幻凄清的西宫,让他游离其内无法超脱。此举略显残忍,然而在宫中玄宗的一举一动却可真实地反映出玄宗的情谊。《旧唐书》言玉环“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玄宗平时的饮食起居、行走踏步,稍有行动,玉环皆能领悟,帮他处理好接下来的事情,此等体贴,并不仅是一个纯以美色得到皇帝青睐的妃子所能做到。皇帝三宫六院,艳妃如云,何以偏偏专宠玉环?皆因玄宗视她为知音。玄宗实则为自己找了最佳的精神伴侣。如此去看待玄宗与玉环的爱情,则更不忍对他们有非议。

元杂剧的惯例是“先离后合,始困终亨”,大多以大团圆为结尾。但是本折不同,既没有众多的出场人物,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全折实际表现的都是唐玄宗的内心活动,作为剧情发展的高潮。白朴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为唐玄宗思念杨贵妃布置了典型的环境,以画像来作为唐玄宗抒发感情的对象,造成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堪称千古绝唱。作者白朴一生在情感上饱经伤痛,令他能深切体会两人的苦痛,所以他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对唐明皇与杨贵妃不免生出同情。白朴让唐玄宗梧桐夜雨一席话,作为献给杨玉环最美的祷文。辞藻清丽,对句工整,音律和谐,曲折尽致,而又浑然天成,不事雕琢。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使《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具有突出的地位。

小桃红·江岸水灯 / 盍西村

作者简介

盍西村(生卒年不详),盱眙(今江苏)人。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把他列为“前辈已死名公”,称其为“学士”。他的散曲多为写景之作,歌颂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散曲作品现存小令十七首,套数一套。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1)。可怜宵(2),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3),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4)。

【注释】

(1)舞凤翔鸾:凤形和鸾形的花灯在飞舞盘旋。鸾,凤凰一类的一种鸟。(2)可怜:可爱。(3)香烟:灯火,焰火。(4)玉楼:华丽的高楼。

【赏析】

这一曲《小桃红》写的是元宵灯节时的情景,选材新颖,写法也别具一格。作者盍西村仅有十七首散曲流传后世,其中有八首都是在江西临川郡游历时即景抒情之作。这首《小桃红》写的正是“临川八景”之一“江岸水灯”。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起处大笔渲染,描写当时正赶上元宵灯节,诗人独挑一盏金鱼灯在街上走来走去。“万家”、“十里”,从广阔的空间背景上描绘出人流如潮、光辉映照的盛大场景。“闹”字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且传达出了节日的喧闹欢乐气氛。诗人因宦游在外,没有亲人朋友傍身,只好独自欣赏万家灯火、华丽的节日盛况,在他人的热闹中寻找温暖,以慰藉自己孤独的心灵。十里灯辉舞动闪烁,在夜空中勾勒出诸多幻影,如同凤凰飞舞、鸾鸟翱翔,美轮美奂。江水掩映着光辉潺潺流动,水上花灯时隐时现,不时有游船过往,传来好听的歌声,让他以为自己到了蓬莱仙境。烟雾缭绕、笙歌震天,整个临川化作了琼楼玉宇,于祥云之中展露风姿。从曲子中可见出作者此时的内心充满了欢畅。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又称“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讲:“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也就是说这一天乃天官赐福,地官赦罪的大好吉日。不仅如此,张灯三日亦是传下千年的习俗,历朝历代各地各县都把张灯观灯作为一大盛事。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代的元宵庆典格外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日歌舞升平,八里戏台、乐者过万,表演者达数万人,游玩凑热闹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京城里更是通宵达旦,彻夜尽欢。到了宋代,张灯习俗由三夜延长至五夜,除此之外尚有大量街头表演和烟火,与今日过节无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十里长街,万人空巷,酒肆茶坊无不热闹非凡,百里灯火不绝。

盍西村是钟嗣成《录鬼簿》中名不经传的一个人物,但钟氏仍把他列为“学士”之一,可见此人的文化底蕴值得后人称道。根据盍西村这首《小桃红·江岸水灯》的描写的情景,元宵节在元代的盛况依然不减其他朝代。作者在曲子中勾勒了一个繁华热闹的上元佳节盛况。而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也成为描写元宵节的名句。

黑漆弩·游金山寺 / 王恽

作者简介

王恽(公元1227—1304年),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今河南)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有《秋涧先生大全集》百卷。

苍波万顷孤岑矗(1),是一片水面上天竺(2)。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

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3)纵横,待赏我平生不足。

【注释】

(1)岑:小而高的山。(2)上天竺:上天竺寺(杭州灵隐山上)。(3)棹(zhào):船桨,这里代指船。

【赏析】

此曲《黑漆弩》是王恽到金山一地所写的,前曲是站在金山上描写江水,后曲则是乘船后对风浪的感叹。

金山是江苏镇江西部的一个小岛,位于长江边上,所以首句说的是“苍波万顷孤岑矗”。“岑”本指山小而高。金山并不太高,但因为突兀地矗立在水面,所以显得很高。而金山寺自然就在此处,说起这个寺庙,让人立刻想到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王恽来到此处,目的是为了游金山寺,但他的曲中几乎没有关于寺庙的描写,也没提到白、许的故事,而是立于小山之上,望万顷碧波,看天高水远,想象自己身置于天竺圣地。

登临高处,人的胸襟会不由得变得旷达,曹操观沧海、苏轼游赤壁,皆是胸涌豪情。王恽自然也想如古人一样,做次“一樽还酹江月”的洒脱之事。不过他没有将酒水便宜了江水,而是痛饮数杯,恨不得自己有神鳖的海量,将江山绿川连同酒水一起“吸尽”。吞八荒并六合的气势,自古便是人们最向往的,王恽被风物所撼,豪情自然就扼不住了。黑碣尖翘,水浪滔天,如同被蛟龙翻搅。王恽在后曲的开篇用了“蛟龙恐燃犀”的典故。据《晋书·温峤传》记载,温峤到长江西北的采石矶,听说矶下的水深不可测,有蛟龙等怪物,于是点燃犀角观察,果然看到了类似蛟龙的怪物。那怪物怕燃烧的犀角,吓得翻腾不已,搅起了倾天大浪。王恽看着眼前翻腾的波浪,禁不住想起了这个典故,游兴更盛。

轰鸣的大浪让许多船调转离去,作者却执意乘船迎浪直上。他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冒险,而是游乐的情绪蓬勃不已,不肯回头。最末两句“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赏我平生不足”给人启示,说明天下奇观都在惊险之处,只有不畏艰难,才能领略到胜景佳境。游览如此,做学问、成大业也是如此。奇幻的想象,豪迈的气魄,正是诗人曲中要表达的思想。

平湖乐 /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1)。入手风光莫流转(2),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注释】

(1)横练:形容湖水的平静澄清。(2)入手风光:映入眼帘的风景。

【赏析】

平湖乐,(又名“小桃红”)这是王恽一首风格较为独特的曲作,体现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是描写水上腾升的烟波如白练一般,在朦朦胧胧中隐约能听到采莲女们的笑声。她们探出纤手,撷下一株莲蓬,虽然因为江雾的关系,王恽看不清她们甜甜的脸蛋,依然能感觉到她们的美。单听得船中传出她们的笑声,就令他如沐春风了。首句化用李白《采莲曲》中:“若耶溪旁采莲曲,笑隔荷花共人语”的句意,给意境增添一层朦胧之美。“波静如横练”则由谢灵运诗“澄江静如练”化出,写异乡景却反衬思归故乡。短短两句不仅描绘出水乡的风景之美,还写出了水乡姑娘的可爱和水乡生活的宁静与欢乐。

此处美景之胜,本应让人乐而忘返,可是作者却突然伤感起来,对所有景致失去了兴趣,反而思念起北方的家乡,不知离开多年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此处正是“萧索更看江叶下,两乡俱是宦游情”的真实写照。越是胜景,越发激起人的乡情。

久经仕途,在外游宦多年的作者又一次到了江南。从前游的是金山,这次则来到了江南水乡。他本想继续豪迈放歌一曲,说说自己在事业、为学、人生上的志向和体会,却发现水乡里的景象似乎调动不了他的激情,反倒是水上采莲女们妖娆、欢快的模样吸引了他,让他的心顿时变得柔软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地域的原因,人们一说到江南,总会提起“采莲女”,作诗也好,词曲也好,小说也好,用“采莲”做文章的可不在少数。李白的“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欧阳修的“越女采莲秋水畔……照景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自江南游宦归京之后,正逢成宗皇帝铁木真生日,王恽没有送上珠宝、玉帛,而是以长达十五篇的《守成事鉴》,劝诫帝王应勤劳思政、治国安邦,并一一讲出为政对策,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成宗念他赤胆忠心,封他为通议大夫。可不久之后,王恽就像他在江南水乡里所流露的情绪一样,思乡情切,便隐退回到家乡汲县,在那里安度晚年。

这首《平湖乐》没有了滚滚碧涛,而是静波水烟,显出几分惆怅。正如其在曲中感叹的:“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清江引·弃微名去来心快哉 / 贯云石

作者简介

贯云石(公元1286—1324年),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元代散曲作家。辞官后隐于杭州一带,改名“易服”,自号“芦花道人”。

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赏析】

作者身世显赫,出身豪门官宦之家,后来在其父去世后,继承了爵位——两淮万户达鲁花赤,此官职位居三品,握有兵权,下统十余万百姓和近万名将士。不仅如此,当时朝廷内握有重权的人皆多次举荐他,元英宗特许他为太子玩伴,意思即是将他作为辅佐未来君王的班底。权财皆在眼前,贯云石理当意气风发,可他在家乡整顿军纪、训练兵马之际,越发觉得这样的生活不适合自己。他厌恶战争和杀戮,想有所作为又不希望通过武力实现。但他却是个军人,不可能实现不渐血的仕途,只有去专心修习文学,才能让心灵得以净化。他听说京城姚燧姚大学士的学名显赫,人格亦是上上品,决定拜入姚燧门下,于是毅然决然将爵位让给弟弟,进京拜访姚燧。这曲《清江引》表达的就是此时他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摆脱名利缰锁、宦海风波,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那种无拘无束的豪放不羁之情。

陡然放下家庭的重担,贯云石顿觉全身轻松,云淡风轻。“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正是作者真实心情的写照,也言明了他自己的毕生志向,只愿觅得“知音三五人”,同袍同饮,把酒言欢。喝醉了之后舞袍弄袖,大跳醉舞,任意挥洒衣袍,天大地大,有不尽的空间可以任他施展,不必再受任何束缚。曲中“快”、“笑”、“痛饮”、“舞”等字眼,一脉贯穿:因快而笑,因笑而痛饮,因痛饮而醉,因醉而起舞,始终洋溢豪放之情,活画出一个蔑视功名热爱自由的自我形象。

清江引·竞功名有如车下坡 / 贯云石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1)!昨日玉堂臣(2),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

【注释】

(1)参破:佛家语,看破、看透。(2)玉堂:指翰林院。(3)争:怎。

【赏析】

这首《清江引》也是作者写于旅居杭州之际,然而上一首的情感潇洒淡然,似乎还存有年轻人的洒脱与快活,与他刚让爵给弟弟时的情绪极其切合。但再看这首《清江引》时,却明显能感到他内心的凋零,归隐只为寻得片刻的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