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7505700000058

第58章 元曲(9)

原本两人并不相熟,但是在一个女人的心目中,他们二人站在了同一个天平之上。这个女人便是当时的名妓郭氏顺聊。元代前期三大杂剧、散曲的歌唱大家包括顺时秀、朱帘秀和天然秀,而顺时秀指的便是郭氏。郭氏容颜秀丽,姿态娴雅,性格温柔可人,她所唱的闺怨剧经常流行于大江南北,轰动一时。阿鲁威对郭氏非常迷恋,只要一有时间就到青楼里听她的戏,二人私下也常坐下来喝酒聊天,阿鲁威一心把郭氏当做红颜知己。有一次阿鲁威听人说郭氏很欣赏翰林才子王元鼎,便去找郭氏问个清楚,想知道她到底更喜欢谁,但是又不好意思开口,于是拐着弯地问:“郭小姐,我写的词和王元鼎相比,你觉得谁写得好?”郭氏哑然一笑,心知他要试探自己的心意,于是淡淡地道:“如果要是比治理国家、整顿地方的能耐,自然王元鼎是比不过大人了;不过若言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王元鼎自然比大人懂得怜香惜玉多了。”阿鲁威听完一怔,随即哈哈大笑。郭氏这个回答,可谓绝妙了。如果说做大事,是他胜了一筹,这种夸奖对男人来说自然再好不过,哪个男人想被女人说成没有能耐的主儿。然而郭氏又说自己不懂怜香惜玉,看似贬低,实际上是怪自己太不解风情,给人的感觉自然是郭氏对二人的好感实在是相媲无偏倚的。

确实,端从这一曲《醉太平》,便完全可见王元鼎曲风的迤逦柔美,王元鼎的写景曲子有名,闺情词更是出色,但若是与阿鲁威比起来,王元鼎的柔情似水的确欠缺了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旷达胸怀。

鹦鹉曲 / 白贲

作者简介

白贲(生卒年不详),字无咎,元代文学家,南宋遗民诗人白挺的长子,也是元代最早的南籍散曲家之一。

侬家鹦鹉洲边住(1),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注释】

(1)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西南长江中。

【赏析】

此曲的大意是讲一个居住在武昌城外鹦鹉洲的渔翁,每日以打鱼为生,靠天吃饭,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作者白无咎本名白贲,是元代有名的大文人,乃白朴的仲父,无咎则是白贲的字。在当时白贲的曲被广为传唱,是梨园众家最好吟唱的曲子。御园秀的《鹦鹉曲》意思虽然简单,但是如果按照地方语音发唱腔,“父”、“甚”、“我”这三个字就会特别难唱,和乐之后常常无法将音调发得圆满,但若真是唱得好的话,又特别好听。御园秀非常精通这些艰涩的调子,是以成为名角。

关于这曲《鹦鹉曲》,后世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一年,京城里最出名的酒楼请来了梨园的名角演唱,老板忙前忙后招呼着闻讯而来的客人,笑得合不拢嘴。就在这时,不知从哪里传来一阵如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奏的正是当时流行的曲调《鹦鹉曲》,为曲坛名家白无咎所作。在大厅里已经摆好位置的乐师们听到响动,立刻执起乐器附和。酒楼里也瞬间安静下来,人人都屏住呼吸,聆听那似九天玄女发出的妙音。坐在雅座上的冯子振摸了摸唇上的小胡子,向身边的朋友低声问道:“什么歌女伶人如此奇特,惹得这么多人来看?”朋友笑答:“莫要小瞧了这歌女,她是梨园顶尖的歌伎御园秀。白无咎的《鹦鹉曲》唱到低音时调涩幽咽,梨园众秀唯有御园秀善于驾驭。”

一曲终了,御园秀盈盈起身向观众谢礼。观者拼命地鼓掌,有人甚至向台上抛钱财献媚。这时却见御园秀脸色转为黯然,她柔声对台下众人说:“这曲子恐怕是绝响了,唯有一首单曲,如是套曲该是多么美妙!可惜白贲辞世,再没有人为此曲做几套精妙的词出来。”她的话虽委婉,意思却是在说没人能在此曲上超越白贲,再造几套音韵和谐的歌词。

最初只是在一旁听曲的冯子振本不以为然,但听她这样一说,颇感不服,仰头饮下杯中酒,喝道:“来人,笔墨伺候!”他的朋友被他吓了一跳,心道这冯疯子诗兴大发了,便着人去拿笔墨。冯子振拿起笔来,疾书一个时辰有余,最后叫人将一叠纸稿交到御园秀手中,然后起身拉着朋友离去。接过纸稿的御园秀一篇篇翻看,仔细查来,上面竟有四十二篇之多的《鹦鹉曲》,且曲曲韵脚工整,全都不输于白贲。

迷青琐倩女离魂第一折 / 郑光祖

作者简介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平阳(今山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元和令】杯中酒和泪酌,心间事对伊道,似长亭折柳赠柔条。哥哥,你休有上梢没下梢。从今虚度可怜宵,奈离愁不了!

【后庭花】我这里翠帘车先控着,他那里黄金镫懒去挑。我泪湿香罗袖,他鞭垂碧玉梢。望迢迢恨堆满西风古道,想急煎煎人多情人去了(1),和青湛湛天有情天亦老。俺气氲氲喟然声不安交(2),助疏剌剌动羁怀风乱扫(3),滴扑簌簌界残妆粉泪抛,洒细蒙蒙邑香尘暮雨飘。

【柳叶儿】见淅零零满江干楼阁,我各剌剌坐车儿懒过溪桥,他圪蹬蹬马蹄儿倦上皇州道。我一望望伤怀抱,他一步步待回镳,早一程程水远山遥。

【注释】

(1)急煎煎:形容异常焦急。(2)喟然:叹息的样子。(3)疏剌剌:也写作“疎剌剌”、“疎辣辣”、“疎喇喇”,象声词。

【赏析】

“倩女幽魂”出于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描绘了聂小倩的可怜与宁采臣的钟情。然而最早的“倩女幽魂”却不是从蒲松龄开始的,而是来源于唐代陈玄佑的《离魂记》。后来元杂剧大家郑光祖辞官归隐,全身心投入戏剧创作,遂精心编排了这段故事,一部《迷青琐倩女离魂》的悲情戏就这样问世。

郑光祖的“倩女”并非聂小倩,也不是真的鬼,而是因情而差点离魂死去的富家小姐张倩。张倩与秀才王文举从小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家道落魄。适婚年龄到张家提亲时,不料张母嫌弃王家无权无势,打算悔婚。为了让王文举知难而退,张母便借口说只要他中了进士,就将张倩许配给他。张倩对感情格外忠贞,知道母亲有意为难,便在王文举赴京应试时来到柳亭与他告别,一面勉励,一面诉衷情。热恋中的人硬是被分开,个中滋味难解难纾。

这三段唱曲,便是张倩和王文举在亭中送别的情景。“元和令”一段单讲二人饮酒告别。和着泪饮一杯苦酒,张倩知道就算对王文举说尽千言万语,也不可能将他拉回身边。对方去赶考毕竟是为了自己,她所能做的只有折柳赠他,让他别把自己忘了。过去中举的人经常会忘了后堂妻,再娶一房妻室。张倩怕王文举也做负心人,再三叮咛他不要三心二意,不然她对母亲表示坚持不改嫁就没了意义。

看着王文举的马渐行渐远,她也踏上了马车,但仍在掀帘眺望。“后庭花”、“柳叶儿”两段里便满含张倩告别之后不舍的情绪。望着古道迢迢,她在西风中垂泪,风过泪干,下一缕泪水又沾巾。“峨眉能自惜,别离泪似倾”(贯云石《金字经》),女人们知道应该克制凄苦,珍惜自己,可到了执手临别的时候,往往难以自抑。等到夜半三更无人陪时,则更加愁不能寐,看天上明月一弯,更显清冷。张倩克制得了临别时的泪水,却无法遏止别后的相思。所以王文举离去不久,她便思念成疾。

《迷青琐倩女离魂》此后的三折戏,即是张倩因为相思而离魂、由离魂再到回魂的经过。一开始,张倩只是终日做着王生归来的梦,听到些许动静便趴到阳台上去看。错认了人之后独自伤悲,恨自己不应该在柳亭赶王文举走。就这样在“远浦孤鹜落霞、枯藤老树昏鸦”中,听着长笛一曲,思念情郎,最后她病卧榻上,昏迷不醒。原来是魂魄不听人指挥,跟着王文举的脚步赴京赶考去了。

王文举还以为张倩真的追着自己来了,便高高兴兴地和她的魂魄在京城生活了三年,直到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打算正式拜访岳母大人,于是便修书一封给张母。哪知道两人一回到家中,张母便狂奔出来说张倩是妖魅,自己的女儿则快要病死了。王文举闻言,大惊失色,拔剑就要杀了跟在自己身边三年的“人”。张倩一时凄苦,魂魄一下子竟回到了自己的卧房,看到自己的原身形销骨立,不成样子,不禁悲从中来。一时激动,魂魄瞬间又回归身体之内,整个人终于醒了过来。张倩与王文举的结局可想而知,在郑光祖的笔下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二人厮守,皆大欢喜。

哨遍·羊诉冤 / 曾瑞

作者简介

曾瑞(生卒年不详),字瑞卿,自号褐夫,元代散曲作家。大兴人(今属北京)。因喜江浙人才风物而移家南方。善绘画,能作隐语小曲,散曲集有《诗酒馀音》行于当世,今佚。

【幺】告朔何疑,代衅钟偏称宣王意。享天地济民饥,据云山水陆无敌。尽之矣,駞蹄熊掌,鹿脯獐豝(1),比我都无滋味。折莫烹炮煮煎熛蒸炙(2),便盐淹将卮(3),醋拌糟焙。肉麋肌鲊可为珍,莼菜鲈鱼有何奇(4),于四刘时中无不相宜。

【一煞】把我蹄指甲要舒做晁窗,头上角要锯做解锥,瞅着颔下须紧要栓挝笔。待生撏我毛裔铺毡袜,待活剥我监儿踏覃皮(5)。眼见的难回避,多应早晚,不保朝夕。

【二】火里赤磨了快刀(6),忙古歹烧下热水,若客都来抵九千鸿门会。先许下神鬼飏了前膊,再请下相知揣了后腿。围我在垓心内,便休想一刀两段,必然是万剐凌迟。

【尾】我如今剌搭着两个蔫耳朵,滴溜着一条麄硬腿。我便似蝙蝠臀内精精地,要祭赛的穷神下的呵吃。

【注释】

(1)獐豝(bā):腊肉。(2)折莫:同“遮莫”,不论。(3)将卮:酱渍。(4)莼菜:一种水草,又名凫葵。(5)监儿:肉皮。覃皮:制好压光的皮。(6)火里赤:蒙古语,厨师。

【赏析】

这段曲子所讲是战国时期一段关于羊的典故,在《孟子》当中有所记载。秦代以前,各国流行以动物血涂抹钟以歌颂功德的祭祀仪式,叫做“衅钟”。齐宣王见仆人牵牛而过,仆人准备宰牛用来“衅钟”,宣王见牛因害怕而大腿发抖,心中不忍,就叫人以羊代替。孟子便说,宣王见牛害怕而不忍杀他,是仁爱之心。事实上,宣王并不是真的仁慈,他觉得牛可怜,难道被杀的羊不可怜吗?作者以拟人的手法赋予羊人格化,它向人们诉说冤屈,希望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对公平的批判。

后面这三段曲子从《哨遍》当中节选出来,内容大抵都是人们对羊的残忍宰割。羊被单纯地杀掉似乎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有人还将羊的蹄子切下来做窗帘挂饰,把角锯下来做成刀柄,生剥羊毛做地毯和袜毡,活剥羊皮制成革。羊被千刀万剐,受尽皮肉之苦,人们却乐得在一旁观赏,有的还拿刀直接切下活羊的肉下锅,剩下没皮少肉的赤裸裸、血淋淋的羊奄奄一息。

羊是古代的祭品之一,在星相中属十二正宫之一,即是后来人们说的摩羯星座。平顺的形象和温润的性格令羊有吉祥、美满、和顺的含意,是人们专门用来宰杀的祭品,命运非常悲惨。所以平时会用“小绵羊”、“替罪羊”一类的词来形容人的弱小,这就是曾瑞为羊鸣冤的原因。为羊诉冤的曾瑞,怜悯羊的同时也是在怜悯世人。政局动荡导致地方吏治混乱,许多政府官员如同活剥羊的屠夫一样盘剥平民。

钟嗣成一生凭吊过许多文人,曾瑞是他深深佩服的一位儒家高士,钟嗣成每听到有关曾氏的消息都格外谨慎地记录,曾瑞的言论和勉励世人之语令他铭记在心,后来,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为曾瑞写下悼词:“江湖儒士慕高名,市井儿童诵瑞卿。更心无宠辱惊,乐幽闲不解趋承。身如在,死若生,想音容犹见丹青。”

曾瑞一生未入仕途,性格温润却一身傲骨。他家居杭州,终日神采奕奕,穿着整齐往来于闹市,到处结交江湖人士,偏偏不屑于官宦,自号“褐夫”,意思就是一介布衣,乐得自在。他喜欢写曲绘画,从不吝手笔,如同一位老师或和蔼的长者,宽厚待人。江浙一带对他信服的人众多,钟嗣成亦是之一。曾瑞的诗词连市井里玩闹的孩子都能信口念出,足见其在民间的威信之大。与民同乐的曾瑞亦与民同忧,而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曾瑞是最有资格诉说人间疾苦的曲人。不过,他并没有直抒自己的不满,而是以寓言曲的方式来讥讽。《哨遍·羊诉冤》便是他的代表作。

其实元代文人当中,有些人极好写寓言来讽喻统治者的无能,像言语比较犀利的邓牧,他的《越人与狗》和《楚佞鬼》,写的虽然是神魔鬼怪,其实借鬼怪来暗指元朝官宦和军人。而曾瑞则是完美地把曲子和寓言结合起来,写下了《哨遍·羊诉冤》的套曲,替被欺压的百姓说话。虽然在他之前借动物说人言的还有姚守中的《牛诉冤》和刘时中的《代马诉冤》,单他以“羊”喻世,可谓用心良苦。

王妙妙死哭秦少游 / 鲍天祐

作者简介

鲍天祐(生卒年不详),字吉甫,元代后期剧作家,杭州人。与钟嗣成为相知。

【甜水令】则见那闹闹哄哄,聒聒噪噪,道姓题名,围前围后。湿浸浸冷汗遍身流。哭哭啼啼,凄凄凉凉,不堪回首,愁和闷常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