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凉开水可以养鱼吗:最不起眼的大学问
7506100000013

第13章 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动物界的学问(2)

很多养过狗的人都知道,狗在睡觉时,常常把鼻子藏在两条前腿之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狗有强健有力的四肢,善于奔跑,但它最大的特点是具备嗅觉特别灵敏的鼻子。狗鼻子比其他动物的鼻子复杂得多,除了正常的鼻腔有嗅觉作用外,鼻子尖端的外表面,还有一块无毛的部位,那儿长着无数小小的突起,外面还覆盖着一层黏膜组织。在这层黏膜上,有许多特殊的细胞,专门掌管嗅觉。对狗来说,灵敏的嗅觉实在太重要了,如果嗅觉部位受到伤害,将会给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正因为如此,狗特别懂得珍惜鼻子。连睡觉时也不忘记。它把鼻子藏起来,就是为了保护鼻子,防止睡着后受到意外的伤害。

十一、猫为何爱吃鱼和老鼠谈到猫,人们太熟悉了,早在远古时期,猫就成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员了。现在,猫不但是家庭的宠物,而且还是捕鼠的能手,特别喜爱在夜间捕食老鼠。

猫的胡须就像“雷达”的天线一般,是猫的身体上最为灵敏的器官,尤其在夜间,猫可以凭借胡须来打探洞穴的大小,接着来确定自己的身体能不能通过。猫的耳朵可以前后转动,能够收集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

当猫躺在一个地方打盹的时候,总喜欢将耳朵贴到前肢的下方靠近地面。只要有了震动,猫马上就会惊醒,地面传声比空气传声要快许多。

猫的眼睛可以明察秋毫,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猫仍然能捉到老鼠。

猫的爪子十分锐利,当猫捕捉老鼠的时候,爪子紧紧收缩起来,比铁钳还要牢靠。猫的爪子中间有非常厚的肉垫,行走起来悄然无声,有利于对老鼠进行突然袭击。

养猫的人通常会这样的经验,必须将鱼类等有腥味的东西放好,反之猫就会不客气地解馋啦。

那猫为何那么喜欢吃鱼以及老鼠呢?其实,猫属于在夜问活动的动物,体内的牛黄酸是提高夜间视力的必需物质。假如猫长期不能获得这种物质,夜视能力就会降低。

鱼以及老鼠的身体里含有大量牛黄酸,猫为了能够获取其中的牛黄酸来补充自己的营养,因此特别爱吃鱼以及老鼠。

猫吃老鼠还有个客观原因,就是猫属于小型的猫科动物,是夜视能力十分强的食肉性小兽,而老鼠也喜欢在夜向活动,老鼠的个头最适合猫来捕捉,如此一来老鼠自然变成了猫的美食。

十二、鸭子走路为什么一摇一摆的?

鸭子走起路来,总是一摇一摆的,不像其他动物走得那么稳当、正常。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鸭子这种摇摇摆摆的走路姿势是由它特殊的身体结构造成的。鸭子的身体像一只平底船,适于在水面浮游。它的双脚很短,3个脚趾向前,一个脚趾向后。前3个脚趾之间有蹼。鸭子在水中游动时,双脚就像船的桨一样,用以划水向前,以及转变游动的方向。

为了适合游泳,在进化过程中,鸭子的双脚不是长在身体下面的正中央,而是稍微靠后一些,这样在水里对身体的推动力才会增大。鸭子上岸后,如果身体保持水平姿态,那么由于作为重心的双脚不在中间的部位,而是靠后,鸭子就很容易向前跌倒。为了维持身体平衡,鸭子必须将重心向后移到双脚上,因此鸭子总是昂首挺胸,身体稍向后倾斜。加上鸭子脚很短,走路时,身体随之摆动的幅度很明显。又要维持身体平衡,又要交换两只短脚向前行,因此鸭子走起路来就一摇一摆,看上去很难看了。

十三、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螃蟹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莫过于他们横着爬行了。因而,它也有“横行将军”的绰号。“横行将军”很有一些目空一切的意味,于是,人们又经常把螃蟹作为横行霸道的象征。那么,螃蟹为什么要横行呢?这就要从螃蟹的身体结构说起。

螃蟹的背面有一个硬壳,包住整个身体。从背面只能见到前面的一对眼睛,两对触角对及两侧的五对足;从腹面看,眼和触角的后面是螃蟹的嘴,嘴的外表有三对薄片状的颚足,下面便是螃蟹的脐。螃蟹的头部和胸部完全长到一起,只有上面提到的眼、触角及口的存在,使人猜到它们所在位置应该是头的位置。不过,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口部外面的三对颚足是属于胸部的,所以,螃蟹的头部与胸部在外表上已无法区分开了。由于螃蟹背面的硬壳覆盖在头胸部上,所以叫做头胸甲、头胸部腹面的蟹壳叫做胸部腹甲。螃蟹的十条腿就长在胸部腹甲的两侧,第一对像钳子,叫螯足,可以用来摄食和格斗;后四对用来步行,叫作步足,每只都由七节组成,从末端起分别叫做指节、前节、腕节、长节、座节、基节及底基。节与节之间由不同的关节相联,形成一个杠杆系统,大多数蟹类头胸部的宽度大于长度,而且步足又是伸展在身体的两侧。这样,当螃蟹爬行时,只能靠一侧步足弯曲,用指尖抓住地面,另一侧步足尽力向外伸展,当指端够到远处地面便开始收缩;而原先弯曲着的一侧步足同时伸直,把身体推向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向侧方向前进了一步。不过,由于这五对步足的长度不同,真正的运动方向是指向侧前方。

不是所有的螃蟹都是横行的。螃蟹的横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体形的影响。在沙滩上生活的长腕和尚蟹,身体较窄,四对步足可以前伸,因此,它们运动时常是向前奔走,而不是横行。还有,在海藻丛中生活的蜘蛛蟹,步足细长,身体长大于宽,他们能在海藻上垂直攀爬。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横行”两个字来形容螃蟹的运动。

十四、鱼类体表的粘液有什么用处

当你提鱼时或在菜场上买鱼时,总会发觉鱼体表面沾满了一层滑溜溜的粘液,拿它时感到不方便。粘液对身本身来说,却有着很重要的保护作用。

当鱼活着的时候,它的皮肤上有一种能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不断地分泌着粘液。这些布满鱼体全身的粘液,能减少于体在水中的摩擦,使鱼游得更方便,同时又能保护它不受寄生虫、霉菌、细菌和其他微小的生物所侵蚀,又能使皮肤具有一种正常的渗透能力,防止体外物质随更进入身体里面,影响鱼体正常生活的能力。此外,粘液还具有凝结和沉淀水中浮泥的力量,使它生活环境的水清澈,对于栖息在经常混浊的水中的鱼,多少有延长生命的用处。对栖息在清水中的鱼类,当洪水或暴雨后引起水混浊的时候,粘液也起着同样的作用,能直接使身体表面和鳃中的泥沉淀,保证鱼体表面光滑,鳃清洁,顺利地进行呼吸,维持生命。

刺鱼在生殖季节,雄鱼能以体表的粘液和植物的枝条、茎等物造成鱼巢,便于雌鱼产卵。有种斗鱼,雄鱼能吹出气泡并放出稠密的粘液于水中,造成浮性的泡沫状块,卵就附着在泡沫块的下面。鱼死后,由于它皮肤上有一层粘液存在,能推迟细菌对鱼体表面的分解作用,使鱼体不致太快变坏。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细菌耗尽了所附着的粘液中的氮,使鱼体开始起分解作用,鱼肉就变坏了。

十五、鲤鲫鱼是怎么来的?

鲤鲫和鲫鱼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鱼类,但是你见过鲤鲫鱼吗?它既不是鲤鱼,不能不不是鲫鱼,却兼有两种鱼的优点。那么,这种奇怪的鱼是如何诞生的呢?

大家都知道,鲫鱼的肉味细腻鲜美,可惜它个儿太小了,比较大的鲫鱼也只有0.5千克重。鲤鱼也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但它的肉味比不上鲫鱼那样鲜美。但它的优点是个儿大,可达数千克重。不少人都希望能有这样一种鱼:它既有鲫鱼的味美,又有鲤鱼的个儿。

于是,有人曾将鲤鱼和鲫鱼进行杂交,但杂交不易成功。原因是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类,所得的雄性杂种鱼,如同驴和马杂交产生的骡子一样,也无法繁殖后代。以后又有人尝试过其他方法,但一直没有成功。看来,想吃到个大味美的鲤鲫鱼始终是一个奢望。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问题被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等人解决了。他们根据、多年的研究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细胞,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相互依存和联系的,细胞核也要受细胞质的影响。

他们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究,采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先将鲫鱼卵细胞中的细胞核去掉,然后在去核的鲫鱼卵细胞内放进鲤鱼胚胎期的一个细胞核,结果由这个含有鲫鱼细胞质的卵细胞和鲤鱼细胞核发育成了一条“鲤鲫核质杂种鱼”——鲤鲫鱼。鲤鲫鱼的形态似鲤非鲤、似鲫非鲫,介于两个亲本之间,而且有极快的生长速度,半年可达500克以上,还能够正常繁殖后代!

在古代希腊神话中,具有不同生物组合的俊男和靓女常被人们杜撰出来,这些是人们对兼备不同生物优点于一身的完美追求的反映。人类驾驭生命的本领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不断提高,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将有更多的理想变为现实。

一、动物之间怎样进行交流?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的、互相交流的。在趣味盎然的自然界里,动物之间又是怎样进行交流的呢?长久以来,虽然人们已经注意到动物也有它们的交流方式,但一直无法破译动物的“语言”。今天,动物学家已对动物语言作了深入研究,正在一步步解开动物交流之谜。

动物从出生那一天起,信号就成了它们的生存手段。每个动物家族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叫声、音调、动作、姿态和气味。这些语言不但多种多样,有些还很奇怪。

草原上的长尾鼠如果发现空中的鹰,它就会发出一种音调单一的长音;如果老鹰飞到地面,它就每隔8秒钟报一次警;如果发现地面上的狐狸,就发出急促的叫声。母鸡报警的声音多达8种。雌猫在与狗争食时,会发出低沉、阴郁而又强烈的抗议叫声;在春天寻找配偶时,猫就会发出一连串悲切的哀叫;生活在南极半岛的海豹能用21种叫声传达信息,声调短促又低沉;威德尔海豹能用34种叫声来进行沟通,声音洪亮,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根据科学家研究,威德尔海豹只学习本地区同种海豹的“独创语言”,丝毫不受外来语言对自己语言的影响。日本科学家也发现,一种生活在太平洋海域的海豚,与生活在大西洋海域的海豚是同一种类,但它们之间互相“听不懂”,因为它们只有一半是通用语言,而另一半是各自特殊的“地方方言”。

在动物语言中,除了有发声的语言,还广泛存在不发声的语言。例如超声语言、气味语言和声波语言等。超声语言是指动物利用自己发出的超声波进行沟通和联系。海豚能通过超声波与同伴沟通。更有趣的是,海豚“讲话”时表现得很有礼貌,当一只海豚在“讲话”时,其他的海豚就会静静地在一旁“听”着,不会轻易去打扰。

气味语言是利用气味作为动物交流的方法的。在自然界中,有100多种昆虫用气味来传达自己的信号。有一种雌性害虫,当它们被袭击时,会放出一种淡淡的气味,以这种方式通知或掩护同伴逃命。蟋蟀和大象等动物是用震动的声波来传递信息的。科学研究发现,在种类繁多的蟋蟀中,有些雄性蟋蟀没有发音器,不能鸣叫。它们向雌蟋蟀传递信息时,方法是震动身躯,依靠身体部分的物理振动来传递声波,这样的声音是极微弱的,不仅人类听不到,别的蟋蟀也不可能通过听觉器听到。

上述所有这些对动物语言的研究,导致了“动物声学”的兴起。人类试图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弄懂同一种类动物对声音的识别和交往的功能,以及动物声音在种群和群落的形成和进化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等问题。

二、为什么鸟类没有牙齿

鸟类过着一种飞行生活,活动的强度较大,新陈代谢也快,每天需要消耗巨大的体能。所以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它一定要不断地努力寻找食物,尽快地加以吞食和消化。要不然的话,像爬行动物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来粉碎以及消化食物,这样人不敷出的问题一定会变得十分严重。

为了能够适应飞翔生活,鸟类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寻找食物的方式。这样的取食方式特点就是:没有牙,用雏形的嘴巴来啄食,将整粒或者是整块食物快速吞下,而后要将食物贮藏在那个发达的嗉囊中。食物在嗉囊中经过软化后会逐步被砂囊磨碎,再由消化系统的其余部分陆续地加以消化或吸收。这样的方式并不用牙齿以及与此有关的系统,可以大量地减轻体重。经过研究发现,鸟类和取食相关的骨骼重量,大概只占头骨重量的1/3。但其他的动物,相对应的骨骼的重量占头骨中总重量的2/3。鸟类不使用牙齿以后,会导致和取食有关的骨骼退化。从而也大大减轻了头骨的总重量,所以更有利于飞行。况且这种砂囊磨碎的方法,即使是在鸟的飞行过程当中,也能够正常地进行。由此可见。鸟类有砂囊却没有牙齿,恰恰是鸟类对快速取食、快速消化的一种适应,也是非常适应鸟类飞行的需要的。

三、鸟为什么鸣叫

鸟鸣是大自然中最可爱的声音之一。有时我们到乡下去,听到鸟鸣啁啾,便会觉得它们似乎在一唱一和,互相呼应,并互相传递消息。

事实上,鸟儿们确实在互相传递信息,就好像许多其他动物那样。当然,有时鸟儿发出鸣声只是为了表示欢乐,就好像我们在高兴时也会喊出声来一样。但在大部分情况下,鸟儿的鸣声是用来通讯的。

母鸡咯咯地叫,向小鸡发出警告,让它们知道有危险临近,好蹲伏起来,一动不动。危险过去之后,母鸡发出另一种叫声,把小鸡召集过来。候鸟在夜间迁徙时也要大声呜叫,用叫声使鸟群不致飞散,让失群的个体跟上队伍。

但鸟类的语言与我们所用的语言大不相同。我们用词语表达思想,这些词语要学习才能掌握。但鸟类的语言是不用学的,鸟儿天生就会鸣叫。举例说,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小鸡与公鸡和母鸡分开生活,它们从小听不到鸡的叫声,但这些小鸡长大后,仍会发出跟其他鸡一样的鸣声,而且鸣叫得与其他随父母一起长大的小鸡一样嘹亮。

这并不是说,鸟类不能学习怎么鸣叫,事实上,某些鸟能学会其他鸟类的鸣声。如果把麻雀同金丝雀一起养大,麻雀就会努力学习金丝雀的歌声。如果金丝雀同夜莺一起养大,金丝雀就会把夜莺的鸣声模仿得惟妙惟肖。我们都知道鹦鹉多么善于模仿它听到的声音。所以我们应该说鸟儿天生就会鸣叫,但学习在其中也起一些作用。

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很多动物都长有尾巴,这种尾巴除了它的生理功能外,还有特殊的作用。

针鼹的尾巴上长满刺毛,上有倒钩。它背对敌人,用力甩动尾巴时,刺毛脱下飞出,犹如万箭齐发,足以使敌害落荒而逃。

响尾蛇蜕皮时,每次都在尾部留下一个角质环。游动时,环上的变形鳞片相互挤压发出特殊的响声,令敌害闻声丧胆。

雄性孔雀尾羽色彩鲜艳,在繁殖季节可用来求偶。当它受到攻击时,也会面对敌人突然开屏,并加以快速抖动,一时色彩斑斓,使对方眼花缭乱,不敢贸然进攻,甚至不战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