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穷人穷什么
7507000000027

第27章 缺乏理财意识——穷人的理财(2)

③多赚现金的意识。

再多的钱,如果只是账面上的,对于穷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在财务中,流动性最高的资产就是现金,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所谓“拿到手上的才是实在的”。在现代市场中,各种原料、产品的市场价值,由于流动的原因,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而现金是进通自如的工具。所以,有人说,在这个市场现状下,能赚就要多赚些现钱。万一要赔的时候,也可以东山再起。

6.穷人的钱是死钱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对资金做过生动的比喻:“资金对于企业如同血液与人体,血液循环欠佳导致人体机理失调,资金运用不灵造成经营不善。如何保持充分的资金并灵活运用,是经营者不能不注意的事。”这话既显示出这位企业家的高财商,又说明了穷人之所以穷的原因。

现代的穷人早已不是传统中那种一穷二白的人了,他们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有一部分的闲散资金,但他们为什么不富裕呢?想必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俗话中所讲的“家有资财万贯,不如经商开店”、“死水怕用勺子舀”这个道理。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钱再多也不够花。为什么?因为“坐吃”必然带来“山空”。试想,一个雪球,放在雪地上不动,只能是越来越小;相反,如果把它滚起来,就会越来越大。钱财亦是如此,只有流通起来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正所谓“钱财滚进门”。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穷人,上帝见他很可怜,就给了他一大块金子,让他做点什么小买卖,改善一下生活。这个穷人欣喜若狂,面对着这一辈子也没见到过的金块,他赶紧把它埋在墙根下。每天晚上,他都要把金子挖出来,爱抚一番。后来有个邻居发现了他的秘密,偷偷地把金子挖走了。当那人晚上再掘开地皮的时候,金子已经不见了,他伤心地哭了起来。有人见他如此悲伤,问清原因以后劝道:“你有什么可伤心的呢?把金子埋起来,它也就成了无用的废物,你找一块石头放在那里,就把它当成金块,不也是一样吗?”

现在,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劝他那人所说的话,是颇有一番道理的。那个藏金块的人是一个穷人,他把金块当做富有的标志,忘记了作为“钱”的黄金只有在进行商品交换时才产生价值,只有在周转中才产生价值。失去了周转,不仅不可能增值,而且还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那么和埋藏一块石头,确实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那个人能够把黄金作为资本,合理加以利用,一定会赚取更多的钱。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马克思的伟大,他在其《资本论》中首先提出了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简单的说,用货币去购买商品,然后再把商品销售出去,这时所得到的货币已经含有了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原来的货币已经增值了。

也许穷人会反对上述的阐述,也许穷人还是认为储蓄能够使自己的钱财四平八稳地增值。是的,储蓄不是不好,但世上有哪个百万富翁是靠储蓄起家的?穷人千万不要指望你的储蓄会使你致富。即使地下市场的高利息也不足使你致富。一块钱在一年内赚不到15%,便是错误的投资。也许你说储蓄很安全,赚利息也很容易。试问一下,当你知道死储蓄只会使你一天比一天穷困,你还会觉得安全吗?

安全与否,事实上与你的钱又有什么关系?是借出去安全呢?还是拥有比较安全?从现实生活中以往记录显示,将钱存入银行,最多可以获取6%的利率,甚至更高。不说别的,以6%的利率,等上12年后才能使一元钱变成两元钱,更需要使你清楚认识的是,只要10年时闰,通货膨胀就可以使你的购买力降低一半。可见不让钱转导致穷人穷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又有几个穷人能参透个中玄机呢?

7.穷人总想靠攒钱致富

我们说理财从存钱开始,是因为只有存钱才能积攒一定数量的金钱,这是最普遍的资金积累方式。然而,对于不会理财的穷人来说,即便是有了原始积累,金钱对他们而言也不过是一堆没有用的废纸。

有一则很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入地狱之前进行了一段对话。

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买了一套好房子,但是现在我又马上要入地狱了。”而美国老太太则说:“我终于在入地狱之前把我买房子的钱还清。但幸运的是我一辈子都住上了好房子。”

初看这组对话,它只是反映了东西方人的消费观念的不同。但再进一步深层挖掘,其中蕴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不要指望存钱致富,要为致富存钱。

一般而言,穷人都是不愿意借债的,在他们心中,要是欠了一大笔债款,而又想克服贫困给他带来的困扰,他就必须采取两个步骤:一个是勤劳地工作;另外一个是尽量地节俭,以积攒金钱。

对许多穷人而言,每个月中拿出一定数量的工资存入银行,一点也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养成这样一个习惯。

一定数额的存款可以增加成功机会。有的穷人总是抱怨机会对他不公平,而当机会真正来的时候,他却一点钱也拿不出来,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消失。这里还举洛克菲勒的事例。

当洛克菲勒还是一个记事员的时候,每周只能拿到10美元的工资,但他坚持每周存人银行5美元,这样几年下来,他就有了可观的存款。这时在美国南部发现了石油,洛克菲勒以他商人的敏感觉得时机到了,但他的存款根本无法支付巨大的资金投入。于是他就以存款为抵押,借到了足够的资金,开始了他向亿万富翁的迈进。

但小张却没有这么幸运了。1998年对于小张而言是痛失机会的一年。一个长期做股票生意的朋友告诉他,股票生意将迎来一个大牛市的机会,鼓励小张抓住机会赶快买一笔,以后就赚了。小张在一家效益很好的公司工作了将近十年,公司的奖金福利都很高,但小张从来就没有储蓄的意识,工资一来就花了个精光,加上对朋友的话将信将疑,所以就没有加以理睬。结果,不久“5·19”行情出现,他的朋友大赚了一笔,而他只有后悔不迭的份。

存钱能够提高一个人应付危机的能力,也能在机会突然到来时增加成功的机会。存钱还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大银行家摩根曾经说过:“我宁愿贷款100万给一个品质良好,且已经养成存钱习惯的人,也不愿贷款1美元给一个品德差而花钱大手大脚的人。”

因此,养成存钱的习惯不仅仅能够给自己积累一定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养成节约、有计划开支的意识,这是学习理财技能的第一步。

要存钱就要制定好的家庭预算,哪些属于必须花的,哪些属于可花可不花,一定要在预算中一一列举,既不能因为要完成存钱的任务,而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也不能毫无计划,有一分花一分。

当拿到一个月的工资后,可先不着急花掉,将家庭开支分类列出来,通常的分类是;生活必需品开支、灵活性开支、兴趣开支、投资开支等。在开支类别明确后,可根据主次划分,按比例确定计划花费。在预算结束后,仔细计算能够拿多少钱去存钱。总之,家庭预算,是养成存钱习惯的第一步,可以大大减少消费的盲目性,会使日子过得张弛有度。

其次,是了解国家有关的存钱政策。因为随着经济形势与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存钱利率在不停变化。要存钱就不能不对利率进行研究,考虑以怎样的存钱方式最为划算。

在存钱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高利息的诱惑,选择合法、正规的金融机构存款。当你走进某个金融机构时,首先确定这家金融机构的合法性,最便利的办法是看一看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这是判断一家银行是否合法的关键。

我们强调理财从储蓄开始,是因为储蓄能够提高人们的节俭意识,也可让在人们在不经意之间攒下一笔创业资金。但储蓄并不等于理财,只是理财需要储蓄罢了,那些想通过储蓄来致富的穷人,还是趁早改变这种错误的想法吧。

8.穷人的钱不经花

这是一个微利的年代,但高端产品仍不胫而走;这是一个务实的时代,但浪漫故事却在商品社会不停地蔓延;这是一个返朴归真的世纪,但自由女神却与人们如影相随,如日中天。

在现代都市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数独立,其中又以单身女性居多;他们高薪,却打起贫穷的旗号(因为他们的钱总是不够花和总也花不够);他们挣得不少,花得更多;他们无存款,无自己的物业,还经常借钱;他们的收入都花费在服饰、化妆、下馆子、泡吧、旅游等玩乐项目上;他们是“精致文化”的拥护者;他们的口号是:心无杂念地享受当下生活;一句话,花钱对于他们来说,带来的是“快乐的感觉”,这群人被称为白领“新贫族”。

新贫族带有一种飘忽不定的“闪客”风格,声东击西,口是心非,忽冷忽热,是他们的消费表象。没有规律,缺乏理性,令人看不懂,琢磨不透,弄不明白。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贫族”已经形成属于自我的特征:率性自由的生命追求,不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羁绊的生活原则,信奉快乐就好的人生哲学,常常抱着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思考是非常可笑的、而且太累的观点,坚持认为人生是由无聊、没劲、不可知、无规律、莫名其妙和不可改变构成的,所以用不着当真。

从历史学的立场分析,新贫族在20世纪的后三十年里就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里产生,他们典型的生存方式,就是所谓“拼命的干,拼命的玩”。

而从消费的民族心理上分析,就是那个老掉牙的故事,外国老太太是贷款买房享受生活,死而无悔;而中国老太太却节俭一生,临死也未能住上宽敞的房子。

原来,“新贫族是这样贫成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理财偏离了这个故事本身所含的意义,新贫族侧重于“买”的概念,因此,他们只能算是消费一族。

美国学者将消费者分为:以原则为导向、以现状为导向和以行为为导向三种,新贫族是“行为为导向”的天然倡导者,他们追求的恰恰是冒险和刺激等“首因”效果,强调谁先“吃”了“概念”,谁就是消费领袖。

有了这种观点后,三美元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他们敢喝;刚“出炉”的新款手机,即使与老款的比能“差”出天价来,他们照买;蹦极、潜水等贵族游戏,吓不住他们,洋快餐一旦推出新花样,他们是当然的品尝者。

从经济理论上看,日常消费品可划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冷门品,这“四品”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加以购买而并非新贫族的“专利品”的。新贫族喜欢爆冷门,标榜特殊,但他们同样喜欢便利,他们一旦选购起来,甚至比所有人都更挑剔。新贫族与普通消费者的主要区别则主要是“购买动机”的区别。普通消费者是为了必须的家庭生活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新贫族却不同,他们大多单身,因为单身而感情缺乏寄托,脱离世俗生活而成为“多余的人”。因此,他们不必为生活所操心,只要是活得自在、活得快乐就好。

因而,对于消费者的分析,已经从“大众消费”变成了“小众”的“分众”的消费,那么新贫族是重要的一群,在一定意义上,商家也就是把握时尚难,但描准新贫族易,如此推论下去,就是赚钱难,赚新贫族的钱易。

做为消费者,新贫族喜欢快餐,音乐,电影,光碟,他们把大多的收入花在了衣服、化妆等“包装”上面。新贫族是精致文化的消费者。他们不仅有“过把瘾就死”的悲壮,而且特别将“这山望那山高”作为经典。

以自我微薄的资源,在如此变幻无常的世界里,哪怕搏一个头彩儿,壮一次门面,搞一个PARTY,都是可以炫耀一生的精神财富。于是,他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里寻找的满眼昏花,在远离喧嚣里骚动,在寂寞中冲动,表现出怪异的难以识别的和无法分析的消费特征。

由此看来,新贫族,已经介乎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顶峰——从自我实现的需要到美的需要。因为他们消费和生活的主要目的,都是要证明自身价值,而且在证明其价值的同时,他们又是将拼命的劳动和创造作为手段,只是由于没有把劳动当做目的而与美仅有一步之遥。

但就是这一步之遥,就让他们付出可能是一生的代价——赚钱机器和花钱能手——他们尽管把追求格调作为旗帜,但最终还是因为格调的“出位”而被罚出场。

和“劳作型”的百姓不同,新贫族显得不务实和很天真;和“奋斗型”的金领不同,新贫族为了明天的早餐又很务实和不天真。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骑士,反倒更像土里刨食儿,自给自足的农夫。而谁要说他们具有农民的习性和思维,那一定是一个错误的命题。这是“有病”一族。但谁能否认,疾病对于健康的好处?新贫族肯定不是社会的“毒瘤”,但一定不代表社会的趋势,他们不一定就是消费主体,但今天和未来的市场与销售,不一定就要以什么主流、分流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