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7514200000014

第14章 多味谜语(6)

贪官立即派人去找孙三老翁算账,可是已人去屋空,逃之夭夭了。只见门口写了个“孔”字。

原来红猫是用颜料染的毛色,因此会渐渐褪去还原为白猫。门上写“孔”字,是笑骂那贪官“老鼠上钩”,“子”为鼠也,“乙”象形鱼钩。

联谑吝啬财主

从前,有个贪婪而又吝啬的财主,由于他“夺泥燕口,削铁针尖,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加之爱财如命,一毛不拔,村上乡民暗地里叫他“铁公鸡”。

一年,这个吝啬财主满60岁,为了庆祝花甲大寿,他大摆宴席,遍请当地绅学名流。

第二天,大家乘兴而至,以为吝啬财主开斋,会花钱买肉沽酒款待宾客。但见桌上既无酒,也无鹅鸭鸡肉,只有豆腐干、笋干、青菜、萝卜之类素菜,不禁暗暗叫苦。

一位生性诙谐的落地举人嘻嘻一笑,朝吝啬财主拱了拱手道:“六十花甲,可喜可贺,晚生送副贺联以表心意。”说罢要来笔墨纸砚,挥笔而就:

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

接着又写了一张五个字的横批:

文口从土回。

原来上联缺“六”,下联无“九”,谐音意思为缺肉无酒。横批五个字组合为“吝啬(嗇)”。绅学名流看了无不窃笑。

酸秀才猜谜喝酒

从前有个秀才,一生贫困潦倒,却酷爱谜语,又爱喝酒。走到哪里人们总爱和他猜谜开心,他也借此到处混杯酒喝。有一天,他路过酒楼,要进去喝酒,又身无分文。酒店老板看出了他的心思,便说:“我今天制了三个字谜,你若能猜得中,免费管你一醉。”秀才一听,高兴极了,马上进酒楼说:“赶快说来!”老板笑眯眯地念道:

西家无水酒,东家无木梭;

两家一块过,滋味真难说。

秀才一听说:“哎,你的酒是酸的,我可不喝!”

老板笑了笑说:“且慢,下面两个字你若猜中,我一定换好酒。”

奶奶别亲女,上香逢黑夜;

上下一打扮,容貌真不错。

秀才想,这个字还有点意思。

老板又说道:

单手指尖尖,牙齿上边缺;

问他几时起,不过一霎间。

秀才一听心里便明白,是老板在编谜挖苦他,有心不说出谜底,可又酒瘾难耐,便说道:“我先声明,这第三个字和前两个字全无关系,前两句应是天才的‘才’字,后两句应是刚才的‘才’字。快拿酒来。”

老板笑说:“不管天才也好,刚才也好,你得三个字连念出来,我的酒才能端出来敬你。”

秀才眼看已经到嘴边的酒怎能舍得不喝,只好把“酸秀才”三个字念了出来。老板大笑几声,端出了三杯好酒,秀才一连干尽,酒虽不酸,秀才的心里倒真有点酸酸的了。

肖光际出谜捉弄县令

从前,有个县令是能说会道的赃官。上任伊始,新县令设宴召见地方的绅士名流。其中有一个叫肖光际的,聪明睿智,因听说过新县令的种种劣迹,便想捉弄一下他。

席间,肖光际说:“早闻县太令的大名。在下不才,前几天有人出了三个谜限我三天之内猜出来,眼看时限快到了,还没有找到答案,今天特向县太令请教。”

县令听了,说:“这有何难,区区三个谜语,焉能难倒本县?快快说来。”肖光际念到:

远看像个碓嘴,近看是个碓嘴,

不是舂米的碓嘴,是碓嘴的碓嘴。

远看像个鼓架,近看是个鼓架,

不是打鼓的鼓架,是鼓架的鼓架。

远看像个张飞,近看是个张飞,

不是三国的张飞,是张飞的张飞。

县令听了,一片糊涂,半天摸不着头脑。只得故作镇静,说先饮酒吃饭,饭后再猜。可是饭吃完了,仍未猜出,转眼第三天到了,他还是猜不出。狼狈万分,只得派人将肖光际请来,说:“肖先生,本县才疏学浅,你说的那三个谜,还得向你讨教。”

肖光际见他那狼狈相,心中不禁好笑,说:“其实并不难,那是三个眼前的东西,即眼睛下的鼻子,屁股下的椅子,堂上的鸟笼。”

七窍通了六窍

从前,有个财主聘了一个家庭教师教儿子念书。儿子念了7、8年都不见一点儿长进。财主有个脾气:说他儿子好,他就高兴;说他儿子不行,他就发火。那个家庭教师之所以7、8年未被辞退,就因为他善于在门生狗屁不通的文章上假意圈圈点点,以讨主子欢心。财主是个草包,后来觉得儿子学得差不多了,就辞退了教师。

一天,财主听说有个文学家路过本地,赶紧挑了一篇被教师圈得密密麻麻的文章,送文学家评定。文学家根本无法看下去,但又不好直言,便挥笔批了6个字:“七窍通了六窍。”

财主一瞧,起初不大满意,既而又想,文学家衡量文章的标准要高一些,七窍通了六窍也就很不错了!

在儿子生日那天,财主拿出儿子的那篇“杰作”,让大家看文学家六个字的批语。宾客们无不哑然失笑。有人对财主讲,“七窍通了六窍”,意思是“一窍不通”。财主才明白受了奚落。

比珍珠更珍贵之物

元朝顺帝时,有位管理财政的大臣叫尚文。一天,西域商人带来一颗珍珠,要价60万两银子。素以古玩癖著称的宰相见此爱不释手,对尚文说:“这颗‘押忽大珠’确是稀世之宝。这个价不算贵,就让朝廷买下来吧。”

尚文笑问:“老大人,买下这颗珍珠有何用处?”

宰相捋须回道;“如果把它含在口里,人就不会口渴,放在脸上触摸,可以使眼睛更有神采。”

尚文摇摇头,意味深长地说:“这算不得什么稀世奇宝。我认为天下还有一种更为珍贵之物,有了它,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若没有它,天下就会大乱。它的价值,比起这‘押忽大珠’不知要高出几万倍!”

宰相忙问:“那是何物?”

尚文笑而不语,提笔写道:“黄布袋包珍珠,秋天一到满地铺。”

宰相一看,即刻明白了,原来尚文说的珍贵之物是稻谷。

吕安字谜讽嵇喜

嵇康和吕安是好朋友,每每相互思念时,便不顾千里之遥前去看望。

一天,吕安访问嵇康没有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出门相迎,吕安因看不上嵇喜的庸俗,便没有进去,只在门上题一“鳳”(“凤”的繁体字)字而去。

嵇喜不解其中意思,看是“凰”字,以为是赞誉自己的,十分喜欢。

后来有人发觉这个字谜,是吕安有意讽刺嵇喜是个“凡鸟”,而拒绝了嵇喜的招待。

演讲得大匾

清朝末年,有个内务府官员的公子,靠给大太监“小李子”送礼,弄了个出国考察团随员差事。在国外转了一圈归来,京师同文馆的官员特地请他去馆中给学生们介绍外国见闻。这位公子神气登台,从谒见美利坚女王,说到在日本国和沙皇干杯言欢,中间还穿插在伦敦泛舟塞纳河,在巴黎参观教皇宫殿之类的离奇经历。

临走时,学生们忙来忙去,赠送一匾表示敬意。匾书“函不加封”四字。此公子不解其意,得意地带回府中。他父亲的一个清客看了,忙说这匾千万别挂出惹人取笑。原来这是一个带有歇后语意味的谜语,其谜底是“信口开河”。这位公子方自感受辱而羞愧不已。

郑板桥行酒令讽盐商

清代大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世称诗书画三绝,他也很喜欢谜语。

有一次,扬州城里有一个姓林的盐商过60大寿,大设筵席,遍请当地官绅名士,并借以攀亲接贵,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也给郑板桥送来了金字请帖。郑板桥无奈,便逢场作戏地应邀而至。

席间,大家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板桥提议道:“今日是林府寿筵,行酒令何不以‘林’字为题?”众人都说妙极。

于是郑板桥便举杯说:“林字拆成两个木,东边木升官,西边木发财。”盐商一听,又升官,又发财,真是喜庆如意,便连忙说:“依金口,依金口!”举起杯来干一杯。

席散后,有人提醒盐商说:“老爷,郑板桥那个酒令,并不吉利,你想,一边木加官字,一边木加才字,不正是‘棺’、‘材’吗?”

盐商一听气得昏了过去。

李奎元作画讽慈禧

山东烟台一带有个叫李奎元的画师,颇有名气。慈禧太后知道了,就召他进京作画。他不敢抗旨,只好带着徒弟前往。

进了颐和园,画师跟徒弟说:“这个老妖婆,对外害怕洋鬼子,对内作威作福,兴妖作怪,真是亡国的祸根,我要画一张揭露她罪恶的画。”

慈禧让画师在一架豪华的屏风中间画一幅画,准备摆在仁寿殿里。画师一个人在屋里,按早已打好的腹稿画了起来。他一连画了27天。徒弟们都暗暗为他捏了一把汗。

听说画作成了,慈禧非常高兴。她决定第二天亲自去看画。晚上,画师把徒弟叫到跟前,说:“老妖婆看了画,一定会大怒,非杀我们不可,咱们赶快走吧!”

于是,师徒一行连夜逃出了京城。

第二天,慈禧果然带着文武大臣前来看画。太监掀开幔帐,见画面上洋人列着长队,一派列阵情景。前面是一个小儿双手托起一个大红桃子。文武百官一见,无不齐声喝彩:“好一个仙童祝寿!好一个万国来朝啊!”可慈禧一看,先是点头,后竞频频摇头,接着便是大怒:“你们看了半天,知道这画是什么意思吗?这东西好大胆,竟敢含沙射影地骂我!”

原来这是一幅谐音画,画面上洋人列阵,小儿托桃,意思是说慈禧在侵略者面前临阵脱(托)逃(桃)。

狄青出谜讽刺众僧

狄青还没发迹时,生活十分贫寒,靠背着弓箭去林中打猎为生。山中树林里有座寺庙,庙里和尚大多势利,常借口他杀生渎佛,结伙抢他的猎物。一年元宵,四乡居民借寺庙办灯谜会,和尚们也挤在人群里凑热闹。狄青见了,赶紧写了个谜条给他们猜,其谜面是:

一人身背一张弓,两枝箭儿穿当中。

有人问我名和姓,我是和尚老祖宗。

和尚们见了,个个恼羞成怒,要拖他去见官,乡亲父老中也有责备狄青出言不逊的。狄青见状,不慌不忙地说:“我这是个字谜,不信我解给你们听。人加弓,弓里再穿二竖,不就是佛字?佛乃和尚祖宗,谁敢说不是?”

众人听他这一解,都说这个字谜制得极妙。

和尚们再无言以对,只得自认晦气。

纪晓岚“七鹅”讥庸臣

乾隆帝偶得一幅《百鹅图》,心中高兴,诗意顿生。

这一日朝罢,政事议毕,乾隆命侍人将《百鹅图》悬于殿上。

“众位爱卿,朕有一《百鹅图》,今日朝罢,爱卿各赋一诗,字数不限,形式不拘,不知众卿意下如何?”

殿下翰苑朝臣,个个畏缩不前,纪晓岚提笔便写:

鹅鹅鹅鹅鹅鹅鹅,

一鹅一鹅又一鹅。

群臣窃笑,这是何等诗文!

只见纪晓岚手握笔,看这般人等,又写:

食尽皇家千钟禄,

凤凰何少尔何多?

乾隆看罢称妙,而那些尸位素餐之辈、滥竽充数之徒,都低下了头,不敢看那张图和纪晓岚那首诗。

题匾戏赃官

从前,有个王府家奴出身的赃官,用贪污受贿的赃款,盖起一座大宅院,还请来一位名士给大堂题匾。这位名士不假思索,龙飞凤舞,写了“旦堂”二字。

赃官不解其意,名士说:“旦者,旭日东升也。”赃官连声叫好,忙请来工匠将这两个字雕刻在匾上,还鎏成了金色,悬于大堂正中。

过了几日,赃官恭请少主人恭王爷来园中做客。恭王一见这块堂匾,哑然失笑,赃官被笑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恭王说:“你这小子想想看,戏台上扮旦角儿的一上场,必先有个自我介绍,这介绍的头两个字是什么?”

“奴家。”赃官脱口而出。

“对喽!”恭王猛拍大腿,哈哈大笑:“这就是旦堂之本意呀。”

赃官被名士戏弄,一气之下将匾砸个粉碎。

士人寺门题诗

唐朝僖宗年间,有个来长安应试的士人向慕青龙寺大名,特地去参观。人到寺前,管门的和尚说今天有人借小庙请客,恕不接待。次日又去,答日今天有贵人来此烧香,恕不展敬。第三天再去,又阻以他事,无从人内。士人大怒,提笔在门上写诗一首云:

龛龙去东海,时(時)日隐西斜。

敞文今不在,碎石人流砂。

众僧看了,都不解其意。有个小和尚说:“此乃离合诗谜也。”即为大家解析道:“龛去龙,离合;时(時)隐日,离寺;敬去文,离苟;碎流石,离卒。合为‘合寺苟卒’,‘苟卒’谐‘狗贼’,骂我辈都是狗贼!”

青龙寺主持听这一解,即下令将题诗人追回来,可是哪里还找得见呢!

童谣中的谜语

汉献帝年问,京城洛阳流传着一首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据说,董卓失势的前一天,郊外有十几个孩子一起唱这首歌谣,歌声传到董卓的大帐之中,董卓听得清清楚楚。他赶紧叫人找来谋士李萧,问道:“这童谣主何吉凶?”李萧不敢说出实情,唯恐董卓一时发怒,自己人头落地。他便顺口说道:“只是刘氏当灭,董氏当兴。”董卓听后心中暗喜。

其实,这个童谣是一则谜语,是人们采用字形的离合手法构成的。“千里草”合在一起便是个“董”字;“何青青”原指董卓的专横跋扈;“十日卜”这是指“卓”;“不得生”也就是“应当死”。合起来便成了“董卓当死”。说明当时老百姓对董卓的怨恨,盼他早点死。

说来也真巧,第二天,董卓入朝时,司徒王允就让吕布将董卓杀死。这字谣儿歌也就由此流传开了。

三不别解

古代,有个名士带着妻子隐居在山里。地方官推荐他出山主管一县学政,他不干;乡绅们给他送去财礼,他不收;某典史把自己守寡在家的妹妹送去给他做侍妾,他不纳,还在茅庐前贴上了“不做官、不爱钱、不纳妾”的纸条。

后来,名士的名声上达天庭,皇帝下旨召他进京,授予大官职。从此,他弄权纳贿,妻妾成群。

这时,人们才用猜谜之道的反讥法,解开了名士“三不”的谜底。原来不做官作“嫌小”解,不爱钱作“嫌少”解,不纳妾作“嫌老”解。

庙祝揭谜笑奸商

从前,有三个奸商结伴做生意,都想占别人便宜,又生怕别人占了便宜,便一起在城隍庙前赌咒发誓。一个说:“我若使奸,从此姓儿颠倒写。”一个说:“我若是有诈,从此姓儿横着写。”第三个说:“我若耍刁,从此姓儿调过头来写。”

城隍庙里的庙祝听了觉得奇怪,要他们各报本姓。第一个说:“我的姓儿是土上倒土。”第二个说:“我的姓儿同你一样,只是再多两堵墙。”第三个说:“我的姓儿又同你一样,只是顶上出苗,地下连根。”

庙祝哈哈大笑道:“土上倒土是王,加两堵墙是田,出苗连根是申。原来你们的姓氏颠呀倒啊,全不碍事,你们这般发誓,还想城隍替你们作证?”

三个奸商见把戏被戳穿,只好抱头鼠窜而去。

梁启超妙批

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考官看了三篇蹩脚文章,按规定他必须排出一、二、三的名次,还得写上恰当的评语。他思索再三,提起朱笔分别在答卷上划等加批:“一等放狗屁”,“二等狗放屁”,“三等放屁狗”。

三份文章的批语都是三个字,仅仅排列的次序不同。其区别何在呢?

原来,一等作文者在考官眼中还算是人,仅是放了一次“狗屁”而已;二等作文者则似狗,但除了“放屁”之外,尚有看家本领;三等作文者则是专会“放屁”,别无所长的无用之狗。

妙语撵走秦桧

宋朝年间,抗金名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在黄天荡驻守。奸贼秦桧心怀叵测,不时蹿到梁府挑拨梁将军与岳飞两家的关系。韩氏夫妇十分愤怒,但又不便直言斥骂这祸国殃民的蟊贼,只是恨得牙齿咯咯响。

一天傍晚,韩世忠和妻子梁红玉,在军帐中一边对弈,一边商讨军机大事,二人正要议及要事,韩世忠窥见秦桧踱步进帐,躲在屏后的角落里偷听,不由得怒火顿生,自言自语道:

兖州无儿去,

下着无头衣,

泪水一边流……

文武双全的贤妻梁红玉会心一笑,接了下旬:虫子钻进布疋(ya)里!

秦桧一听,不由得一怔,赶紧灰溜溜地走了。原来韩世忠所云,是一个“滚”字,梁红玉接句,乃为一个“蛋”字。所以秦桧一听,方知露了马脚,只好溜走。

借鼓发怨气

南朝萧齐政权有位官员叫孙抱,形体肥壮,腰阔十围,因善于阿谀上司,成为油水最大的延陵任县令。老朋友高爽正困于贫穷,专程去延陵拜访,期望能得到资助。没料孙抱面对故旧,却十分冷淡,高爽见话不投机,一揖而出,孙抱连客也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