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
万代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据说后来有一个官人,路经此地,看见墙上的诗,又听说是一个9岁的小童所作,十分惊奇。一个9龄小童,能写出如此形象风趣、讽刺有力的诗作,实在是太难得了,于是特地召见了他。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孔庙的破败不堪。诗中所提的人物颜回,字子渊,因此又称颜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他安于贫贱,孔子十分称赞他的德行,封建统治者尊他为“复圣”,所以,一般孔庙也都有颜回的塑像;夫子,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封建统治尊他为“圣人”。
小诗人描写孔庙的破烂,写法非常独特。他没有直接去描写孔庙里殿宇如何破烂,而是通过颜回与孔子这两个塑像的感受和遭遇来表现的。
颜回在房子里抬头就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孔子经常受到雨淋,说明屋顶已破烂不堪,不能遮风挡雨了。他这样写,把颜回,孔子给写活了,好像他笔下的颜回,孔子不是泥塑木雕的偶像,而是两个活生生的人在那里受风吹雨淋,写得非常形象生动。
后两句十分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尊孔的虚伪性。那些“万代”“公卿”们都是孔门弟子,因读孔子的书而飞黄腾达了,但是他们不肯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禄来维修一下这位被他们奉为“万世师”“至圣先师”的孔子的庙。此诗恰当地说明了这些人言行的不一、心灵的肮脏,对历代公卿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华山诗
寇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出任宰相,在安定边境、富国强民方面,政绩很大。他幼年时父亲死去,家里很穷,却喜欢学习,上不起学,母亲便教他认字,慢慢地他便能自学读书了。后来,母亲辛勤劳作,送他进了私塾,在老师的教导下,他进步很快,年龄虽小但诗文写得很不错。
《华山诗》是寇准8岁时写的。有一次,寇准跟着别人去游华山(华山,又叫太华山,古称西岳,在陕西省东部)。华山山峰高峭,直插云霄。当他登上山顶时,同行的人说,你就写一首观华山的诗吧。寇准当即吟诵出了这首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诗人用夸张与写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华山的高大雄伟。“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只有蓝天高高在上,没有那一座山像华山这样高。华山固然很高,但远有比它更高的山,而寇准却说:“更无山与齐”,华山就成了天下第一山了。这就是夸张。
为了进一步形容华山的高,寇准又写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人站在高山顶上,红日当头照耀,显得离人很近;山间,白云缭绕,好像在脚下飘浮。这一近一低,写的是诗人的实际感受,突出了华山的高峻挺拔。
据说,在寇准的老师听到了这首诗后,十分惊讶地对寇准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是要当宰相的呀。老师之所以这么说,也许是因为他从这首诗里看出了寇准好像把华山比作宰相。
宰相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而华山则是在天之下,万山之上,周围的山都无法与它比高。二者有相近之处。
咏白莲
王禹偁(cheng),北宋初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聪明,又肯用功学习,所以在5岁时就能写诗作文,被人称作“神童”。
王禹偁5岁那年的夏天,太守府里荷花开放,太守和其他官员都来赏荷。对着如雪如银的白莲花,太守雅兴大发说:“太美了,如有人写诗歌赞那有多好!”这时跟随太守的一个官员说:“听说有个神童叫王禹偁,年龄虽小,诗做得不错,不如叫他来吟诗助兴怎么样?”太守立即同意,派人把王禹偁叫来,让他咏诗一首,赞美白莲花,王禹偁就写了《咏白莲》这首诗。
昨夜三更里,嫦娥坠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这首诗用了两个神话人物一个比喻来赞美白莲花。
第一个人物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就奔到月亮上去了。
第二个人物是冯夷,传说中水神的名字。这首诗把亭亭静放的白莲花比作一支玉簪,比喻确切美妙。这不是一般的玉簪,而是皎洁的月宫中美丽的嫦娥用的玉簪,这玉簪就更加神奇高贵了。嫦娥梳妆时不小心把这玉簪掉到人间,落在水池里,水神冯夷不敢据为己有,就双手捧出水面。
这首诗通过月中嫦娥和水神冯夷,构成了浪漫神奇的故事,“玉簪”写出了白莲花的形体亭亭,洁白如玉,“碧波心”写出了白莲花生长环境的清幽美丽。丰富的想像,美妙的比喻,写出了白莲花的丰韵神采,写出了白莲花的清秀脱俗,太守和在场的人们听后,也频频地点头称好。
赋老松
王韶,北宋人。他少年时在庐山东林裕老庵读书,庵前有一棵老松,他就以老松为题,写了这首诗。
绿皮皱剥玉嶙峋,高节分明似古人。
解与乾坤生气概,几因风雨长精神。
装添景物年年换,摆捭(bai)穷愁日日新。
惟有碧霄云里月,共君孤影最相亲。
王安石到江东做官时,见了这首诗,大加赞赏,从此与王韶结成了忘年交。
这首诗抓住老松的特点,歌颂了老松顽强高洁的品格。
这棵老松确实够老的:它表皮粗糙,枝干瘦削,老态龙钟;景物年年换,时事日日新,只有它经风历雨,巍然挺立,所经岁月是够漫长的了。
这棵老松更有坚强高洁的性格,它饱经风霜,不畏严寒,扎根瘠土,坚定不移。它品性高洁,志向远大,孤寂的身影与高天云里的明月,最为亲近。
此外,这首诗一反常人把志行高洁的人比作松树的写法,而是把松树比作志行高洁,有节操的古人,手法新奇,寓意深刻。
栀子花诗
蒋堂,宋朝人,少年好学,尤喜写诗。他6岁那年的春末夏初,他家院子里的几株栀子树开花了,洁白晶莹,很是好看。他父亲把他叫到院子里,指着栀子花说:“你就以此做首诗吧。”
蒋堂随口应允,思考了一会说:“庭前栀子树”,他父亲听了第一句,不高兴地说:“太平,太平,谁不知这是庭前的栀子树啊?”接下来蒋堂又吟了第二句:“四畔有桠权。”这一下他父亲可就生气了,连说:“蠢笨,蠢笨。”蒋堂没有理会父亲的神情,接着吟出了第三、四句。
蒋堂的诗刚一吟完,他父亲就咧开嘴笑了,说:“不错,不错,这后两句写得好,把前两句也带活了。”全诗如下:
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杈。
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
蒋堂的这首诗,前两句初看确实十分拙朴,特别是第二句,还给人以笨的感觉。但后两句却写得十分巧妙。
首先,它的比喻巧,把绚丽的花朵比作白玉,给人以洁白高雅之感;把累累的果实比作黄金,既写出了果实的颜色,又写出了果实在阳光照耀下的光泽闪烁。
其次,它的构思巧。本来栀子开花和结果不在一个时候,小诗人借助想像,把开花和结果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白玉似的花,黄金般的果,色彩丰富,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栀子树盛开的花凋谢之后,金黄的果实又挂满了枝头。
另外,对仗巧。“先开”对“未结”;“白玉”对“黄金”;“花”对“子”,十分工整巧妙。
菊诗
罗西林,宋代人,他的儿子没有留下名字,所以我们这里所欣赏的这首《菊诗》的作者,就常被人称作罗西林子。
据说,有一个读书人带着他的诗稿去见罗西林,只见罗西林家的门口有一个儿童横躺着正在睡觉,叫了好几声,他才慢慢坐起来。读书人说:“我要请你家主人给改改诗,你给我通报一声吧。”这个儿童说,把你的诗先拿来给我看看。我觉得可以,才能替你通报。
读书人听了,很觉惊奇,就说:“你想看我的诗,那必定也会作诗了,你先给我吟一首绝句听听,我再给你看。”这个儿童也不谦让,就叫读书人出题。读书人说,就以你刚才醒来抓头为题吧。儿童即刻吟道:“夜梦清鸾上碧虚,不知身世是华胥。起来搔首浑无事,啼鸟一声春雨余。”
他的诗是说,夜里梦见自己坐上鸾鸟飞上天空,飘飘然不知自己的身世是什么。一觉醒来搔搔脑袋,原来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只听得春雨过后的鸟雀一声鸣叫。读书人十分叹服,当他见到罗西林时,罗西林又拿出了这个儿童写的一首《菊诗》来,请他看,他这才知道这个儿童就是罗西林的儿子。
不逐春风桃李妍,秋风收拾短篱边。
如何枝上金无数,不与渊明当酒钱。
这首诗,题为菊诗,整首诗却没有提到一个菊字,但句句都在咏菊。
第一二句是说,菊花不随春风开放与桃李争奇斗妍,而是等到秋风起时在短篱旁边昂首怒放。这两句歌颂了菊花不媚世俗,不怕寂寞的孤傲品格。
三四两句,小诗人面对金黄的菊花突发奇想:这一树树的菊花不就是无数的黄金钱吗?只可惜却不能用来买酒喝。这两句,一方面写出了菊花的颜色,写出了菊花的缤纷盛开,另一面也暗含了小诗人对爱菊的陶渊明的同情。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一方面喜爱菊花,常常“采菊东篱下”;;另一方面,他也爱酒,但“家贫不常喝”。小诗人不无感叹感叹地说,尽管枝头菊花开放得如黄金一样,但是却不能用来给陶渊明当酒钱,惋惜的情感溢于言表。
阻拆寺诗
在我国有许多儿童小小年纪却凭着聪明机智战胜邪恶的大人物的故事,这首《阻拆寺诗》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在宋代的时候,有一个大官僚叫史弥远,很迷信“风水”,自己做了大官,还想叫自己的子子孙孙都做大官。于是就“派”风水先生给他物色一个可以使世世代代荣华富贵的好坟地。
这位“风水先生”出去找了几天,回来报告说:找到了,在一座叫育王寺的庙内。史弥远喜出望外,立即派人通知寺内的和尚,三日之内必须搬走,如若不然就要砍头问罪。往哪里搬呢?全寺的和尚们一个个垂头丧气,无计可施。这时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和尚站出来说:“不要怕,我能让史弥远不敢来拆咱们的庙宇。”大家问他有什么办法,小和尚说,你们看着就明白了。
接下来,小和尚写了这首诗,并召集许多小孩子,要他们到处去唱。
寺前一块地,尝有天子气。
丞相要作坟,不知何主意?
一传十,十传百,一日之间传遍了全城。史弥远也就没有再来赶和尚、拆庙宇、建坟墓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里说,育王寺前有一块地,人们曾经说:谁家的先人安葬在这里,后世就能出皇帝。这个史丞相要在这里建坟墓,不知道他打的是什么主意!言外之意是说,史弥远要他的儿孙来做皇帝,要推翻现今的皇帝。这还了得,要是让皇帝知道了,史弥远不砍头才怪呢。他哪里还有胆量来拆庙宇,赶和尚呢?
一首小诗,保全了一座庙宇。
咏蟋蟀
赵方,元代文学家。因为曾写过《东山存稿》一书,人们又称他东山先生。他4、5岁就开始读书,非常用心,进步很快,到8、9岁时就提笔写诗了。大概他12岁那年,7、8月间的那一天,他读书读得时间长了,身上有点疲倦,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叫声,时高时低,时断时续,多好听啊!他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一只蟋蟀在振翅高鸣。他仔细地看着,仔细地听着,一首咏蟋蟀的诗也就形成了。
赤翅晶莹何处归?秋来清响傍庭闱。
莫言微物无情意,风虎云龙共一机。
这首诗,第一句写蟋蟀的形态。红色的翅膀晶莹闪亮,它是要到哪里去啊?第二句写蟋蟀的鸣叫。靠着庭院房屋,在秋天的时节发出了一声声清脆响亮的叫声。
三四两句抒发小诗人对蟋蟀这种小生命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不要说这种小小的生命没有情没有意,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懂得,而实际上它跟那些走起路来带风的虎,飞起来腾云的龙一样,都有着共同的一种生机啊!这两句含着深刻的道理,说明人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但都是有生命的,在人格上都是一样的。
棋落水
王明阳,名守仁,字伯安,学者尊称为阳明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于余姚城内龙泉山北麓的瑞云楼。
幼年时的王阳明喜欢下象棋,废寝忘食,以至于不肯学习,荒废了课业。他母亲多次劝阻,他都听不进去。大约在他7岁那年,有一次他母亲一怒之下,便把他的棋子扔进了河里,他便写了这首诗,既表示了自己对棋子入水的惋惜,也表示了自己从此刻苦学习的决心。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这首诗写得很有情趣。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象棋给写活了。象棋中的“兵”“将”“马”“象”“炮”都被他赋予了生命,显得活生生的。
此诗的一二句交代了棋子入水的原因。象棋乐悠悠,孩子乐悠悠,终日迷恋下棋,家长劝阻不听,便把它丢了。
中间四句,写的是棋子入水的情形和自己惋惜无奈的心情。眼睁睁地看着“兵卒”、“将帅”“马象”坠河”“溺水”“随波”“逐浪”而去,他想打捞而不敢打捞,不打捞而又惋惜不忍的心情表现得非常明显。
最后两句是说,一声炮响,惊起了水中卧龙。这既是如实描写棋子入水,激起了波浪的情景,又是以“卧龙”暗指自己,表现母亲把棋子抛入水中,给自己教育和震动,立誓再不下棋,专心致志读书,要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这两句语义双关,十分精彩,是全诗的诗眼。
站在一旁的母亲见儿子吟出这样一首好诗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也就不好再下手打儿子,只是把王阳明拉回家中吃饭。
石灰吟
于谦,明代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在儿童时代就很有志向,因此他刻苦用功读书,在8、9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文,有“神童”称号。
在他12岁的一天,跟朋友们一起到山里去玩,见到人们在采矿,烧制石灰。他向采矿人仔细询问了石灰矿的开采、烧制过程。同行的人都知道他会写诗,就让他写一首。于谦就当即吟了这首诗。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行的人都夸奖他,说他诗写得不错,志向更不错,将来一定有出息。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石灰烧制过程的主要特点。从石头变成石灰,全靠烈火焚烧。烧石灰的目的,就正是为了取它的清白,用以粉刷房屋。诗人紧紧抓住“烧”字和“白”字,十分精炼地写出了石灰的烧制及其对人间的贡献。
咏物诗贵在有所寄托。这首诗托物言志,寄托了诗人崇高的志向和人生态度。诗中歌咏石灰,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将“清白长留人间”,便全都不怕,全都会“等闲”视之。诗人是用石灰表达了自己为了保持清白的气节,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志向和抱负。
赋瓜子皮
龙铎,明代人。在他12岁那年的冬天,他父亲的几位好朋友来到他家,围坐在一起谈诗论文。他母亲送来了瓜子、茶水,几个人就一边吃瓜子,一边喝茶水,津津有味地谈着。大概他们正谈到诗的题材时,其中有一位老先生,指着地上的瓜子皮,对龙铎说:“小孩,这瓜子皮能不能入诗啊?”龙铎说:“能”。
于是这位老先生就叫他当场以瓜子皮为题,作一首诗,顷刻之间龙铎就作出来了。
玉芽已褪空余壳,纤手初抛乍有声。
莫道东陵无托意,中间黑白尽分明。
那位老先生看了看,惊叹地说,这孩子将来必有诗名。
这首诗写出了瓜子皮的特点,因小见大,寄寓深刻。
第一句写萌芽时的瓜子皮。瓜子种到地里之后,萌芽时瓜子仁长成幼苗,长出地面,只剩下瓜子皮留在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