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7514200000035

第35章 智慧妙语(3)

秦桧用人

秦桧,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进士出身,在北宋时曾任密州教授、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南宋时曾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宰相、被封为太师,魏国公。

秦桧当权的时候,有个书生模仿他的笔迹,以他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去拜谒扬州太守。太守发现这是一封假信,就将那封信和人一起押送给秦桧。

秦桧见了此人,就给了他一个官当,当时大家都对此大惑不解。

于是有人问秦桧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此人有胆量敢以我的名义写信,必然不是一般人物。如果不用一个官职将他束缚住,他就会往北逃到胡人那里,或者逃到南方去为越人效力。”

没想到一直被人们所唾弃的秦桧竟然有如此的胸襟。

韩信忍“胯下之辱”

汉代的淮阴侯韩信,秦汉之际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出身微贱,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常食不果腹,以上别人家蹭闲饭度日,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后来韩信穷困潦倒到实在没了办法,只好把家传的宝剑也拿出来叫卖,谁知过了多日,竟没有人买。

一天,他正沿街游荡,忽然一群无赖挡住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个屠夫故意给他难堪,当众羞辱他说:“看你身材高大,腰佩宝剑,可却是懦弱无能之辈。你要是有种,就拿出剑来刺我,若是不敢刺,那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说完,两腿一叉,站在街心,挡住了韩信的去路。

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不久韩信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使敌手闻风丧胆,在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封淮阴侯。韩信把那位曾经侮辱过自己、命他从胯下钻过去的人找来,任命作巡城捕盗的武官。并且对他部下的各位将领说:“这位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又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忍下了这口气,才能有我今天这样的功业。”

大家风范

梁实秋,现代文学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上个世纪30年代,新月派理论家、时年25岁的梁实秋与年届47岁的“左翼”作家—鲁迅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的问题展开过一场震惊尘寰的论战。看这论战的双方,一个是刚涉文坛的初生牛犊,一个是久经沙场、执笔如刀的文坛枭雄。这不言而喻将成为一场不见血的恶战。

自古以来,大凡激烈的战斗,都会留下惨烈雄壮的遗迹!而这场战斗也不例外。恶战之终,给初涉文坛的梁实秋留下了终生未愈的伤痛!即便是他晚年在台北时,偶尔谈及此事,也是耿耿于怀,不能淡然置之!

中国有句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推而广之,说君子报仇五十年不晚也不算错吧!鲁迅,这个梁实秋的宿敌,早已驾鹤西去,此时的梁实秋倘来个口诛笔伐,鲁迅先生虽地下有知,又能奈何?

然而,没有,梁先生没有这样做。相反,每当提及鲁迅时,他都充满了敬意,他曾说过:“鲁迅的文章实在是写得好,老实讲,在左派阵营里,还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像他这样的人才……”

我不会打你的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革命家,公认的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位伟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被称为“中国国父”。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衫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

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

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利弊得失篇

曹操因何不杀刘备

三国时刘备来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刘备为豫州牧。

有谋士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且很得人心,关羽和张飞两位大将,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都甘愿为他尽忠效命。依我看刘备胸怀大志,谋略不可测度。古人说,一日纵敌,数代之患。现在不早点儿除掉他,必为后患。”

曹操点一点头,又征求郭嘉的意见。

郭嘉说:“这种想法有道理。不过话说回来,明公你现在起兵的目的,是为百姓铲除残暴的邪恶势力,以真诚和信誉来号召天下豪杰帮助你建功立业。刘备有英雄之名,因为走投无路才来投靠你,假如这时杀了他,虽然能够免除一个后患,但是就要背上妒贤害能的骂名,使普天下英雄灰心,把所有想来投奔你的人才都吓跑,到那时你用谁去平定天下呢?值此安危之际,你不能不考虑其利弊得失。”

曹操说:“讲得好!”

曹操明知刘备胸怀天下,日后与自己必有一争,仍然听从劝告,为了获得天下英雄之心而留用他。在曹操这儿,不拿信用当儿戏,不做失信于天下的事儿,并不是因为他品格如何高尚,其不过是为了达到聚集英雄豪杰为自己服务,有效地号令天下的目的。

因为曹操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欺骗别人一次,所付出的代价都可能是无可挽回的。

国君与车夫的对话

从前,郭国的国君出逃在外,他对为他驾车的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把清酒献上。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又送上干肉和干粮。

郭君问:“你怎么准备的?”

车夫回答:“我储存的。”

又问:“你为什么要存这些东西?”

车夫又回答:“为您出逃路上充饥解渴呀!”

又问:“你知道我将要出逃吗?”

车夫说:“是的。”

“那你为什么不事先提醒我呢?”

车夫回答说:“因为您喜欢别人说奉承话,却讨厌人家说真话。我想过规劝您,又怕自己比郭国灭亡得更早,所以我没有劝您。”

郭君一听变了脸色,生气地问:“我所以落到出逃的地步,到底是为什么呢?”

车夫见状,连忙转变了话题,说:“您流落在外,是因为您太有德了。”

郭君听后又问:“有德之人却不被国人收留而流落在外,这是为什么呢?”

车夫回答说:“天下没有有德之人,只有您一个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郭君听后喜不自禁,趴在车前横木上笑起来,说:“哎呀,有德之人怎么受这等苦哇?”他觉得周身劳累,就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车夫用干粮垫在郭君头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后来,郭君死在田野里,被虎狼吃掉了。

郭君在穷途末路之时,仍不能体会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车夫的一片赤诚之心,仍改不掉喜欢听奉承话的毛病,由此可知,他的失败不是偶然的了。

杨修惹杀身之祸

东汉末年,皇叔、左将军、宜城亭侯刘备和军师诸葛亮率兵攻打汉中,守将曹洪、张颌节节败退,数关失守,曹洪抵敌不住,求救曹操。

曹操闻讯大惊,亲率40万大军至汉中迎战刘备。双方在汉水一带屯兵,形成对峙局面,又被诸葛亮伏兵十余路前后夹击,三军锐气堕尽,曹操进兵不能,退兵又怕人耻笑。

一日夏侯淳入帐问夜间号令。曹操一眼看见桌上那碗鸡汤,心有感触便说:“鸡肋。”号令传到当时的行军主簿杨修那里,杨修即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返程。夏侯淳不解,亲自往杨修处细问。

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惹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夏侯淳闻之曰:“先生真知魏王心腹。”也下令所有军士准备行装,并告诉所有军士来日必班师,免得大家到时惊慌,提前收拾。

曹操得知后大怒,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之罪名把杨修杀了。

人要聪明,但必须知道何时何地该使用你的聪明。有时即使真聪明,也要有所收敛。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智若愚才是一种人生哲理。

不说人之过

春秋时期,晏子手下有个人叫高缭。他在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一直以来都是很小心,为人也非常谨慎,为官三年以来没有犯过错。

可是突然有一天,晏子没有任何的原因就把他辞退了,

有人对晏子说:“高缭为你做事已经3年,从来没有办错事,你不给他奖励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将他辞退,似乎太过分了吧。”

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荒丘的福音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名臣,在他重病缠身的时候,他告诫儿子说:“大王有很多次要赐给我封邑,我都没有接受,这样做是为了在我升天以后,大王会给你封地。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你千万不要接受土地肥美的地方!在越国和楚国之间有一块荒丘,那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那个地方名声不好,土地也不肥。因为楚国人信鬼神而越国人也把祈求鬼神赐福避祸当作常事,因而他们都不会争夺这块“不祥之地”。你可以靠这块土地来成就你的事业。”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赐给他的儿子一些肥美的土地。他的儿子没有接受,只请求将“寝丘”那块荒地封给自己,楚王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结果一直到汉代,孙氏家族在那里一直得到繁衍。

人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舍去长远的利益,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国有三不祥

从前,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看作不祥之物。

有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刚爬上山头后,他手持弓箭,去寻找猎物。突然一阵狂啸,从草丛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吓了齐景公一大跳,一伙人跌跌爬爬地扶着齐景公逃到山沟里。

他们在山沟里没走几步,又见一条水桶粗的青皮蟒蛇盘在岩石上,恶狠狠地不断朝他们吐着毒芯。

一天打猎受了两次惊吓,齐景公感到非常扫兴,什么也没有捕捉到。就惊魂未定地返回了。回到宫中,齐景公急忙把晏子叫来问道:“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看来下次外出还需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啊!”

晏子回答说:“出门选择吉日纯粹是虚妄之言,大王不要被蒙骗了。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猛虎、毒蛇都不算在内。”

景公问道:“是哪三不详?”

晏子回答道:“一是国家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大王不去选拔,不想知道;二是大王知道了有德才兼备的人,也不愿录用;三是大王虽然录用了贤明的人才却不肯信任他们。所谓不详尽在于此,至于今天上山见虎,那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那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同国家有什么关系呢,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齐景公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在晏子的辅佐下,齐国的朝政有了很大的起色。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善于发现、使用和信任人才,甚至糟蹋人才,这对国家的损害是无法估计的。

焚券市义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的相国。由于他待士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孟尝君养了很多的门客,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邑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耗费。

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意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

冯谖到了薛邑后,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穷困,又适逢灾年,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啧有怨言。于是,冯谖召集了邑中的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了,从今往后,再不催还!”

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了一把火,把债券都烧毁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一个个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甚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

以信取胜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归国即位,任用管仲、鲍叔牙、隰朋等贤人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安抚百姓,加强军事实力,因此齐国逐渐强大,开始吞并邻国。

齐桓公五年,桓公派兵攻打鲁国。鲁庄公派大将曹沫迎战齐国,结果连连失利。眼看着齐军即将打入鲁国的国都,鲁国已有亡国的危险,鲁庄公害怕了,向齐桓公请求割地求和,齐桓公同意了,于是双方会盟于柯地。

齐桓公正与鲁庄公坐在盟坛上谈判,突然鲁国的大将曹沫拿着匕首劫持齐桓公。这一突发事件,使齐桓公的左右一时都愣住了,不敢轻举妄动。

这时只有齐国的丞相管仲没被突发事件吓倒,他沉住气问曹沫:“你这是要干什么!”

曹沫回答:“齐强鲁弱,你们以强凌弱,强占我们鲁国土地,太欺负人了!我现在就要求归还那些土地。”

齐桓公出于无奈,只好答应全部归还鲁国侵地。曹沫于是放了齐桓公,扔下匕首,走下盟坛,神色不变。

齐桓公脱离危险后,气得暴跳如雷,认为鲁国这是在搞人身威胁,所以刚才答应归还土地的事也是迫于无奈,现在可以反悔了。

管仲劝他说:“现在我们是在诸侯面前答应了别人,如果因为贪图小利而失信于天下诸侯,我们就会处于被动,孤助无援,不如归还侵地,以此来取信天下诸侯,树立我们齐国的信誉。”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再仔细想想现在的形势,于是决定把战胜得到的土地都归还鲁国。

齐国因此威望大增,诸侯闻知,都认为齐国守信而愿意归附,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有所为有所不为

刘绍棠,当代著名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被誉为“文坛奇才”,是孙犁之后“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为人风趣幽默,思维敏捷。

一次,南开大学请刘绍棠去作报告。当刘绍棠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每个阶级的作家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

有个女学生听后,写了一张条子:“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不能苟同。请问: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着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

刘绍棠读后,微笑着对这位写条子的女同学说:“我想看看你的学生证,上面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疮的照片?”

女同学迷惑不解地问:“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多么难看呀,我怎么会去拍这样的照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