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7S倍速学习法
7516700000036

第36章 S倍速分析力(SUPER ANALYSIS)(6)

为了提高我们的质疑和分析能力,可以运用一种打破习俗的心态来练习,思维训练师称之为“乔治热身练习”,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习惯中的合理部分与不合理部分。

我们常常会把一切习惯当做理所当然,殊不知许多偏见就是这样形成的。请想一想,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项目,有“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之分,为什么?有什么道理?是不是该颁奖给“最佳白人男演员”,“最佳黑人男演员”或者“50岁以上的最佳女演员”?这种奖听起来不是很荒谬吗?没错,但是以性别来划分奖项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不也一样荒谬吗?但是我们愿意接纳它,其原因不外乎习以为常,从没想过要质疑。如果一件事情在我们生下来时就已经存在,我们自然会把它归纳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英国没有王室,难道英国人会在投票时,把设立王室列入其中吗?

该如何避免习以为常、不加深思的坏毛病?这就需要“质疑”,分析理解的一个大问题就在于此。在质疑时,一般按照“肯定--否定--存疑”的逻辑顺序进行。

思维的“肯定视角”就是,当头脑思考一种具体的事物或者观念的时候,首先设定它是正确的、好的、有价值的,然后沿着这种视角,寻找这种事物或观念的优点和价值。

思维中的“否定视角”则正相反。否定,也可以理解为“反向”,就是从反面和对立面来思考一个事物,并在这种视角的支配下寻找这个事物或者观念的错误、危害、失败、缺欠之类的负面价值。

对于某些事物、观念或者问题,我们一时也许难以判定,那就不应该勉强地“肯定”或者“否定”。不妨放下问题,让头脑冷却一下,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分析和判断。这就是“存疑视角”。

视角是什么

视角,即是人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时所站的立场、所持的态度,最重要的是用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动态、静态、肯定、否定、时间等。在此,主要讲述两种视角。

1.不同观点的视角

在我们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考虑一种视角--具备不同观点。我们对不同的观点口惠而实不至,这通常意味着,我们认识到人们有不同的议事日程或目的或欲望。不过,更为重要的是,生活的经历和个人的训练也许的的确确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对一个人来说,旧居住区只是看起来破旧而已,他或她需要一座新房。对另一个人来说,又大又旧的家很有特色,它们低廉的价格表明有一次有利可图的翻修机遇。可以说,我们不仅对自己所见到的东西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且实际上也是以不同的方式看问题。认识到自己的视角和别人的视角是如何被观点所影响,有助于人们消除在分析问题时个人的盲点与偏见,也有助于理解别人的行为。

研究表明,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分析理解有可能是不同的。某一文化认为是聪明的东西在另一文化中可能是愚蠢的,反之亦然。通常我们可以从人们针对自身文化习俗的各种笑话中了解各种文化间的差异。

下面是亨利在西班牙为一群教授讲学时听到的一个笑话:

一位短途送货员到一家大学给托雷斯教授送一个特别的包裹。在询问了该系秘书后,他了解到托雷斯教授刚巧不在,但很快就会回来。于是,他坐下来等教授。他等了1小时,两小时,1天,1周,1年,两年,也不打扰别人。最后,3年过去了,而该系则聘请他担任了教授。

每个人都喜欢这个玩笑,并知道它的确切含义。在西班牙的大学中,要想达到顶峰,你得凡事充耳不闻,缄口不言,最重要的是不能有任何抱怨。如果你不兴风作浪,不得罪任何人,你一生也就平稳了。

这显然就是西班牙式的聪明举止。法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法国强调的是推销自己,为自己赢得声誉。这些笑话中所体现的文化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视角之间的观察方法的不同。

2.时间视角

视角的变化对分析可以起决定性作用,它涉及从不同的时间坐标看待事件的问题。

我们倾向于把我们坐着钓鱼的河岸视为空间中固定的地方--这岸边看起来好像是盖房屋的好地方。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坐标上,我们会看见那个地点周期性地被水灾淹没,水位有6米深,而且河流每隔一段时间改变一次河岸。

另一个例子是:

美洲南部的屏障岛在南端顶部经常被腐蚀,而在北部的顶端处某些地方以每年超过1米的速度淤积增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理应十分谨慎地考虑把旅馆建在何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在过去50年间由于下沉已失去了大片陆地,因为来自密西西比河的沉积物已经被堤岸改变了路线,尼罗河三角洲也同样日益缩小,因为沉积物被大坝拦住了。

如果我们选取的时间视角太短,其结果往往是我们无法分析出究竟在发生什么事。

如果我们观察一会儿自己的后院或花园,我们也许只见到一只鸟飞来飞去,其飞行运动似乎很随意。如果连续观察几个小时,我们或许会看到这只鸟反复回到同一棵树上,并且会看出它在垒窝。

蚂蚁爬行看起来好像很随意,但长时间观察后我们或许会注意到,当一只蚂蚁从有大量食物贮备(一根落地的香蕉或一只死亡的甲虫)的地方返回时,其他蚂蚁开始按照同样的路径爬行,并且也会找到食物。

从短期的视角来看,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好像总是在改善交通状况。然而从较长的时段来看,恰巧发生的事是,人们开始远离他们工作的地点(特别是远离城市中心),这增加了他们驾车的需要,降低了他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能力。其最终的结果是公路上无可奈何地挤满了小型公共交通工具(想想洛杉矶的情形)。在所有这些情况中,短期的观察证据提供的信息很少。

什么叫“懂得”

每个人的分析能力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导他从某一个特定的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看待一个问题的方式常常受到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假设你想从一个岛航行至另一个岛,如果你是个地道的西方人,就可能计划使用航海图和航行设备来达到目的。但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着居民就会嘲笑这种所谓的航海技术,甚至对去别的岛这种行为感到莫名其妙。在他们看来,每个岛屿皆是漂浮着的,沿着海洋不断地漂流。从一个漂流着的岛上到另一个漂移的岛上,他们不是按通常意义上的“去”,而是坐在他们的小船之中,观察洋流的变化和水的颜色,然后在目标岛漂过时“抓”住该岛。以启发式的分析方式解决问题,其方法并不是惟一的。

先请读者做一个小测验,请看下面的问题:

谁说过“我惟一的遗憾是只能把一次生命献给我的国家”?

要是外国人来侵略了,用什么信号可以将这一消息从高塔上传给国防部?

在童话中,灰姑娘的拖鞋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很多人能轻松地回答这些问题。但是,轻易肯定自己“懂”的人往往是答错了的!问题在于,我们自认为知道的事情,不一定是我们“懂得”的事情。我们可以认为自己知道,可以认为自己不知道,可以大声宣称自己知道,而实际上根本不知道。我们的想法不一定构成知识,除非它们与事实相吻合。显然,我们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并不懂的情况,阻碍着我们的有效分析。任何一个人,当他认为自己知道时,还是应当进行认真调查或听取反证。我们要重视“知”的动态性质--我们是怎样“知”的,以及哪些知识是最有价值的。

就我们目前所接受的知识来说,通常我们能分析、能弄懂的真理是在简单性中发现的,一旦被复杂化,我们的分析能力就会超负荷运转,反而会阻碍自己的理解。

一个简单的设想带来巨大的成功,在科技史上是常有的事。当有人因此而名利双收时,很多人都会懊丧不已:“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布置一间“黑房子”,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啊!为什么在近代光学研究队伍中偏偏就只有牛顿首先这样做呢?

也许是因为这过于简单,很容易被从事科学研究这种高深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而牛顿,一方面,他当时还只是一位研究生,玩一玩“十分有趣”的游戏也无伤大雅;另一方面,牛顿一个最着名的分析方法,就是他本人一再强调的--真理是在简单性中发现的,而不是在事物的多样性和纷乱中发现的。

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简单性原则,又会发现它其实并不简单。说明这个问题的更好例子,也许还是那个在全世界流传了200多年的“苹果落地”的故事。

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一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对这样简单的事,除了好奇的孩子之外,很少有人去思考,很少有人去发挥他的想像力。而牛顿的思绪则被这个落地苹果轻轻地一敲,就以超越光速的速度飞到了月球上,飞到了太空之中。最后以此为突破口,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所以人们常说,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成了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苹果落地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自然奥秘,伽利略实际上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其《关于两大宇宙系统的对话》一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他能够教给我什么是使地上万物落下的原因,我就可以告诉他地球运动的原因。”弗兰西斯·培根在其名着《新工具》中更为明确地把物体落下的原因归之于地球的“吸引”。伽利略和弗兰西斯·培根都是科技史上的巨人,他们都认识到了物体落下的巨大意义却没有在引力问题研究方面取得像牛顿那样大的成就,表明“苹果落地”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