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境内的各民族进行多次普查识别。经过科学的民族识别,在当代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其中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有10.4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96%;其余55个民族,人口大约有911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因其人口所占比例较少,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就习惯于把汉族以外的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万人以上,人口在千万人以下,百万人以上的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布依族、侗族、白族、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等17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柯尔克孜族、景颇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等15个民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等15个民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5千人以上的有:独龙族、鄂伦春族、门巴族等3个民族;人口在5千人以下的有: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等3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只有2000多人,这是因为在未定边界上有部分珞巴族人口无法统计在内。高山族人口因缺台湾省的统计资料,没有计算在内。
当代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起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早在1百多万年以前,我们的远古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过着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影响的群居生活。自5千年前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从夏代到秦的统一,我国就以一个多民族国家出现于世。
第二节 中国民族的发展演进
在夏朝前后,最先形成民族和进入阶级社会的是夏族,或称华夏。夏族建立的夏朝(或称夏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即是第一个国家政权。
夏族居住在中原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较好等原因,发展较快。在夏族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居于夏族四方的民族被称为“四夷”,又按方位与民族情形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据《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革是,北方曰译。”所云“中国”,即夏族居住地区;“不火食”,即是生食,很落后;“不粒食”,即不食五谷是狩猎畜牧。五方语言不通,由“寄”、“狄革是”、“译”翻译。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四方民族族群,各方民族族群包括了众多的民族。夏商周时期,“华夏”的四方民族族群,根据甲骨文和有关文献记载;东夷民族族群:夏时有山禺夷、莱夷、淮夷、风夷、黄夷、于夷、白夷、玄夷、阳夷、方夷;商时有兰夷、尸方、儿方、人方;周时有淮夷、徐戎、奄、蒲姑。这些夷人,多是居住在今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和安徽淮河流域。众东夷人与夏族的关系甚为密切,到春秋战国时,便多融合于夏族了。秦汉以后的东夷,则是指的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的民族。北狄民族族群:夏时有畎夷,皮服岛夷;商时有董育、狁、鬼方、犬戎、土方等;西周时有董育、犬戎;春秋时有壮戎、赤狄、白狄、长狄,战国时有胡、楼烦、匈奴等等。西戎民族族群:夏时有崑仑、析支、渠搜;商时有西戎、氐、羌等;西周时有众戎、混夷,春秋时有氐、羌、义渠、大荔等。南蛮民族族群:夏时有三苗、卉服岛夷;商时有荆、庸、微、蜀、濮、越等;周时有荆蛮、蜀、巴、百濮、百越等等。
秦汉时期,中国各民族在先秦五大民族族群的基础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全国性的比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时期夏族发展变化很大,到汉时逐步改称汉族,夏族改称汉族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各民族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四方的民族族群,有的进入奴隶社会,有的仍是漫步在原始社会。这时期四方民族族群情形:北方出现和形成了匈奴(又称胡)丁灵、浑庾、屈射、鬲昆、新犁等族体;东北方形成了东胡、乌桓、鲜卑、朝鲜、夫余、高丽、挹娄等族体;西域(今新疆地域)先后形成了五十多个城邦和乌孙等族;西南方出现和形成了众多的氐羌和西南夷;南方形成了百越系和百濮系等族。四方民族族群中,北方匈奴于秦末汉初征服了北方各族建立起强大的匈奴帝国,后因与汉朝战争失败和内部纷争,势力衰落,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降汉,北匈奴与汉朝争战失利后,远徙西北、中亚至罗马境内。东北鲜卑在匈奴势衰之后,发展成为北方强大民族,经历东汉的发展,在晋和南北朝时建立了一系列国家。西方氐羌分为很多支系,《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自爱剑后,子孙支分。几百五十种。”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青藏高原及四川西部地区。南方百越于秦汉时形成了几个较大的民族体,如于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变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政治分裂,战争频繁;民族大混杂、大融合。这时期中国相继出现和存在的较为显着的少数民族,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柔然、高车、铁勒;东北有夫余、高丽、挹娄、勿吉;西域有众城邦和乌孙;西方有氐羌、吐谷浑;南方和西南方有蛮、僚、俚、乌蛮、白蛮等。这时期,一些民族相继建立了民族国家:鲜卑族建国有燕、西秦、南凉、北魏、北齐、北周;匈奴族建国有汉、前赵、北凉、大夏;羯族建国为后赵;氐族建国为前秦、后梁;羌族建国为后秦;巴氐族建国为成(或称蜀、汉)。
这些国家,前秦、北魏、北周三国,起了不小的历史作用,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当时的几个强大的民族,鲜卑族后来大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改称契丹,一部分改称为奚。匈奴族加速汉化,至隋唐之际还未汉化的一部分称为稽胡,至唐中期稽胡之名也不复见。羌族部分融合于汉族。羯族全部与汉族融合了,其后已不再见于史籍。
隋唐时期,又出现了全国统一的局面。隋唐王朝是以汉族为主建立的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这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东北有契丹、奚、靺鞨(勿吉)、室韦、高丽、渤海(靺鞨一部);北方和西北有铁勒、突厥、回纥、薛延陀、黠戛斯;西方有吐蕃、吐谷浑、党项羌等;西域有众城邦;西南有乌蛮、白蛮、金齿、银齿、濮等;南方有俚、僚、苗、瑶、洞蛮。在这些民族中,有几个民族势力较强大,并相继建成区域性民族政权。突厥、回纥、吐蕃、渤海、南诏诸国。突厥族,原为一部,北魏时击灭柔然和征服其他各部后,于北齐北周时建立了突厥汗国。隋唐时分裂为两国,存在两百多年,于唐天宝年间被回纥所灭。回纥(后改称回鹘)族,亦为敕勒一部,击灭突厥后建国,存在一百多年,后被黠戛斯所灭。回鹘汗国灭后,其民一部分迁居河西走廊,称甘州回鹘,宋时为西夏所灭。吐蕃源于古羌人发羌、唐旄两部,隋唐时征服和统一了今西藏地区,又征服了川西和青海羌人吐谷浑,建立了奴隶制帝国,存在两百多年,于唐宣宗时衰落分裂,在西藏者分成四部分,在青海等地的分为众多的大小群体。滇西乌蛮、白蛮于唐初建立南诏国,统一了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实行奴隶制度。靺鞨一部和部分高丽人于唐武则天圣历年间,在东北建立了渤海国,共历329年。
五代十国虽然仅有53年时间,但这却是中国的又一个大分裂时期。在这时期也有几个民族建立了区域性的国家:契丹族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地方建立了辽国;乌蛮、白蛮在云南原南诏废墟上先后建立了长和国、天兴国、义宁国;突厥在西域(今新疆)建立了高昌、喀喇汗等国。
宋朝是以汉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这时,汉族已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阶段,其他的民族也都有着较大的发展。这时期的少数民族,东北有契丹、奚、室韦、渤海、女真等;北方有乃蛮、阻卜(鞑靼)、沙陀、蒙古各部;西北有党项羌、突厥、回鹘(畏吾儿)、黠戛斯等;西方和西南有羌、吐蕃、乌蛮、白蛮、施蛮、顺蛮、么些、和泥、寻传、峨昌、撬、茫、朴子、望等;南方有苗、瑶、僚、伶、仡佬、僮、黎、畲等。这时期少数民族对宋朝社会作用和影响较大的是契丹、女真、党项羌、白蛮、回鹘等族。契丹族,居于潢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于唐末正式建国,国号契丹,后改称辽。辽建立了东至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涿州(今河北涿县)的多民族国家,辽存在了约两百年。女真灭辽后,一部分契丹人迁西域建立喀喇汗国(西辽),又存在了约一百年,为乃蛮和蒙古所灭。女真族,为唐时黑水靺鞨,居于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灭辽后建大金国,史称金朝。金存在约一百年,为蒙古所灭。党项羌族,唐末形成独立政权,北宋景佑年间正式建国,称西夏。西夏据有今宁夏及其毗邻的蒙古地区,存在约三百年,后为蒙古所灭。白蛮(族),于五代后晋天福初建立大理国,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县旧城西),辖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部等地,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灭其国。
元朝是以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王朝,国家空前统一。自此后,在民族地区基本上再也没有出现大的民族国家政权。这时期的少数民族:东北有蒙古、契丹、女真、水达达、吉烈迷、兀者、骨嵬等族;北方是蒙古(族)的主要居住区,居住在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西北和西域有畏吾儿、哈密立(族源不详)、哈剌鲁、康里人和蛮人(属突厥族)、粟特、斡端(又称忽炭人)、乞儿吉思(宋时称辖戛斯)、月即别、曲先等族;西方(西藏)为吐蕃人(藏族);西南方有焚族、金齿、白蛮、乌蛮、末些、卢蛮、西番、俅人、斡泥、峨昌、回回、蒲蛮、僚人、仲家、洞蛮、土僚、苗人、佯黄、木佬、龙家等族。这时期蒙古族起了杰出的作用,建立了元王朝。蒙古族源于隋唐时的室韦,居漠北草原。唐时称“蒙兀室韦”,辽金时称“萌古”。金后期,蒙古完颜部强大起来,征服漠北各部,建立大蒙古国。随之西征服西域畏兀儿政权,南灭西夏、金、大理、南宋,招服吐蕃,建立元朝,统一了中国全境。元朝的统一,是中国第一次全国大统一,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蒙古国被明朝所灭。后蒙古族主要部分仍居北方,与明朝相对峙。
明朝时期,这时期的中国社会是由封建经济的复兴到崩溃和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时期。这时期的中国各民族,各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各族的居住或游牧地区基本固定了下来。他们是:东北有女真、锡伯、赫哲、毕喇尔(鄂伦春)等;北方有鞑靼(时称蒙古)诸部、索伦、达呼尔等;西北和西域有回部、畏兀儿(由回纥、回鹘等演变而来)、阿萨(突厥人、乌孙人、蒙兀儿人融合体)、月即别、乞儿吉思、瓦剌等及二城邦(叶尔羌汗国和吐鲁番);西方(今西藏)有西蕃等;西南有罗罗、僰人、么些、鞑靼、回纥、西蕃、栗些、和泥、西番、怒人、俅人、峨昌、结些、回回、百夷、哈瓦、蒲蛮、仲家、狄人、洞人、仡兜、苗人、瑶人、佯黄、木佬等;中南和东南有土蛮、苗蛮、僮人、洞家、瑶人、畲人、黎蛮、仫佬、水家、茅滩、高山番等。东北女真在这时期有巨大的发展,明初,女真人分布于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东至于海。被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部分。明建立辽东、奴儿干(今黑龙江下游、直属中央)等指挥使司及卫、所等各级行政机构,以管理女真地区。并在抚顺、宽奠(今辽宁宽甸)等地开设马市,以便女真各部互市。明万历十一至十六(公元1583-1588年)年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建立“后金”政权。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改“后金”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