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44

第44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4)

(二)拉比犹太教发展时期

随后,在罗马人的残酷统治下,阶级矛盾开始激化,犹太教内部产生分化。与此同时,犹太教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一神论宗教,随着犹太人的大流散而传播到世界各国,此时进入拉比(拉比:指精通犹太教律法及经典的学者)犹太教时期(公元70~630年)。这一时期的犹太人以巴勒斯坦和巴比伦为聚居中心,对内部组织结构做进一步完善,建立起犹太社团最高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拉比公会。这时,拉比们注重对律法和经典的研究和整理,先后编成《巴勒斯坦木德》和《巴比伦木德》,其地位与重要性在犹太教仅次于《圣经·旧约》,对后来犹太教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三)中世纪犹太教发展时期

随着伊斯兰教在西亚的兴起及基督教在欧洲取得相当统治地位,犹太教的发展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发展时期(公元7~17世纪)。这一时期,犹太教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统治者不允许分散在欧洲各国的犹太人拥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处处受到压迫,失去了最基本的公民权,并被驱赶进专设的“隔离区”。在伊斯兰世界,他们一直被列为次等公民,作为犹太人宗教的犹太教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在此情况下,犹太民族的意识没有消沉反而增强,出现了许多新思潮。如反拉比派的卡拉派和受反拉比派影响的神秘主义思潮等不断涌现。此外,受当时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中世纪犹太教出现了许多犹太教神学家,其中最着名的是摩西·迈蒙尼德,他运用新的神学论证方法,将犹太教信仰归纳出13条,成为以后正统犹太教的规范性信条。

(四)近现代犹太教发展时期

17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犹太教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尤其是西欧的启蒙运动及法国大革命,不仅深刻影响了犹太教理性主义,而且也促使犹太人在欧洲各地获得了公民权。这一时期犹太人着名思想家有斯宾诺莎和摩西·门德尔松。他们的主张对现代犹太教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摩西·门德尔松还把《摩西五经》译成德语,为犹太人接受欧洲语言和进入现代全球生活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当代犹太教发展时期

当今世界,犹太教受到现代化的冲击而继续发展,在发展之中形成了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三大派别。

——正统派:坚持犹太教的原始信仰与传统的律法和礼仪。他们根据《摩西五经》和《塔木德》规定出犹太教的613条规则,不许多也不许少,否则就被视为异端。这个正统派中间又存在三个支派,即极端正统派、现代正统派和哈西迪派。

——改革派:与正统派相对立,是近现代犹太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主张对传统犹太教进行改革,包括弃除犹太教的一些传统的信仰、律法和习规,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时代思潮。

——保守派:介于正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开明派。主张协调犹太教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坚持传统信仰的前提下变革律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倡将犹太教、犹太文化和民族主义融为一体,积极拥护犹太复国主义。

3.犹太教的基本信仰

犹太教开始之时,没有成文的信条和系统的神学理论,但十分注重约束现世生活的律法书。概括来讲,犹太教基本信仰大致有以下四点:(1)信仰崇拜独一神耶和华,犹太教的核心是相信宇宙只有一位而且是唯一的上帝——耶和华;(2)信仰以色列民族是与神立约的“选民”;(3)信仰《律法书》代表了神的旨意,这方面集中体现在“摩西十诫”中;(4)相信救世主弥赛亚将拯救以色列民族及全人类。12世纪,经犹太教神学家迈蒙尼德总结的犹太教信仰13条被后人广泛接受。

4.犹太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1840年以前来中国的犹太人

史料证明,无论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在中国定居、从商、生活,足迹遍布中华东西南北。唐代便有犹太人从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一些主要商业城市。

到了宋朝,来华经商的犹太人增多,定居在开封等地。

元代,犹太人作为色目人的一部分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元代来华的犹太人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形成巩固的社团。元代在中国的统治不到100年,这些犹太人在他们所依附的蒙古贵族政权被推翻之后就失去了其优越的地位,他们的后裔随同其他色目人逐渐融合在中国的满、回、汉族之中。

19世纪以前,除了开封犹太人社团外,中国一些其他地区也曾先后出现过犹太居住区。这些地区包括杭州、广州、北京、宁波、宁夏、扬州、泉州、南京、洛阳、敦煌、长安、新疆、西藏等。

(二)近代以来侨居中国的犹太人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犹太人社区出现在上海。1840年以后来华的犹太人与开封犹太人不同,他们是侨居中国的外国犹太人。他们有自己的社区机构,从未与中国人生活融合在一起。

1862年在上海经商的犹太人建造了第一座犹太公墓。1887年来自巴格达的沙逊家族犹太人,在上海兴建了第一座犹太教会堂——埃尔犹太教会堂,开始宗教聚会活动。1933年前后,约有近2万名讲德语的中欧犹太难民来到上海,他们在经济上一直不能独立,始终依靠巴格达和俄国犹太人社区的援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对中国犹太人社区的影响极大。首先是纳粹政权的反犹政策造成数万犹太难民涌入上海,使上海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犹太难民收容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在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以后,侨居中国的绝大多数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其他人去了美国和澳大利亚,但仍有约800名犹太人留在上海,数百名犹太人留居中国的东北、华北、新疆等地。

二、印度教

印度教也叫“新婆罗门教”。从信仰人数上讲,是世界上仅次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宗教,但在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方面,则排在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的后面。目前,全世界约有教徒6.89亿左右,主要集中在南亚次大陆地区。在印度和尼泊尔王国仍处于正统地位,广泛影响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印度教的创立

印度教以婆罗门教的理论为基础,吸收佛教、耆那教、吠陀教、希腊、罗马思想,大量地吸收了印度本土民间宗教信仰逐渐形成的。4世纪后,随着印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印度教应运而生。由于印度教主要教义来自婆罗门教,所以又称为“新婆罗门教”。8世纪,商羯罗对该教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并仿照佛教建立教团,印度教逐渐形成现代的雏形。但直到公元9世纪时,它才成为亚洲次大陆居民的独立的宗教信仰。

2.印度教的发展

(一)起源时期

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其他阶层因不满第一种姓为婆罗门的规定和婆罗门在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与这一规定相对立的沙门思潮,所谓沙门指当时反对婆罗门教各派出家人的总称。在沙门思潮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佛教运动也不断兴盛,这使得婆罗门教渐渐衰落下去。公元4世纪,由于印度统治阶层的支持,婆罗门教在多次危机之后又逐渐复兴,并焕发新的理论生机,这是婆罗门教发展的黄金时期,《摩奴法典》、《耶锗纳瓦尔基耶法典》、《那罗陀达法典》相继编纂问世,着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婆罗衍那》也前后完成。这些典籍不仅包括了婆罗门教的基本法规,也包含了以前婆罗门教所没有的新内容,其宗教哲学的系统化和神灵崇拜的兼容并包标志着婆罗门教向新形态的转化,这也是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雏形。

(二)中世纪时期

公元6、7世纪以后,印度教中出现了密教派别,密派是采用秘密仪式教派的总称,拥有自己的一套哲学、神学和祭祀仪式,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为特征。公元8世纪,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商羯罗,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确立了吠陀在印度教中的绝对地位,对印度其他宗教派别进行了严厉批判,他按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座寺院,又仿照佛教僧伽制组成“十名教团”,这一改革大大推进了印度教的发展,标志着印度教的正式诞生。随着阿拉伯人入侵印度,伊斯兰教也随之入侵,1526年孙巴卑尔建立莫卧尔王朝,伊斯兰教诸王有的对印度教严厉镇压,有的则采取宽容态度。在莫卧尔伊斯兰教徒的统治下,从1l世纪开始,印度教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出现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相融合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发展出具有改良色彩的虔诚派运动。

(三)近现代时期

16世纪,葡萄牙、法国殖民者相继侵入印度次大陆,印度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封建生产方式迅速瓦解,资本主义畸形发展,印度教也出现社会改革和多元发展的趋势,出现许多社会和宗教改革团体,开始批评自身的传统陋俗,这些团体中主要有梵社、圣社、神智协会等,他们批判中世纪经院神学,反对种姓制度,介绍西方科技文化,倡导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近代社会改良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20世纪初,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国大党的不少领袖人物如甘地,竭力将印度教引入政治,将民族主义运动建立在印度教基础之上。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印度宪法规定印度为世俗国家,先后废除种种旧俗。

3.印度教在中国的影响

印度教传入我国大概有四条渠道:

一是从印度科罗曼德耳岸,经马六甲海峡,到马来群岛至我国的广州、泉州或其他海港,这条路线被称为“海上的丝绸之路”,它为泉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印度教历史文物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地方史籍所证明。

二是由印度阿萨姆进入上缅甸,再由缅甸通往我国云南省和西南地区。这条路线从大理发现的印度密教的遗迹可以证实。

三是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即从印度西北部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着天山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它是佛教传入我国的主要径道。在世界闻名的克孜尔和敦煌千佛洞的佛教艺术宝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助弥猴”的本生壁画和印度教象头神等画像。

四是由印度经尼泊尔,越喜马拉雅山进入我国西藏的古道,这是印度佛教和印度教密教传入藏地,同时也是喇嘛教反过来传入尼泊尔的通道。

三、摩尼教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在波斯地区兴起的世界性宗教,得名于其创始人摩尼,中国历史上称摩尼教为明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摩尼教在琐罗亚斯德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的教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义、戒律和寺院制度。

1.摩尼教的创立

(一)创始时期

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出生于波斯贵族基督教家庭,24岁时自称受到天使的启示,在人间传授新的教义,从而创立了摩尼教,起初他只在亲属中传教,影响很小,后来他有机会参加萨珊王朝国王沙普尔一世的加冕典礼,他奉献了阐述摩尼教教义的《婆布罗乾》一书,得到沙普尔的赏识,摩尼教得以广泛传播,在波斯和其邻近地区建立了很多布道团体,摩尼教的发展对波斯的正统教派琐罗亚斯德教产生威胁,在萨珊王朝瓦拉姆一世时被宣布为异教,由国王亲自审判达26天之久,摩尼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摩尼教徒称这一时期为“明使的受难”。

(二)发展时期

摩尼教虽然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但它却在周边甚至更远的地区传播开来。3世纪中叶,摩尼教传播到了埃及尼罗河地区及亚历山大城,4世纪初,传播到了罗马和南斯拉夫,以后,又经意大利传入西班牙,5世纪时,摩尼教在巴比伦十分流行,6世纪时,摩尼教传入中国,7世纪中叶,摩尼教在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度复苏,8世纪初,摩尼教流行于西亚地区,9世纪时,摩尼教的中心由巴比伦转到中亚地区。

2.摩尼教在中国

摩尼教大约在公元6~7世纪时从波斯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再由新疆传入中国内地。

公元694年,武则天首次听到有关明教的经文。唐玄宗时期,明教传法者奉命在集贤院翻译明教经书《摩尼光佛教法仪略》,该书介绍了摩尼的生平、明教的教义、戒律以及寺院制度,同时也反映出明教依附佛教和道教以求发展的状况。唐肃宗时,回纥可汗牟羽非常赏识摩尼师睿思的才华,将他带回漠北,明教正式传入回纥,并成为国教,由于回纥帮助唐王朝平叛有功,明教在中国内地迅速传播,不少有战功的回纥人常住长安,置办明教院,供养摩明教师,今天的江陵、扬州、南昌、绍兴都留有当时所建的光明寺。

在公元7世纪下半叶,明教在回纥的扶持下,其势从长安扩展到今天的山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省,成为外来诸教中仅次于佛教的宗教。由于明教师擅长为回纥人出谋划策以求财利,引起唐统治者的不满,曾在唐会昌年间遭到惨重打击,明教在中国内地势衰,但20世纪以来,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和甘肃敦煌发现大量明教经卷,说明当时明教在西北相当兴盛。

五代时期,明教常被农民利用,作为组织民众反抗封建统治的工具,在中国民间的势力相当可观。北宋时,明教攀附道教,再次得到统治者的优容,在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十分流行,北宋末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方腊利用明教发动农民起义,声势十分浩大,明教被严令禁止。

南宋时,明教在福建十分兴盛,南宋末年,明教再次被农民用来作为起义工具,被统治者视为魔教邪法。明教在元朝时转入秘密活动,信教者到明太祖时再次遭到打击,被施以流放、绞刑等酷刑惩罚,日趋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