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节(怒族)美丽杜鹃献阿茸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以各村寨为单位选择有钟乳石的山洞为仙女洞,人们纷纷带上祭祀用品前去祭祀。这时候,也是当地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还要为“仙女”献上一束束杜鹃花。祭祀时,要燃起松烟,并由主祭者念祝辞,还要打鼓诵经。随后大家叩头,以祈仙女保佑。祭毕,各家各户设宴饮酒,青年男女则身着节日盛装,前往一空旷之地进行射箭比赛,同时,举办各种物资交流集会,吸引当地各民族群众前来购买。相传人们凭吊的这位仙女,是吉木得村一位名叫阿茸的美丽姑娘。她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还在高黎贡山上为人们引出了甘甜的泉水,后来她为了逃避头人的逼婚强娶,藏身洞里,变成了一尊石像。据传说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十五日。
幸福花炮年年放(侗族)
农历三月初三,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花炮节。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也是侗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花炮,是由指定的专门工匠做的。它是用长约10厘米的铁筒,里面装有火药,炮口上用铁丝绕成铁环,外用各色漂亮的丝绒包扎好,这是幸福的象征。花炮的周围挂有许多彩色的飘带,迎风飞舞,非常漂亮醒目。
节日的清晨,姑娘们穿上圆花边花袖衣百褶裙,头上围着头巾,脚上还要绑上彩色绸带,随风飘飞,五彩缤纷。点花炮之前,人们要簇拥着花炮,在笙声中绕街游行,到达预定地点点火放炮。抢花炮表演非常精彩,常常是全场掌声雷动,人们欢呼雀跃,使节日盛会进入高潮。
抢完花炮,还有许多如唱侗戏、演彩调、赛笙、打球、斗鸟等庆祝活动。夜间,青年男女要举行舞会,在广场周围跳“多耶”。
侗族人民是好客的民族,节日期间,寨里的人们往往准备香喷喷的油茶来招待客人,如果来的客人是年轻的小伙和姑娘,那么本寨的姑娘就要与他们进行对歌,为节日的夜晚增添了色彩和欢乐。
龙女撒花
关于花炮节的来历,各地都有自己的传说。桂北侗族地区的说法是,很久以前,一位姑娘在河边看到一条水蛇,追捕一条水花鱼。姑娘眼疾手快,打死了水蛇,使小花鱼得救,第二年三月三日姑娘再到河边洗衣,突然看见一位美貌的少女站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岸上的人争先恐后地去接飘落的鲜花。姑娘呆呆地看着,忽听少女亲切地对她说,自己是龙王的女儿,去年的今天被姐姐搭救,今天特来谢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到人间娱乐。后来龙王知道了,就把女儿关起来,不准她与人间往来。人们怀念龙女,便不约而同地来到江边集会,开展散花活动,以后逐渐演变为花炮节。
蒙古族成吉思汗纪念日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逝世、葬地、灵柩的迁移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尽管由于秘葬,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未必就是真正安放这位伟人的地方,但几百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
每逢农历三月十七日,蒙古族众多的拜谒者便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他们来到成吉思汗陵,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无尽的思念。这时候,整个陵园香烟缭绕,弥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氛。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每年的纪念活动也格外隆重。
乌饭节(畲族)芳香宜人乌米饭
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乌饭节。每逢节日,福建十邑地区畲民便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蒸煮乌米饭,祭祀祖先。
传说唐高宗时,畲族有个叫雷万兴的英雄,领导畲民反抗压迫。有一年,他们被官兵围困在深山里,粮食断绝,处境艰难。当时地冻天寒,野外只有一种乌稔的植物,落叶后枝上仍挂着一串串珍珠般的甜果。雷万兴尝后,感到非常香甜,便马上传令大量摘食,军粮解决了,畲军最后突围成功,取得了胜利。几年后的一个农历三月三,雷万兴想起在深山中吃过的甜果,便吩咐士兵上山采摘,但当时乌稔树刚长出绿叶,士兵只好采些树叶与糯米一起煮。雷万兴食后,觉得芳香宜人,食欲大增。以后,为了纪念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便在三月初三这天,采摘稔叶蒸米饭。
傣族泼水节
泼水飞出幸福的歌(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傣语称“尚健”“尚罕”,是送旧迎新的日子。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每逢泼水节,儿童们纷纷砍竹做水枪,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男女老少则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接着青年男女提着木桶脸盆,互相追逐,你泼我,我泼你,水花飞溅。被人泼得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被泼的人也就越高兴。节日里,傣族人民还要放孔明灯,举行龙舟比赛。当龙舟在江上前进时,船上就会不断传来“洪——窝洪——窝”的锣声和“水水水”的欢呼声,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交响乐。
洗污净身的传说
在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一个凶狠残暴的魔王。他无恶不作,到处烧杀抢劫奸淫妇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由于他法术神妙,水淹不死,火烧不化,刀剑不入,谁也无法杀死他。这个魔王非常好色,已经有11个妻子,却又抢来一个聪明漂亮的姑娘。这个姑娘恨透了他,表面上装着若无其事,十分亲近他,实则在找机会想办法制服他。有一天,魔王泄露了秘密,姑娘便杀了他,但是魔王的头处理不掉。姑娘和其他的11个妻子一起,想用火烧,谁知头一碰火,到处都燃起来;头抛到河里,河水就泛滥成灾——只有他的妻子们抱起时才平安无事,12个姐妹只好轮流抱住这个血淋淋的魔头。由于魔头滚烫,大家只好轮流不停地泼水降温,冲洗血污。就这样,她们一人轮抱一年,直到魔头死去。傣族人民为了纪念她们为民除害的勇敢精神,便在翌年傣历六月举行泼水节,作为洗污净身的一种祝福。泼水节就这样开始流传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隆重节日。
切脱恰特尔节(塔吉克)
牵牛撒面示吉祥
我国新疆的塔吉克族在每年农历三月间要举行盛大的年节,塔吉克语称为切脱恰特尔,意思是清除烟尘。具体日期由当地着名的宗教人士确定。
节日前夕,家家把东西搬到室外彻底清扫,扫除完毕在墙上撒上白面粉呈“丫”型图案,表示吉祥如意。
节日早晨,先由一个小孩牵一头牛到主要居室内走一圈,往牛身上撒些面粉,喂些料再拉出去,然后其他人才能进屋。全村人公推一个头人按顺序到各家祝贺节日以后,男女老少便穿着节日盛装开始走家串户互相拜节。这时,妇女们等候在门前向来客的左肩撒面粉,以示吉祥如意。
节日里还开展叼羊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人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到处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
壮族歌圩节
歌圩节上抛绣球
歌圩节,是广西壮族一种群众性的唱歌活动,也是酷爱唱歌的壮族人民比歌赛智的传统节日。以前,每年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举行。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歌圩节定于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歌圩节这天,在壮乡的崇山峻岭,在蜿蜒曲折的山村道路上,成千上万的壮族人边唱边走,从四面八方汇集歌场。女子三五成群,男子四六成队,这一组用歌声向另一组挑战,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于是歌声四起,此起彼伏,非常热闹有趣。一对对壮族青年男女,在悠扬的对歌声中,相互倾诉爱慕之情。
对歌往往从白天唱到夜里,从深夜唱到天明。歌手们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显示出壮族儿女的智慧和才能。
歌圩节期间,除了要吃五色米饭唱歌对歌外,还有一项别有风趣的活动——抛绣球。绣球非常别致漂亮,有圆形菱形方形和各种动物形状,上系一条彩带,下坠一束一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男女青年各自在棚内抛球,如抛掷不到对方的场内就要罚表演节目。因此活动非常紧张有趣,深得青年男女的喜爱。青年男女经常把绣球抛给自己喜爱的人,然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礼品,作为定情信物。
歌仙刘三姐
“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对于歌圩节的来历,传说很多,但比较广泛的传说是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姐。据说在广西有一个美丽聪明勤劳勇敢的农村姑娘,名叫刘三姐。她歌声悦耳动听,远近闻名。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地主恶霸的罪恶,受到人民的欢迎,遭到了地主恶霸的嫉恨。有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深得人民喜爱的歌仙,便在她遇难的三月初三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同时还用枫树叶黄花草染成的彩色糯米饭祭奠刘三姐。
鲁班节(蒙古族)
敲锣打鼓迎师祖
鲁班节是蒙古族人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二,蒙古族人便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并把供在村中大佛殿中的檀香木鲁班雕像迎到各村瞻仰。奉迎师祖时,游行队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耍龙灯划彩船跳蚌壳舞,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欢庆鲁班节的前后三天,外出做工的蒙族工匠,必须在四月初二前赶回家乡拜师祖,如不回来过节者,将被认为是忘师欺祖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