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称为“仲秋”。此时,各种农作物相继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便以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
中秋节的主要内容是赏月和吃月饼。宋代的中秋之夜,显贵豪门、民间百姓多以先睹月色为快,或者登小小月台,摆开家宴,全家团圆。后来在赏月之时又融入了赏灯的风俗,但与元宵节不同的是,这些灯多放置于水面。各地街市的悬灯,也是为助月色。明代的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互赠月饼、月果已成礼俗。
月饼象征着圆月从空中来到人间,象征着亲友的团圆。每逢中秋,江苏一带的人民就用月饼招待归家的亲人,此习由来已久,后来这种风俗流传到全国。月饼也称为“团圆饼”,中秋节亲人团圆是相沿已久的习俗,故俗称“团圆节”。
观桂是中秋节另一个重要的习俗。桂树是月宫仙境中唯一的植物,又是人间清纯的象征。“桂兰之交”是高尚的友谊,“桂子兰孙”是父母期待的后人,因此,赏桂也寄托了对友情亲情的期盼和思念。
此外,杭州的观潮,北京的饰玉兔习俗,使中秋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012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老人节。《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词·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句始而观清都。”至西汉时,重阳节已成为固定节日。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成群结队爬山登山。住在平原地区的百姓苦于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糕”与“高”的同音,以吃糕表示登高消灾。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这天登高时,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古人认为折以插头,能够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虺。在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菊花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花,饮菊花酒、赏菊,这也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东晋文人陶潜在重阳节时沉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唐代杜牧则追求“菊花需插满头归”的风雅。清代人把不同品种的盆菊放在庭院,并给它们起了各种美丽的名称:潇湘妃子、平沙落雁、杏林春燕、朱砂盖雪、玉池桃红、秋火芙蓉……
在民间,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时至今日,重阳饮酒食糕、登高赏菊的习俗依然流行于世,同时还开展了敬老活动,以与“宜于长久”之古意完全合应。
013腊八节为何要吃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是我国古代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为古时“腊日”之一。腊是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即一年辛勤耕作,喜获丰收,一般会在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
自秦以来,“腊日”都作为年节来庆贺,日期一般定在冬至后三戊举行,至南北朝时才固定于腊月初八日。在古代,瘟疫大概曾经极度骚扰我们的祖先,人们传说那位头触不周山的英雄共工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瘟疫鬼,到处散布瘟疫。
这个鬼天不怕地不怕,却单怕赤豆。于是人们在腊八节的活动中又加入了以赤豆打鬼的内容,一边打还一边喊“傩!傩!”这种民间大傩十分热闹,驱瘟疫的内容也越来越被游艺娱乐的成分所取代,最后竟发展为一种地方戏曲。
佛教传入我国后,借助腊八祭祖与吃粥的民俗,进行布道,又新编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的传说故事。其大意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位牧女,送给他乳糜充饥。食后体力恢复,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届时供佛,称为腊八粥。
据周密《武林旧事》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大约至明代,家家百姓盛行自己煮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并馈赠亲朋好友。这一活动除了品味各种杂粮外,也包含让人珍惜米粮,勿暴殄天物的意思。
今天,民间仍有过腊八节的习俗,各家在熬粥之余,还腌制“腊八蒜”,留到春节时食用。
014古代冬至都有哪些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名称。
冬至成为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国家即有节日祭祀神鬼的活动,以求其庇佑国泰民安。到了汉代,冬至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皇帝于这一天举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这个规矩,其后一直沿袭。
魏晋以冬至贺仪“亚以岁朝”,并有臣下向天子献鞋袜礼仪,表示迎福践长;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并重,百官放假数日,并进表朝贺。
民间的冬至节俗,又要比官方礼仪丰富得多。东汉时,天、地、君、亲、师都是冬至的供贺对象。南北朝时,民间又有了于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习俗。唐宋时,冬至既与岁首并重,于是穿新衣、办酒席、礼祖先、庆贺往来等,如同过新年一样。
明清时,官方依然维持着“一如元旦”的冬至贺仪,民间却不似过去那样大事操办了,主要集中在祀祖、敬老、尊师三个项目上发展,由此衍生出裹馄饨、吃圆子、学校放假、百工停业、慰问老师、相互宴请及全家聚餐等活动,因而相对过新年来讲,更富有个性。
015十二生肖是如何起源的
十二生肖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办法是,在采用天干配地支纪年的同时,又用十二地支各配一种相应的动物名字,表示这一年的顺序和名称,排列办法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甲申年又称猴年,这一年出生的人便属猴。
探究十二生肖的起源,部分学者认为,它与原始时代人们对动物的崇拜有关。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人们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鸡、牛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器官功能超过人类的动物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对动物的崇拜。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在现有文献中,以《诗经》为最早,以王充的《论衡》记录最全面。《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以午对马。《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给出了完整的对应关系。
016日、气、朔如何区分
我国最迟从殷商时代起就采用干支纪日了。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日名轮流循环使用,所以,我国古代没有星期这个概念,日的周期为六十天。
“气”是我国古历的阳历成分。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不尽相同,按时间分的叫平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
“朔”是我国古历的阴历成分,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当月亮在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所以,地球上的人们是看不见月球的。中国古代历法把包含朔时刻的这天定为月的初一日,叫做“朔日”。
017古人如何计时
尽管古人没有现代精密的计时工具,可是他们在计时上所显示出的智慧却不输于现代人。他们将一昼夜科学地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和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制大体对应。现代所谓的“小时”,也就是古人半个时辰的意思。古人最初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后改为九十六刻,平均每个时辰八刻,与现代每小时四刻正好相合。
除了燃香计时之外,古人还用日晷、漏壶等方法来计时。日晷就是在一个圆盘上,沿盘周分别划出十二个时辰和九十六刻度,依照太阳照射盘中时针产生阴影所在的位置来确定时刻;现在故宫及北京天文馆均有日晷实物陈列。
从周代起,古人已经使用了漏壶计时器。仪器上面是一个漏水壶,下置盛水箱,插着竹箭,箭杆上刻有时辰刻度。漏壶中的水定量均匀地向下滴漏,水箱中水位逐渐升高,箭杆上就显示出一定刻度。后世滴漏多用铜制,故习惯称“铜壶滴漏”。故宫中和殿曾有漏壶计时器实物陈列。
汉代以后,中国计时器不断发展。隋代已有钟车、漏车、鼓车,都是可以移动的报时器。唐代制作了水力推动的“水运浑天铜仪”,其中包括计时器,每刻有一木人自动击鼓,每时辰有一木人自动敲钟。宋以后的计时仪器越来越精巧,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所制“大明殿灯漏”,更为复杂,自动化程度更高。明末清初,西方以发条为动力的机械钟表制造法传入中国,豪门大户纷纷争赶时髦,如《红楼梦》中的贾府里便有这种洋玩意儿。
018何谓三垣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天文学起源很早。殷商时代,据甲骨文记载,已经有了日食、月食的记录,并且出现了原始历法——阴阳历。春秋战国时期,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已经建立。所谓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是古人对星空的分析,颇似现今天文学上的星座。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成为三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以三垣的名称为名称。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运动的方向相同。东方苍龙七宿是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南方朱雀七宿是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北方玄武七宿是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
我国古代选二十八星宿以观测日、月、五星在空中的运行并以其作为其他天象的相对标志。有关二十八宿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期。唐代温庭筠《太液池歌》云:“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即以二十八宿指代星光灿烂、宫殿熠熠生辉的美景。
019天干地支分别指什么
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系统,天干也叫“十干”、“岁阳”,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文字符号的总称。地支也叫“十二支”、“岁阴”,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文字符号的总称。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偶偶、奇奇顺序配合,可组成六十对,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癸亥,周而复始,一般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以表示时间的顺序。
干支在我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殷墟出土的文物中,有甲骨上刻着完整的六十甲子,说明我国至少在商朝时就已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
干支法不但用于纪日,还用于纪年。我国现行的历法农历(夏历),就是干支纪年法。每六十年一个周期(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第三年则为“丙寅”,依此类推),民间称之为“六十年转甲子”。
020“皇历”和“黄历”有什么区别
“皇历”和“黄历”都是历书,但并不是一回事。“黄历”可要比“皇历”久远得多。根据考证,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有了历法。西汉以前,我国使用的古历法主要有六种,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以轩辕黄帝创制的“黄帝历”(黄帝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历”)最为古老。
生活中,人们习惯把历书称为黄历,黄历也由此成了旧历书的代名词。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黄历”,除了公历和农历的日期外,通常还包括二十四节气、日食月食的时间、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喜神何方等。不少迷信的人,出门办事之前都要查黄历,以趋吉避凶。
而“皇历”则是跟皇帝有关。由于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文宗下令今后的历书必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并由官方印刷,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同时,他下令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历书——《宣明历》。此后,历代王朝都参照这种做法颁行历法,由皇帝亲自审定的官方历书便被称做“皇历”。
“皇历”的历书里刻有农历日期节令,以及在耕作种植方面的普通知识。所有历法,一般是以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