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时期青少年安全与审美读本
7561000000028

第28章 学会审美(2)

自然形象的感染性同样是因为它和人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观松柏而感其刚毅,见松梅而想其高廉”,正是告诉我们自然对象的形象特征和人的情感、道德发生联系时,才具有感染性。《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爱莲,不仅爱它外在形式的宜人,更爱的是它“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等自然属性和人的高雅正直的品格的相通之处,我们之所以被它打动的不也正是这些吗?美的感染性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大约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的爱与美的希腊女神维纳斯的雕像,直到今日,仍在世界各地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为什么?就因为她洋溢着青春活力,展现了女性的纯洁和健美,体现了人类的教养与美德,因为她令人感到亲近和喜悦,令人产生对完美对自由的向往,总之,因为她包含的美的内容太丰富太具感染力了!

第三,美的社会性。

因为美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所以,美具有社会性。它的第一个含义,是指美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物的固有属性;第二个含义,是指美是一种社会共有的普遍的现象,而不是少数人的私有的个别现象。

美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又是社会的,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生活。所以,社会美有其社会性质,它的社会性是物质生活的功利性;艺术美有其社会性,它的社会性是精神生活的功利性;自然美也有其社会性,它的社会性是人类实践赋予的,当自然成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时,自然美也必不可少地包含了它的社会性。

我们歌颂大地为“母亲”,大地在我们心目中是美的,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给我们以生息繁衍的辽阔场所,它给我们提供了有用、有利、有益的一切,它包容着人类,哺育着人类,所以,大地对我们人类社会具备了审美特质,它的这种美也因此具有社会性。

第四,美的创造性。

人之所以感到事物是可爱的是美的,那是由于它的形象中蕴含了人的最珍贵特性--人的自由创造。只有闪耀着人的创造性的美才是真正的有着勃勃生机的美。

美的创造性的特征,是推陈出新。它表现在内容上,是要有所创造;它表现在形式上,是要有所革新。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之所以能长期繁衍下来,就是因为其不仅能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能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逐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在人类破坏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本质力量是积极向上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整个世界更有色彩、更具魅力。

美的创造性在自然美方面表现得很突出,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美化环境,造福人类,逐步创造了自然美,净化了人的灵魂,陶冶了人的情操。

艺术美中,创造性尤为重要。现实生活是美的,而如果艺术仅仅去模仿生活之美,这艺术就没有美,齐白石大师画的虾,虽然酷似现实中的虾,却又不似现实中的虾,他的虾更有灵气更有神韵,因为大师笔下的虾被赋予了创造性的精、气、神。此所谓源自生活、高于生活。

第五,美的时代性。

由于美来自劳动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美也在不断地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美也在不断地变革。

在各种美的形态中,自然美相对稳定。“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吹动树梢。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色之美,对于约翰·施特劳斯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对于我们21世纪的人,何尝不是令人欢欣鼓舞、心潮澎湃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浓郁的美丽的秋景,不要说令一代伟人毛泽东陶醉,就是放在世纪任何一个具备了基本审美能力的人的眼前,能不为之赞叹,感慨大自然有如此的造化,给我们人类呈献如此壮美的景观吗?所以说自然美在时代变革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而社会美、艺术美的变化则较为显着,它们的时代性就显得非常突出。某种事物对于某一历史时代来说是美的,到了另一时代却不美甚至变为丑了。比如意大利中世纪流行骑士服装,因为当时意大利存在着骑士阶层,那种服装符合那个阶层人物的审美情趣,所以它得以流行,而现在它只能在赛马等特定场合出现,谁要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它招摇过市,肯定要闹笑话。

当然,总的来说,社会美、艺术美毕竟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而发展的。美与人类的文明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社会美和艺术美方面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更讲究仪表美了,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很快摒弃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蓝灰色调,而且很快赶上了世界潮流,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第六,美的实用性。

但凡事物具备了实用价值之后,才给它的欣赏价值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美的事物一般都具备其实用性。

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在长达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里,人类最早发现的是事物的使用价值,如果我们承认它还有欣赏价值的话,那么在最初阶段,它还尚未从使用价值中提升出来,当然,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审美意识。而稍后的新石器时代,欣赏价值才被人类发现,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说明人类第一重视的是使用价值。从这个角度看,美只有具备实用性,才是美的。

比如,祖国的锦绣河山,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高尚的情操,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寄托美好的理想,还可以使我们在美的享受中消除疲劳,得到休息。再如那些不朽的名着能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认识能力,鼓舞人们去追求美、创造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2000多年前写下的《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记述了这样一篇有趣的对话。

对话的主人公一个是深思善辩的苏格拉底,一个是善于诡辩的希庇阿斯。

苏格拉底:“什么是美呢?”希庇阿斯:“美是一位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一匹母马、一个竖琴、一个绘有花纹的汤罐美不美呢?”希庇阿斯:“这些也是美的。美是恰当。”苏格拉底:“煮蔬菜,木汤匙比金汤匙恰当。金汤匙就不美吗?”

希庇阿斯无言以对。

苏格拉底:“美是难的!”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令人神往的大自然

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宽广的审美领域,一年四季,春去秋来,天南地北,风光无限。无论是雄伟的泰山,秀丽的峨眉,还是清凉的庐山、奇险的华山,无论是桂林的水、西湖的水,还是洞庭的烟波、三峡的白浪,无论是日出云霞、夕阳西下,还是林海松涛、无际原野,无论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还是小溪淙淙、青草茵茵,大自然无不给我们以极大的审美享受。青少年一代,培养高雅审美情趣非常重要,而投入到大自然怀抱,了解大自然的美,理解大自然的美,欣赏大自然的美,无论是对培养审美情趣,还是加强审美修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然美进行一番研究和探索。

什么是自然美呢?简言之,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比如:日月星辰的美、山川湖泊的美、草木花卉的美,这些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无论是动态的还是自然的,因为它们都能使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产生美的享受,引发美的感慨,所以它们都是自然美的存在形式。

那么,自然美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知道美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因此,在没有人类存在的洪荒年代,自然美是不存在的。在人类出现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完全处在大自然的支配之下,受风霜雨雪等的侵害,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陌生和神秘,因此那时大自然对于人类是无美可言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化,生产力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大自然不再是具有威胁性和可怕的大自然,而逐步变成人类的劳动对象、工具和材料。人类在认识、改造、征服大自然的进程中,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美。

人类最初的社会实践是渔猎活动,因此最早向人类呈现美的是动物的美。

在我国旧石器时代装饰在陶器上的图案都是一些动物的图像或变形,如鱼纹、蛇纹、人面鱼纹,等等。随着农牧生活的开始,植物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自然美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么,如何将其分类呢?一般来说,自然美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直接实践和改造过的自然事物的美,例如绿色的稻田、金色的麦浪、无边的荷塘、层叠的梯田,等等。另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直接改造的自然物的美,比如巍峨的泰山、浩瀚的大海、灿烂的星空、似火的红霞等等。当然,这两种美有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长江、黄河的美,既有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三门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的美,又有其从天而降、奔流东去的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美。

在多姿多彩的自然美之中,风光美是最瑰丽、最吸引人的一种。所谓风光美,是指山川原野上的自然景色的美,这种风光美,既存在于未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景色之中,也包括人造景观,如水库大坝,还包括人文景观遗址、古迹等。

风光美是由大自然的光、色、声、形以及特有的生命运动改造成的和谐美。比如:张家界风景区、尧山风景区等大大小小的风景区,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光吸引着人们。在这里,山是美的,造型奇美巧夺天工;声音是美的,小溪淙淙,鸟鸣唧唧;色彩是美的,青山绿水,红花绿树。一切生机盎然,景色宜人。观赏风光,游览名胜,使人赏心悦目,受益无穷。

因此,谈自然美,谈风光美,不能不使人联想旅游美学。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审美活动。对于青少年来讲,旅游既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又能培养我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加强审美修养,获得美的享受。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自然风光丰富多彩,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山景之美,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眉之秀、黄山之奇。水景之美,有万里长江,烟波浩渺;有滔滔黄河,九曲连环;有八百里洞庭,静影沉璧;有西湖美景,水光潋滟;有黄果树大瀑布,如银河落九天。有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大都市风光;有西安、洛阳、苏州、杭州等古城新姿;还有滨海城市大连、厦门、青岛等美景。在人文景区中,有万里长成,盘桓于环山之中,气势宏伟,堪称世界奇迹;有颐和园,宫殿,廊榭,亭台楼阁,宏伟壮观,豪华瑰丽。中华之美景,真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我们也应当想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进军,在有的地方,环境恶化,森林滥伐,水土流失,河流污染,自然美正在被人们所破坏。青少年必须从小就树立起环境意识,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自然美的特征

了解自然美的知识,不仅要掌握自然美的含义,还应当了解自然美的特征。

只有了解其特征,才能更全面地把握自然美。自然美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重在形式的美。鸟美在羽毛,以形式美取胜是自然美的最显着的特征。大自然生机勃勃,以其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响、万象的姿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知道,形式美是形状、色彩、线条、声响等形式因素构成的美。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反复接触美的形式,逐渐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那就是一接触美的形式就能引起美感。

从色彩上讲,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似火朝霞、朗朗明月、碧海蓝天、姹紫嫣红的百花、绚丽多彩的彩虹,无不是以迷人的色彩引起人的美感。

从声响上讲,大自然中小溪淙淙、山泉叮咚、黄莺鸣唱、秋虫唧唧、江河滔滔、海浪滚滚,无不给人以悦耳动听的美感、享受。

从形状上讲,大自然中高耸入云的山峰、曲折蜿蜒的河川、挺拔刚健的苍松、婀娜多姿的杨柳,无不显示出形状、线条、姿态的美。

因此,对自然美的感受和领悟,形式美是最直接、最突出的。大自然以其光、色、声、形的形式的美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使人们为之赞叹、为之动容。

第二,自然美在内容上的不确定性。大自然的美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不确定的特征。同一自然景观,人与人在对其内容的感受上是不确定的。

同是夕阳西下,唐朝诗人李商隐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艰难跋涉,流血牺牲的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的感受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祖国大地拨乱反正,万象更新,由年迈的叶剑英元帅看来则是“老夫喜作黄昏暗,满目青山夕照明”。

同是竹子,在郑板桥的眼中,是坚韧不拔的象征,虚心有节的代表。他爱之、画之,寄托情思,并在一幅竹画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是,在诗圣杜甫的笔下,却有“新竹恨不高千尺,恶性应须斩万竿”的诗句。显然,这时的竹子已变成了多余并令人嫌恶的对象。更有人认为竹子是投机钻营、无德无行的势利小人,说它是“根细善钻穴,腰柔惯鞠躬。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头重根底浅,皮厚腹中空”。为什么自然美在内容上会出现不确定性呢?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感受自然美的人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心情下,感受也是不同的。同是鸟语花香,但在心情悲愤的杜甫眼中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另外,同一自然事物往往有多种自然特征。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各有所好,各有所重,总是以不同的审美习惯,感受不同的审美特征。由于对同一自然物的不同特征做出不同的审美选择,自然美在内容上就是不确定的了。

第三,自然美的变易性。我们从未看到过相同的朝霞,也从未见到两片相同的树叶。自然美的变动发展,使其美的姿态变幻无穷、丰富多彩。因此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自然美都是不断变易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之美,就说明了自然美的变易性。“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朝暮之景不同。“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代画家郭熙对自然美的变易性也做了生动的描写:“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第四,自然美的联想性。自然美之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仅是其美丽的形状、色彩、线条、声响,而且往往与它给人以事实的联想相联系。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赞美松、柏、梅、竹,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特征上是美的,而且还因为这些植物都有不畏严寒的品质,竹子还象征着虚心有节的性格,等等。

自然美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