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式14.5毫米双联高射机枪是仿制前苏联ZPU-2高射机枪,1958年生产定型,曾大量装备部队。
该枪由2挺56式14.5高射机枪枪身、58式四联高射机枪瞄准镜和两轮枪架组成。
该枪采用气体助退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机头回转、断隔螺与枪管连接闭锁的闭锁方式;闭式弹链和弹箱供弹,实施自动射击;采用气冷式可更换枪管。
口径:14.5毫米;
全长:3900毫米;
枪管长:1342毫米;
全重:560千克;
单管枪身重:19.5千克;
初速:980~995米/秒;
理论射速:1100~1200发/分;
战斗射速:300发/分;
有效射程:2000米(高射);
1000米(平射);
弹箱容量:2*150发;
枪弹:56式枪弹14.5114毫米。75式14.5毫米高射机枪
概述
75式14.5毫米高射机枪是我国参照前苏联BYB14.5毫米高射机枪改进设计的产品,1981年设计定型。该枪由1挺56式14.5高射机枪枪身和枪架组成,其中下架采用三脚架。瞄准具由高射瞄准镜和平射瞄准镜组成,平射瞄准镜固定在高射瞄准镜的镜体上。高射瞄准镜为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平射瞄准镜是58式双联高射机枪瞄准镜。
该枪采用气体助退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机头回转、断隔螺与枪管连接闭锁的闭锁方式;闭式弹链和弹箱供弹,实施自动射击;采用气冷式可更换枪管。
1983年定型改进型75-1式,主要改进是在三脚架的左右脚架上安装轮架,轮架上装有充气车轮和车轴,可用汽车牵引。
75-1式14.5毫米高射机枪是75式14.5毫米高射机枪的改进型,1983年定型,主要改进是在三脚架的左右脚架上安装轮架,轮架上装有充气车轮和车轴,可用汽车牵引。
性能参数
口径:14.5毫米;
枪身长:3900毫米;
枪管长:1342毫米;
全重:140千克;
单管枪身重:19.5千克;
初速:980~995米/秒;
理论射速:550~600发/分;
战斗射速:80发/分;
有效射程:2000米(高射);
1000米(平射);
弹箱容量:80发;
枪弹:56式枪弹14.5114毫米。85式高射机枪
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射机枪,1985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
该枪是在77式高射机枪的基础上简化机构,进一步减少质量而成的,两者的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变。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气管直吹式导气装置;短鱼鳃板强制闭锁和滑脱开锁式闭锁机构;枪管圆锥面有纵槽,散热面积大;供弹机采用双程杠杆机构,采用60发开式弹链节/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平射瞄准具为准星照门式,立框式标尺,高射瞄准镜为间易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倍。
目前该型机枪主耍列装到步兵营机枪连,主耍用于对地平射,在1200米的距离上,远程压制敌方火力和进攻,它的一发子弹,可以将一个士兵拦腰打断,将近8年的中越边境战争,双方都用12.7毫米大口径重机枪平射,给对方造成大量伤亡。
口径:12.7毫米;
全长:2150毫米;
枪管长:1003毫米;
瞄准基线长:953毫米;
全重:41.5千克;
枪身重:18.6千克;
枪架重:17.55千克;
初速:800/1150米/秒;
理论射速:650-700发/分;
战斗射速:80发/分;
有效射程:1600米(高射);
1500米(平射);
弹箱容量:60发;
枪弹:54式枪弹12.7108毫米。美M134型速射机枪
美国陆军型号称为M134型速射机枪格林7.62毫米弹药速射机枪用途广泛,美国空军型号称为GAU-2B/A型,美国海军型号称为GAU-17/A型。目前,这种速射机枪最高射速高达6,000发/每分钟,被称为世界上射速最快的机枪。
该机枪于60年代初,原通用电气公司在机载M61Al“火神”6管速射机炮上发展而成,系列口径从5.56毫米一直到25毫米。
最初美国空军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发展出7.62毫米口径6管GAU-2型航空机枪,采用电力驱动,由一名乘员操作,用于美国空军的********和直升飞机上,极高的射速威力惊人,并曾在越南战争期间广泛使用。
美国空军的GAU-2B/A型速射机枪,美国陆军和美国海军改装后也大量采用。在最近几年中,美国海军已经开始使用GAU-17/A型来替换服役时间较长的各型25毫米(1.0英寸)链式弹药机枪和0.50英寸口径重机枪。
美国陆军的M134型能非常容易的改进用来射击其它的较小口径弹药,像是XM214型5.56毫米“袖珍型-速射机枪”。
具体结构方面以美国陆军M134型速射机枪为例,采用回转联动装置,组件包括一台驱动电机,六个枪机部件,六个可移动的枪机轨道,枪管套管部件,后部枪支架,六根枪管,枪管夹持部件,保险部分,套管盖和二个快速释放销。因为转动部分在固定套管盖内,枪机部件和套管盖主凸轮轨道随动,引起枪机部件随着移动轨道往复移动,击发弹药。
每个枪管被固定安装在枪管夹具部件中和枪机部件成一直线,在一台电机驱动下转动。基本尺寸:长度29.5英寸,重量35磅,有效射程1,500米。
该机枪若以6,000发/分钟射速在1秒钟内水平面±45度扫射,则在200米距离上每间隔3.14米,便命中一发子弹。采用北约组织的7.62毫米口径标准弹药,包括M59、M80实心弹(Bali)、M60高能试验弹(HP)、M61穿甲弹(AP)、M62曳光弹、M63训练弹。M134型可靠性(MRBF)为250,000发,寿命600,000发,每根枪管寿命10,000发,散布为6.5密位(80%的命中数)。
美国海军GAU-17/A型在UH-1N、H-3和H-60型直升飞机上使用,现在提供给机组人员使用的是2000/4000发/每分钟两种可选择射击速率。在UH-1N配置中,速射机枪能在直升飞机前部固定并且被飞行员遥控射击。
GAU-17/A型速射机枪系统组成的部件由电缆、机枪驱动电机、一个MAU-201/A或一个MAU-56进弹机,可弯曲的弹药馈给滑槽和一个弹药存储系统。弹药存储系统有4,000发链装7.62毫米待发弹药的备弹能力。
美国陆军M134型“速射机枪”系列的M21、M27、XM50和EmersonMINI-TAT被用于UH-1、OH-6A和OH-58A型直升飞机上使用;XM18E1、M28和XM64在AH-1G和MODAH-1S直升飞机上使用;XM53在AH-56A直升飞机上使用。M134还在美国陆军和美国空军的广泛范围多种轻型固定翼飞机和一定数目的美国陆军特种部队飞机上使用。
中国53式重机枪
一些军事爱好者对国产53式7.62毫米重机枪并不陌生,这不仅因为它是“国”字产品中的第一机枪,更主要的是它有着骄人的战绩和不凡的身份。
原苏联sg43机枪是中国53式重机枪的“母体”。这个“母体”不仅经受了二战的考验,也在朝鲜战争中大放光彩。53式重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二次供弹,能实施长点射和短点射。该机枪无论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且高寒、缺氧的中印边境地带,还是在热带雨林的越南山地,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53式的理论射速为600发/分钟,战斗射速为300发/分钟。良好的武器机械性能,再加上强大的射速,使敌人产生心灵的震撼,胆小一点的敌人当听到53式的怒吼时,立马精神紧张。
美中不足的是,53式重机枪采用笨重的轮式枪架,全重40.4千克,不仅士兵不胜重负,在山地作战中更暴露出不利的一面。有时为了在山坡上架枪,不得不由其他战士用肩膀架起一个架轮。
该枪一般是编在步兵团机枪连和步兵营机炮连里。一挺枪编六七名战士,为一个最小作战单元,平时以连为单位集中管理与训练,战时配属到步兵连战斗。其主要任务是以有效的火力支援步兵连作战,有时对空射击,为步兵提供空中安全。
1952年10月前后,我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的部队已经使用上了拟定名为53式的重机枪,新枪下到部队一经使用就受到战士的欢迎。这枪在防御作战中优势最明显,因为机枪设有护板,枪手在战场上的生存系数高。在火力拦阻敌人的攻击中,用战士的话讲,机枪像割草机一样,使前沿的敌人一排排倒下。
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一次,为阻击溃逃印军,重机枪火力发挥了重大作用。敌“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营部和第4连,共140余人企图向后方退缩,我边防某部配属的两挺53式重机枪架在距敌1000米距离的有利地形上,形成了绝对的火力优势,使敌动弹不得,为我方迫击炮占领阵地赢得了时间。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死亡的敌人中有30多人是被53式重机枪击中的。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抗美援越战争中,53式重机枪更是一展神威。有资料显示,越南人民军1972年的春季攻势中,仅4月9日~19日,平定地区军民就歼敌3700名,轻武器杀伤人员占80%,而53式重机枪杀伤人员占轻武器杀伤人员的50%。曾大难不死且后来访问过越南的美军退役中士约翰说,当时听到对方猛烈的枪声,并能感觉到子弹在头顶呼啸,真恨不得钻进地下面。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53式才完全退出人民军队现役序列。1884年,世界上第一挺真正的机枪,即马克沁机枪问世,至今机枪已经走过漫漫120年历程。在这120年中,机枪在弹火纷飞的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机枪在英文中称作“machinegun”,我国早期也有人称之为机关枪。
据说,世界上第一挺机枪是由一位叫伐商的比利时工程师于1851年设计的,这是一种拥有50根枪管,使用硬纸壳制成的弹壳枪弹,该枪曾在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使用过,但不久便销声匿迹。1861年,美国人加林特研制出了的4管的集束管武器,并逐步发展到6管、10管。这种机枪曾在俄土战争中使用过,马克沁机枪问世后,它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射速高达600发/分钟。1893年,罗得西亚警察曾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士兵的猛烈进攻,当场击毙3000多人。当马克沁拿着自己研制的机枪到德国为国王表演后,国王惊呼:“此乃我需,别无其他。”
一战中,马克沁机枪成为射杀士兵最多的武器。一战后的近30年,各国又相继研制了结构不同、性能各异的机枪。比较著名的有苏制7.62毫米dp式轻机枪和捷克7.62毫米zb-26轻机枪。而旧中国的国民党军队则将捷克的zb-26作为自己的制式装备。
二战期间,德国人在mg34机枪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mg42机枪。1942年秋,德军在******卡塞林山口同美军的一场恶战中,mg42的枪声像撕亚麻布一样,吓得数千名美国兵惊呼:这挺机枪太厉害了!约2400名美国士兵在mg42的威力下举起了双手。
1959年,苏联在akm突击步枪的基础上,加长、加粗枪管,改成rpk轻机枪,使其既具有突击步枪的轻便灵活,又有接近轻机枪的点射精度和火力持续性。与此同时,美国人研制的m60通用机枪也是经典的枪型。
上世纪60年代后,小口径班用机枪应运而生。小口径机枪可分两种,一类是专门设计的轻机枪,如比利时的“米尼米”、西班牙的“阿梅利”和新加坡的“乌蒂玛斯”等;一类像ak枪族那样,以小口径突击步枪为基础,换装重型枪管和加装两脚架后成为与步枪同一枪族的轻机枪,如英国的186a1式轻机枪和奥地利的aug轻机枪。
大口径机枪通常口径≥12.7毫米。二战中,大口径机枪曾是有效的防低空武器。现在,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已由原来的以高射为主转为以平射为主,14.5毫米防空机枪则仍以高射为主。目前,世界上现装备的大口径机枪主要是这两种口径。进入21世纪,机枪虽然在未来战场不会出现当年横扫千军的壮观场面,但机枪仍然是士兵手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中国67式轻重两用机枪
经过十几年的仿制过程后,北京工业学院、人民解放军军械研究所与有关军工厂于1967年联合研制成功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命名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
它是新中国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军队的第一种机枪。在该枪基础上,此后又推出性能更优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机枪。它们伴随步兵战斗,能对付地面有生目标、薄壁装甲及低空飞行目标,67式机枪系列在我国机枪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6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是步兵分队的主要自动武器,以重机枪为主,兼作轻机枪使用,也可对空射击。作重机枪使用时,枪身安装在三脚架上,可歼灭1000m以内的集团目标和单个有生目标,压制敌方火力点,用以支援步兵分队作战。
相关数据
口径:7.62mm
全长:1650mm
枪管长:605mm
瞄准基线长:670mm
全重:24kg
枪身重:11kg
枪架重:13kg
初速:840m/s
理论射速:700发/分
战斗射速:300发/分
有效射程:1000m(重型),800m(轻型)
弹箱容量:250发
枪弹:53式枪弹(7.62×54mm)
机构动作
6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属于气推式活塞长后坐自动武器。当枪弹越过枪管上导气孔以后,火药燃气经导气孔、调节器气槽流入导气箍气室内。导气室内火药燃气压力的大小是靠气槽截面控制的,可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合理选择气槽,正常条件下应选择1号气槽。
高压燃气作用在活塞端部,迫使枪机框向后运动,使其具备后坐能量。后坐过程中,所有机构的运动全靠枪机框带动;复进时,靠后退时压缩复进簧所储存的能量完成复进动作。枪机框向后运动,其上的开锁斜面撞击枪机上的斜面,迫使枪机尾部向下旋转,枪机偏转一定角度后与机匣解脱,完成开锁动作。
此后,枪机框带动枪机后坐,同时枪机上的抽壳钩开始抽壳,当弹壳底缘后平面与固定在机匣上的抛壳挺相撞时,弹壳从机匣下方抛出。
枪机框带动枪机向后运动时,枪机框上的供弹曲线槽带动机匣上的曲拐旋转,曲拐又带动受弹机盖上的杠杆转动,杠杆带动拨弹滑板向里运动,滑板上的拨弹齿拨动阻弹板位置处的包容枪弹的弹链链节,使枪弹向里运动,受弹机座上脱弹齿的前后两个楔形齿将链节的前后两臂与枪弹一锥体相分离,脱弹齿斜面迫使枪弹向下运动。
同时,弹链链节产生弹性形变。当枪弹快拨到位时,已完全从链节内脱落。到位时,枪弹被弹链压在机匣的进弹口上,处于待进膛状态。拨弹到位时,次一发枪弹也越过阻弹齿,完成输弹过程。枪机框带动枪机完成抽壳、抛壳以及带动供弹机构完成输弹等动作后,继续后退,经过阻铁后撞击扳机座,完成全部后坐过程。
枪机复进时,若松开扳机,枪机框则被阻铁阻住,处于待击状态。扣动扳机(或连发过程中不放松扳机)枪机框带动枪机在复进簧力作用下向前运动,枪机上的推弹突笋接触枪弹底缘,开始推弹。推弹初期,枪弹底缘与通过压链器压住枪弹的弹链链节相接触,并强制弹链上抬,使压链器转动。压链器的作用是保证在压链器簧作用下使弹链不能脱离枪弹,使枪弹按确定的轨迹运动。
这种强制是非刚性的,为了确保各种射击状态(如高射、俯射、枪身侧转射击)的进弹可靠性,该枪设计时将枪弹待进膛位置安排在距离弹膛很近的地方,当枪弹向前运动约几毫米的距离后,弹尖就开始进入弹膛。当弹底缘与弹链链节脱离接触时,弹头已全部进入弹膛。此后,枪弹在弹膛与机匣进弹口前部导引面的强制引导下进入弹膛。随后,抽壳钩张开,抱住弹底缘。
推弹到位后,枪机不再前进,枪机框则继续前进,并通过闭锁斜面迫使枪机尾部偏转上抬,进入机匣的闭锁槽内。枪机闭锁以后,枪机框再单独复进,打击击针,直至枪机框开锁突起的前面与枪机接触为止,复进过程全部完成。复进过程中,枪机框上曲线槽的另一侧迫使拨弹滑板向外退出,拨弹齿越过阻弹齿挡住的那一发枪弹,准备下一个循环拨弹。
结构组成
枪身由枪管组件、机匣组件、自动机组件、复进机组件、枪托组件组成。
枪架为带有缓冲装置的三脚架,由上架和下架组成。上架由枪架身、高射支撑板、立轴、精瞄机等组成。枪身与上架可快速连接或者卸下。下架由旋回架座、方向限制器和3条脚杆组成。上、下架连接迅速可靠,立轴磨损后可以调整,修理方便。后架杆可以伸缩,以调节高射火线高。三脚架可以调节侧倾,保证立轴的垂直,以适应火线高及各种地形的要求。
高射瞄准机构由前照准器和后照准器组成。前照准器由外环、大环、小环、内环及支座等组成,与机匣为可拆卸连接;后照准器固定在表尺上,可以调整高低尺寸,方便校枪。前后照准器之间的距离为220mm。该瞄准机构可以适应速度为0——250m/s的空中目标。
优点与不足
6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采取单程进弹方式,与53式7.62mm重机枪相比,其供弹机构结构简单,质量轻,机动灵活性好,适应各种地形射击;一枪多用,设有夜间瞄准装置,适于夜战。
但该枪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改变火线高操作不方便;射击精度不稳定,新枪时射击精度尚好,使用或训练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缓冲器的磨损,间隙变大,射弹散布明显增大;机枪连续射击过程中发生卡壳故障时,如果枪管温度过高会使已进膛而未闭锁的枪弹自燃,引起膛外爆炸事故;恶劣的使用条件下或机构磨损以后射击,机构动作可靠性下降,尤其是卡弹等故障明显增多。
中国67-1式重机枪
67-1式7.62毫米通用机枪是67式轻重两用机枪的改进型,1978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目前已被67-2式通用机枪取代。由于67式轻重两用机枪主要作重机枪使用,因此将67-1式机枪称作重机枪。
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一次供弹,实施连发射击;两脚架可拆卸。
相关数据
口径:7.62mm
全长:1345mm
枪管长:606mm
瞄准基线长:670mm
全重:25kg
枪身重:11.5kg
枪架重:13.5kg
初速:840m/s
理论射速:650发/分
战斗射速:300发/分
有效射程:1000m(重型),800m(轻型)
弹箱容量:250发
枪弹:53式枪弹(7.62×54mm)中国陆军89式12.7毫米重机枪
89式12.7mm重机枪,是解放军现役步兵分队远层火力支援的主要武器。该枪以26.2千克的全重,成为世界上最轻的现役12.7mm重机枪。这样轻的重机枪装备部队有效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该枪不足之处在于射击精度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下降。
研制背景
12.7mm大口径重机枪在诞生时的初衷是为了对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装甲坦克的,但很快就被发现也可用于对付低空飞行的航空器,所以这一类口径的重机枪也经常用作高射机枪。随着飞机越飞越高、越飞越快,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防护性能也越来越高,现代的大口径重机枪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平射,如远距离火力压制、步兵集群目标、摧毁军事器材、对付轻型防护的车辆或掩体等等。
大口径重机枪的优势在于射程远、威力大,其射手可以在其他步兵轻武器的射程以外射击。但作为步兵武器,其最大的缺点是重量和尺寸都偏大,往往要几个占编制的人来服侍。因此大口径重机枪在地面使用时,要么装在车辆上,要么架在三脚架上在固定的阵地上使用,如果徒步步兵要扛着它转移是一件苦差事。
我国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比较重视大口径重机枪轻量化的研究,在西南冲突期间步兵分队就经常把大口径重机枪扛到前线,用于支援进攻或阵地防御。我国最早的12.7mm大口径重机枪是仿制自前苏联的DShK/DShKM(或称“德什卡”),定型为54式或54-1式高射机枪,枪身重33公斤,连三脚架全重88公斤。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高射机枪是1977年设计定型的77式高射机枪,该枪枪身重21公斤,连三脚架全重56公斤,减重辐度很大。到了1985年又设计定型了85式高射机枪,该枪是在77式高射机枪的基础上简化机构、进一步减重而成的,其枪身重减轻至18.6公斤,全重为41.5公斤。
从54式到85式,国产12.7mm重机枪的减重幅度已经很大了,但部队永远不会嫌更轻的武器。尤其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期间,流行着一种“中口径通用机枪消亡论”。该理论认为,发射中口径全威力弹的通用机枪(如M60、FNMAG、PKM等)在轻便程度和机动性上比不上小口径班用轻机枪,而在威力和射程上又比不上大口径重机枪,完全可以把通用机枪的任务分别转移给班用机枪和大口径重机枪。
而如果大口径重机枪能够在减重上取得重大成就,就能取代连、排属的通用机枪。因此我国军工部门在12.7mm重机枪的减重研究上继续努力,最终定型出更轻的QJZ89式12.7mm重机枪,并装备部队。
85式高射机枪是在77式高射机枪的基础上简化机构、进一步减重而成的,其枪身重减轻至18.6公斤,全重为41.5公斤。虽然近几年的武装冲突中的经验表明,中口径通用机枪在轻步兵分队中的作用仍然无可替代,然而,扛着更轻的重机枪参与战斗的话士兵是不会反对的。
即使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美军,近几年也在研制特别轻的XM312轻型重机枪。QJZ89式12.7mm重机枪,其枪身重仅17.5公斤,连三脚架总重量只有26.3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现役12.7mm重机枪,这样轻的重机枪装备部队,能提高部队的机动性,在相同的运载能力下,还能提高弹药携带量。
由于89式重机枪的设计目标以平射为主,用以杀伤敌集群目标、压制轻型火力点、毁伤轻型装甲目标,只是赋予其在必要时能充当高射机枪的辅助功能,能对武装直升机等低空目标进行射击。在设计该机枪时已把高射的任务降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在89式问世前的我国其它12.7mm机枪由于主要以高射为主,均命名为高射机枪,而89式12.7mm机枪则只命名为重机枪。
架构特点
89式重机枪的枪身长1640mm,有效射程1500米,理论射速450~600发/分。除了重量轻,89式机枪还有许多其它优点。
自动武器的自动循环主要有导气式、管退式和枪机自由式三大类(也有其他一些形式,但数量稀少)。在当今使用最广的重机枪中,俄罗斯的DShK/DShKM和NSV式采用了导气式,美国的M2HB式采用了管退式,而89式重机枪则采用了管退与导气式混合的自动方式。
这种自动方式在其它枪种上曾采用过,但在大口径机枪上尚属首次,它综合两种自动方式的优点,既减小了枪身的后坐冲击力,又减轻了重量,提高了射击精度,一举多得,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的匠心。有意思的是,美国最新研制的XM312轻型重机枪也采用了管退与导气式混合的自动方式,而XM312计划的目标也是研制一种重量轻、后坐力低的重机枪。
89式重机枪的枪管与机匣连接采用抽拉式固定栓,可快速进行装拆,而且只有固定栓装到位并合上供弹机后才能射击,确保使用安全。
供弹机构与枪架均为首创供弹系统采用环形杠杆作为传动机构,结构简单、新颖,工作平稳、隐蔽,使用方便,排除故障容易。枪架采用球形铰座结构,摇架和托架为一体化设计,高低机和方向机可以同时紧定,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方便。
89式重机枪采用管退与导气式混合的自动方式,有效减小了射击时的后座力。图为斯里兰卡陆军重机枪小组正在使用89式12.7毫米重机枪对猛虎组织进行火力压制。
弹药、瞄具
89式重机枪配用的弹药主要为89式穿甲爆炸燃烧弹和89式穿甲燃烧曳光弹两种。前者集穿甲、爆炸、燃烧多种作用于一身,可以对付各种轻型装甲目标,还可以反武装直升机和近程反导,在800米距离上可穿透10mm/30°钢板;后者融穿甲、燃烧和曳光功能于一体,在有效射程内能穿透15mm/45°钢板。此外,还有84式脱壳穿甲弹用于对付轻装甲目标。
89式重机枪配用的弹药,主要为89式穿甲爆炸燃烧弹和89式穿甲燃烧曳光弹两种。89式重机枪安装有机械瞄准具,还配有白光瞄准镜、微光瞄准镜两种。由于12.7mm重机枪经常要射击超过1公里的目标,低倍率的瞄准镜有助于射手迅速寻找、瞄准这些目力范围以外的目标,而且能减少瞄准误差,该白光瞄准镜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高平射瞄准转化迅速、校正方便等优点。
而微光瞄准镜性能优越,作用距离远,瞄准精度高,在无月光星空条件下,能识别350米距离上的单个士兵及800米距离上的轻型装甲目标。由于89式12.7mm重机枪重量轻、便于机动,因此可以装备到营、连级,增强这些部队的压制火力。
射击精度的缺陷
不过任何一种武器都必然会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一些研制和试验时所没有发现的缺点,例如像著名的M16系列和AK系列在多年以来都分别经过多番改进,现有的型号与最初的型号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比较新的HKG36虽然在研制时吸取了许多现有武器的成功之处,但却在部队装备使用后发现有双瞄具不实用、护木容易过热等缺点,从而作出了改进。89式重机枪也不例外,经过部队几年使用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有90%的武器在长期使用中出现射击精度下降的问题。
经过部队里军械人员的检查和分析,总结出3个方面的故障原因,首先是枪身紧固时发生瞄准线偏移,其次是受弹器盖松动过大(受弹器盖后端突耳与受弹器座存在0.4mm左右间隙),另外枪管在机匣上非弹性的径向松动量在4~5mm左右。他们建议厂家应该改进枪身紧固方式,把表尺座固定位置移到机匣上,并改进枪管在机匣上的连接方式等等。
由于重量及其他技术问题,即便是新枪,89式重机枪的点射散布精度比国外同类武器要低一些,特别是与M2HB相比,那是世界上现役同类武器中精度最好的重机枪(当然,这也与美国的.50BMG的弹道性能好于苏俄的12.7×107mm的原因有关)。
89式12.7mm重机枪的受弹器盖产生松动过大,导致安装在受弹器盖后端的表尺定位不准。
重量太轻也会对射击精度造成影响,图为斯里兰卡内战,猛虎组织成员使用缴获的89式重机枪向政府军射击,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采用高射状态增加压制范围,需要两名士兵抱紧三脚架,防止射击时产生过大的跳动。
世界各国的轻型化12.7毫米重机枪
在国外,主流的西方同类型武器一直是M2HB.50BMG重机枪,这件长寿的武器经过多年来的改进,其重量也已经有所减轻,不过减重手段主要集中在新型脚架上,M2HB与M3三脚架的总重量为58公斤。
最新研制的XM312重量要轻得多,连同三脚架仅有19公斤,可算是世界上最轻的12.7mm重机枪。然而枪身重量也是克服射击时枪身上跳的一种手段,89式和XM312都是为了在保持较轻的全枪重量的基础上让射击时的后坐力可控,而采用了管退与导气式混合的自动方式,但XM312的缓冲器导致该枪射速过低(仅260发/分)。
美国陆军在对XM312进行试验后对如此低的射速极为抵触,于是XM312的承包商GDATP不得不重新把该枪简化和提高射速后改进成LW50,但LW50对射速的提升并不多,仍然是偏低,所以目前这种“世界上最轻的重机枪”的服役前景并不乐观。
前苏联在DShKM之后研制的NSV重机枪的枪身重25公斤,连三脚架全重41公斤,和我国的85式高射机枪是同样重量级别。俄罗斯最新研制的Kord重机枪的枪身和三脚架全重仍然重41公斤,虽然最新研制的重机枪用两脚架仅重7公斤,但大口径重机枪在两脚架状态下对1公里外目标的射击精度不太理想。而且这重量仍然比我国的89式重机枪要大。
另外还有一些外国公司(如新加坡)也研制了一些新式的12.7mm机枪,重量大幅度减轻,但迄今仍未见装备。所以89式重机枪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世界是最轻的现役12.7mm口径重机枪。
XM312重量极轻,但由于射速太低而被美军拒绝接收。
结语
89式重机枪以26.2千克的全重,成为世界上最轻的现役12.7mm口径重机枪。另外,89式其它方面的性能表现也已达到军方提出的研制指标。但我们期待再研制下一代重机枪时,能够在射击精度上有更好的表现。
美国勃朗宁M2式12.7毫米重机枪
从M1917式7.62毫米机枪说起
自1900年起,美国的枪械大师一被称为“导气式元勋”的约翰·摩西·勃朗宁认识到在重机枪上使用管退式自动原理比导气式更加合适,于是,他便抛开了自己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挺导气式原理的柯尔特M1895式机枪,开始研制一种全新的管退式自动原理的机枪,1910年制造出来第一挺7.62毫米样枪,1917年2月向新闻界、政界和驻美武官进行了成功的表演。
一开始,美军对此枪并不感兴趣,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枪逐步引起了美国当局的重视,并于1917年5月应美国国防部的要求又进行了表演,连发射击20000发没有发生故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陆军当场与厂家签订了45000挺机枪的供货合同。
同年,正式装备美国陆军,被命名为勃朗宁M1917式机枪。该枪由雷明顿、柯尔特、新英格兰威斯汀豪斯三家工厂共同制造,到1918年底共生产了56608挺,被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装备采用,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战场上步兵的主要压制武器之一。
由于该枪采用水冷式机构,因此过于笨重、机动性能差,尤其是在沙漠和高寒地区难以发挥性能。然而该枪的闭锁、加速、供弹等机构均有独到之处,是20世纪有代表性的轻武器之一。
从M1921到M2
1916年,英国军队将坦克应用于战场,当坦克在开阔地带滚滚而来时,防守方几乎无法对付,于是德国加紧研制对付坦克的武器。位于马格德堡的波尔特公司制造出一种新型钢芯弹,口径13毫米,弹壳长92毫米,全长133毫米,弹头质量依种类不同从51.8~62.5克不等。毛瑟兵工厂于1918年1月研制出发射该弹的单发反坦克枪,即战防枪,全枪质量11.8公斤,初速820米/秒,可以击穿英国坦克的两侧,从而吹响了大口径机枪的前奏曲。
协约国不是没有觉察到德国方面的动静,英国人用放大了的维克斯机枪试射12.7毫米口径枪弹,美国军械局则委托温彻斯特公司研制断型枪/弹系统。美国国防部对弹药的要求是,采用12.7毫米口径,弹头质量不小于52克,初速约820米/秒,在25米距离内能确保击穿至少30毫米厚的装甲。另外,连发射击时射速应达到500~600发/分,发射该弹的机枪质量不得超过22.7公斤,以便在西线战壕内也能携行。
温彻斯特-韦斯顿公司的弹药专家承担了新型枪弹的设计任务。他们以法国的11×60毫米燃烧弹为基础进行开发,然而这种弹壳有突缘,这就自然不能赋予新型枪弹足够的射速。当时勃朗宁的M1917式7.62毫米机枪已经装备美军,1918年夏天,勃朗宁在该枪基础上制造出第一挺12.7毫米机枪,并且送到温彻斯特公司。
这支68公斤重的巨型机枪第一次射击试验的结果令人失望,发射时后坐力太大,射手无法调整命中精度,枪弹没有达到所要求的终点弹道性能。之后,勃朗宁修改了他的设计方案:在机匣末端加了一个液压缓冲器以支撑复进簧。
缓冲器的使用不仅减小了后坐,而且使得射速可变。将其向左旋转,机油流入活塞的缝隙,射速可提高到550~600发/分:将其向右旋转,可以使射速降低到450发/分。为便于握持,新设计的勃朗宁样枪采用了双握把,取代了M1917式的单手小握把,这样扣扳机的手指可以往上提,更加舒适。
1918年11月11日,西线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勃郎宁的新机枪没有派上用场,研制时间一下子宽松下来。勃朗宁回到家乡继续改进机枪。柯尔特公司的技术人员则进一步对样枪加以改进以达到批量生产的水平。
经过进一步改进,机匣和机枪架的中,也减轻了许多。最终在1921年,美国陆军正式采用了勃朗宁12.7毫米机枪,一种是水冷式高射机枪,另一种是气冷式机载机枪,统称为M1921式机枪。
然而M1921的装备量并不大,自1925年第一批机枪配发到部队,到30年代中期,陆军总共装备不到1000挺。然而与陆军相反的是,美国海军对这种机枪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自行拨款给勃朗宁让其继续改进研制。简单说来,M1921式12.7毫米机枪是M1917式7.62毫米机枪的放大版本。
30年代,英国陆军部对M1921机枪进行了检修。对附件和枪架进行了标准化,没有改变原型枪的基本结构,但对机匣上的一些连接点进行了加固,并可通过更换少量部件即可由左侧供弹改为右侧供弹,使得勃朗宁机枪适合安装在各种车辆、炮塔和飞机枪架上。改进后的机枪被称作M1921A1,机载机枪称为M1921E2。
柯尔特公司继续对M1921进行改进设计,研制了一种质量更轻、操作更为方便的气冷式变型枪。与此同时,美国骑兵队于30年代初研制了一种用于侦察和支援步兵作战的轻型装甲车,新的12.7毫米机枪正好适合装载在该车上使用。于是,1933年,将该枪正式命名为“M2”并且列装。后来又将增加枪管重量的M2列为制式武器,改名为勃朗宁M2HB12.7毫米重机枪(HB是重枪管的英文缩写)。
另外,为了提高弹头初速度,以增大侵彻能力和射程,原型枪用的915毫米长枪管增长到1143毫米。重枪管的采用,使机枪的持续射击能力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并且后坐力也大为减小,同时,该枪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车载或者高射机枪,而成为多用途重机枪装载在各种车辆里对付地面目标。
同时,将M2HB配用的M3三脚架列为制式,供地面部队使用。M3三脚架是勃朗宁M1919A4的三脚架的放大型,脚架均设可伸缩段。美军士兵渐渐地将M2称为“50”或者“老祖宗(BigMam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称其为“魔鬼”。由于美国军械局在30年代前期就着手进行12.7毫米机枪的标准化,因此到1941年12月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M2机枪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
截至二战结束,美国各企业和政府兵工厂总共生产了200万挺M2HB重机枪。即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部队需求,不仅地面部队和坦克装甲车上的装备数量不足,美国空军的前身“陆军航空兵”更缺:一架歼击机上要装4~8挺机枪,轰炸机的枪架、炮塔上也要配置机枪。可见M2HB机枪需求量之大。
M2HB机枪也是美国向其盟军提供援助的传统武器,就连苏军也将该枪同自己的“德什卡”机枪一起装在“谢尔曼”坦克和轻装甲巡逻车上。二战结束后,勃朗宁机枪并没有退役,美国曾把存货销售给其盟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勃朗宁机枪流传甚广,在地球的任何一个战场上,几乎都能听到其清脆的枪声。
当然,勃朗宁机枪也有缺点,主要是零部件太多,维护困难,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进行维修保养;枪机易出现问题,导致不能击发;敌机的速度越快,其射击效果越差。此外,勃朗宁机枪全长达1.65米,无疑是太长了,特别是粗大的机匣过长,不适合安装在装甲车辆上。
美军在1980年代希望以新型机枪取代该枪,包括通用电力公司研制的M86,后来则搁浅了。倒是在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军队又从军械库里取出了勃朗宁机枪。英军对于这种曾在二战中使用过的武器,在对先头部队的火力支援和守卫桥头堡作战中所显示出的良好性能惊讶不已,于是,他们又把M2HB机枪列入步兵武器的装备序列。冷战结束之后,英国加紧建设快速反应部队,相应地,对12.7毫米勃朗宁机枪的需求也在增加,以安装在越野车和沙滩车上使用。
现在所说的勃朗宁机枪,大多指M2HBQCB机枪。QCB即“QuickChangeBarrel”的首字母缩写,是快速更换枪管之意。其在某些结构上同原型枪有所区别。最大的创新是,为这挺老枪研制了一种快速更换枪管系统,并且无需调整闭锁间隙。
结构与性能
M2大口径机枪采用大口径12.7毫米BMG弹药,有火力强、弹道平直、射程远的优点,射速每分钟450至550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航空用版本为每分钟600至1200发),其后坐作用系统令其在全自动发射时十分稳定,命中率亦较高,但低射速也令M2的支持火力降低。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结构。射击时,随着弹头沿枪管向前运动,在膛内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下,枪管和枪机同时后坐。弹头飞出枪口后,闭锁卡铁离开楔闩上的闭锁支承面,其两侧的销轴被定型板上的开锁斜面压下,于是整个闭锁卡铁脱离枪机下的闭锁槽,枪机开锁。
随后,枪管节套猛撞内设的钩形加速子,加速子上端撞击枪机尾部,加速枪机后坐。该枪设有液压缓冲机构,枪管和节套后坐时,液压缓冲器的活塞被推向后,压缩缓冲器管内的油液,使其从活塞四周的油管内壁之间的缝隙向前逸出,对后坐产生缓冲作用。
枪机复进时,枪机尾部的凸起撞击加速子上端使其向前回转,加速子释放液压缓冲器簧,推动枪管和节套复进。闭锁卡铁在楔闩上的闭锁斜面的作用下强制上抬,进入枪机下的闭锁槽中,枪机闭锁。
该枪采用单程输弹、双程进弹的供弹机构,拨弹杆尾端的导柱卡入枪机顶部的曲线槽内,当枪机做往复运动时,实现供弹动作。该枪采用简单的片状准星和立框式表尺,准星和表尺都安置在机匣上。
该枪发射12.7×99毫米口径BMG枪弹,包括有普通弹、穿甲燃烧弹、穿甲弹、曳光弹、曳光穿甲弹、燃烧曳光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硬心穿甲弹、训练弹等。
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发射M2普通弹时的最大射程可达7.4公里,装在M3三脚架亦有1.8公里的有效射程。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净重38公斤,其常用的M3三脚架全重20公斤,V字扳机装在机匣尾部并附有两个握把,射手可通过闭锁或开放扳机来调节全自动或半自动发射。M2用途广泛,为了对应不同配备,它更可在短时间内改为机匣右方供弹而无需专用工具。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与同时期出现的其他大口径机枪相比,M2大口径机枪不仅装备了为数众多的大小国家,而且是唯一一种现今仍广泛装备使用的“老古董”。相比之下,苏联早在80年代初就用NSV大口径机枪逐步取代了二战功臣“德什卡”大口径机枪,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天才设计师勃朗宁的成功。
但是,毕竟从M2开始研制以来,已经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M2的一些技术指标如今看来已经相当落后。美国在研制新一代班组支援武器时,提出了对新型大口径机枪的要求。现在XM312型12.7毫米大口径机枪正在试验当中,全枪仅重13.6公斤,就是加上三脚架也不到19公斤,比美陆军现役的M2HB重机枪要轻66%,从而提高了机动力。
同时,XM312在试验中表现了很好的性能,后坐力小,采用先进的火控系统提高了射击精度,配备新型夜视器材,提高了夜战散力。如无意外,XM312型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将在不久的将来定型,并开始替换美军中的大部分M2大口径机枪。
而在其他国家中,特别是在一些中等国家当中,作为发展本国兵器工业的一种努力,也纷纷开展了大口径机枪的研制,例如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都研制了国产的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并积极向国际客户推销。
无疑,M2大口径机枪的未来将逐渐被这些后起之秀蚕食。幸运的是,由于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各国军方的换装压力大大减小,对于已经不再是主战兵器的大口径机枪,基本上都是抱着能用就好的态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还将继续见到MZ大口径机枪的身影伴随着士兵们出现在沙漠、丛林、高山、平原。
前苏联NSV重机枪
苏联开发的NSV重机枪,由于整体性能卓越,且多处结构有所创新,曾被华约成员国广泛用作步兵通用大口径机枪,与西方广泛使用的勃朗宁M2重机枪相抗衡。当今,某些北约成员国还推荐并试用NSV取代老式的M2。
“二战”中,美国人勃朗宁开发使用12.7×99mm大口径机枪弹的M2重机枪,因结构简单,受到高度评价,被美军及西方各国军队广泛采用,作为车载机枪、重机枪或高射机枪使用。“二战”后,M2被西方许多国家用作制式武器。
苏联在“二战”中也开发了与美式M2相类似的DShK重机枪。但该枪的供弹机构复杂,容易出故障,而且体积偏大,1946年进行改进,制成DShKM重机枪,但全枪依然笨重如故,机动性差。60年代,苏联制定兵器现代化规划,立项开发取代DShKM的通用机枪。于是,制成了NSV重机枪。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独特的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目前,该枪整体性能仍是同类机枪中最好的。
NSV重机枪开发史
70年代的一个“五一”劳动节,莫斯科红场上亮相的T64坦克炮塔上装有一种新型重机枪,西方军事情报部门根据其外观像PK机枪的大型化,判断为卡拉什尼柯夫设计的重机枪。到了80年代,才知道该枪的制式名称NSV,是由3名设计师姓氏首字母组成的。即G.I.尼克金(Nikitin)、J.M.沙科洛夫(Sokolov)和V.I.伏尔科夫(Volkov)。
伏尔科夫1921年生于图拉,“二战”后从事枪械设计,曾参加过几挺航空机枪的设计与试制,被认为有开发大口径机枪的能力,被任命为组长。
尼克金1905年生于卡累利阿地区的谢斯特列茨克,曾在列宁格勒接受专门教育,1972年开始在苏联军事技术设计局工作,参加过几种轻武器设计,其中有与沙科洛夫共同设计的尼克金-沙科洛夫机枪,该枪曾与卡拉什尼柯夫设计的PK机枪争夺军用制式之座,但落选。
沙科洛夫1929年生于莫斯科近郊的纳罗福明斯克,受过轻武器设计与制造的专门教育,1954年开始在军事技术设计局工作,50年代后期与尼克金合作开发7.62mm通用机枪。
尼克金与沙科洛夫早已在7.62mm通用机枪试制中结为好友,这次又与在大口径航空机枪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伏尔科夫一起开发新型通用重机枪。设计进展较快,大约1年后,即1961年,完成了试制型。
当时,苏军已认识到DShK重机枪存在诸多缺点,为了适应步兵在转移中展开射击的需要,就新型重机枪的试制提出了轻便、容易操作和高可靠性的要求。试制完成后,苏军做了与DShKM重机枪的对比试验。
试验后军方认为:该试制型比DShKM有更多的优点,特别是连发射速高,可有效用于防空;大量采用冲压加工与铆接装配工艺,既简化了结构,又减轻了全枪质量,生产性能也较好;在恶劣条件下使用时,比DShKM的动作更可靠;机匣的结构能确保射击中火药燃气后泄少,从而可作车载机枪或在阵地上使用。
在开发新型重机枪的同时,还开发了与该枪配用的2种地面用枪架,一种是斯捷潘诺夫设计的步兵用6T7式轻型三脚架,另一种是6U6式通用三脚架。
6T7由钢板冲压加工制成,外观酷似PK通用机枪三脚架,只是体积比前者大,用于对付地面目标,使用时必须在重机枪的机匣后端安装专用枪托。该专用枪托由木制骨架式枪托、小握把和扳机组成。
6U6虽然是步兵通用枪架,但设计上优先考虑了对空射击的需要。配用该枪架的重机枪可作据点防空武器,保卫军事设施和部队免受敌机攻击。枪架上有2个大型回转摇柄,坐在后部座椅上的士兵可用它改变机枪的射角和方向。重机枪的固定架上有缓冲器,可减小后坐力,提高射击精度。该枪架可使枪身高低俯仰-10°~+85°或方向转动360°,但对地面作战时,射手座位高,容易暴露目标。
NSV重机枪还可以双联装方式,装在UTESM2炮塔上,作舰艇机枪使用。该试制型重机枪于70年代初被命名为NSV12.7mm重机枪,配装6T7枪架对付地面目标的型号被命名为NSVS。NSV/NSVS由俄罗斯乌拉尔河沿岸的乌拉尔斯克兵工厂生产。该枪全面替代DShK装备苏军。
目前,该枪除了俄罗斯生产外,波兰、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也有特许生产。波兰特许生产的NSV,使用北约标准的12.7×99mm机枪弹,用于装备波军及出口。某些北约成员国还推荐并采用NSV取代勃朗宁M2重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