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细品趣味语文
7567600000034

第34章 奇言妙语(9)

“你儿子有过错,该当受罚,你为什么也跪在这里?”艾子不解地问儿子。

“你冻我的儿子,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的儿子泪流满面地说。

艾子听了,无言以对,只得饶了孙子。

■教书合同

从前有家富人很是吝啬,没人愿意到他家教书。有个秀才听说了,找到富人家说:“我没什么特殊的要求,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可以立个字据。”

说完,他就写了一个字据: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富人乍看之下,认为这秀才不吃鱼肉鸡鸭,光吃青菜萝卜。他于是答应了,签字画押。

从此,富人天天给秀才吃青菜萝卜。吃了两天,秀才生气了,说:“我说了,不爱吃青菜萝卜,你怎么天天给我吃这个?”

富人说:“不对呀!你字据上明明写着‘青菜萝卜万不可少’。”说完,拿出字据说:“你自己看!”

秀才拿起字据,又念了一遍: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富人听了,目瞪口呆。

■落地与及地

从前有个读书人带着书童进京赶考。路上,他的帽子被风吹落在地上。书童对他说:“相公,帽子落地(第)了。”

书生听了很不高兴,叮嘱书童说:“以后东西掉在地上,不许说落地,要说及地。”

书童依从了,挑起行李,准备上路。书生关照说:“要小心地挑。”

书童顺口答道:“相公放心,无论如何也不会及地(第)的。”这位书生听完哭笑不得。

■三友酬答

北宋金山寺有一和尚,叫佛印,能诗文,是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和黄庭坚的好朋友。他们常欢聚一处,每聚必饮,每饮又必以诗联酬答唱和。但佛印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只赴别人的宴请,自己却不请别人。

有一次,正值隆冬。苏东坡邀约黄庭坚泛舟赏雪,有意撇开佛印这个白食和尚。二人正酝酿诗作,只见顺江漂来一只大缸,缸内还有急促的呼救声,苏、黄急忙要船家救人,谁知救上来的竟是佛印。

原来,佛印踏雪走访庭坚,不见其人,却在书案上发现东坡致庭坚的手柬,骤尔寻船不着,便以缸作舟,赶来相会。

苏、黄苦笑,只好邀请佛印入席。佛印正端杯举箸,东坡赶忙制止道:“且慢,须按老章法,以联语对答,合格者方得饮酒进食!”

佛印道:“以何为题?”

东坡道:“题材不拘。”说罢,指着白雪覆盖的大地,率先吟道:

天上的云,糊糊涂涂;

地下的雪,明明白白。

云变成雪,容易容易;

雪变成云,难得难得。

黄庭坚接着蘸墨急书:

墨在砚中,糊糊涂涂;

字在纸上,明明白白。

墨变成字,容易容易;

字变成墨,难得难得。

佛印听完二人的联,不慌不忙,一面进酒食,一面吟道:

我在缸里,糊糊涂涂;

上得船来,明明白白。

我吃你的,容易容易;

你吃我的,难得难得。

佛印自称吃别人的“容易容易”,吃他的则“难得难得”。通过重叠的形式,反映出了佛印的质朴、坦诚,诙谐成趣!

■你是君子,我是小人

一次,国画大师张大千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共赴宴席。席间,张大千对梅兰芳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敬你一杯酒。”

梅兰芳和众人都莫名其妙。张大千解释说:“你唱戏,动口,我画画,动手——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众人听了大笑。

■王次公借驴骂僧

建安南陵王次公,一日放驴,不慎误入贵安寺和尚的麦园,踩伤和尚不少麦子,和尚大骂不已。王次公的仆人听到了,回家告诉了王次公。

第二天,王次公便跨上毛驴,带着仆人找到那和尚。王问僧人:“夜来秃驴吃了和尚多少麦?此驴在家本无事,才出家便无理!”

随即叫他的仆人过来,说:“去却鞍辔,牵那秃驴进来打,且看我打它下唇和上唇也动。”

王次公话中的“秃驴”明指毛驴,暗骂和尚;“出家”明指毛驴离开王家门,暗指和尚出家为僧;“和上唇也动”的“和上”,谐音指“和尚”。

■止风药

有僧人、道士、医生一同渡河,中流遇风,舟楫甚危。船夫叩求僧人和道士说:“两位老师,各祝祈止风何如?”

僧咒曰:“念彼观音力,风浪尽消息。”

道士咒曰:“风伯雨师,各安方位,急急如律令。”

医生也复咒道:“荆芥、薄荷、金银花、苦楝子。”

船夫问:“这些都是什么东西?”

医生答道:“我这几味都是止风药。”

舟人请僧、道“止风”,“风”的含义是一种自然现象;医生所谓“我这几般都是止风药”,“风”指的是中了风湿、风寒等外邪。一个“风”字,在船夫和医生的话中却是相距千里。

■解画

一位画师向观众炫耀他的作品,他指着一块空白的油画布,说:“我这画是一头牛在吃草。”

观者愕然,问:“这画上怎么不见草?牛又在哪里?”

画家说:“草被牛吃光了,牛吃光了草,自然是到别处去了。”

观众大哗!

画家真能无中生有!按他的逻辑,一块空白着的画布,岂止画的只是“牛在吃草”呢?纯属诡辩!

■风马牛不相及

马子春尝撑舟入剡,访其友人牛舜初。渡曹娥江,遇逆风,舟不得前,停了一天一夜。等到了剡地,不巧牛舜初因访友已于前一天外出,遂未得相见。

马归,对他的夫人说:“此真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

此借成语“别解”。“风马牛不相及”,语出《左传·僖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牲畜公母相追逐;及:碰头。两方距离很远,马、牛发情追逐也不会碰到。

马子春借此说“因逆风阻遏,误了舟行,使我马某与牛舜初未得相见。”可谓风趣之极。

■吃饭和睡觉

有书生二人相坐闲聊,奢谈日后发迹之愿,一个说:“我平生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也不曾睡过一宿好觉。待将来富贵之日,我当吃饱饭了便睡,睡醒来再吃。”

另一个说:“依我之见,该是吃了又吃,吃了又吃,哪里有功夫再睡呢?”

■侉声侉调

民国初年,涞水地方来了一团士兵,民众对此都有一种压力。城里的买卖商号从来怕兵。听说团部安在城里,忙推举了五个大户去拜见团长。

团长倒很随和,他把五人迎进客厅后,便叫勤务兵倒茶。勤务兵缺少心眼,没点人数,把茶碗一放下就走了。

团长是个南方人,说话不但侉声侉调,还是个咬舌。他看了看,对来客说:“来了五过(个)盈(人),只有四过(个)杂种(茶盅),缺一个杂种咋办?”

不多时他亲自拿来一个大花碗,递给那个没有茶碗的说:“你似(使)这过(个)大王(碗)八(吧)……”

那大户一听,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余下一个个都闷笑于心。

■刘大请客

有个叫刘大的人,因不善于说话,无端得罪了好些人。有一次,刘大过五十岁生日,特意请了张善、李石、王武、赵启等好友前来欢聚。

快到开席的时候,刘大见赵启还没有来,便站在门前懊恼地说:“该来的还不来!”

张善正好站在他身旁,听了这话,心想:“我可能是不该来的。”于是袖子一甩气着走了。

李石从客厅里赶出来问刘大:“这是怎么回事?”

刘大也感到莫名其妙,急着说:“哎哟,不该走的又走了!”

李石一听,思忖道:“看来我是该走的。”于是不告而辞。

刘大见李石又走了,不明究竟,摊开双手向王武解释道:“你看,我又不是讲他的。”

王武心里盘算着:“既然不是讲他,那一定是说我了!”于是气呼呼地拔腿而去。

刘大越发糊涂,望望满桌菜肴和空空的客厅,沮丧不已。

恰在这时,赵启来了。刘大惋惜地说:“你来得真不是时候!”

赵启一听,觉得既不是时候,还何必停留,当即转身而去。

刘大呆呆地站着,好一会,才感叹地说:“啊!为什么都走了?”

刘大请客弄得个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说话的语调而引起的:“该来的/还不来”中,强调重音是“该来的”与“还”,“不该走的/又走了”也一样;“我又不是/讲他的”和“你来的/真不是时候”中,重音落在谓语上。

另外,伴随着重音,还有一个逻辑停顿问题。刘大说话使用的不是平调,随情绪或升或降或曲,这也会引起对方的疑惑。

■项羽拿破仑

清末以前,科举考试盛行,考试时都要出题写文章,参加考试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相传有次出了个“项羽拿破仑合论”的题目,要考生比较比较这两位中外名人。

有位考生连拿破仑是谁也不知道,误以为拿破仑就是手拿破车轮,便这样写道:“项羽力能拔山举鼎,焉有遇破轮而不拿者乎?”成为科场一大笑话。

还有一次考试出了个“李广程不识治军宽严论”题目,要考生比较汉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两人不同的治军方法。考生中仍有孤陋寡闻的人,把题目理解为李广程这个人不懂得治军方法,并据此胡乱解释一通,同样留下一个大笑话。

■二百两银子

乡里某富户定亲,往女家抬送聘礼,从迂公门外经过。

迂公夫妇在门口看热闹。迂公问其妻:“你说这些彩礼值多少钱?”

妇人称:“也就二百两银子。”

迂公说:“我看有五百。”

妇人说:“肯定没有!”

迂公说:“肯定有!”

双方争执不下,继而出语相骂。

妇人不得不让一步,说:“我不跟你啰嗦了,就算三百两银子行了吧!”

可是迂公仍气势汹汹,不肯罢休。吵骂声惊动四邻,众人劝言:“莫为这等小事伤了夫妻和气。”

迂公却道:“还有二百两银子未弄明白,哪里是小事!”

世上真是怕就怕“认真”二字。迂公娘子只肯折算三百两,结果迂公那里二百两银子还是没有着落。

■狗不叫

国民党二十一军第四师师长范绍增,原名海廷,人称“范傻儿”。出身绿林,后为杨森招安,始赐以绍增之名。

其自述读书经过说:“我的爹送我去读书,老师拿一本《三字经》教我,他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狗(苟)不叫(教)’,我便问老师,是狗哪有不叫的?这样的书读了有什么用处?我从此便不读书了。”

范绍增把“苟不教”当作“狗不叫”,是犯了同音谐谬的错误。

■嘲客不辞酒

有客至主人家久饮不去,主人便说一故事:

外道多虎伤人,有客贩卖瓷器,忽撞见一虎开口近前,其客慌忙将一瓷瓶投之,其虎不去,客又将一瓶投之,又不去,一担瓷瓶投之将尽,只留一瓶,乃高声曰:“畜生畜生,你去也只是这一瓶,不去也只是这一瓶!”

主人明里骂虎,暗里骂不辞酒的贪杯客人。用借意双关法,正所谓指桑骂槐。客人闻此言,深感惭愧而去。

■惟独大司马洗不得

明代兵部尚书陈汝言,一日退朝,与太子洗马刘定之相遇,就戏弄他说:“你的职务是洗马,不知你洗了多少匹?”

刘定之知其戏谑,就针锋相对地答道:“马棚里的马都洗过了,惟独大司马洗不得!”

“大司马”,是当时兵部尚书的别称,刘定之的答话是对陈汝言的“回敬”。两人一笑了之。

■罚吃猪肉

李载仁是唐朝宗室后裔。五代十国时天下大乱,李载仁由长安避乱到了江陵。十国之一的南平国国主高季兴看李载仁是唐朝皇室宗脉,就委任他当了江陵观察。

李载仁食性特殊,他特别厌恶猪,从来不吃猪肉,甚至一听说“猪肉”二字就感到恶心。有一天,上司召见他,他刚骑上马要赴召,他手下两人却因事突然发生争吵,越吵越凶,最后竟相互揪扯着厮打起来。

李载仁立时大怒,他也不问两人为何争打,却急忙命人到厨房火速取来饼和猪肉,然后又命相互殴打的两个人老实坐好,罚他俩面对面比吃饼和猪肉。

他愤愤地说:“念你们初犯,如果以后再公然打架,我就决不会优待你们饼吃,那就要让你们光吃猪肉,还要给你们加上猪油!”

他又对在场的其他人说:“你们都看见了吧?你们千万要以他俩为诫,万不可受这种吃猪肉的苦!”说完他上马而去。

等李载仁走远后,人们才哄然大笑,纷纷说:“以后咱们想吃猪肉时,就都打上一架。”

■着冠几人

石动筒曾在太学中看博士辩论疑难,有人说:“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石动筒说:“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

博士说:“经传上没有记载。”

石动筒说:“先生读书,难道不知道孔子弟子着冠者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

博士说:“根据哪些文章可以得知呢?”

石动筒说:“《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不是七十二人?”

坐中众人听了大笑,博士无言以对。

这里用的是“谬算法”。“冠者五六人”,本指五六个人;“童子六七人”,本指六七个人。文言文的特点之一是数字后不用量词,这就为石动筒钻了空子,把概说换成乘法。

■答令尊

古代,有一父亲教导儿子说:“凡人说话要活脱些,不可一句说死。”

儿子问:“如何才叫活脱呢?”

这时,碰巧邻居来借几件东西,这位父亲指着来人说:“比如这家来借东西,不可竟说多有,不可竟说多无,只说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这话就活脱了。凡事都可类推。”儿子记下了。

一天,有客来到门口,问道:“令尊翁在家么?”

儿子顺口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

■孙秀才大闹天宫

古代,有姜、黄、秦、孙四位秀才聚饮于酒馆,点了七菜一汤。孙秀爱占小便宜,为炫耀其才学,提议每人各以自己的姓氏开头说一人名或物名,并一句俗语或一歇后语,谁说的与菜对上号了,谁便吃这盘菜,说不出的罚掏钱作东。

姜秀才首先说:

我姓姜,是姜太公——渭水钓鱼。

说完,夹起一条全鱼得意的大嚼起来。

接着黄秀才说:

我姓黄,是黄鼠狼——田边拖鸡。

说罢,便端了一盆鸡汤到自己身边。

这时,秦秀才傻眼了,略一思索便道:

我姓秦,是秦始皇——并吞六国。

接着,把剩下的六盘菜全揽了过来。

孙秀才“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见此情景,甚是生气,心想:你们这样狠,我也不能手软。于是皱了皱眉,说:

我姓孙,是孙悟空——大闹天宫。

言毕站起身,将桌面一把掀翻,一场好宴终成残局。

■打狗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一天,杨布穿着白衣服出门看朋友。走到路上下起雨来,到了朋友家,朋友让他把白衣服脱了,换了一身黑衣服。回到家,他的狗不认识他了,冲他狂叫,杨布很生气,抓起一根棍子就要打狗,哥哥杨朱劝他说:

“别打它了,换了你也是一样,假如你的狗刚才出去是白的,回来却成了黑的,你能一下子认出它来吗?”

■人生谑解

陈翁、邬翁同邑。一日,二老途中相遇,握手叙旧。

陈翁喟然曰:“我辈自幼相识,当年嬉耍淘气,恍如昨日之事,转瞬竟已衰老如此!”

邬翁曰:“不但老朽,也将死矣!”

陈翁曰:“你我贫苦一生,死亡之事难道还不能免除吗?”

邬翁曰:“免去一死,贫苦就没有头了!”

谑言也悲凉,嗟伤也达观。二人相视大笑。

■千金之论

甲富乙贫,甲问乙:“我有千金,你愿服侍我吗?”

乙说:“你的钱财与我无干,我为何要服侍你?”

甲说:“倘若分与你一半,你肯服侍我吗?”

乙说:“那样你我就平等了,为何要服侍你?”

甲又问:“那么,我将钱财全数给你,你肯服侍我吗?”

乙说:“你贫我富,你服侍我才是道理,我岂能服侍你!”

这番论说颇有公孙龙子之辩才。诡辩术的诀窍无非是转移前提,偷换概念,但是论者善于操弄逻辑,乃常人不及。

■两个妻子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行至常州天宁寺。有人打小报告说,天宁寺的住持和尚不守戒律。于是乾隆皇帝就问住持和尚:“你有几个妻子?”

“两个。”住持和尚回答说。

“哪两个?”乾隆皇帝一听,甚是惊异,继续追问说。

“夏拥竹夫人,冬怀汤婆子,不正是两个妻子?”住持和尚回答得很慢条斯理。

竹夫人又名竹几、竹夹膝,是一种用青竹编成的长笼,也有将整段的粗竹筒打通竹节、筒上开许多通风孔而制成的,夏天抱着睡觉,可以消暑。

汤婆子是一种扁圆形壶,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灌入热水后可放在被中取暖。

乾隆皇帝听后大笑,随手赏了住持和尚。

■州官放火,百姓点灯

宋代有位叫田登的州官,忌讳别人说自己的名字,下令凡是遇到“登”字都要避开,甚至连与“登”读音相同的字也不许说,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他到任后的第一个元宵节,按传统,百姓要点上灯笼过节三天。由于“灯”与“登”同音,百姓不敢说,衙门办事的人不敢写,只好用“火”代替“灯”字。

结果,衙门里贴出的布告,“灯”字全部变成“火”字,出现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等句子,意即可以按惯例放灯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