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细品趣味语文
7567600000041

第41章 妙趣对联(1)

斗智施才篇

■朱元璋出对求贤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举事前,有一次冒雪外出,路上遇见一名叫葛恩的人,正在快步疾驰,朱元璋便问他有何急事,葛恩答道:“天寒地冻,不知百姓如何御寒,特出来四处看看。”

顿时,朱元璋觉得此人关心百姓疾苦,可为己用,于是口出一联,以试其才学,联曰: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

葛恩一听,知是拼字对,“水”加一点是个“氷”字(冰的古时写法),遂据此结构,即刻对道:

国难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

王字上面加一点是个主字,好似“王”出头,一语双关。朱元璋蓄积力量,正欲出头称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相邀共图大事。

■独吞

明朝时,苏州有个人称“不是正经神”的读书人叫张敉。其人博学多才,却油腔滑调。一天,张敉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并在门外贴上了这副对联:

老不老,小不小;

羞不羞,好不好。

张敉并言明,能由此引出其他对联者方能入席。张敉心中以为无人能对,谁知来人中有个叫王百谷的,略一思索便写下了:

太公八十遇文王,老,不老;

甘罗十二为丞相,小,不小。

王百谷还当众解说:“姜太公80遇文王,老矣,但他力保周朝八百年,却又不算老。甘罗十二做了丞相,年纪虽小,官却不小。”

说完再续道:

闭了门儿独自吞,羞不羞;

开了门儿大家吃,好不好。

王百谷话音方落,张敉慌忙顺口道:“好,好,席上各位请。”

■师徒对父子

纪昀字晓岚,才华出众,博学多才,担任过清朝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一天,他的老师请他去喝酒,席上有父子两人,都是在戊子年(1768)科举考试时同榜举人。

酒过数巡,喝得兴高采烈的老师忽然对纪昀说:“晓岚,你很会对对子,现在我出上联,如果你能即席对出下联,我将以一方百金古砚相赠,要是对不上来,就罚酒三大杯!”纪昀微笑点头答应。

于是,老师指着那两个同榜的父子说: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上联刚出口,在座的其他客人都觉得要对出下联很是不易。因为“父子”和“戊子”,下字相同,上字一为“父”一为“戊”,虽非同字,却是谐音(“父”音fu,“戊”读wu音)。全句两“父”三“戊”五个“子”字,要对得字字工稳,实在比登天还难哪!

才思敏捷的纪昀,他看了老师一眼,立即想到师徒两人的官职:老师现任户部尚书,自己现任户部侍郎,是一正一副的户部长官,而古代管领全国户口簿籍的长官叫司徒。

因此,后世也将户部尚书和侍郎俗称为司徒。于是一句妙不可言的下联顿时冲口而出: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众人无不拍案叫绝,满面春风的老师亲自把价值百金的古砚送到了纪昀的手上。

■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乾隆南巡时,一行人马来到顺天通州,乾隆来了雅兴,随即出了一句上联:

东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乾隆让随从人员对出下联,众人想了半天,面面相觑,谁也对不出来。乾隆以目示纪晓岚,纪晓岚本无心应对,但到这了这份上,只好对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赞叹不已。

■渔璜联语妙趣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年轻时,在一所庙里读书,常挑灯苦读,甚至彻夜不眠。庙内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

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腊梅含苞待放”为题,出了上联: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渔璜会心而笑,立即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更加重视渔璜。

周渔璜有一次奉旨阅兵江淮,来到了江苏镇江。一日闲暇,便到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就有点鄙夷他。

这时,正巧暴雨骤至,长老灵机一动,就故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如何对下联,恳请大人赐教。”接着,念了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答: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

■恩爱夫妻

相传,清朝末年有个姓刘的秀才,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找人对对联,他总喜欢出上联,如对方对不上,他就乐不思蜀。

有一天,刘秀才到同窗好友李秀才家拜访,少不了要喝上几杯。酒过三巡之后,刘秀才又来了对对联的兴致,于是说:“咱俩只喝闷酒没啥意思,联上几句如何?”

李秀才也不示弱,说:“请出上联。”

刘秀才出口说道:

此世界,彼世界,大千诸世界,并作新世界,大世界,可谓游戏世界,欢乐世界;

李秀才听了上联,半天没有对上下联,这里书生紧催,又说,对不上罚酒三杯。李秀才苦思冥想,还是找不出恰当的对句。

这时,刘秀才说:“这样吧,我到外面去一趟,回来你再对不上,不仅要罚三杯,还要罚你去酒店给我打一瓶酒来。”

说完,刘秀才下桌上茅房去了。这工夫,李秀才夫人走上前来,丢给李秀才一张纸条,李秀才看了,只觉豁然开朗。

刘秀才回来,马上催李秀才说出下联,李秀才不慌不忙说道:

似夫妻,非夫妻,算什么夫妻?勿论长夫妻,短夫妻,不如患难夫妻,恩爱夫妻。

刘秀才听了,立刻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原来,刘秀才向来夫妻不和,想不到家丑让李秀才知道了,自觉脸上无光,并深为内疚。

此后,刘秀才对妻子逐渐好了起来。

■孙行者与祖冲之

陈寅恪教授是我国的国学大师,现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在1932年主持的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卷上,加了一道对联题,出联是:

孙行者。

许多考生的应对让人啼笑皆非,有对“猪八戒”的,有对“唐三藏”的,甚至有人一气之下对了个“王八蛋”。

一位名山刘子钦的考生对的“胡适之”,得了满分。胡适之即胡适,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此对中,“胡”对“孙”为谐音借对,暗指猢狲。

还有一个对“王引之”的,也得了高分。王引之,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与其父王念孙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但陈寅恪的标准答案据说是“祖冲之”。这副对联是:

孙行者;

祖冲之。

“祖”对“孙”,姓氏对姓氏,又是辈分上的名字对;“冲”对“行”,动词对动词;“之”对“者”,文言虚词相对。真乃天造地设,无懈可击。有好事者为此捏了两句诗,曰:

天生一个孙行者;

地生一个祖冲之。

■申红脸巧写对联

清朝道光年间,湖南祁东县一申姓男子能说会道,机智过人,碰到不平的事专唱“红脸”,加上他喜欢饮酒,一喝脸便红。因此,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叫“申红脸”。

申红脸家与大财主五爪子的高楼只隔几条田畦,一高一矮,一贫一富,正好南北相对,每当过新年,五爪子照例在大门两边贴上一副春联。

五爪子虽然也读过《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章,但写出来的春联不如申红脸的好。申红脸还常常利用写春联,掐掐五爪子的尾巴,揭揭他的老底。

五爪子因此差点气破了肚皮,于是横下心来,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即以后每年的春联就索性照抄申红脸的。申红脸写什么,他也跟着写什么。

有一年,申红脸在大门上贴上这样的对联:

对门过年,我也过年,对门样样好;

我亦做人,彼也做人,我家事事难。

五爪子一看,眼睛都笑眯了,可一转念,这怎么能照抄呢?他抓了抓头皮,左思右想,自己想不出更好的句子,最后还是照抄了。不过,第二天贴出来时,他略略地换了几个字,联文成为:

对门过年,我也过年,我家样样好;

我亦做人,彼也做人,对门事事难。

对联贴出后,五爪子自鸣得意。可他哪里知道,申红脸的对联只写了上半截。当五爪子的对联贴出来,申红脸立即在自己门口的春联联尾各添了4个字,联文变成了:

对门过年,我也过年,对门样样好景长不了;

我亦做人,彼也做人,我家事事难处总有完。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就有人把申红脸家的春联告诉五爪子。五爪子一听,气得三天没沾米。

■三星白兰地

据说民国年间,重庆有一酒家,在门口放一瓶“三星牌”白兰地酒,并出一上联征对:

三星白兰地;

前来应对者非常多,最后中奖的是一位青年的一句下联:

五月黄梅天。

这是一副绝妙无情对。上联与下联毫不相干,但字面上字字绝对。“黄梅天”,五六月间为梅雨季节,叫“黄梅天”。

有人认为这位才思敏捷的青年人是郭沫若。这倒未必可信。后来,有好事者将这副对联上下颠倒,联尾停顿,各加一字,成为如下一联:

五月黄梅天,湿;

三星白兰地,干!

以“干”对“湿”,反义词相对。同时,“干”字双关,又是“干杯”的意思。

■挑和尚与抱秀才

祝枝山有一次与沈石田出行,看见田里有一个尼姑挑着一担禾走过来。祝枝山先出一联:

师姑田里挑禾上。

师姑,即尼姑。“挑禾上”,双关语,谐音挑“和尚”。这是戏谑沈石田。沈是出家人。沈石田应声对出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

抱绣裁,谐音抱“秀才”。秀才暗指祝枝山。两人对联斗嘴,旗鼓相当。

■母狗风波

韩慕庐是清初年间的状元,他未及第时曾经在一个蒙馆任教。该馆的学生有一次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语出《礼记·曲礼》)中的“毋”字读成“母”字,于是“毋苟”听起来便成了“母狗”。

此时,有一吴中名士路过蒙馆,听了哑然失笑。他以为是韩慕庐教学生这样读的,于是出了一上联讥讽韩慕庐:

曲礼一篇无母狗;

韩慕庐一听哭笑不得,知道是名士误会了。他又不便解释,以免越抹越黑,更添笑料。于是灵机一动,对了一个下联:

春秋三传有公羊。

《春秋》一书有三部解释它的著作,即《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这三部书又分别称为《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下联说“春秋三传有公羊”,史据凿凿,又恰好与上联成对。同时又悄悄转移了受攻击目标,巧妙应对了名士的嘲谑。

■善对的厚脸皮客人

有位老农带着儿子在地里干活,忽然天下起雨来,只好往家走。在路上,老农即景脱口说出一条上联:

迷梦雨至,难耕南亩之田;

儿子还没有对出下联,便听见一个过路人应声答道:

泥泞途遥,谁作东家之主?

老农见状,便把客人邀到家中避雨。进了家门,老农说:

客已至矣,庭前整备茶汤;

这是招呼家里人准备热茶招待客人。客人顺口说道:

宾既来兮,厨下安排酒席。

老农又说:

不嫌茅屋小,略坐片刻;

客人接着又说出下联:

且喜华堂宽,何妨数日。

主人没办法,只好留客人住下,安排好以后说:

匡床已设,今宵且可安身;

客人笑着答道:

主意甚殷,明日定留早膳。

第二天,客人很早便起来磨刀。主人见了,甚为惊讶,赶忙问道:

借问嘉客,何故操刀而磨?

客人回答:

无故扰东,定当杀身以报。

主人听了,惊惧地说:

倘死吾家,未免一场官府事!

客人接声说道:

欲全我命,必须十两烧埋钱。

这意思是说:若我死在你家,你得花钱埋葬,现在我不死了,你把省下的10两银子给我得了。主人无奈,只好凑出10两银子给他,对他说:

首饰凑成十两;

客人拿在手里掂了掂说:

戥头尚短八钱。

好不容易把客人打发走,主人送到门口说:

千里送君终一别;

客人回答说:

八钱约我必重来。

客人这样厚脸皮,主人倒觉得好笑,于是便笑着说:

恶客恶客,快去快去!

那客人回过头来,也笑着说:

好东好东,再来再来!

■蒲松龄巧骂石先生

蒲松龄屡试不中之后,决定发奋著述,他特地写了一联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一时风传乡里。同乡有个姓石的豪绅,人称石先生,他粗通文墨,自命不凡。看到这副对联,石先生很不服气,他要和蒲松龄比比高低。

一天,石先生见一只小鸡死在砖墙后面,便以此为题出了句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他要蒲松龄对出下联。蒲松龄看出他不怀好意,便暗想一计,故意装作初学无能,谦虚地说:“我不会对,但又不能不从命,我就学着一字一字地对对看,望先生别笑话,并请一字一字地帮我记下来。”

石先生以为蒲松龄真无能,便笑着点点头说:“你说我记。”

蒲松龄看着上联,一本正经地对道;“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完了。”

石先生写完一看,见录出的下联是:

粗毛野兽石先生。

他顿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蒲松龄说声“见笑了”,便昂然而去。

■乾隆贺喜

清代乾隆皇帝好戏谑,某次出巡江南,途见一农家操办喜事,于是送上三个铜钱和一句上联,上联是: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谁知主人也是个知书才子,随即对上一句:

两间茅屋迎宾,怕穷莫进,进为贪吃。

■一石三鸟

解缙的超群才智使朝中曹尚书不得不暗自叹服。一日,曹尚书又邀解缙进府,想试试解缙近来的学业是否有长进。

于是,你来我往地又对了几联后,曹尚书一直未占上风。于是,便使用最后绝招:利用“谐音”双关,企图“一石三鸟”压倒解缙。他出的上联是: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立即对出:

庙后栽花长老枝。

曹尚书笑道:“我这上联的意思是,庭院前面种的竹子,先长出了竹笋。”

解缙说:“我下联的意思,是庙后头栽的花,长出了老枝。”

曹尚书又道,其上联另有别解,说是庭院种的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砍了,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接着说,我这下联也还有层意思,说的是庙后栽的花被风吹斜了,长老用木棍把它支撑起来,故有:

庙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哈哈大笑说,我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种竹子,教书先生询问别人,这是什么原因,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询;

解缙也拍手笑道,其下联也另有意思,是说庙后栽上花,小和尚急急忙忙地去告诉长老,长老说早已知道了。所以是:

庙后栽花长老知。

曹尚书“一石三鸟”,仍然没有难倒聪明的解缙,不禁由衷地赞许道:“真乃盖世奇才也!”曹尚书实在爱才心切,欣喜之余,就把爱女许配给解缙了。

■进士进土

从前,有个财主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好炫耀,花了大把的银子,父子二人都买了进士功名,妻因夫贵,婆媳二人也加封为夫人。

除夕这天,为炫耀门庭,他家门上贴出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邻里看了不顺眼,有好事者暗中将此联添了几笔。第二天,财主出门一看,气得发昏,原来对联成了: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一两笔之别,吉凶相反,改者奇想,令人叫绝!

■东坡与佛印互嘲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日,好友佛印和尚来访,二人在江上泛舟。苏东坡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手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绝妙的谐音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诗。

“河上骨”谐音为“和尚骨”,“东坡诗”谐音为“东坡尸”,用的是谐音双关法。两位好友都多才善谑,可谓旗鼓相当,谁也没占着便宜。

■智胜师爷

一天,祝枝山遇上师爷徐子建。这徐子建也是精通文墨之人,却自命不凡,恃才傲物,见了祝枝山,当然想出题难他。

徐子建道:“祝兄,久违了,今日正好对个句子。”

祝枝山道:“谁出?谁对?”

徐子建道:“不妨你出,我续。”

祝枝山心知肚明,卖弄一些家底也不碍事,于是笑着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认为太过容易,随口道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话音一落,方想催促祝枝山再出句,殊不知祝枝山却道:“且慢,我还没有说完。”继续说道: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乍听之下,又随口道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台,台……

徐子建委实不能再说,怎能说5个台字来对!祝枝山笑道:“怎样,抬不动了吧!不能再抬了。”

■唐伯虎巧对祝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