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南星向门外环视一下,立即指着门前坑塘说,自己说的是:
水上一鸥游。
尚书听了,很佩服赵南星的机智和才华。
■姑娘妙对戏秀才
古时,南州郡有一个财富殷实的人家,请了一位穷秀才教私塾。东家的小儿子也在私塾中就读。一日,这位秀才先生教学生对对子,他信口出了上联:
有客打床惊我梦;
并要求学生第二天交卷。
夜深人静,小东家在灯下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找句对下联,无奈无句可对。小东家哭丧着脸,将情况告诉姐姐。姐姐说:“你赶快去睡,下联我替你对。”
第二天,小东家将姐姐代对的下联交了卷,先生展开一看,下联是:
无人伴寝度春宵。
这位先生已到而立之年,尚未婚配,得知下联出自姑娘之手,以为有意,不禁想入非非。时近端午节,于是,又出一联:
绿竹无心空过节;
同样要求学生第二天交卷。小东家如法炮制,又请姐姐代劳。姑娘又对了下联:
黄花有意候重阳。
先生看了下联,眉飞色舞,喜形于色。接着,步步相逼,又出了:
林密山深,叫樵夫如何下手?
这一次,姑娘代弟弟对的下联,却是:
滩凶水涌,请渔郎不必问津。
先生看了下联,明知此花有刺,无法采摘,但艳心不死,又出一个上联,要小东家带回家对。联文是:
园内好花,蝴蝶无心亦欲采;
姑娘看此淫词,勃然动怒,立即答对:
画中佳果,猿猴有意却难寻。
她把先生比喻成猴了,秀才仍不罢休,又出一联:
天寒地冻,今晚定能成霜;
姑娘断然回答:
月冷星稀,此夕断然无雨。
这里“成霜”谐音“成双”,“无雨”谐音“无语”,对仗工整,可谓天衣无缝,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这回,先生有些怨愤了,又出上联:
竹本无心,何生枝节?
加以质问,姑娘却平心静气以对:
莲虽有窍,不染污泥。
秀才步步设问,姑娘则鼎言而拒,一问一答,如竹筒倒豆,痛快淋漓,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巧续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
李调元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看见一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字一行: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土、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这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联。
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
接着说出了下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连声赞叹。
■状元妻智对乾隆帝
乾隆年间,通州胡长龄赴京赶考,三榜三甲,中了头名状元。乾隆帝爱他一表人才,心想招他为驸马。就派主考官王御史前往试探。胡状元因有结发之妻,婉言回绝。
乾隆帝听王御史回禀,新科状元不肯招驸马,想看看状元夫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美人,同时,要试试她的才学,于是,下道圣旨,宣胡氏进宫。
乾隆皇帝率领三宫后妃,在后宫召见状元夫妇。胡氏农妇装束,青布衣裙,蓝布长衫,举止大方,进殿跨槛时,轻轻撩起裙角,启口说:“乡女村妇一条草裙,千万别污了万岁爷的金槛。”
乾隆帝听了,大吃一惊,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民间女子竟然如此大方,又如此知礼。他叫胡氏抬起头来,将她上下打量一番。
只见面前站着的状元夫人,既非红颜粉黛,又非绝色佳人,而是相貌平常,皮肤黝黑,体形壮硕,天下无双,男子莫及,见所未见。
胡氏知是皇帝取笑自己,不慌不忙,从容说道:
脚大胜似舳舻履惊涛。
乾隆帝说:“依你所说,是脚大好啦!那么,朕宫中嫔妃人人都是金莲小足,你说如何?”胡氏随声应道:
足小宛若画舫过浪尖。
乾隆帝心里明白,胡氏在讥诮三寸金莲行走不便,但又不得不佩服她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便吩咐宫女奉茶。
胡长龄夫妇坐下,胡氏喝了一口香茶,脱口吟道:
饮啜香茗遥念故乡水。
乾隆帝被胡氏思乡之情感动,传令摆宴,为状元夫妇洗尘。胡氏接着又说:
食俸皇粮当思耕夫辛。
听了之后,乾隆帝更加敬佩胡氏的才学,便出个上联要她对。上联是:
远闻通州出才子;
胡氏不假思索,对道:
近观皇宫多佳人。
乾隆帝又出一联:
冠授官,官戴冠,官被冠管;
胡氏沉吟片刻,大声应道:
仁教人,人压仁,人受仁欺。
乾隆帝自知理亏,心悦诚服,称赞胡氏才思敏捷,更赞叹新科状元不图富贵,不弃前妇,真是当世难得的人才。他拿起大笔,写下“翰墨竹梅”四个大字,并叫匠工刻在匾上,赠给状元夫妇,以表敬意。
■船老板妙改对联
从前有个包姓书生考中了状元。一次,到温州去拜望做知府的舅父,途经雁荡山,顺便游览。过江到王官头,在船上望去,碧波一片,触景生情,随口吟道:
风吹海水千层浪;
碰巧船上有一位儒生,书生略一沉思,即吟道:
雨打沙洲万点窝。
船老板听了,插嘴道:“两个书呆子!”
包状元不服气地说:“怎么说我俩是书呆子?”
船老板笑着说:“你吟‘风吹海水千层浪’,海水刚好千层浪吗?他说‘雨打沙洲万点窝’,难道下雨都只有万点?”
船老板认为应当改做:
风吹海水层层浪;
雨打沙洲点点窝。
“千层、万点”讲得太实,给人的感觉既死板又生硬;“层层、点点”通过量词的重叠,概括性强,数量不拘,尽囊其中。
两个人无言以对,不得不打心底佩服船老板的高明。
■朝云巧对佛印
苏东坡全家人都才华横溢,连府中丫环都聪敏过人,尤其朝云更是突出。在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的那年,由于路途遥远,朝云便随行到黄州。后来,佛印亦到黄州探望苏东坡,令他很是高兴。
一天,苏东坡正和朝云下棋,佛印闯了进来。因天时暑热,朝云只穿着薄纱,见回避不及,便躲进纱帐之中。
佛印故作不知,与苏东坡聊天不去。朝云在纱帐中热得香汗淋漓,但又不敢出来,只好拼命摇扇子。佛印见状,越发得意,出联嘲讽起来: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朝云在纱帐中闷热难当,正没处出气,便应声道:
清水河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佛印也摸着光头笑道:“贫僧坐得太久,闷坏了佳人。”说完乐哈哈地走了。
童心妙对篇
■蔡锷买笔
蔡锷出生于湖南省邵阳蒋河桥乡,6岁启蒙读书,11岁师从邵阳阳名人樊椎,12岁中秀才。1895年春,湖南省学政江标到宝庆(今邵阳)举行岁试。蔡锷随父亲蔡正陵来到宝庆城应考。
一天,蔡锷到著名的宝元文具店买笔。当老板听说这一位小孩是前来应试的,心里非常高兴,拿着一束笔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着上联,这束笔就送你。”老板的上联是:
小学生三元及第。
蔡锷晃晃小脑瓜,对曰:
大老板四季发财。
说完,拱手作揖,接过笔,乐滋滋地离开了文具店。
■林则徐应考
清代爱国英雄林则徐,幼年时参加科举考试,由于路途遥远,父亲便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送他到考场。
主考官见到这一情景,便有意跟他开个玩笑,说要他对上一句上联,方准进入考场,并即景出上联说:
以父作马;
林则徐的父亲一听,立刻羞得面红耳赤,但又无可奈何。但林则徐眼珠一转,立刻应对说:
望子成龙。
主考官听后大吃一惊,这对句不仅为其父解了嘲,而且把原来的贬抑戏弄化为褒扬赞美,很是满意,于是便高兴地让他进了考场。
■父子对句
袁枚生了个儿子叫袁桐,他和袁枚一样聪明。在袁枚的熏陶下,也喜欢读书写诗。一年重阳,袁枚携同儿子登高,一路上两人赏景摘花,不觉到了山顶。
袁枚见天下万物尽收眼底,不觉吟道:
家有登高处;
袁桐听了父亲所吟,忽地想到自己在学堂乏味的生活,随口答道:
人无放学时。
袁枚听了,虽感儿子之幼稚,却对得工整,不禁哈哈大笑。
■先生与老子
古时候有个秀才,很是自负。一日,他经过一所学堂门前,看见一群学童在兴致勃勃地交谈,便想在他们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学。他一语双关地问:
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哪些是先生?
众学童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这时,一个眉清目秀的学童走了出来,一本正经地答道:
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
众学童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狂秀才羞得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开了。
■小蒋焘切瓜分客
明代文学家蒋焘,幼年才思敏捷。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又有一次,他父亲的几位朋友来访,适逢秋雨淅沥。在闲谈之间,一位友人即景出了一句上联让大家应对,那上联是: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在座的见此上联拆“冻洒”二字,道眼前秋景,别具匠心,一个个绞尽脑汁,苦思冥想,都无以应对。
蒋焘见父亲和朋友们在吃西瓜,触景生情,于是脱口对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满座宾客见此下联拆“切分”二字,也叙目睹之事,妙语双关,理趣天然,无不叹服。
■于谦讥僧人
于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从小聪慧好学,才思敏捷。七八岁时便能出口成对,挥笔成章,人称“神童”。
某年盛夏,由于天气十分炎热,去学馆前,他的母亲便让他把头发梳成两只上翘的羊角辫。在去学馆的路上,于谦碰上一位和尚。这和尚见于谦的两条辫子恰似一对小角,便和他开玩笑道:
牛头且喜生龙角;
和尚只是出于对幼童的喜爱,其实并无恶意。谁知于谦听了,以为和尚在取笑他,很是恼火,立即反唇相讥道:
狗嘴岂能吐象牙。
和尚讨了个没趣,但也只好作罢。
第二天,母亲又把于谦头上的辫子散开,梳成三角发结。恰巧的是又碰上了那个和尚。和尚一见小于谦头上改了发型,又念出一条上联来逗他,联曰:
三角如鼓架;
于谦又以为和尚在取笑他,非常生气,便不甘示弱地回敬道:
一秃似捣锤。
这时,和尚才知少年于谦的厉害。
■解解元妙对乐乐府
有一次,解缙游山口渴,便来到一家农舍要茶喝。这时,出来了一位白发老人,问他是何人。解缙出口答道:“吾解缙解元是也。”
老人笑道:“哦,你原来就是号称神童、善对对联的解缙?要喝茶,可以,但得先对下联。”
解缙说:“老丈请讲!”
老人即出句道:
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解缙一听,觉得这三个解字连用,还真不易对出。茶且慢喝,先聊了起来。当他得知老人姓乐,曾在朝廷乐府供职,又见壁上挂着七弦琴,便说:“请老丈抚琴,我自有对。”
“好!好!”老人取琴,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解缙笑着说:“请听下联!”接着高声念道:
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妙啊!不愧是号称神童的解缙啊!”老人赞不绝口,捧出了上好的清茶让解缙品尝。
原来,老丈出句的“解解解”三字,三音三义:第一个是动词,解除的意思;第二个是解缙的姓;第三个是解缙的身份,解元。
解缙对句的“乐乐乐”三字,也是三音三义,恰好与“解解解”为对:第一个是动词,喜欢的意思;第二个是老丈的姓;第三个是指老人的身份,乐府,即在乐府供职的人。巧出巧对,留下一则联坛佳话。
■李白输句
李白小时聪明绝顶,但有个坏毛病,就是不认真读书。他还交了一些无赖朋友,四处生事。虽然他父亲将他送去读书,但他经常逃学。
有一天,他又从学馆逃了出来,玩耍了一会,出了一身汗,他便脱了衣服,一头钻进水塘中玩了起来,将一塘清水弄得混浊不堪。
恰巧一个丫鬟前来担水,李白急忙躲进草丛中。丫鬟见水浊已不能用,便埋怨道:“不知那个混账将水弄脏。”
李白一听,立将头从草中伸出,并向岸上拨水,说道:
挑水丫头谁家女?
那丫鬟被拨了一身水,很不高兴,认得是李白,便道:
混账小子隔墙人。
说完转身便走,李白想再叫骂,但丫鬟已经远去了。李白碰了一鼻子灰,便穿起衣服回家。
饭后,在父亲督促下,李白正装模作样地读书。忽见隔墙的丫鬟正在踏着梯子,采摘自家庭院中的桑葚。他立即“嗨”的一声,先将丫鬟吓一跳,再道:
南院北邻近居,偷摘人家桑葚子,该也不该?
小丫鬟一看,见是李白,朝他做个鬼脸,笑道:
东游西逛瞎混,不读古今圣贤书,羞也不羞?
两次都对输,李白自此发奋读书。
■老笋不如新笋尖
宋时,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
9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了一下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落,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笋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学,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字仲深,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子。”接着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
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腹内孕乾坤
清朝思想家、史学家魏源9岁那年,到邵阳县城参加童子试。唱名时,县令指着茶杯上画的太极图说:
杯中含太极;
当时,魏源怀中正揣着两张麦饼,他应声答道:
腹内孕乾坤。
众人大惊,县令也觉得奇怪,就问:“何为乾坤?”
魏源答道:“天地谓乾坤,我吃了怀中这两张麦饼,就要考虑天下大事……”县令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年幼聪颖又有大志。
魏源不但聪颖,而且性情爽直,从小就疾恶如仇。在他的家乡,有个无耻又无能的举人,好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年方11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想借题报复。
有一天,他找到魏源,声称要和魏源对对子。举人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了个上联: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声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强,眼里无珠。
举人挨骂,不肯罢休,又气冲冲地说:
屑小欺大乃谓尖;
魏源又立即回敬:
愚犬称王即是狂。
妄自菲薄的举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俗语对和尚
宋朝文学家刘毅自小丧父,由母亲干活养大。由于家贫无钱读书,刘毅便在学堂外听先生讲书,或向人借书来看。
刘毅家附近有一庙宇,刘毅闻说庙中长老很有学问,便前来请教。谁知和尚见他衣衫褴褛,粗声粗气地问:“穷鬼,还问学问作甚,填饱肚子再来吧。”说完竟把刘毅赶出庙来。刘毅心中气愤,坐在庙前石阶上,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