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腊月问,下了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悄无声息,在寂静的夜里落下。待人们看到时,已是一个银妆素裹的世界。在北方,过年时下了雪,人们才感到有了年的气氛,有了瑞雪兆丰年的祥瑞,年过起来才有味道。那一年我闲暇在家,回乡下过年,呆的时间比较长。村里正月间要唱戏,买了鲜亮的红纸让我为戏台写幅对联,我欣然奉命,找来对联书选了一幅戏台联:“尧舜生,汤武净,桓文末丑,古今来多少角色;日月灯,云霞彩,风雪鼓板,天地间大小舞台。”认真写好送了去。乡间过年讲究重,让给戏台写对联是很抬举人的事,所以不敢马虎。
戏台是乡间的文化中心,抒发着民间精神。劳累了一年的农民在这里找一个歇息地,使困顿的精神有一个舒展。过去,唱戏在乡里是一件大事,是庄农人聚了一年的心劲操办的。能修了戏台唱大戏的村庄,是一些中心村或大村。一般的村子是修不起戏台,请不起戏班子的,只能唱皮影戏。所以,每有村庄唱大戏,消息就像风一样传开,四邻八村的人们早早就赶来了。
大姑娘小媳妇细心梳洗打扮,把头发用麻油梳亮,穿了平时含不得穿的花衣裳,拿了自己一年来积攒的零花钱,结了伴儿、拣了近路往戏场赶。这时,山间的小路上便涌动起一片艳丽的色彩。在这艳丽的色彩后面,必定有一片乌黑紧随着,这片乌黑就是村里的男人们。西北的农村,男人们大都穿的是黑布缝的棉袄,叫“卧龙袋”。这叫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什么含义,我没有考究。但这叫法蛮好听,也挺特别。
“卧龙袋”们沉稳地走在后面,女人们彩云般前面飘。前面叽叽喳喳说着家长里短,后面嘻嘻哈哈说的是男欢女爱。有时前后对骂,激起畅怀的笑声。有时前面细声轻语地起了小曲的头,后面便亮了嗓子吆喝起来,粗犷的山歌在山野的暮色里荡漾。看戏,从一开始就有了欢喜的气氛。
戏开演了,他们随着戏台上的人物命运喜忧,跟着鼓点和唱腔喝彩,一年的困顿便随着一场好戏散了。《秦香莲》、《窦娥冤》、《长坂坡》、《拾玉镯》、《柜中缘》,文武百官,青衣花旦,忠良奸佞,相公姑娘,国事家事,在戏台上一夜间就唱完了。金戈铁马也罢,奸臣猖狂也罢,柔情似水也罢,天大的冤屈也罢,在庄农人看来,都会有一个好结果的。他们相信,好人终会有好报的!其实这些戏他们每年都在看,旧戏文就那么几本,他们耳熟能详,平时也能唱几句。但他们就是要这村看了赶到那村看,图个欢乐,图个高兴。实际上看戏已经不单纯是看戏了,看戏起到了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识和交流。乡里一些小伙子就有看戏时与姑娘谈上恋爱的。
北方的戏台和南方的戏台不同,北方的戏台宽敞,看戏的场子也宽敞,是村子里最敞亮的地方。逢年过节时是戏场,农忙时就成为碾麦场,也是村子里公众活动的聚散地。宽阔而切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戏场。南方的戏台是一个纯粹的戏台子,大多数戏台前没有看戏的场子。戏台临水面而建,人们看戏是划了乌蓬船去,将船聚在一起,在各自的船上看戏。鲁迅在《社戏》一文中,写到过绍兴乡间坐在乌蓬船上看戏的情景。但我觉着南方的戏台像是虚拟的,不真实,聚散都是在飘荡的水面上,没有人的痕迹,有了梦样的感觉。而北方的戏台就实在得多,每一个脚印都切实地留下了痕迹,有了现实的意义。台上台下相呼应,世间百态,使人看得真切。生丑净旦,各色人等,都有了对应,戏台成为教化人心的圣地。实际上整个戏场就是一个大戏台,生活就在唱戏的过程中产生着戏剧。戏场里的一些细部的情节,也丰富着戏子们的演技。
60年代中期,我家住的镇子通了电,电灯替代了农户家的煤油灯,也替换了戏台上的气灯,戏台更加明亮了。县剧团来镇上演出,海报上大字写着“电打布景”《劈山救母》,一时间小镇沸腾了。人们议论着“电打布景”的事,想象着“电打布景”的奇妙。果然,一场演罢,就引起了轰动。四乡八镇的人们都赶来看戏,看“电打布景”把山水都搬上戏台了!人们赞叹不已。“电打布景”的戏演了七天七夜,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主要话题,也成为人们对一个时期的怀念。
庄农人的娱乐,耍的开阔,思想没有束缚。世间百业,农人艰辛。庄农人的位置也是低下的。所以,庄农人的娱乐就要把位置提高些。踩高跷,人要往高处站。出高台,就更加玄妙,让人有腾空和飞翔的感觉。龙是天子的象征,虎是百兽之王,位置都是很高的。庄农人平日里恭敬着这些列人王位的东西,而到了春节,庄农人也要把它们拿起来耍一耍。自个儿扮一扮龙和虎的样子,耍一耍威风,抖擞一下精神。一些村子还办了自乐班,自己装扮成帝王将相的模样,平日里做农活的汉子,装扮起来也有了王气和霸气,站在戏台上也是像模像样的。这让人想到“人生如戏”的话来。其实,人生不就是一个扮相吗?台上台下也是一忽悠的事,真是你方唱罢他登场。就如现今主席台上摆的席位牌子一样,及时地更换着小同的姓名。在同一场合,有的人还要装扮许多不同身子,也像戏台上一样,台前台后,忙的不亦乐乎。许多时候,自己也小知道自己是谁了。时下,大家都在说要打造平台,实质上就是要找一个宽敞的高处,装扮了各等角色,做各式各样的表演,得了掌声,也就散了。
“文化大革命”时旧戏不准唱了,戏班子解散了。乡间的戏台,也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拆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城乡都不再唱戏了,只有宣传队演些革命式的歌曲和舞蹈。宣传队员们清一色的绿军装,肩上挎着军挎包,腰间扎着武装带,手里举着“红宝书”。起初,乡里人图新鲜,凑热闹想看个明白。后来,人们觉着看不明白,看的人也就少了。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期,有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又逐渐形成了“八个革命样板戏”。一时间,全国上下、城乡各处都在演“样板戏”,作为政治任务,农民们也要演“样板戏”。服装道具都是凑合的东西,学着样儿去演,不伦不类,弄出了许多笑话。直至1977年以后,传统戏又逐渐唱起,村村镇镇又都修了戏台,新修的戏台比原先的戏台更加宽敞漂亮,戏也越来越讲究了。城乡的戏台又热闹了好一阵子。
如今戏台有些冷清,除了庙会唱戏外,过年村里也很少唱戏。电视机进村入户,电视剧、戏剧、音乐、舞蹈,国际、国内,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戏台渐渐地被人们冷落了,成了乡间的摆设。但我总觉着,戏台上还唱着大戏,只不过这戏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宽阔,更有包容性了。使人们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表演,各种角色也离我们近得很。有时,甚至让人感到自己也扮演着某个角色,参与了某场大戏的演出。戏台好像已经被生活平移,某些人物在生活中的扮相,比戏台上的角色还亮丽,再好的演员也自叹不如!
于是,我又想到了两幅戏台联:
乾坤大戏场,请君更看戏中戏;
俯仰皆身鉴,对影休推身外身。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你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脚踏实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