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风拂尘
7578500000032

第32章 霜寒路远

送别或分别好像多在清晨或黄昏,几句珍重,挥挥手,别离的情景融在晨曦或暮色中,似箫吟唱婉转徘徊的曲调。听了看了,眼就潮了,心就湿了。

别离的情景是慢镜头,常常会在眼前悠悠闪回。

是深秋季节,西北风清凉凄婉,路边杂草已经泛黄的叶面上浮着青霜,沿着那条走了多年的路,在清晨的薄雾中离开了家。母亲帮我拿着行囊,父亲已经早早地到汽车站的售票窗口前排着队。那张不起眼的小纸片递到我手里时,还带着父亲手上的余温,那车票脆硬的纸已被父亲的手汗捂柔软了。

“父亲的情感是最珍贵的。”这句话我是在一部什么电视剧中听到的,听到后就印在了脑子里,一直不能忘记。是的,“父亲的情感是最珍贵的。”如果说母亲的爱是清泉,是甘露,那么父亲的爱就是沉默的山和广阔的海。父爱需要一生去感悟。而那时却没有想这么多,只是感到温暖,感到有些话要说却没有说出来。

临别时没有说太多送别的话,一张车票,一个行囊,匆匆上车,茫然而别。待我回头看时,父母挥动的手臂像延伸的眼睛,还在痴痴地望着我。几多珍重和叮咛犹如从眼眶里缓缓流淌的泪,在深秋的晨风中凝固成别离的长歌。这一走,深秋的霜路是那么漫长,青丝成霜,泪也成霜。待我在又一个陌生的城市的黄昏与儿子分别时,好像我又清晰地看到了数年前那个深秋的清晨父母送我的情景。繁华的都市,霓虹灯闪闪烁烁,似乡间夜里飘忽不定的萤火虫儿;那些在都市的气流中瑟瑟发抖无精打采的树,也似村头浮着青霜的倒柳,村子里飘荡出来的鸡鸣声和都市的晚钟声,也有着异曲同工的音响。这使我忽然意识到,乡村和都市的路是那么近,义是那么遥远。多少人付出了多少汗水、泪水和心血才抵达,而蓦然回首,心里装着的仍然是那个小村庄,仍然是那个清晨或黄昏父母送别时的泪眼。无论乡间或都市,父母送别的眼睛,就像长夜里远方闪烁的灯光,远远地眺望着孩子的行踪。父母知道行路的艰辛,知道没有路也要走出一条路的艰难,他们心里印着孩子的步履。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思念才那么绵长。

小时候离不开父母,特别是母亲不在家的时候就觉着害怕。长大后觉着翅膀梢硬了,就想从家里飞出去。走了一段路,遇了风雨,才知道泥路的难走。被路上的坑坑洼洼绊倒了、摔了跟头,才知道行路艰难,做人做事更难。这时就会想起父母常说的路难走,事难知的话来。自己没有孩子时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也体会不到父母对离家的孩子的牵挂和思念。待自己有了孩子后,才知道养育的不易和付出的心血。待自己的孩子也飞走后,这才懂得了牵挂的分量和思念的永远。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就像蚕儿吐出的丝一样,沿着孩子行走的路绵延不断。谁又能断了深藏心底的这条线呢?

把儿子送走后,对儿子的牵挂随着时间的拉长愈来愈强,时不时就想给儿子打个电话,也盼着儿子能常来电话。一段时间听不到儿子的音信,心里就发急发慌。儿子电话来了情绪好,自己心情也好,胃口也好;儿子电话来了情绪不好,自己也觉着没精神。这就想起自己对父母去的信太少了,回家的次数太少了。这才体会到每次回家临走时,父母为什么总是流泪,那些泪有多么珍重!父亲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每次送我走出家门,总是叮咛:“好好工作,不要想家。”而说话时父亲的眼眶已噙着泪。父亲每次来信都写着一句同样的话:“我和你母亲都好,不要记家里的事,好好工作。”而我却清楚地看到,父母的脊背一年年弯了下去,父亲已白发如雪。现在每每与儿子通话,也是说不要想家,好好学习,我和你母亲都好。像是对父母的模仿,模仿中才深深地感受到,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孩子需要父母呵护,孩子的冷暖喜忧都需牵挂在心。

父母对儿女的情感牵挂是一个永恒的结,需要一生一世解读。

其实作父母的都知道路要孩子自己去走,父母不可能把世间的路都修平了,把一切事都做好了。道理谁都明白,但心却放不下。一生一世所操持的就是孩子的成长和前程,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在农村,一辈辈绵延着的其实就是一辈人为另一辈人,上一辈人为下一辈人辛勤地劳作。要生儿子,延续家族的烟火,要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同时期盼下一代的延续。这一切像是某种既定的程序,一代代延续着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也延续着百姓的生活。想透了,人生生世世努力所做着的,就是人的延续和人的生活,所改变的只是不同时代物质和精神的形式及内容罢了。然而,父母和儿女的这种情感,默默地却永恒地稳定着社会。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这就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无论路有多长,霜有多重,一代代都要往下走。

也许每一个清晨或黄昏,都会有无数双父母的泪眼为儿女送行。儿女们不要有太多的负荷,父母流泪的双眼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祈求儿女出门平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