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搞定难搞的孩子
7579100000027

第27章 6岁宝宝 (6)

(3)父母可经常买回一些糖果,然后让孩子亲自把糖果分给家人,如,先给奶奶,再给爸爸、妈妈,最后给他自己;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父母可让孩子拿出玩具,并教孩子把心爱的积木、玩具等分一些给小朋友玩。孩子做得好时,不要忘记表扬孩子。因为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你赞扬他,就会让他坚持好的做法。

【误区警示】

孩子爱斤斤计较,父母不可这样做:

☆孩子与小朋友吵架,领着孩子去找小朋友算账。因为这易让孩子负面模仿,从而变得更爱斤斤计较。

☆骂孩子小心眼,不懂事。因为给孩子贴不良标签,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孩子改变斤斤计较的个性。

乱扔衣服

【释义】

在生活中,孩子因个性散漫或缺少秩序感等因素而引发的一种行为。如放学回到家,随手就把脱下的衣服丢在沙发上,将书包扔到床上。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孩子缺少所用物品须归原位意识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乱扔衣服的原因是缺少计划性,缺少对事情的统筹安排。这种行为在6岁孩子身上时有发生。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在家中。常见情形是:孩子的房间内,衣服、鞋子四处乱扔,文具丢得到处都是,干净衣服和脏衣服混在一起。在父母的多次督促下,孩子可能偶尔会勉强收拾一下,但过不了多长时间,房间内又变得很乱。通常,孩子早晨起床不是找不到鞋子,就是找不到袜子。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没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的情况下,时有发生。孩子乱扔衣服,有时是发泄不满、有时却表现得兴高采烈。更多情形是从外面跑回家,满头大汗,把衣服往床上、沙发上一扔,根本就不在乎。让他来收拾,又有各种理由,困了、累了,要不就明天再收拾。等第二天还是妈妈忍不住来收拾。

【错误成因】

孩子爱乱扔衣服,多由于以下原因:

(1)负面模仿。如果父母中有一个爱随手乱扔东西、乱放东西、不注重条理性,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也绝不会养成好习惯。如父母一下班回来,将衣服扔到床上或沙发上,孩子也会放学后把衣服、书包乱扔。如果与孩子一起玩的小朋友乱扔东西,孩子就会因负面模仿,而养成乱扔东西的习惯。

(2)缺少责任感。如果孩子每次乱扔衣服,都是家长来收拾,孩子会变得更加懒惰,缺少责任感。另外,如果平时家长给孩子买的衣服挺多,孩子不懂得珍惜,反正这件衣服找不到还有那件,总有穿的,这也是导致孩子乱扔衣服的一个原因。

【解决方案】

孩子爱乱扔衣服,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将衣服挂在固定位置,或将东西归位的习惯,具体可参考以下方法:

(1)为孩子准备一个色彩鲜艳、图案漂亮的收纳篮,告诉孩子,衣服脱下来后,要放进这个收纳篮里。因为孩子对漂亮的东西感兴趣,通常会将衣服放进收纳篮,时间长了,必然会养成将衣服归位的好习惯。

(2)让孩子帮忙叠衣服,帮忙把衣服放进衣柜里。对孩子说:“玩具箱是玩具的家,衣柜就是衣服的家。”这样他收拾东西更有兴趣。

(3)准备一些孩子够得到的吊钩等,来让孩子挂衣服,或买一个手动的可升降的衣架,帮助孩子养成将衣服挂起来的习惯。

(4)给孩子安排一个卫生角落的监管工作,里面可以是他的衣服和玩具的箱子,让他有成就感。

(5)晚上睡觉之前,让孩子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当孩子老是找不到自己想穿的衣服,坚决不要帮他,对他说:“看吧,这就是你平时没收拾的好处!”这样来教育他,孩子更容易吸取教训。

【误区警示】

孩子爱乱扔衣服,父母不要误导孩子:

☆认为树大自然直,大了自然就什么都会做了,而不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果这样放任孩子,会滋生孩子的惰性,也让家长自己更辛苦。

☆当孩子尝试着收拾衣服时,父母不能说:“你就不能做得快一点吗?”只有多鼓励,少批评,孩子才会越做越好。

不睡午觉

【释义】

在中午午休时,孩子因作息时间不规律或过度疲劳而引发的一种行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时期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午休能让孩子的大脑充分地休息,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在中午睡个午觉很重要。但大多孩子都不爱睡午觉,特别是6岁孩子。

【典型表现】

父母想让孩子睡午觉,孩子却不听,要么在一边看电视、玩玩具,要么与小朋友一起跑出去玩。

在家不爱睡午觉的孩子,在学校中也不爱睡,通常会因为睡不着,和小朋友悄悄说话,从而被老师批评。这既影响他人休息,而且又不利于身体健康。

当然,也有些孩子在家里不爱睡午觉,到了学校,极有可能会模仿别的小朋友很快入睡。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精力充沛的孩子身上更多发,通常是父母都睡午觉了,孩子却在一边玩自己的,甚至有些孩子会给父母捣乱,如,将电视开得声音很大,或老是开门关门,或大喊大叫。也有些孩子会在大中午跑去找小伙伴玩,那样,也会让小伙伴不安心睡觉。

通常,有着良好作息习惯的孩子,会比那些没有作息规律的孩子更容易入睡,也睡得更好。

【错误成因】

孩子不爱睡午觉,多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作息时间不规律。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按照规定的睡眠时间、睡眠环境以及成长的正常态度和方法,经过多次反复形成条件反射的结果。如果这些条件经常变化,孩子作息时间不规律,其午睡习惯就难以形成。

(2)有时为了让孩子睡午觉家长采用不正当的强制方法,吓唬或批评孩子,使孩子对睡眠产生恐惧心理,也是孩子不爱睡午觉的原因。如果孩子有了一个新玩具,或者存有好吃的小零食,就生怕睡后看不到自己想玩的、想吃的,因为心有所想,也会影响午睡。

(3)孩子不爱睡午觉,常与生活习惯改变和情绪的变化有关。例如,有些孩子在家爱睡午觉,但到了学校就不爱睡,就是因为睡眠场所的变化。当然,一些孩子在睡前听了怪诞的故事或看了惊险的电影,也会因情绪久久安定不下来而难以入睡。

【解决方案】

孩子不爱睡午觉,父母可这样引导:

(1)吃完中午饭,让孩子看一会儿故事书,到午睡的时间,可以提醒他说:“该午睡了,睡醒再玩。”因为这样就让孩子形成了一种意识,即“午睡和吃饭一样,是一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告诉孩子:“这段午睡时间必须安静地躺在床上,但可以看书,可以玩玩偶。在午睡时间结束的时候,小闹铃会提醒你起床。”这样孩子如果能睡着也就睡着了,不能睡着也会让家长有一段难得的休息时间。

(3)给孩子立规矩,中午几点到几点之间是午睡时间,如果孩子睡觉呢,起来就给孩子一个小小的奖励,如他爱吃的水果,或买喜欢的小玩具。

【误区警示】

孩子不爱睡午觉,父母不可这样做:

☆为了更快让孩子入睡,吓唬他,“快睡觉,大灰狼来了”。这样只能让孩子对午睡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

☆说让孩子睡觉,但还是开着电视,而且音量调得很大。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不安静的环境不利于孩子午睡。

偷钱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没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观或自控力差而引发的一种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以正当方式跟家长要钱通不过,于是便私自去拿。

心理学分析,五六岁的孩子偷拿东西是无意识行为,因为此时的孩子好奇心和占有欲都特别强,是非界线模糊,因此,不能把这种行为与成人犯的错误相提并论,不宜用“偷”字来表达,但需及时引导。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家里,如,趁家人不注意时,从抽屉或者父母的钱包里拿钱,然后用这些钱去买自己想要买的玩具或零食。等妈妈发现钱少了,往往是孩子已将钱换成了玩具或零食。这让父母非常恼火。恼火的不是钱少了,而是孩子小小年纪竟然偷拿钱。于是很多父母会为此打骂孩子。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强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比如孩子想要某个玩具,但是妈妈一直不给买,这种情况就容易发生。同时,男孩较女孩又多发一些,因为男孩子对玩具及美食的占有欲更加强烈,同时自控能力更差,“不是不给我买嘛,我就拿钱自己买”。于是,孩子就会偷拿妈妈或爸爸的钱,偷偷地去买。

【错误成因】

孩子爱拿父母的钱,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父母没满足孩子的要求。如孩子想要买零食,父母不给买,或不想马上给她买。一些孩子就会偷拿家里的钱去买,以此满足自己的要求。

(2)6岁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既好奇又想获得,而且企图马上获得。特别是当他发现一起玩的小伙伴,有了好吃的好玩的后,就想让父母或家人马上给买,否则,孩子会偷拿家里的钱去买。

(3)父母如果爱买东西,如,妈妈经常动不动就当着孩子的面,给孩子买过多的零食或玩具,孩子就产生了有钱就等同于零食或玩具的心理。当孩子要想买玩具或美食时,就会不告诉父母,私自拿家里的钱去买。

【解决方案】

孩子爱拿父母的钱,父母一定要积极地引导:

(1)如果孩子曾经拿过父母的钱,父母一定要把钱放好,因为有的孩子偷偷拿妈妈的钱是发现妈妈把钱到处乱放,并有自己拿了钱父母也不知道的这种侥幸心理。

(2)平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妈妈说。如果你的要求是合理的,妈妈一定会买的。

(3)每周都固定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同时,给孩子准备一个储蓄罐,让他养成自己支配金钱的习惯。

(4)妈妈当着孩子的面,记录每天的支出情况。让孩子知道花钱要合理,同时意识到妈妈是个心细的人。

(5)给孩子讲什么是“偷”“借”“拿”。“偷”就是在未经别人同意的情况下自己去拿了钱;“借”就是别人同意给钱,但是这个钱事后还要归还的;“拿”是别人同意给钱自己去别人的钱包取钱,并且让孩子知道偷是不好的。

【误区警示】

孩子爱拿父母的钱,父母不要这样做:

☆生气地对孩子大喊大叫,吓唬孩子“剁手、打手”等,并且进行打骂。这样很容易在孩子心中形成阴影,不利于改正毛病。

☆当发现孩子偷了妈妈的钱,当着外人的面来处理这件事。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丢面子,并在心中形成阴影。

☆打孩子,并骂孩子小小年纪偷东西。因为此时的孩子是分不清楚“拿”与“偷”的,不能轻易地给孩子贴“偷东西”的标签。

“虐待”文具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有不良情绪而引起的破坏性行为,比如乱扔铅笔、把本子撕成小条条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这种行为在6岁孩子身上非常常见,时有发生。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只发生在孩子有不良情绪或他人没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如,孩子要出去玩,但父母要求孩子写作业,于是,孩子就会摔书或笔。

在学校,与同伴发生争执,又不敢冲同伴发火,没有别的情绪突破口时,自然“拣软的捏”,拿无辜的铅笔盒、橡皮等小文具撒气,并且破坏性越大心里越解气,越平衡。于是,崭新的橡皮被孩子戳得千疮百孔,刚买的铅笔被摔得伤痕累累。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内心受挫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比如,上课多次举手想回答问题,却总不被老师叫到。感觉自己比其他小朋友棒,可老师没有表扬自己,表扬其他小朋友了,孩子就会气不忿,但不能对老师发火,于是,就会拿铅笔盒、橡皮等小文具或小桌子、椅子出气。

【错误成因】

孩子爱“虐待”文具,多与以下几种原因有关:

(1)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多会生气、郁闷,此时,孩子又不知如何宣泄,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发泄一通。这种情形在6岁孩子身上非常常见。

(2)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的态度过于严厉,如看到孩子哭着回家,反倒骂孩子一顿。这样会让孩子精神紧张,又不敢顶撞,同时,孩子又找不到一个正常的宣泄渠道,自然会拿文具,甚至包括玩具、小动物发泄。

【解决方案】

孩子爱“虐待”文具,父母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孩子:

(1)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可以带着孩子去外面“出出气”,比如跳蹦蹦床,这项活动对体力消耗大,利于郁积情绪的释放。

(2)孩子回到家,问孩子,“今天在外面有什么高兴或不开心的事啊?跟妈妈说说。妈妈可爱听啦。”其实孩子很乐于把开心和不开心的事都说出来,他并不愿意憋在心里。

(3)感觉到孩子学习压力确实大,可以请老师给孩子单独减轻一部分作业内容。

(4)尽量不要让孩子看有暴力画面的卡通片。因为孩子经常看这些画面,会从最初的恐惧发展到熟视无睹。当不开心的时候,很容易受这些曾经的画面的暗示,选择更弱小的东西来作为宣泄情绪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