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2
7580600000010

第10章 让害羞宝宝大方起来 (4)

“没关系。朵朵,叔叔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敏敏姐姐!”

敏敏比朵朵大两岁,一见朵朵就跑了过来。不一会儿,两个孩子玩了起来。

客人走后,爸爸不解地问:“孩子为什么怕见李叔叔,是怯生吗?”

“应该是吧!可为什么朵朵见到小朋友就不会这样呢?”妈妈也很无奈。

案例深度解析

一见家里来客人,孩子就躲在房里不愿出来,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是由于怯生。更确切地说,是怯见生人或怕见外人。

怯生是害羞的一种类型,但与认生型害羞还是有区别的。认生型害羞是见所有的陌生人都害羞,而怯生型害羞的孩子在外面可能并不怯生,只是怯于见父母的朋友、亲戚或长辈。即使是熟悉的长辈,他们也不愿开口打招呼。如果长辈想逗他们一下,他们立刻成了蜷缩的刺猬——低着头,红着脸,不知说什么好。

实际上,这些怯于见人型的害羞孩子对其他人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内心的忧虑感和紧张感占了上风,让他们不知如何见长辈。

一般来说,怯生型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特定的环境里或特定的人群前。如很多孩子怕见老师,但见年纪相仿的生人却不会紧张。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怯生,特别是怯于见长辈呢?

(1)有过不快的经历。

比如,有些长辈常常逗孩子,说孩子不听话就叫大灰狼吃他,或在孩子犯错时对孩子过于严厉。这都会导致孩子对长辈产生惧怕或紧张心理。同理,如果幼儿园老师严厉批评过孩子,孩子也会怯于见老师。

(2)孩子的“心理安全区域”小。

每个孩子的“心理安全区域”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在家里最安全,无论谁来都不会怯场;而对于生性怯生的孩子来说,“心理安全区域”就会大大缩小,只要是感觉不熟悉,他们都会觉得胆怯。

(3)遗传因素。

遗传是导致害羞的间接因素。在婴儿时期就可以明显地看到有些孩子比较敏感,这可能是因为母亲怀胎时压力过大。而如父母性格内向、害羞,平时不怎么与人联系,家里很少有客人来,自然也会造成孩子害羞、怯生。

心理学家支招

你的孩子怯生吗?是怯见所有的生人,还是怯于见长辈呢?

通常,儿童在婴幼儿时期都怯于见人。有的孩子怯于见长辈,如外公,舅舅,也有的孩子怯于见幼儿园的老师或长得比较高大、神情比较严肃的人。如果孩子只是见了他们比较紧张,不敢大声说话,还算比较正常。但如果孩子一见这些人就躲藏、哭闹,父母就要加以重视了。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怯于见人,可以先让孩子接触表情和蔼的人,如年轻乐观的女亲戚、幼儿园中的女老师。因为孩子一般都喜欢年轻女性。所以在串门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与那些漂亮阿姨或小朋友打招呼,讲几句话,最后再与怯于见的人打招呼。

此外,父母还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孩子。

(1)妙用期待效应。

当看到孩子很想和小伙伴玩,却又不敢加入时,父母应该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孩子,并这样对孩子说:“为什么不走过去,让那些孩子看看你的新玩具呢?如果你走过去,妈妈会很高兴的。妈妈最喜欢勇敢的孩子了!”父母还可以拉着小伙伴的手说:“我和我的孩子可不可以一起来玩?”这个时候,父母要尽量陪孩子多待一会儿,等孩子玩得高兴时再退出来。

(2)给孩子设置一个“心理安全区域”。

如果孩子怯见生人,可以先给孩子设置一个“心理安全区域”,如事先告诉客人孩子的优点,以及感兴趣的事。客人来时,让孩子待在房间内自由活动,但必须半开着门。这样,客人的夸奖就会传到孩子耳中。之后,父母可以与客人聊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最后再让孩子帮忙拿杯子,顺便让他跟客人打招呼。

(3)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父母不能给孩子贴上“害羞”的不良标签,而应该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告诉孩子:“你不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只是你现在还不知道该如何交往。”或者说:“如果你能够按照妈妈的话去做,保证你很快就能找到小朋友一起玩。”

他山之石

父亲姓名:严明

职业:工程主管

儿子姓名:严文章,5岁

我是建筑公司的工程主管,每天要见的人很多,上有公司的领导,下有建筑队的人。也正因如此,我家几乎每天都有客人。刚开始,我家文章还比较“好客”,看见客人来了,会帮我搬椅子、拿茶叶、递烟,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很讨人喜欢。来我家做客的人也都夸他懂事。

可是,在文章5岁的时候,他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见到客人也不打招呼,我让他帮忙做点小事也不做,一见到家里有陌生客人来访,就躲进自己的小房间。

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是在偷懒、不愿意帮我做这些小事,可有一次,我让他给一个同事拿点水果,他却死活不干。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恐惧,似乎我的同事要把他带走似的。他妈妈再三要求,他却大哭起来。

原本开朗大方的孩子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害羞、怯于见人呢?

后来我终于想起,有一次,我的一个同事曾经对孩子开过玩笑:“文章,你不是你爸妈亲生的,等我找到你的亲爸妈就带你走,行不行?”记得当时孩子就哭了起来。孩子是不是被吓怕了呢?

但孩子妈妈不同意这一点,说是因为我对孩子要求太严格了。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孩子怯于见人是“害羞”的表现,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曾经的挫折经历有关。如因为不小心把客人的杯子打翻而被父母狠狠地训斥。

我也因为家中的客人训斥过孩子,看来孩子妈妈说得没错,是我教育方式不当。

于是我决心改变。

几天后,一个外地的朋友来我家做客。在他来之前,我告诉文章:“一会儿你陈叔叔要过来,就是上次给你买变形金刚的。他喜欢吃西瓜,一会儿你从冰箱里拿点西瓜出来吧。”说完之后,文章呆呆地看了我一会儿,迟疑着点了点头。

尽管那天文章没有主动喊“陈叔叔好”,但还是拿了西瓜出来。他的这一举动已经让我兴奋不已,毕竟有进步了。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挺管用的。

此后,我就一直用这个办法来引导文章变得“主动”一点。现在文章已经大方多了。

我成功了。

6.怕哥哥姐姐的成成

——帮孩子远离“怕大”心理

成成已经3岁半了,在家很霸道,除了爸爸,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这个小霸王却非常害怕比自己年龄大一点的哥哥姐姐,无论是自己的表哥表姐,还是公园里、邻家的小朋友,一见到他们就蔫了,而且十分听话,大孩子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成成家所在的小区里有几个比他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见面。每次那些孩子都会主动让成成一起玩游戏,可成成却表现得非常小心,大都不敢去。

像吹泡泡这样的游戏他也不敢参加。有一次,成成妈妈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鼓励成成:“成成,你看,小哥哥小姐姐们玩得多好啊,要不你也去玩吧,妈妈就在这里看着你。”那些大孩子的父母也在鼓励成成。成成却没有说话,脚都没挪动一步。成成妈妈就想把他拉过去,没想到他竟然哭了起来,弄得大家非常尴尬。

还有一次,一个比成成稍大点的姐姐手里拿着一个小铲子,他拿着一个小勺子,小姐姐想要他的勺子。

“成成,跟小姐姐换着玩吧!”

在妈妈的再三鼓励下,两个人就交换了,刚换完一会儿,小姐姐又把她的铲子抢回去了。这下成成也不干了,也想去把小勺子给抢回来,可是刚走上去就愣在那里了,一句话没说,就哭着往妈妈的怀里钻。

“成成,你找小姐姐把铲子要回来,去!”

可成成死活不去,最后还是妈妈帮她要回来的铲子。

一个小小的男子汉,为什么这么“怕大”呢?

案例深度解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孩子在家横冲直撞,谁都不怕,在外却不愿与大孩子一起玩,甚至有些怕大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由于孩子个性、心理有问题。如,对大孩子有恐惧心理或敬畏心理。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受到“沟通位差效应”的影响,即小一点的孩子和大孩子之间的沟通没有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进行,从而导致大孩子说的话、做的事,小一点的孩子不理解。反之,小孩子想要玩的游戏、说的话大孩子也不理解。而一些大孩子因为不理解小孩子,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如着急、发怒。小孩子就会因此害怕大孩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让孩子怕大孩子,现具体分析如下。

(1)存在“被接受”的心理。

孩子之间在玩耍时,大孩子往往处在“领导者”的角色上,“指示”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做这做那,或要求他们接受自己的“想法”。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这就是“被接受”的心理。有的孩子可以忍受,而有的孩子则以“不和他玩”来进行抗议。

(2)缺少“自信”或有不快的经历。

很多孩子怕大孩子,是因为他们与大孩子在一起时缺少自信。而如果他们曾经被大孩子欺负过,就会记在心里,并因此不想再见大孩子。

心理学家支招

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怕大”是孩子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说明孩子的“大小”意识正在长成,父母不要过于焦急。

3岁以后,孩子处在心理发育的稳定期,如果“怕大”心理比较严重,就会给孩子未来性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孩子已经3岁多了,看到比他大的孩子就躲藏,父母这时就应该进行一些心理上的干预,引导孩子走出“沟通位差效应”。

具体该如何做呢?

(1)给孩子必要的解释。

“沟通位差效应”影响的最主要表现是:孩子无法理解大孩子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一些必要的解释。比如“哥哥这是在画一个大苹果”“姐姐这是在玩游戏,叫‘跳房子’”“这些小朋友摘野菜是为了喂那只小兔子”等。只有让他们明白大孩子在做些什么,他们才不会感到陌生,才能融入“哥哥姐姐”的行列之中。

(2)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被大孩子欺负后,很多孩子没有胆量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父母应该进行必要的引导,教孩子一些交际技巧。比如告诉孩子:“你可以告诉哥哥你要干什么”“你可以给姐姐提出你的建议”等。孩子胆小很关键的一点是,没有进行良好的引导。

(3)淡化“哥哥姐姐”的意识。

受到“沟通位差效益”影响的孩子,也有可能是从心理上顾忌、排斥大孩子。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就应该淡化“哥哥姐姐”的意识。在和小朋友接触时不要让孩子知道“他是哥哥”、“她是姐姐”。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佟妮

职业:工厂质检

儿子姓名:虎子,4岁

我当初之所以给儿子取“虎子”的小名,是希望他能像只小老虎一样什么都不怕,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可现在虎子已经4岁了,在家倒是一只小老虎,可在外面,特别是在一些比他大一点的小朋友面前,他就成了一只“小猫”。用幼儿园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虎子的“怕大”心理很严重。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他,亲眼见到的一幕:

他想要玩皮球,可皮球却被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抢先拿走了。老师就鼓励他:“去和哥哥一起玩,好不好?”那小男孩也主动邀请他:“虎子,我们一起来抛球。”可虎子看着他,却摇了摇头。

见旁边的小姑娘手里也有一个皮球,老师就说:“那你去和那个小姐姐一起玩吧,好不好?”虎子还是摇头,老师也很无奈。

我以为他害怕那个小男孩,可老师告诉我说:“虎子就是不愿意和大一点的孩子玩,只愿意和比自己小的朋友玩。”

回家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和哥哥姐姐一起玩?”

他回答我:“怕。”

我再问他:“你怕什么?哥哥姐姐会欺负你吗?”

“嗯!”他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和虎子爸爸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去公园的时候,我会带他去和一些小朋友玩。可每次他都摇头,但眼睛却始终盯在小朋友身上,一副“不知道他们在干吗”的样子。这个时候,我就会跟他解释:“哥哥姐姐是在过家家”“他们在挖坑”“他们在地上画小乌龟”等。

当然,有些时候,我的解释是多余的,孩子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在干什么。不过,我并没有因此停下“解释”的脚步。我还听从老师的建议,在遇到小朋友时,一般不会强调“他是小哥哥”、“她是小姐姐”,直接鼓励他参与进去,等他玩熟了再告诉他。这时的他,也就不在乎谁大谁小了。

事实证明,这两个方法都非常管用。不到几个月的工夫,虎子“怕大”的心理得到了很大的缓解。遇到大一些的孩子,他也开始主动要求加入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