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2
7580600000029

第29章 家有懒宝宝 (3)

在孩子3~6岁之间,父母不要离开孩子,也不能过分保护孩子。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

(2)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父母都应该给出明确的意见,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闹情绪而轻易改变。对于孩子来说,这是父母的权威。不过,父母要注意一点,这种权威不是专制,而是要引导孩子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3)让孩子学会“动手”。

孩子3岁之后,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阳光的性格。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曾小燕

职业:企业职员

女儿姓名:艾艾,5岁

吃早餐时,艾艾要吃鸡蛋,我就给她买了一个,可她却吵着要我帮她剥。因为那天我急着上班,就让她自己做。奶奶也在旁边说:“艾艾,你都5岁了,会自己剥鸡蛋了。”

“妈妈,我不会剥……我要吃鸡蛋……”艾艾哭了起来。

“不会剥鸡蛋?那就让奶奶教你吧,妈妈先去上班了。”说完我就上班去了。

晚上回到家,艾艾的奶奶告诉我,最后鸡蛋还是她给艾艾剥的,因为艾艾根本不会,一剥就碎了,根本没法吃。

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就想:“连剥鸡蛋这点小事都做不了,艾艾的独立性太差了。”

看来,我得提高艾艾的独立意识了,不然以后上小学(要寄宿)她不得饿肚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决定放手让孩子做一些事情。

第二天我休息。艾艾又吵着吃鸡蛋,我就告诉她:“今天妈妈教你剥鸡蛋好不好?以后你就可以自己拿着吃了。”听了我的话,艾艾似乎很感兴趣。

拿到鸡蛋之后,我一步一步地教她:先把鸡蛋敲碎,然后揉一揉,最后剥开……艾艾学得很认真。

从这以后,我开始慢慢放手,让艾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教她洗袜子、洗碗、拖地。

慢慢地,艾艾的独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已经不再害怕她上小学饿肚子了。

6.从不帮妈妈择菜

——家有懒宝宝,父母如何从“心”引导

鑫鑫今年已经7岁了,长得很壮。这孩子其他的还好,就是非常懒,什么事都不愿做,家务事更是不愿插手。他还说:“我还是个孩子,父母不能虐待孩子。”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做菜时正好有菜要择,就喊鑫鑫来帮忙:“乖儿子,帮妈妈把菜择了,好不好?妈妈等着炒呢!”

“不行,我不择。”鑫鑫在客厅里喊道。

“你现在不是没事吗?看妈妈锅里都快着火了,你帮妈妈择一下吧,乖啦。”妈妈近乎恳求。

“你不会把火关了啊。妈妈,你怎么那么傻啊?”

妈妈很无奈,不得不把火关了择菜。

为什么鑫鑫这么懒,不愿意帮妈妈择菜呢?

案例深度解析

显然,鑫鑫并不是个勤快的孩子,他是个典型的“懒宝宝”。

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3岁之后的孩子就已经有能力干一些家务活了,但又有几个孩子真正去做呢?据某调查显示,只有8%的孩子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40%的孩子在父母的要求下会做,剩下52%的孩子和案例中的鑫鑫一样,即使一个人待着,也不愿意帮忙。这说明孩子太“懒”了。“孩子太懒了”“一点都不会帮忙”“不帮忙还捣乱”是很多父母经常抱怨的事。

孩子为何如此懒散呢?显然,与父母的过分纵容有一定的关系。此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教育方式不当。

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总想跃跃欲试,例如:扫地、洗碗等。可很多父母却怕孩子做不好或弄坏东西而加以制止,这就打击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孩子自然就变懒散了。

(2)孩子不知父母的苦。

孩子并不知道父母的苦,他们甚至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变得习以为常。那么,当父母要求孩子做家务事时,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懒惰的习惯由此产生。

(3)“隔代惯”效应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隔代惯”的现象非常严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总是惯着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是不让孩子自己做事。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任性、懒散的坏习惯。

心理学家支招

如果家有懒宝宝,父母一定很头痛。

懒宝宝总是不做事,凡事总让父母帮忙。而有的懒宝宝宁愿挨打,也不愿意勤快一点。

很显然,懒惰是一种不良习惯,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孩子长大后多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不爱温习功课。

父母如何引导懒惰的孩子,才能让他变得爱做事、爱学习呢?

(1)巧用故事法。

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孩子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父母可以找一些有关名人勤奋的儿童读物让孩子看,或给孩子讲一讲。也可以讲一些因为懒惰而失败的故事。

(2)激励效应。

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扫地或洗衣服比赛,并制定一套奖励标准激励孩子。如吃饭后收拾碗筷有什么样的奖励,帮忙洗衣服有什么样的奖励等。只有标准明确、奖励明确,才能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而孩子参与多了,自然就爱做事了。

(3)情境体验法。

孩子可以懒惰,父母同样可以“懒惰”。比如孩子不帮忙择菜,父母也可以懒得做晚饭,大家都饿肚子;如果孩子不帮忙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就让他穿脏衣服……这种“以懒对懒”的做法,能让孩子意识到懒惰的危害,从而逼迫他们改正。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白小莹

职业:初中教师

儿子姓名:叮叮,6岁半

可能是由奶奶带大的原因,叮叮非常懒惰。家里的事情不帮忙也就算了,连自己的事情都懒得做。

他现在上了小学,而且还是少先队队员,这样懒惰又怎么行呢?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就有很多聪明的学生因懒惰而学习差的。

“绝不能让叮叮懒惰的习惯再继续下去了!”晚上,我和叮叮他爸说起了这个话题。

“我也知道。”老公一脸惆怅地说,“可我们怎么帮他呢?”

“好办,我听我们班一个学生说了,他爸妈当初为了改正他懒惰的毛病,用了‘懒惰法’。”

“懒惰法?什么意思?”

“就是说,我们要和叮叮一样懒惰起来,让叮叮知道懒惰的危害性,逼他自己去改。”我解释道。

“嗯,这方法不错,可以一试。”老公拍手叫好。

第二天,我就和叮叮说了这件事。不过叮叮没太在意,毕竟很多时候我说话他是不听的。晚上下班,我让叮叮把他的脏校服放进洗衣机里洗。叮叮不愿意,显然,他的懒惰劲儿又犯了。我就告诉他:“如果你不放,明天你就只有穿脏的了。”叮叮“嗯”了一声,还是没动。后来我洗衣服的时候,就故意没去他房间拿。

第二天起床,叮叮才发现我说的是真话。可是上学又不能不穿校服,无奈只好穿着脏衣服去了。

后来,叮叮又因为懒惰饿过一次肚子、忘带过一次作业本、戴过一次脏的红领巾。经历了这些后,叮叮明显变得勤快了起来。

7.女儿是个“马大哈”

——粗心的孩子如何教

心心是个“马大哈”,做事总是丢三落四。

“闺女,快点去帮妈妈买包盐,家里没盐了,一会儿妈妈要用。”妈妈对心心喊。

心心比较勤快,听到妈妈的“求援”,便放下手头的玩具,拿了10块钱买盐去了。

10分钟后,心心回来了。

“妈妈,给你盐。”心心把盐往桌上一扔,转身又去玩了。吃完饭,妈妈忽然想起一事,就问心心:“叔叔给你找的零钱呢?”

“我给你了,和盐一起放的啊。”心心随口说道。

“没有啊。”妈妈特意过去看了一眼,确实没有。

“那我就忘了,反正我是拿回来了。”心心边说边看电视,一点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没在你兜里吗?”妈妈问。心心掏了半天,还是没有。

第二天,妈妈在收拾房间时发现了零钱——在沙发底下。显然是心心不小心掉进去的。

这样的事,心心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找不到本、丢了零钱、忘了玩具在哪儿、不小心把东西弄坏、考试题明明会做却做错了……

为什么心心这么粗心?

案例深度解析

心心这是典型的“马大哈”表现。

丢三落四的宝宝有这样一些特征: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粗心大意、毛毛躁躁、没有检查习惯等,小男孩的身上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在抱怨:“明明那些题他都会,由于太粗心,考试时都做错了。”“考试竟然忘了写名字。”“我孩子很聪明,可就是个‘马大哈’”。“给他的东西一会儿就找不到了,他自己也不记得放在哪里。”“丢东西是常有的事。”……

或许很多父母仅仅把孩子的“马大哈”表现归罪到孩子“不小心”上,但“不小心”只是众多原因中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原因。

(1)自控力差。

3岁左右的孩子自控力差,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吸引,而忘记了自己该做的事。比如,做作业时可能被窗外的小鸟吸引、收拾书包时可能被客厅的动画片吸引……一旦孩子的注意力被外界所吸引,就很容易走神,出现差错。

(2)不良规则效应。

很多父母为了改正孩子拖拉、磨蹭的坏习惯,就给孩子制定了规则。但这些规则只“规”,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孩子表面守了规矩,但却养成了“马大哈”的习惯。如有的父母规定孩子做一小时作业才能去看电视。为了能早点看电视,孩子很容易产生“对付心理”。作业的质量自然不会高。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粗心的坏习惯。

(3)不良的心理暗示。

有时,父母因为孩子的粗心而打骂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说他粗心:“你怎么这么粗心?说你多少次了,让你认真些,为什么还这么粗心?”说完再要求他以后不许再粗心了。父母这样做却是在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是在强化孩子的粗心。因为潜意识只接受有实质性意义的信息。这样一来,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粗心,而不是越来越细心。

(4)身心疲劳所致。

心理学家认为,疲劳是由于长时间持续活动而导致学习能力减弱、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心理状态。在疲劳的状态之中,粗心问题就不可能被纠正。比如,有的父母规定孩子必须练琴3小时。孩子刚开始可能练得挺好,后来累了就错误百出了。

(5)大包大揽。

父母如果凡事包办,对孩子过于保护,也容易教养出丢三落四的“马大哈”孩子。如果你也是如此,那么一定要学会狠心些,如,不再替孩子整理书包的东西,不再帮孩子穿衣服。这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才有利于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

心理学家支招

如何才能帮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呢?

(1)为孩子准备一本错题集。

给孩子准备一本错题集,让孩子把自己所犯的错误都记录下来。当一些“粗淋淋”的事实摆在面前时,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坏习惯,从而自觉改正。

(2)培养专注力。

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加细心,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必不可少。比如,可以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在孩子写作业时不打牌、不看电视、不聊天等,以免给孩子造成干扰。另外,还可以配合使用奖励、肯定的方法。

(3)激励效应。

父母可以用激励效应来帮孩子改正粗心的毛病,如给孩子一些承诺,只要他认认真真、全神贯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他想干什么、玩什么(只要是正当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知道专注做事情的好处,慢慢就能养成好习惯。

(4)巧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要让孩子变得细心,可以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在他粗心的时候不理他,淡化他的粗心;在他偶尔细心时马上表扬他,强化他的细心。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向细心的方向发展了。

(5)体验法。

如果孩子老是粗心大意,父母也可以“粗心大意”一回。比如忘记给孩子零花钱、菜里忘记放盐、出门忘记带钱包等。当孩子尝到这些小失误带来的后果后,就能意识到粗心大意的“危害”了,自然也就会积极主动地改正。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郑敏

职业:配菜师

女儿姓名:雯雯,8岁

雯雯还在幼儿园上大班的时候,我就发现她有粗心大意的毛病,有时忘记拿书本、有时找不到自己的玩具,有一次竟然不知道把家里的钥匙放在哪里了。

看来,雯雯粗心大意的毛病应该改改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可是该如何改呢?我想了很久,决定装“傻”——向雯雯“学习”“马大哈”的行为。

雯雯喜欢吃煎鸡蛋。有好几次,我不是“忘记”了放盐,就是多放了一次,雯雯的早餐就吃得不那么“愉快”了;周末,我带她出去游玩,不是“落下”了准备好的点心,就是“忘记”带钱包了,不得不悻悻而归;和雯雯上街,我又故意不带上钱,等她选好心爱的东西,却不得不忍痛放下。

刚开始几次,雯雯还能忍受我的“马大哈”行为,可是时间长了就有怨言了。雯雯他爸也抱怨我:“你最近怎么丢三落四的,像掉了魂一样?”

对于父女的抱怨,我不屑一顾:“这有什么啊,我只不过偶尔粗心,又不是经常性这样。”

正是这句话让雯雯抓到了“把柄”。她干脆把我的“罪行”一股脑儿说了出来。等她平静了,我漫不经心拿出她的作业,要她看看她的“粗心”。雯雯立时明白了我的意思,红着脸向我吐了个舌头说:“妈,我知道了,我以后做作业仔细一点,省得你天天这么折磨我和爸爸。”

听了雯雯的话,我很高兴,说明我最近一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此后,雯雯粗心大意的毛病很快就改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