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民族情怀
7586400000001

第1章 令人振奋的信息

《文汇报》今年11月7日发表了于浩成的《自由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一文,提出与吴建国《关于自由问题的“反思”》一文商榷,读后使人产生许多感想。本文不想去判定两篇文章的是非,只想说几句“自由”问题以外的话。

于浩成先生有着非凡的理论勇气。众所周知,吴建国同志的文章发表在《红旗》杂志上,而《红旗》是国内级别最高的理论刊物。这已经令人敬畏了。又何况,吴文已被推荐为干部学习材料。照过去的规矩,对吴文的“反思”,只有学习、贯彻的份儿,就是有不同的看法,也只好埋在心里,谁敢进行“反思”的反思!这几年,虽然情况有所改变,但要写出像于浩成这样的文章,还需要有一定的勇气。笔者以为,于浩成先生身上,至少有三点精神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学习。

其一,大无畏的精神。理论探索需冒风险,而不能畏首畏尾。为真理献出一切,是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于浩成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其二,远见卓识。搞理论工作,只有胆略还不够,还必须有卓越的见识。于浩成之所以敢写这样的文章,在于他看到了窒息学术自由的严冬已经过去。理论探索虽还要冒一定风险,但像过去那种动辄罹难的情况已不复存在。近年来虽有少数人因学术问题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并未因此失去政治权力和言论自由,更未累及妻孥。这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正常了,已逐步树立起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风气,创造了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其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早在今年五月三十日的《人民日报》上,于浩成曾发表文章,就如何保障学术民主与自由问题与别人讨论,表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几年,他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不少是涉及现实问题的,很有分量。追求真理,明辨是非,是他的一贯精神。

《文汇报》编辑“虽九死而未悔”的精神令人钦佩。《文汇报》之所以拥有众多读者,是一份有较大影响的报纸,原因之一,就是敢于刊载民众之言、时代之声。虽然该报也曾为“四人帮”所利用,干过错事,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代表人民意愿的。该报命运多舛,创办以来,每每得咎,编辑们也曾吃尽了苦头,但他们没有消极地吸取教训,在改革之年,率先起来实践“双百方针”,培育争鸣之花,真有殉道者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颂扬,值得效法。

对于极敏感的社会问题,有人敢想、敢写,有报纸敢发表,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它说明学术民主与自由虽步履蹒跚,但确实在一步步踏实地向前迈进。于浩成与吴建国商榷的文章是月初发表的,半个月过去了,一切都很正常。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比一千句“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的保证更有力量。

我国学术民主的空气越来越浓。于浩成的文章能够在《文汇报》上发表,并不是偶然的。在此之前,王若水的《为人道主义辩护》出版,其中有两篇是与胡乔木同志公开商榷的文章,这开了与中央领导人平等讨论问题的先声。接着,蛇口一家报纸登载了公开批评该区最高领导人袁庚的文章。这些,似一声声春雷,打破了沉闷的空气。我们相信,于浩成先生这篇文章的发表,会对我国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载1986年11月27日《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