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强化开放意识,实行多层次开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仅仅指各个企业,而是要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和基层。亦即不但在航空工业系统内各厂所、厂厂之间要扩大开放,而且在厂(或所)与劳动服务公司以及服务性机构等第三产业之间也应扩大开放。通过这种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开放,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厂所(或厂)之间的开放,可通过各种方式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发挥各自的专长(业)优势,扬长补短发展自己;厂内部之间的开放,把长期背在身上的服务性机构变成社会化服务经营实体,把一些本应创效益的经营性机构(供应处、销售处、机修、动力等),从母体中剥离出去变成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实现产销在经济上的分离,形成“拆大船变小舟”若干个内部相互协作的经营实体而壮大企业的整体效益。
8.注重民品基础研究,增强发展后劲
实践证明,企业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要有过硬的产品。航空工业民品要想提高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就得有一批“杀手锏”产品涌入市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重民品基础研究,亦即常说的第三代、第四代乃至更长远的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它是航空工业民品发展的先导、源泉、后盾。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列入国家级的技术中心的建设和预研工程的建立,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培养科研人才,提高素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未来支柱民品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后继产品。
(此文写于1994年3月)
我国加入WTO与国防科技工业车辆产品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WTO,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以及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得以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使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
本专题研究拟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汽车(重点是微型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以下统称为:车辆产品)的现状、面临的环境入手,分析探讨加入WTO后的发展思路,以及相应的措施建议。
一、基本概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认真贯彻中央“军民结合”战略方针,经过20多年的持续“军转民”,在确保国家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军转民”技术与产品,形成了“军品为本、民品为主”的多元化格局,初步建成了由主导产品、支柱产品、优势产品为主体的“军转民”科研生产体系。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一大批“军转民”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带动了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79年的近10%增加到目前的80%左右,其中,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的开发生产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科研生产的重要经济支撑,这不但弥补了因军品任务的不足所带来的经济困难,而且对稳定军工队伍和保持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国防科技工业车辆产品概况
1.汽车(微型汽车)及零部件
我国汽车工业简况我国汽车业始于1953年。从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起,我国汽车工业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3—1978年为奠定基础阶段;1979—1993年是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以后为稳步发展阶段。微型汽车是多种汽车车型中的一种,是在快速发展阶段初期起步的,在稳定发展的第三阶段开始高速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等都有了明显变化,改变了“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局面,建成了如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及一大批汽车骨干企业,初步形成重、中、轻、微型载货车,大、中、小、微型客车和轿车等9大类120多个品种的汽车车型系列。全行业虽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依然突出:按国际上30万辆的经济规模,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全国依然有200多家整车厂、2000多家零部件企业在继续生产;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分布全国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归属于机械、交通、航空、航天、兵器等9个部门与系统;2000年全国生产汽车208.86万辆(其中货车占37.10%,客车占33.56%,轿车占29.34%),而通用汽车公司1999年就生产了867.8万辆汽车,是我国汽车产量的4倍。我国汽车工业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引进技术、吸引外资等途径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有汽车的技术来源基本上是国外合作方所有,国内至今尚未形成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与世界汽车工业相比,我国汽车工业只能算作在产业政策和高额关税保护下的“幼稚工业”。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是在国产化的强制要求下建立起来的,并一直依附于母公司或地方政府的保护,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入世后,国内汽车企业(基本都是合资企业)全球采购,这些零部件企业的生存会受到严重威胁。
当前世界上生产微型汽车的国家主要是日本和中国。我国微型汽车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完全是依照自身条件,在市场上寻求发展空间,无论在产品品种的选择、生产规模的确定,还是在资金运作方式等方面,都走出了一条比较适合国情、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道路。我国微型汽车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年均26.76%的速度增长,超过了轿车25.78%的年均增长速度,是我国汽车工业各车型中增长最快的,2000年的微型汽车产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32.68%。目前,我国微型汽车业已基本形成以重庆长安、江西昌河、柳州五菱、哈飞松花江、天津汽车这5家微型汽车厂鼎立的格局,微车生产能力104万辆、发动机108万台。
鉴于我国的微型汽车大都是与日本合资的企业或引进车型、技术而生产的,微型汽车的制造成本又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水平,已经形成比较有利的价格竞争优势。因而,相对其他车型而言,我国微型汽车业在入世后将是受冲击最小的车型。正是因为微型汽车可能是受冲击最小的,今后也必将是众矢之的而成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目前国内一些大的汽车集团公司,如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二汽等都已在生产价位在10万元左右或以下、排量在1.3~1.6升的经济型轿车,这对现有的微型汽车生产厂家正在换代的新产品市场定会造成冲击和威胁。
在汽车发展进程中,当前微型汽车呈现以下特点:①微型汽车已成为世界汽车巨头们的新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巨型汽车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起掀起新一轮的收购、联合、重组浪潮,向跨国公司发展,其目标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市场,首先瞄准的是开发经济实用的小型和微型汽车。例如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5大巨型汽车公司:称霸车坛的通用汽车公司,已多处收购微型汽车厂家的股份,并与铃木公司联合开发微型汽车;位居世界第二的福特汽车公司最近与多国汽车厂合资合作,已推出“卡”(Ka)和“焦点”(Fous)两款极具现代风格的小型汽车;拟夺车坛霸主的戴姆斯—斯勒汽车公司最近又收购了三菱汽车公司股份,拟利用三菱小发动机的技术优势联合开发小型乘用车;大众汽车公司也已推出“西亚特”经济型小型乘用车;亚洲最大的丰田汽车公司一改过去不与其他汽车公司合资合作的做法,正准备收购以生产微型汽车而著称的大发汽车公司,拟开发以突出环保技术为特点的“绿色”小型、微型汽车。②微型汽车的市场占有量将逐步提高。目前世界汽车年生产能力约7000万辆,年销售量在5000万辆左右,其剩余能力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中的汽车大国。这是国际巨型汽车公司掀起收购、联合、重组,向拥有潜在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军,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鉴于此,各跨国汽车公司纷纷涌入具有潜在市场的国家和地区,以多种投资形式,开发经济实用的新车型,建立和形成各自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和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③小型化、微型化是当前汽车产品的发展趋势。今后在能源趋于紧缺、环境保护愈加严格的情况下,小排量微型汽车在油耗与排污上都优于中、大排量的汽车,其经济性和洁净性尤为突出;随着新技术在汽车产品上的应用,微型汽车一改过去设计简单、工艺粗糙、性能落后的状况,在动力性、可靠性、平顺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和提高,车型设计更具时代感。
国防科技工业车辆产品概况经过20多年、特别是“八五”、“九五”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初步建成了微型汽车、微型轿车、轻型汽车、豪华大客车、重型载货车、特种车辆、发动机及零部件等的开发生产体系。目前,涉及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的企业近200家,其中汽车整车生产企业23家,2000年汽车产量约占全国汽车行业14家重点企业产量的33.7%。
——微型汽车(客车和货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其中“昌河”、“长安”、“松花江”等产品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2000年微车产量35万辆以上,约占全国微型汽车总产量的62%。其中,微型轿车,在全国三家微型轿车品牌中,国防科技工业拥有“奥拓”、“云雀”两个品牌。奥拓轿车已形成年产15万辆、发动机36万台的能力。2000年国防科技工业微型轿车产量达11万辆,约占全国微型轿车产量的31%。
——大、中客车(含改装客车),主要有:西飞公司的沃尔沃大客车、北方公司的尼奥普兰大客车、沈飞公司的沈飞大客车,贵州云马大客车,上飞公司的飞翼大客车等,分别形成年产1000~2000辆的能力。2000年共销售3600辆,其中高档客车约占国内高档客车总销量的50%以上。
——重型载货车,主要有:北方奔驰已经形成年产6000辆的能力,铁马载重车达年产1000辆的能力,特莱克斯矿用车形成300辆的生产的能力。2000年这三种车的产量约有1500辆,约占全国重型汽车产量的4%以上。
——专用汽车,主要有宏图厂的罐装车、云马厂的环卫车、晨光厂的罐装车,2000年产量1000~1500辆。
——轻型汽车,国防科技工业虽然涉足此领域的企业不少,但2000年的产量仅为全国产量的5%左右。
汽车整车生产的同时带动了包括发动机在内的一大批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有近150个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涉及人员20余万人;其中,部分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
2.摩托车及零部件
国内简况自1951年第一辆国产摩托车诞生以来,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已有130多家,从业人员达20多万,固定资产124亿元人民币,截至2000年,我国累计生产摩托车近6000万辆,社会保有量约4500万辆。改革开放之后,摩托车年产量从1980年的5万辆攀升到2000年的1100万辆。目前我国摩托车年综合生产能力约为1200万辆(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4%)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摩托车的品种达10多种排量、数千种车型。年产量超过20万辆的企业约18家(其中在100万辆以上的企业有三四家);这18家企业的年产量约占摩托车总产量的70%。这说明,少数大中型企业在摩托车的生产能力、年产量、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水平等方面主导着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一个庞大的摩托车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并向多品种、全方位的产品格局和专业化、集团化模式发展。
军工行业概况自1957年洪都和南方公司生产“长江”牌摩托车以来,国防科技工业的摩托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嘉陵”、“建设”、“金城”、“北方”“易初”、“南方”、“洪都”等摩托车品牌生产基地,拥有10多个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摩托车企业及70余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年产各种规格的摩托车约700万辆,累计产量已达2000多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