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利
古人有五伦之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同事不在序中,想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社会,集体协作少而各自为政多,难得同事,才疏漏了这一伦。至现代社会,则是集体协作多而各自为政少,多数人要得稻粱,就必须到单位集体去谋,因此就多有单位。有单位就必然有同事。八小时或更长时间上班占去每天大部分时光,日复日年复年,甚至一生一世都在和同事相厮磨。同事这一伦,而今何尝不比其他诸伦更加有分量?
同处一个环境,一同工作,一同交谈,一同进餐,一同娱乐,各位同事的为人处世,性格特点就不可能不显庐山真面目。甲同事衣冠楚楚,道貌岸然,见了上级却总是点头哈腰,恭维话说尽,还常拿其他同事的“不轨”去上级面前打小报告。
同事们看在眼里,背地里骂他一声“小人”。乙同事外貌短斤少两,衣服也难得整齐,还好发奇谈怪论,好吐尖酸刻薄语。同事们反倒愿意亲近他,因为每当其他同事遇到困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丙同事是一位女同胞,化妆美容是为天性,然而她总爱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其他同事。在办公室闲聊时,她开口第一句话总是“我老公如何如何”。因为她老公是一位实权人士,她能进该单位,据说便是她老公拿手机随便和单位头头打了个招呼。同事们觉得,用狐假虎威这句成语赠她,就再贴切不过。丁同事年纪尚轻,是寒窗读至正规大学本科毕业,堂而皇之地被招聘进的单位。在高学历尚未普及的单位,就难免有些清高,有些傲慢。他的口头禅是:“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时刻准备跳槽。除了甲乙丙丁类同事,当然还有戊己庚辛类同事。譬如戊同事,参加工作已逾三十年,早熬成了发苍苍而视茫茫的白头翁一个,职称问题却仍未能解决,可是他却能忍辱负重,每天按部就班地扑在那张办公桌上,用一支也许是民国八年出品的自来水钢笔,孜孜不倦地写那写不完的公文。对戊这样的同事,同事们便赠他一个“老黄牛”的绰号。总之,单位是社会的缩影,是个小社会,各色人等都不缺,王新利孰优孰劣,孰善孰恶,孰真孰假,孰智孰愚,个个心中都有一本账。翻开来读读,可以观人,可以知世。
叔本华曾虚构出一则寓言,以喻人世:“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的刺毛却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它们驱到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在单位,同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如此?众人都是来单位取“暖”的,不幸人人身上都长有豪猪刺,那刺便是各自的私利,自私乃人的天性,利益当前,就绝少有不竖起身上的刺来刺人的。例如,一年一度的评优秀定职称,那优秀和职称又总是僧多粥少。当此时,同事间的关系便会紧张起来,平时友好的笑容会变成皮笑肉不笑,交谈时模糊性言词也会陡然增多,内心则把竞争对手当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开评时,参评者又很少有不取下平日一团和气的假面具,变成恨不得你啄我一口我啄你一口的乌眼鸡的。某单位下岗风声鹤唳,落聘的厄运有可能落到每一位同事的头上,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泥菩萨。当此时,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活雷锋就是打灯笼都难找到。还有嫉妒的阴云,又几乎常常笼罩在每一个单位的上空。某同事受领导器重,提拔指日可待;某同事的论文或成果获奖,名利双收;某同事的年奖金或月奖金高出其他人数倍等等。当此时,一束束红灼灼的目光,便难免会照向那些幸运儿,必欲射杀而后已。当然,和睦的祥云也并非从未弥漫单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就时有所见;投桃报李,莫逆于心的人际关系,也并非千载难逢,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莫触及切身利益,一旦触及,同事身上的豪猪刺便会勃然而竖,发生事故。
佛家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强调的便是人与人的相聚皆是缘。同事间应该也是有缘的。悟到了此番佛理,对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倒是大有裨益。事实上,各单位悟道者也不乏其人,有那慧根深、修养好的同事,便拿了忍让来做与同事相处的座右铭,“一忍百事和”,“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皆是缘,又何必锱铢必较,说不定吃小亏能占大便宜也未可知。这类能忍能让的同事,在单位必会受大家的敬重。也有那慧根同样深的同事,却是“今日学得乌龟法”,常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其他同事交谈时,用的总是“大概”“也许”等含糊词,要他对单位发生的事表态,也是装聋作哑,无可无不可。这类有些老庄味的同事,往往能得大家的欣赏。却也还有一类金刚怒目式的同事,你说君子无所争,他却偏不当君子,偏要争,争的却是一个公道。他们往往会额上青筋暴鼓,红脖涨脸如关公,嘴里放出连珠炮,直射那不公道。有道是“讲真话领导不喜欢,讲假话群众不高兴”,金刚怒目式的同事却顾不了那么多,偏要讲真话不讲假话。因此就不可能不成为领导的眼中钉肉中刺,稍有疏忽便会吃到苦果,一旦要下岗,下岗“光荣榜”上他们总是占了头榜头名。对这类同事,同事们的态度是复杂的,虽然内心是敬佩,却很少有人向他学习。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是孔子的话。那意思是: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选择没有仁德的地方居住,就算不上聪明人。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便是其实践。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母三次搬家,就是想染孟子一身赤。今人中似乎也不乏这种择邻心态的。十多年前,报纸曾公布过一则对数万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的咨询统计,结果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一项盖过了高薪诸项,当时就有人诧异:参加工作不把钞票放在首位,岂不是“二百五”?然而我却认为,那些大学生的择业观虽说有些古旧,但从另一角度看却是一种进步。因为,说穿了,钱毕竟是身外之物,好心情才属于自己。如果成天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得我言语无味而生出烦恼,如果陷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泥潭中受痛苦的煎熬,钱多又有何用?“洪洞县里无好人”,我就不入它的城门,岂不省心?何况“天涯何处无芳草”。
也许,一番寻寻觅觅后,那芳草——人际关系良好的单位就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