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管理——过程理论实务
7627200000013

第13章 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估(5)

(4)尽管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的,但创业者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来面对。假如你要进入一个学生用脑保健品市场,请说明如何进行环境分析。

(5)收集一些成功的创业者的创业案例,使用本章中的18个指标进行评价,分析这些创业者成功的主要原因。

[案例2-1]李嘉诚对创业机会的把握

1940年,11岁的李嘉诚为了逃避日军侵略战火而不得不随家人辗转迁徙到香港。

14岁时,李嘉诚父亲早逝,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他辍学求职。由于时局动荡,经济不景气,再加上李嘉诚年龄太小,身体单薄,工作并不好找。几次碰壁之后,终于在一家茶楼找到了一份堂倌的工作。在茶楼跑堂时,李嘉诚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以上,异常辛苦。此时,他的舅父让李嘉诚到他的中南钟表公司工作,但是李嘉诚不愿受别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他认为这样会失去自我的进取。

逆境是改变命运的机会。17岁时,李嘉诚去一家五金厂负责推销镀锌铁桶,成为一名推销员,颇有业绩。此时,他看好了塑胶行业的发展前景,毅然决定加盟塑胶公司。李嘉诚凭借自己的勤勉和机灵,取得了出类拔萃的销售业绩。18岁那年,李嘉诚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两年后,又以其杰出的成就,成为塑胶公司的经理。但是,李嘉诚选择了离开,因为他心中已有了自己的计划:创办自己的塑胶厂。

把握机会,就得敢于挑战,果断迈出第一步。1950年,22岁的李嘉诚用做推销员积蓄的5万港元,创立了长江塑胶厂,取名“长江”,其寓意为“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李嘉诚的胸襟与抱负。创业初期,为了节省成本,李嘉诚到远离市区的地方找廉价的厂房,技工、设计、推销、采购、会计、出纳,几乎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随着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塑胶厂得到稳健的发展。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坚持学习的李嘉诚,居安思危,思考着塑胶厂的未来。他将目光投向全球,一次从《塑胶》英文杂志上看到欧美市场已经出现塑胶原料制成塑胶花的消息,嗅觉敏锐的他立刻意识到机会的到来。他推想,欧美家庭都喜爱在室内户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无暇种植娇贵的植物花卉,而塑胶花正好弥补这个缺陷。李嘉诚对机会作出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必将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善于捕捉机会的李嘉诚迅速出动。1957年,李嘉诚前往意大利学习制造塑胶花的技术。他以购货商、推销员的身份,有时甚至出苦力打短工,一点点地搜集技术资料。不久,他完全掌握了制作塑胶花的各项步骤和技术要领。返回香港后,开始生产当时在香港尚属“冷门”的塑胶花,并大肆进行广告宣传。

机会总是青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嘉诚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中国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订单成倍地增长。世界塑胶花市场的这种旺势一直持续到1964年,在前后7年时间里,李嘉诚获得了数千万港元的利润。长江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以“塑胶花大王”的美誉而声名大噪。

机会是具有时效的,并非永久存在。李嘉诚长远地看到,欧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胶花革命势必不会持久。当塑胶花生产仍炙手可热的时候,他就预料到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几年。

他相信物极必反的道理。于是,他急流勇退,及早收手。

当一个机会窗口关闭的时候,总会有另一个机会窗口被打开。李嘉诚不知不觉地将生产重点重新转移到了已逐渐被人们冷落了的塑胶玩具上面,并很快跻身国际市场。一两年后,当所有塑胶花厂商为产品严重滞销而苦不堪言的时候,曾经是世界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的长江公司,却正在国际玩具市场中大显身手,每年出口额高达1000万美元,又成为香港地区的“塑胶玩具大王”。

时势造英雄,机会来源于对宏观环境的把握,李嘉诚较早就意识到了香港已开始繁荣。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的北部购置了一块土地,正式向房地产产业进军,20世纪60-70年代,香港的房地产市场看好,长江实业大获其利;1978年他又收购了历史悠久的英资水泥公司青洲水泥,在房产再度兴旺时,李嘉诚连创佳绩,从而巩固了大房产公司的地位。紧接着于1979年收购拥有贸易、商业、房地产等诸多子公司的哈奇逊公司,终于在1981年长江集团成为香港最大的企业集团。这距李嘉诚最初创业仅有30年的时间。这之后,已经是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又涉足能源、海外投资、电信传媒等行业,可以称得上建立了一个商业帝国。

问题:请结合本案例和互联网上关于李嘉诚的介绍,分析他是如何识别创业机会并取得成功的。

[案例2-2]“指甲钳大王”梁伯强

梁伯强,广东中山圣雅伦公司总经理,中国“隐形冠军”形象代言人。这位被誉为“指甲钳大王”的梁伯强,决定生产指甲钳却是因为朱基总理的一句话。1998年底,梁伯强在看纸时发现了一条新闻,这篇名为《话说指甲钳》的文章让梁伯强的命运从此改变。

文章写道,当时的朱基总理在参加一次会议时讲到:“要盯住市场缺口找出路,比如指甲钳子,我没用过一个好的指甲钳子,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子,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使大劲也剪不断。”朱基总理以小小的指甲钳为例,要求轻工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梁伯强从这一句话中发现了指甲钳的商机。

梁伯强调查发现指甲钳每年的产值达到了60多亿的人民币,韩国只有5家工厂,他们居然占了20个亿的产值。但在中国呢,据在册登记摸底就有500多家企业,营业额才在20亿左右,那么从数量来对比,韩国5家主要企业加上十来家配套企业就可以和中国的500多家企业打个平手,这种反差令梁伯强非常惊讶。

梁伯强心动了。兴致勃勃地开始对全国市场进行考察。考察完,梁伯强很意外地发现,很多生产指甲钳的工厂都倒闭了,如果中国真有20亿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几个大厂会倒闭呢?一方面,商场零售都被外国品牌占据,国内老厂不断倒闭;另一方面,批发市场群雄逐鹿,热火朝天。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梁伯强生产出第一批指甲钳,没想到,产品还没正式面世,就有几千万的订单找上门,这更坚定了他把指甲钳做下去的决心。

问题:怎样才能发现创业机会?如何评价创业机会的价值?

[案例2-3]开在大学城里的品牌内衣店

陈晓燕是某纺织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台资企业打工,该企业从事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所以陈晓燕对纺织服装比较熟悉。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小燕到开发区的大学城看望她的表妹,发现离市区约有20公里远的大学城服装店较少,内衣店一家都没有,她随后上网搜索有关大学城的情况,了解大学城内有二十多所大学,还有一所中学,现有学生人数约12万,今后几年还将有所增加,加上大学的教职员工3万多人,大学城旁边有很多的企业,员工人数接近10万,陈晓燕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结合她熟悉的纺织服装,陈晓燕决定在大学城开设一家内衣店。

2005年,陈晓燕经过各方面的考察,选择了一家不是很有名、刚刚起步的内衣品牌加盟,当然,陈晓燕曾经与该内衣品牌有过接触,知道该品牌内衣质量不错,生产的内衣主要出口。为了节省费用,陈晓燕将店址选择在大学城东区某一学院的生活区,东区离市区较远,而且是后建的,商业气氛不太浓厚,店铺租金便宜。

考虑到新生和学院开学等方面因素,陈晓燕选择在9月1日开业。开业前几天,陈晓燕的广告已经散发到各临近学院的每一个角落,开业一个月内满200元赠100元券,实付满300元另赠VIP卡,凭VIP卡购内衣可以打8折等优惠。

开业当天和随后几天,光顾内衣店的学生和老师很少。陈晓燕有点急了,但她很快找到了原因:一是优惠让利幅度不够,一般的大商场优惠让利的幅度更大;二是新生还没有到校,新生对内衣需求量可能更大;三是该市的9月还相当热,绝大部分的学生和老师都穿夏装,还没有穿内衣,现在需求量没有释放出来。陈晓燕耐心地等待着。同时,她也积极地搜集附近各个大学新生入学的日子,在各大学新生入学的当天到新生报到处散发广告单,同时加大优惠让利幅度。从9月15日到国庆节止,满200元减100元,其他优惠措施照旧。但遗憾的是,一直到国庆节,内衣销售额还是没有多少。10月1日到10月7日,由于学生和老师都回家了,大学城人数寥寥,内衣店干脆关门不营业。10月8日开门重新营业,天气渐渐变冷,到了该穿内衣的季节,内衣店每天的顾客人数还是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和老师只是进来看看,但买内衣的顾客还是很少。

陈晓燕很迷茫,她哪里做错了?

问题:陈晓燕在创业时缺少哪些环节?陈晓燕作为一个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