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646000000096

第96章 张骞使西域(节自《大宛列传》)

【《大宛列传》导读】

本篇前边实际上是历史人物张骞的简传,他奉命出使大宛,途经匈奴时被扣,十多年后逃到大宛,在回汉途中又被匈奴所执,乘匈奴内乱才逃回汉朝。由于他曾亲身到过大宛,文章便由他的口中介绍了大宛各国的地理形势、政治军事情况和风土民情。文章然后介绍了张骞奉武帝之命开通西域,以及张骞死后武帝以武力征服西域的经过。

从篇中所记可以看出,武帝攻打西域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好大喜功,想让“威德遍于四海”;二是想得到大宛的汗血马;三是欲借此机会让自己的宠姬李氏之兄李广利立功封侯。由于路途遥远,中间又有匈奴阻隔,李广利竭尽全力才攻破大宛,得到三千多匹大宛之马。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数万士兵出玉门关伐宛。入玉门关者仅万余人,死亡大半。不过这些活着回来的多半得到封赏:李广利封为海西侯,属下任九卿者三人,任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级别之官者百余人。千石以下级别之官者千余人,士卒共获赏金四万。有这样一些记载,作者的本意隐而不发,却也不难揣度。

【原文】大宛之迹[1],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2]。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3]。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4]。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5]。留岁余,还并南山[6],欲从羌中归[7],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8]。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9],东则扦罕、于阗[10]。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B11];其东,水东流注盐泽[B12],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B13]。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B14]。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隔汉道焉。”

【注释】[1]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所属城邑大小七十余座。居民从事农牧业,盛产葡萄,以汗血马著名。商业也较发达。自张骞通西域后,与汉往来逐渐频繁。[2]堂邑氏故胡奴甘父:堂邑县一户人家从前的胡人奴仆甘父(姓甘名父)。后文中简称“堂邑父”。[3]康居:古西域国名,与大月氏同族,领有今新疆北境至中亚细亚之地。[4]大夏:古西域国名,希腊人所建,故又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地在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公元前三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国势强盛,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5]要领:即意趣、意向、意图。[6]南山:即今新疆南部喀赖昆仑山。[7]羌:古时种族名,以牧羊为业。[8]天马子:即天马的儿子。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能套擒,于是放五色母马于山下,与其交配,生小马驹,出汗为血色,故称其为天马子。[9]乌孙:古西域国名,地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10]扦(hàn)罕:古西域国名,也叫拘弥。居宁弥城,领有今新疆于阗县克勒底雅以东之地。于阗(tián):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居民从事农牧,多桑麻。产美玉。[B11]西海:指地中海。[B12]盐泽:湖泊名,即蒲昌海,也叫渤泽,就是现在吐鲁番的罗布泊。[B13]楼兰:古西域国名,后更名鄯善,是城郭国,现已被沙漠所掩。姑师:古西域国名,即车师,在今新疆鄯善县,土名辟展。[B14]长安:西汉都城,故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

【译文】去大宛国的足迹,出自于张骞。张骞是汉中人氏,建元(汉武帝年号)中做了郎官。此时,汉武帝询问了匈奴投降汉朝的人,那些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用月氏王的头骨作饮酒器具。月氏人逃跑了,时常仇恨匈奴,却没有人与他们一起去攻打匈奴。这时,汉朝正打算灭掉匈奴,听说了这些话,就想派使者和月氏国相通,但是,去月氏必然要经过匈奴那地方。于是,便招募能够担任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而出使月氏,他与堂邑县一人家从前的胡人奴仆名甘父的一同走出陇西。在路经匈奴时,匈奴将他们捉了去,就将他们带到单于那里。单于将他们扣留住,说:“月氏国在我的北面,汉朝怎么能够通往使臣。假如我出使越国,那汉朝肯听从我吗?”于是,把张骞留在匈奴十多年。给他娶妻,生了儿子,然而张骞没有丢失手中所拿的出使符节。在匈奴居住久了,匈奴看管他愈来愈宽松。张骞因此与他的手下人向月氏逃亡。向西走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国。

大宛国早就听说汉朝物产富饶,打算相通而没有办到。见了张骞,很高兴地问道:“你打算往哪里去呀?”张骞说:“我替汉朝出使月氏国,途中被匈奴捉去,阻止我前行,而今我逃亡到你们这里,只有请大王你派人引导护送我。如我能到达月氏,返回汉朝,汉朝必定赠送你很多财物,这是不用多说的。”大宛也认为是这样,便遣送张骞。为张骞发出驿站向导,一直到康居。康居又转送他到大月氏。大月氏的国王已被匈奴杀了,立了国王的太子为王,已经臣服大夏国而为君主。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很少贼寇,其志向是安居乐业。月氏又自认为远离汉朝,一点没有要报复匈奴的意思。张骞又从月氏到大夏,竟然得不到月氏的复仇意向。张骞在此留住一年多,便返回汉朝,经过南山,打算从羌人地界回归,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一年多。单于死了,匈奴中的左谷蠡王攻太子而自已立为王,匈奴国发生内乱。张骞便和他的胡人妻子及堂邑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汉朝封张骞做了太中大夫,堂邑父做了奉使君。

张骞这人力气很大,待人宽厚大量,讲信用,西域国的人很喜欢他。堂邑父本来是胡人,善于射箭,在出使途中,每遇到穷途末路时,他就射猎禽兽作为食物。当初,张骞出行时,所带的人是一百多,外出十三年,只有他二人得以回还。张骞亲身所到达的地方是: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且,听说这些国的旁边还有大国五六个。所有这一切,张骞都对武帝作了汇报。说:“大宛国在匈奴的西南面,在汉的正西面,离汉可能有万里。他的习俗是务农的,百姓种田,田中种稻子和麦子。产葡萄酒,多良马,马出的汗是血色,这马的先祖是天马子。国中有城郭房屋。他所属的城邑,大大小小有七十多座。民众可能有几十万。他的兵器是弓箭、长矛,士兵是骑马射击。他的北面是康居,西面是大月氏,西南则是大夏,东北则是乌孙国,东面是扦罕和于阗。于阗西面的水流都向西流入西海;他东面的水流就流入盐泽湖,盐泽湖水在地下潜流。盐泽湖的南面,就是黄河的源头出处了,那里多玉石,黄河流入中国。而且楼兰和姑师城就有城郭临近盐泽湖。盐泽湖离长安城可能有五千里。匈奴的右方就位于盐泽湖以东,一直到陇西的长城的南边,与羌相接,阻隔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鉴赏】张骞(?—前114),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官大行,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前139),奉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前126)方归汉,在外共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元狩四年(前119),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本文记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外呆了十三年,后历尽艰险,回归汉朝的故事。

首先,文章写张骞出使西域(大月氏)的缘由,及在匈奴被拘的情况。缘由是:因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的人逃到北边,随时想着报仇。月氏国在匈奴的北边,汉朝想与月氏国相约,夹攻匈奴。被拘:张骞一行要到月氏国,必经匈奴。在经匈奴时被捉,匈奴王单于将他扣留下来,给他娶妻,生儿子,但张骞始终持汉节不失。约十年后,对他们的看管宽松些了,他们一行才逃往月氏去。

其次,文章写张骞逃到大宛后,大宛对汉朝很友好,护送张骞等到康居;康居又护送他们到月氏。月氏那里土地肥沃,盗寇很少,人民安居乐业,很少有人想到要向匈奴报仇。他们又到被月氏征服的大夏,仍不明白月氏有无向匈奴报仇的意向。留了一年多,就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直到单于死了,匈奴国内争夺权力,大乱,张骞一行才回到汉朝,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再次,文章写张骞向汉武帝的口头汇报。将他西行经过的大宛、大月氏、大夏、乌孙、扦罕、于阗等的情况,作了说明与介绍,特别突出大宛的汗血宝马、七十多座城市,几十万人民,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盛产葡萄酒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因他“宽大信人”,深得西域人民的欢迎,加之他虽困十三年,但他一直“持汉节不失”,表现出一腔忠义之心和爱国之志,因而得到西域官民的尊敬与信任,加强和沟通了汉朝与西域人民的友情与联系,促进了两地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张骞成了中、西(域)友好合作的使者。